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柳大人,我們姐妹也不是不講道理之人,德妃娘娘也時常教導咱們,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是對方不識禮數在先,咱們也不計較別的,只要她們道一聲歉就行了。”
此言一出林玉薇馬上附和。
柳大人聞言一陣歡快,這好啊!
雖然自己暫時不是很清楚發生了何事,但想來不就是小姑娘之間的小摩擦。
只是林家這邊仗着與德妃娘娘有親要強勢一些罷了,只要有人肯稍微退一步就好辦了。
這林家畢竟是高位妃嫔和王爺的外家,相信傅家小姐也會謹慎些,不好将他們得罪了,如今對方既然不咬着不放,就算受些委屈也會就此了結了吧!
柳大人想得好,便開口了,“今日畢竟是好日子不宜這麽對峙着,不然怕是影響不好。依本官看來這都是小事不如就此了結了。既然林姑娘和孫姑娘是這麽個意思,兩位傅姑娘看?”
“柳大人還未問林姑娘和孫姑娘,我們姐妹是如何不識禮數對她們不敬了,現在又得兩位姑娘寬宏大量不治咱們的罪只道歉便可的呢。”
柳大人一聽這話還得了?不識禮數被治罪?
這兩位姑娘只是白身,最多是出身好些,可也沒有能治罪傅家姑娘的權利啊,這頂帽子扣下來誰敢認?
柳大人有苦說不出,看來這傅家姑娘也不是善茬,這事可怎麽辦才好?
林玉薇和孫秀月都沒想到傅輕澄來這麽一出,這本來就是胡說八道的,是看準了對方敬畏德妃娘娘不敢和自己計較。
可被對方這麽一說,就好像自己仗着權勢非得逼着她們認錯一樣,雖然事實是這樣,但被人這麽明晃晃的擺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一時間啞口無言。
傅輕澄可沒打算就這麽算了,原本就是她們挑事,還想利用德妃壓自己,一點小事就想利用來羞辱自家,今天好好的興致都被敗沒了,真是掃興。
要是一般人也就罷了,她們?還真不想就這麽算了,嚣張也要有個度才是。
大庭廣衆之下就想颠倒是非來羞辱人,非得讓她們記個教訓不可!
Advertisement
“孫姑娘要拿了咱們姐妹教上都城的規矩,不知道是想怎麽個教法?是關順天府還是你孫家的牢房去?不知這個規矩又是什麽規矩,是孫家的規矩還是林家的規矩呢?”
傅輕澄是打定主意往她們身上扣大帽子了,這上都城哪裏是奉行她們家規矩的地方?
“妹妹,如果姐姐沒記錯的話,方才是林姑娘說咱們吃賤民的東西吃得高興,才說咱們是從鄉下來的不識禮數呢。”
“這糖人在民間甚是受歡迎,幾乎人人都吃過的,只是姐姐不是很明白,這大夏百姓什麽時候成了賤民。”
這話說出來,令周圍圍觀的人多了幾分不滿,看向林玉薇和孫秀月的眼神都不對了,他們可都是大夏的百姓呢!
“姐姐沒記錯,只是這好像不是咱們對林姑娘和孫姑娘的最大不敬,咱們最大的不敬是沒有按規矩對二位姑娘回話同時承認自己是賤民。二位姑娘寬宏大量咱們卻是不能奢望能逃脫罪責的,看來還是跟柳大人走一趟吧,畢竟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犯了罪就要領罰的。”
“妹妹說得不錯,柳大人還要你秉公辦理聽命治了咱們的不敬治罪才是,不然你也沒法給兩位姑娘和德妃娘娘交代呀,我們也不為難你了這就去順天府吧!”
傅輕澈在一旁看得歡快,果然是自己的妹妹們啊!
柳大人卻傻眼了,這是怎麽發展成這樣的,還有人叫着要帶自己往順天府去的?
林玉薇和孫秀月看這姐妹兩三兩句話就把事情說成了不敬要治罪,可這不敬之罪多是君臣才能論的呀,如今一個妃嫔的娘家人就能治同為官員的家屬不敬了,這是要反天了。
就算她們再嚣張也不敢公然挑戰皇權啊!
傅輕澄看他們還沒有行動便加了一把火,“姐姐咱們走吧,這上都城的規矩很多,不抓緊時間去學怕是又要被治罪了,若是那樣就不好了,還是快些走吧!”
