第63章 其罪四十三 · 栽贓(三)

此去翰林,已數不清是裴鈞兩世中第幾次去翰林了。

實則翰林院作為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和咨論政事的所在,自古都是文翰荟萃、養才儲望之所,協同天子與吏部,掌科考用人之谏、閱,不僅地位清貴,又可作往後高升之路上最好的踏腳石,加之翰林官博及經史、通曉典政,轉入實職更是全了儒學“達則濟天下”的說法,這便更使得“點翰林”成了項實用而榮耀的恩典,常為士人、學儒畢生所願。

而天下士人參科者,其才學高下,從來都只憑幾紙薄文從翰林閱出--才低則零落成泥,學高則補褂加身,待成為朝臣,又将肩負起從千千萬萬如過江之鲫的後來人中擇選官員的重任,這一遭遭輪回,直如流水蒸作雲,雲又落成雨,渾然無休矣。

裴鈞雖從來知道這道理,可他十九歲入翰林的時候,卻從沒想過有朝一日坐在那閱卷主考座中的人,竟會是他自己。

此時他坐在馬車中,聽簾外街上人聲嘈嘈、木輪作響,直覺眼前極似光景翩跹,叫他好像還能聽見張嶺當年在一衆監生赴春闱的路上,肅容單招他入車共坐時,低聲囑咐他的話:

“子羽,今科你定要好好作考,往後高升才一路無憂。”

那時裴鈞攥着膝頭的布,有樣無心地點了頭,一擡眼,只見對座的張嶺一張冷臉上雖依舊沒個笑意,但望向他的目光,卻隐含了深重的期望。

這目光在九日大考中緊縛着裴鈞心神,叫他出試後也不知如何面對張嶺的問詢和估量,便約同梅六、老曹打馬出城渾玩了半月,挨到放榜之日才重回青雲監。彼時站在熱鬧沸騰的前院中,只聽禮部派來監中讀榜的禮員拖長了聲音念道:

“新科皇榜,京試春闱第十七位,裴鈞……”

那一刻,周遭青年才俊的沸議因驚愕而止。裴鈞在一衆熙攘竊語向他側目的人海中,看見了不遠外張嶺愈發冷厲的一張臉。而當他跟在張嶺身後沉默地走回張家,意料之中的厲斥與苛責,也果然全數潑到他頭上。

他被勒令跪在祠堂邊的石階下,聽張嶺提了聲音怒斥:“……我張嶺十年來唯收你一個徒弟,如今你參科了,朝中誰人的眼睛不盯着你看?可你倒好--平日裏風頌經義,都由先生作範式提訓監中衆生,詩賦、表诏又哪一樣輸過人?今科卻連頭十都未入,竟只是區區十七位!十七位……裴子羽!你這是要丢盡我張嶺顏面!二日殿試上,皇上與百官會如何看我張家,又如何看你?若要這麽下去,往後朝中高升之事,你幹脆想都別想,莫若現在就給我滾!”

而經年的苦抑至此終似山洪潰堤,叫裴鈞終至滿心冷然地站起來吼道:“滾就滾!反正師父這輩子最愛的不過是面子,叫學生、兒子做學問,也不過是為了全您張家的盛名!如此學問,我裴鈞不做也罷!眼下早早走了,也省得往後再給您丢臉!”

接着,他便在張嶺的怒目而視中,瞥眼看過側邊廊中沉默無言的張三、張和與張微三人,咬牙說出了最後一句:

“從今往後……我就是死,也再不會踏進你張家一步!”

說完他拔腿奔出張家大門,在蒙蒙春雨中抹了臉一路跑一路脫下身上的青色罩衫摔在地上,待數日後入了殿試,更是鐵了心在百官皇親前答非所問、表現平平。

這致使殿內朝臣果真暗笑,私下都說張嶺這高徒平日了了,今日所見卻不過爾爾。而四下交頭接耳中,張嶺冷臉不言、垂目不視,眉頭已緊鎖成川; 內閣其餘數位如常評點一番後,大約還是揣度先皇顧念張家顏面,才暗示吏部說:裴鈞是忠烈之後,常聞在監中學問甚佳,如今怕是初次面聖過于驚怕才未能盡數表現才學,如此心性,或然只是好靜罷了,倒很适宜入翰林編纂文書。

Advertisement

于是,裴鈞這忠烈之後、名門之徒,就這麽被幾番斟酌下扔進了翰林,鎮日領着不高不低的俸祿,只做一個在大小考核裏收分卷紙、輯錄風頌的小官,一身尚未有何功過是非,世人卻已可指着他脊梁對他加以諸多評述,而其中最多的便是:

“張嶺大人高足,如今不思康莊,但圖守位保俸,足可見是胸無大志,實在蠢昧,可惜可惜。”

