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小孩子
關于楊振興意外殺人的後續, 可以說牽連甚廣, 所有的事情到如今才算是徹底完結。
這件事情從沈宣到洺縣上任起, 歷時四個多月, 死傷,逮捕, 流放的人數, 加起來超過一千人。
一千人,不管是聽起來, 還是看起來,都很多。可是放在整個國家的層面上,卻又是那麽微不足道。
即使由于之前的戰亂,安國立國之後的人口, 比前朝末年的時候少了三成,可也有整整萬萬之衆。
所以當這一千人的事情,呈送到朝廷中的時候,也不過是一件區區小事。
畢竟帝國遼闊,每年在洪災,旱災,疫病中死去的人,也得有個十萬。不似某些話本中所說, 稍微一個小小的災難, 都能颠覆政權。
因為災難這種事情,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持續不斷的發生着,只要沒有牽連到數十萬, 上百萬的人口,都不算是什麽天大的事情。
所以青州下轄的洺縣,一個牽連一千人的事情,在京城沒有掀起一丁點水花。
如果真有什麽人,因此受到影響的話,就只有那些有前朝背景的遺老了,他們常年擔驚受怕的心中,又愈加的膽戰心驚起來。
不過這樣的變化,在朝氣蓬勃的新朝官員眼中,也就等同于沒有任何變化。因為這些遺老們,無論何時,都是那副鬥敗病鹌鹑的樣子,實在很難在他們常年瑟瑟發抖的身上,看出這幾天是否抖的格外嚴重些。
因為誰也沒有當回事,青州刺史的奏折也就非常順利的通過了內閣的審閱,直接呈到皇帝面前。
內閣的閣老們早已經對這件事情有了裁決。
簡單說來,裁決大抵如下。青州刺史和洺縣縣令,平叛有功,口頭嘉獎,賞銀百兩。同時刺史和縣令又有過,因為事情發生在他們的轄區之類,這屬于失察之過,不過看在叛亂平息的情況下,不予追究。只有幫助平叛的秦千總,因為單純的有功,而晉升四品骠騎将軍。
這樣的處理方式,看似四平八穩,實際很有問題。
因為獎賞的太少,而苛責的地方太多。官員因為害怕受到懲罰,往往在揣測上意之後,稍微一出現什麽重大的事情,就會選擇隐瞞不報。
不過這樣的問題不是今天所獨有,可以說自古有之。
Advertisement
安國建立之後,基本沿襲前朝的制度。
因為安國建立之後,只是将舊的法令和官員稍作改動,或是更換一下名稱而已。
比如現在的內閣,就是從前朝的中書省轉變而來,奏折需要通過他們的審議,加上他們審議的結果之後,才會呈送給皇帝,皇帝看過之後,只要批示準奏,事情就算是通過。如果皇帝不準,就會拿到次日的朝會上去讨論。
由此看來,沿用舊制,可以得到顯而易見的好處。國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平穩過渡,并且始終快速的正常運轉。
相比而言推行新法的做法,就危險的多。
古人也早有前車之鑒。那是一個完全的推行新法的朝代,由王莽篡奪漢朝江山而建立的新朝,處處實行新規,不過十五年,就衆叛親離,招致滅亡。
新規,舊制,總體說來,都各有利弊。只要能夠大體上能夠控制住整個國家,也就不會産生太大的亂子。只要不是天下大亂,百姓們也就還能夠安居樂業的生活。
就比如此時此刻的安國。
所有會産生危機的東西,猶如一抹灰黑的陰影,都安靜的隐藏在這次簡單判決背後,甚至是朝廷每一個決斷的背後。
只是此時的安國一片欣欣向榮,軍隊士氣高昂,皇帝看起來也非常的強勢。還另外設有監察機制,來遏制官員有可能出現隐瞞不報的行為。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出有任何陰影,有絲毫危機出現的預兆。
