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萬事俱備
在野獸橫行的遠古時代出遠門兒,首先要改良武器。
這個需要和器物制作隊一起完成。
器物制作隊的日常任務之一是燒制陶器。除了自己人用以外,陶器在這個時代是硬通貨,可以與其他部落做交換。
器物制作隊的另一項日常任務是制作各種武器。除了人們已經很熟悉的木矛、石斧外,就是簡易弓箭。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戰應用,部落裏有打獵能力的人,都逐漸熟悉了弓箭的用法。
耕琦負責日常安全,只要有空閑,他就帶人拿着弓箭練習。目前,包括耕琦在內的好幾個年輕人,在用光杆箭的情況下,已經達到百發九十幾中的地步。
鱷魚山坡上的野雞和大點的鳥都快被當靶子打光了。
駱鳳舞心滿意足地吃上了炖雞、烤雞、叫花雞,還有各種鳥肉,邊吃邊感嘆“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古人誠不我欺也”。
其實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是吃貨,已經不滿足果腹填飽肚子的階段。只要有時間,駱鳳舞就琢磨着改良飲食。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龍部落的夥食水平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時代。陶鍋和石鍋能承受的煎、蒸、煮、炖、燒等手段都用上了。
唯一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谷物的痕跡,也沒找到外出交換食鹽的途徑,所以除了自帶鮮味的食物外,其他食物的味道只是差強人意。
有雞肉吃,肯定有雞毛用。把雞毛修剪一下,綁在箭尾,就是名副其實的羽箭了。加了尾羽之後,木箭的飛行方向更加穩定、速度更快、距離更遠。
耕琦朝着五十米開外的一棵小桑樹試射了幾下。除了第一箭稍微偏了,其餘的全中。第一箭射偏也是因為一直使用光杆箭,突然轉換羽箭時不适應而已。
駱鳳舞一邊感嘆這家夥的武學天賦,一邊心疼小桑樹,那可是蠶寶寶們的糧食保障啊。
為了防止人們練箭時再禍害桑樹,駱鳳舞用木頭做了十幾個靶子,還用碳條在靶子上畫了很多同心圓,順便标注了阿拉伯數字,指示射中的環數。
除負責打獵和維護安全的先遣隊員以外,其餘族人也在工作之餘,抽空射上幾箭,當做娛樂項目。
Advertisement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到一個月,龍部落的人們,不管男女老少,都掌握了基本射箭技能,還附帶着認識了0到10等阿拉伯數字。
當然,先遣隊員的射箭技能要高超得多。他們已經将羽箭用于實戰,獵殺到的動物越來越多。特別是各種鳥類,用以前的方法,是很難捕捉到這些飛禽的。
經過實際使用,木箭的不足之處顯示出來了。
木箭的箭尖是用火燒之後,磨制而成,用一兩次就不鋒利了。經常把野雞射傷,而沒有射死。
對于這種情況,駱鳳舞喜憂攙半。她一邊發愁如何改進弓箭,一邊樂呵呵地把受傷較輕的野雞交給養殖隊長風平,讓他試着飼養野雞。
本來,風平老爺子對這些個頭小、沒多少肉的動物不太熱情,他最喜歡的就是野豬和羚羊、黃羊等,殺一只夠很多人吃一頓。
後來,一只受傷野雞被捉住的當天下了一個雞蛋之後,風平對野雞的态度大變。雞生蛋、蛋生雞,無窮無盡,雖然他不會算數,但不代表他不明白這個道理啊。
早期飼養的野豬和羚羊已經開始進入發情期,好幾只母豬和母羊的肚子都日益增大,估計是懷上小崽子了。
這些仍然需要摸索。不管是駱鳳舞還是這些原裝的遠古人,都沒有具體的養殖經驗。但是,人們已經看到了希望。飼養的動物種群能夠延續,這意味着綿綿不絕的食物。
當然,正是有了這些養殖的動物,使人們對打獵的依賴度下降,駱鳳舞和耕琦才能帶着打獵的主力出去探索盆地。