這甚至不如同期中會試排名更次于他的方明珏。

方明珏當年的名位是排去二十往後了,可憑了其師沈尚書的幹系,經一番磕磕碰碰,還是得償所願地與裴鈞、闫玉亮一道分入翰林,每日進了院兒就是瞎樂呵,入館第三月又順應家中安排娶親入了洞房,往後只等着兒孫現世、千般圓滿,日日就更是紅光滿面、刷刷抄詩,仿似這天底下再沒有叫他不開懷的事情般,連帶地,也叫他身邊的人都松快好過。

就這樣,禦花園中杏子蒙煙、輕荷帶雨,楓樹落了葉子,霜雪再往頭上蓋,一年過去就是下一年。

那時裴鈞總想,安閑無志其實沒什麽不好,而在翰林的幾年,也未嘗不是他前世一生中最好的幾年。

念想間,皇城已至。裴鈞下了馬車,沿禦花園中的石道往翰林走去,一路任腳下卵石在他千層布底的官靴下凹凸不一,徐經園中暖氣潛催,眼看風吹下杏樹的花瓣落在一枚枚小石子之間,将一園石地鋪得或緋或白,倒也覺出分清淡雅致。

閱卷所在的惠文館是個四廂庭院,地處翰林西北,只東南角開一小門,需從翰林中院的回廊繞進去。進去可見門楣的木匾随了古詩,題喚蘭澤。入院後,庭中是一池菡萏未放,不過有幾捧新綠荷葉出水,其上蜻蜓早立,挂着未收的晨露,一一鮮翠欲滴。

眼中的景致原是極好,正引裴鈞隐憶從前不由唏噓,可他過了荷塘沒走兩步,卻見廊角走出了蔡飏與幾位翰林學士,遠遠還聽見有抑揚頓挫的音調傳來,似乎是蔡飏正在之乎者也指點春秋,而從旁學士俱不敢怠慢,自都十分謙卑地一一應是。

那廂蔡飏見裴鈞來了,收了言語,調笑着道了一聲:“喲,裴大人可來晚了,大清早的忙什麽呢?”

這話趕着閱卷的當口說出來,便是暗指裴鈞早懷異心想徇私舞弊,可裴鈞聽來卻只是笑,一邊往主廂走,才一邊不疾不徐應蔡飏道:“哎喲,可別提了。我這手上可四下都是事兒呢,眼看是勞碌命哪,怎能有蔡大學士的清閑呢?”

只此一句,就把方才還神氣活現的蔡飏,噎得一時無法接腔。

實則蔡飏此人,生平最不甘的事有兩件:其一,是他從來都活在他老爹蔡延的雄翼下汲營跳腳,哪怕年至三十來歲了,也從未外放做官、獨當一面;其二,是他雖一路升遷入了內閣,走的卻是翰林學士晉升內閣随修、再逐年提拔的路子,手中從未有一日握過政務實權,待在內閣雖名義上掌理了大理寺,可最終給萬事拍板定案的人,卻還是他老爹蔡延。說到底,他不過是被他父親插進內閣,替蔡家占了個票拟的權位罷了。

可蔡飏偏不是個省油的燈,逢人逢事兒總想亮上一亮,以表自個兒有真才學,并非只靠着爹在朝中立足,擱在幾年前,就不是沒打過翰林、宮學的主意的。只是最終沒成罷了。

這翰林和宮學,自裴鈞十年前還在青雲監時起,就一直屬趙太保轄下,曾一度讓蔡飏很是吃味。雖蔡飏是個頗有學問的人,可相比起年過六旬、著述撰史的趙太保而言,資歷卻還算太淺,故肅寧皇帝生前便囑咐:宮學、翰林二府,乃朝中機要,新帝登基後,依舊要顧命大臣之一的趙太保來統領二處,旁人不可随意插手。

趙太保為人保守,平日在官中未有鮮明政見,顯是據職保祿、按部就班而已,雖無顯著政績,卻也并無什麽纰漏。多年來,蔡飏常在官中言語此事,意在表明趙太保沒有作為,早是覺得姓趙的浪費了這個能挖金掘寶的位置。料想若是蔡家拿到翰林、承上宮學,往後考核評定都有人插手,還不知是哪般如魚得水--

可左右也只是蔡飏想想罷了。趙太保可活得老長呢,往後這翰林、宮學也沒蔡家的事兒。

裴鈞不理會蔡飏繼而又起的冷嘲熱諷,此時眼看主廂中等候的馮己如已碎步走來迎他入座,便随手同蔡飏一晃當做告禮別過,這就與馮己如一同走去了主廂,雙雙揭了主副考官的兩道授任文帖,按儀禮請香祭過堂中的孔孟畫像,便吩咐下頭一句:

“理卷開閱。”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