柳大人連忙出聲阻止,他可不敢讓這兩尊佛到順天府去。不說別人了就是自己的頂頭上司知道了就夠自己受的。
林孫二人也反應過來,她們要是真的去了順天府,說不得這件事就不能收場了。
要是因此連累了家裏,怕是再沒有好日子過了,現在這般也沒法再給她們沒臉,還得讓自己求着她們承認沒有對自己不敬。
這兩人說話真是太不按常理出牌了,一般人不都是與自己叫嚣,不肯認錯的嗎?
到時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說成是對方蠻橫無理,而自己寬宏大度了。
如今只好作罷了。
“柳大人,其實剛才我們是跟傅家姑娘開了個玩笑而已,只是姑娘家的小口角,怎麽能說是對我們不敬呢!這時辰也不早了,我們就不妨礙大人辦差了,就此告辭。”
林玉薇拉着孫秀月就要走,不好再待下去。
柳大人如蒙大赦,走得好,走得妙啊!再這樣下去真的沒法收場,只是這傅家姑娘真不好得罪。
一場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太子殿下聽了來人的轉述只是微微一笑,這兩姐妹的合擊簡直是無人能敵。憑那兩個頭腦簡單,自認為德妃天下無敵的蠢貨怎麽可能是她們的對手。
只是這林家也太礙眼了一些,仗着是一個妃子的外家就蹦跶個沒完,真煩人。
楚王聽說傅輕淺沒事也放下了心,只是想到德妃和林家孫家微微皺了皺眉。
*
端午當日的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只是當時圍觀的人不少,加上八卦本就是人的天性,總會有些只言片語宣揚開來。
不過就是這樣的只言片語才最要命,斷章取義加上八卦的流傳總會加上八卦者的主觀看法,慢慢的就會演變成衆多版本。
有說林家孫家仗勢欺人的,仗着德妃的勢便覺得高人一等,就算出言侮辱了人也要人家乖乖承認,還要磕頭認錯。
也有說得罪了林家和孫家就是得罪了德妃娘娘和魏王,不想死就要到順天府自行領五十大板的。
更離譜的是順天府是聽命于林家和德妃娘娘的,有一個部門是專門處置得罪他們的人的,裏面關着的人不但要受各種刑罰還要學他們的家規,學不會就出不來,就算出來的也甭想在上都城內混下去。
一時間林家孫家和德妃的名聲響振上都城。
魏王因已經出宮建府,聽到留言比德妃早些。
其實林家也早就聽到風聲了,只是這禍是自家人惹出來的,不敢進宮告訴德妃。只能盼着流言快些過去,別影響加深才是。
魏王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就進宮了,德妃聞言在宮裏又摔了好些東西,嘴裏也罵了好幾句蠢貨。
“二郎查查這些流言是從哪裏流出來了,讓本宮知道定然要讓他好看。要快些想辦法制止才是,不然你的聲望就要大大受損了,不利于咱們的大事。”
“兒臣已經着人查過了,并未查到什麽,只是事發當日是端午這樣的大節日,聚集的人也多,流傳開來也不奇怪,只怕是查不到幕後之人了。”
“都是那兩個蠢貨惹的事,齊王妃燕王妃一個都沒成,現在不僅得罪了長樂侯府還害得我們聲勢受損。本宮原本看她們雖刁蠻些卻也有幾分聰明,又長得不錯總會有一個成功的,現在看來一樣愚蠢。”
魏王也覺得這兩個表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只是畢竟是姑娘家的又是表妹,不便像母妃這樣出言指責。
現在只希望流言快些停息,別讓父皇聽到風聲才是。
這邊魏王正擔心着那邊皇帝便得到了消息,是楚王來問安時故意裝着無意中透漏了一點點。然後皇帝便派李德安去查,再來就知道事情的大概了。
要說德妃也是個聰明人,怎麽她的親戚就沒有學到半點呢,這大好的節日就敢生事,要是傷了太傅的外孫女可怎麽辦。
不過這兩個丫頭有些意思,和她娘當年有得一拼,不是個會吃虧的。
皇帝突然靈光一閃,自己不是還有兩個兒子麽?
*
在發生了端午事件後皇帝就沒有再去過德妃的宮裏,德妃知道這是皇帝知道了外面的流言在警告自己。
偏偏這種事情沒法解釋,要是再這樣下去這永寧宮就要變冷宮了。
德妃自己見不到皇帝,但是她還有女兒和兒子呢!
兒子現在不便出面,但是女兒德慶可以啊,雖然自己的德慶和別的公主在皇帝面前的臉面差不多,但是女兒家的總能多幾分優待。
要是她能到皇帝面前撒撒嬌再趁機說幾句好話,雖不奢望事情就這樣過去,但至少能挽救一些。
卻不料她錯估了德慶公主作為皇家公主的驕縱和理所當然,當然還有作為親戚的偏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