在準備出行的這段日子裏,駱鳳舞一邊和耕琦商量改進弓箭的辦法,一邊安排出行用的衣食。
這時候的生态環境完全沒有受到人為幹擾。各種毒蟲野獸橫行。駱鳳舞覺得必須全副武裝才能保證安全,避免再次出現光腳被毒蛇咬傷的情況。
這需要準備适用的鞋子。
制鞋經驗已經有了。磨成平板的鱷魚骨頭結實且有一定彈性,可以做鞋底。羊皮可以做鞋面。在鞋底周圍燙或鑿磨一些眼兒,用粗大的竹針和細繩子把鞋面固定道鞋底上,就是一只到小腿肚的登山靴。
做衣服則要麻煩些。以前基本都是用織好的布直接縫制,大部分的衣服式樣都是背心或短裙。制作男人穿着的短褲時,用鋒利的蛇骨匕首簡單切割幾下就裁好了。
這次出行,肯定不能穿背心短褲,駱鳳舞想做登山服,但制作工藝顯然達不到那個水平,只能做長衣長褲。
駱鳳舞特別懷念剪刀,但用石頭很難磨出大小适用的剪刀來,燒的陶制剪刀又達不到裁剪布匹的鋒利程度。在現代社會很普通的一件生活用具,現在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即。
剪裁衣服時,只能拿炭條在布上畫出印跡,然後兩個人壓着兩邊,一個人用匕首慢慢順着印跡切割。
當然,和衣服相關的事,肯定是編織隊負責。
駱鳳舞遺憾的發現,自己的姆媽洛梨在編制方面比較拿手,但在做衣服方面,明顯有些能力不足,只能編織睡袋、墊子、袋子、帽子之類的東西。
還好,編織隊的副隊長,也就是當初發明魚骨項鏈的雪花阿姨,在做衣服方面明顯有天賦。
她不但很快看懂并掌握了縫制衣褲的技術,而且做出來的東西相當美觀,比駱鳳舞的拙劣樣品強多了。
駱鳳舞只能臉紅着贊揚人家。看來術業有專攻,自己的三腳貓技術在天才面前,被碾壓成了渣渣。
當然,雖然駱鳳舞做衣服不行,但是做吃的肯定是權威,至少目前是權威。即使是普通現代人,其見多識廣的程度也是原始人萬萬不及的。
除了準備肉幹外,她還從野豬森林裏采摘了一些水果。進入夏季之後,各種認識的或不認識的水果陸續成熟,當然個頭普遍比現代的水果小很多。
水果在大太陽下暴曬幾天,就成為香甜可口的果幹,很受女人和小孩兒喜愛。
駱鳳舞除了把酸的或甜的水果用于做菜外,還決定秋天水果大量成熟時制糖。當然,現在曬制果幹的目的是在探險的過程中補充維生素。
就這樣,忙忙碌碌一個多月,出行用的東西才基本準備齊全。同時,由于大部分先遣隊員都參加探險隊,肯定影響打獵能力,所以,還要為留在部落的人儲備食物。
可喜的是,耕琦和駱鳳舞經過不斷試驗,終于找到了改良弓和箭的辦法。這段時間,用改良後的弓箭獵到了大量動物,包括體型比較大的鹿和羊。
當初制作弓時,用的是普通竹片和動物筋。像耕琦這種天生的武者,這種原始弓的彈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
駱鳳舞知道弓弦和弓背都可以改良,拉弓時用的力氣越大,箭射得越遠。
耕琦按照駱鳳舞的這種思路,試驗了好幾種弓弦和弓背。最終确定,用鹿筋做弓弦,用一種有韌性的粗木棍稍微燒制之後做弓背。
這樣的弓彈射能力大增,甚至可以射到七八十米遠。
羽箭的改進方法是駱鳳舞提出來的。
她看到耕琦當初送的蛇骨匕首,靈光一現,想到了鋒利的鱷魚牙齒。
當初大家剛來時,在鱷魚山坡上獵殺了大量鱷魚,收集到很多鱷魚牙齒。大的牙齒已經被人們磨制成了匕首、小刀等。小牙齒還有一堆,一直放在老虎洞的角落裏。
把鱷魚牙齒打後,在木杆上做箭頭,效果竟然出奇的好。箭頭的磨損微乎其微。再也沒有出現用過幾次之後,箭頭就被磨禿的現象。
耕琦在改良箭頭的啓發下,把鱷魚骨頭磨成矛尖,綁在木矛的頭上,使木矛的刺殺效率也大為增加了。
武器問題解決後,出行準備就算完成了。
萬事俱備,不用東風。駱鳳舞和耕琦帶着十五名先遣隊員組成的探險隊打算第二天一大早出發。
不料,夜裏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随後大雨傾瀉而下。雨季提前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