在歌舞升平的京城,皇帝過着每天都被歌功頌德的生活。
今天和以往的每一天一樣,頭發已經花白的皇帝下早朝之後,就辛勤的到勤政殿翻閱奏折。
和昨天的奏折一樣,今天天下看起來依舊的海晏河清,忽然看到一個有人叛亂的奏折,他就不免皺起了眉頭。當看完之整本奏折後,皇帝的眉頭終于舒展開,将緊捏在手中的奏折随手放下。
不過是一場小小的叛亂,已經被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剩下的不過是評定功過,論功行賞。
按照內閣的意見,皇帝寫了一個‘準’字。
到了皇帝這裏,內閣的決議就變成了參考意見。
然後皇帝放下朱批用的筆,打算拿起下一本奏折繼續觀看。
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久遠的事情,皇帝拿起剛才的奏折又從新看了一遍。
果然,皇帝再次看到一句夾雜在不起眼的地方的一句話,‘民間有一穆姓義士,協助平叛,望朝廷予以嘉獎。’
皇帝低聲道,“回家了嗎,也好。”
很顯然,從奏折上短短的一句話,再聯想到穆濱城的老爹慕榮的老家,就在洺縣。
皇帝已經知道了穆濱城的下落。
不過皇帝依然将奏折放歸原處,因為現在也的确是海晏河清,用不着大将軍。
皇帝也是行伍出身,他深知,與其做一個不用打仗,整天無所事事,每天糾纏在勾心鬥角,和黨同伐異中的大将軍。莫不如做一名江湖義士,來的潇灑自在。
在沒有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完全處于私心的話,皇帝很喜歡穆濱城。
穆濱城是皇帝親眼看着長大的小孩,看着他從一個粉嫩軟糯的小團子,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而且皇帝的記憶中,穆濱城小時候,是一個伶俐可愛的小孩,當時跟随皇帝的人,任誰都會喜歡小小的穆濱城。
這廂皇帝偶然回想起穆濱城童年的樣子,那廂穆濱城就在面臉愁容的看着自己的徒弟葛斌。
如果穆濱城從小就是惹人喜歡的可愛小孩,那葛斌就正好相反,從小就因為性格深沉,面目刻板,而不太能讨得大人們的歡喜。
或許葛斌的深沉和刻板,也不是他本來的性格,而是因為從小生活境遇不佳而導致。
因為他在收到琉夏做的新鞋之後,就克制不住自己的心緒波動,自然而然的露出一個見牙不見眼的笑容。
可是看到那笑容,穆濱城卻表現的有些憤憤不平。
穆濱城難得丢看嚴肅的面孔,因為他也覺得的葛斌太正經,現在好不容易在他臉上看到一個歡樂的表情,就忍不住要逗逗他,于是愁眉苦臉的說,“你師娘好偏心,只給你和燕如妹妹都做了鞋。可是你師父我,卻只能穿舊鞋。”
一句話,就讓葛斌滿臉都是糾結,他很實誠的為穆濱城感到擔心。他說,“上次分得銀錢,舅舅讓我自己保管,可以自行取用。我明天給師父買一雙新鞋吧。”
穆濱城說,“我才不要,我就要你師娘做的鞋。”
葛斌畢竟已經是少年了,剛開始還以為穆濱城是真的想要鞋,三言兩語就悟出穆濱城在逗他玩,于是罕見的對穆濱城怒目以視。
這樣生動的表情,由于之前的那個開心的笑容,在葛斌來,都是罕有的表情。
穆濱城終于正色說,“小孩子家家,還是要活潑些才好,你學學燕如妹妹。”
“對啊,對啊。”燕如在一旁搭腔道。
葛斌低聲道,“我知道了。”
其實這時的葛斌,正在偷偷看着穆濱城和琉夏,還有老是喜歡叫着他葛斌哥哥的燕如。
因為那低沉的聲音,是為了掩飾他此時內心的柔軟情緒。他的心裏正泛出幸福的愉悅感情,就算是穆濱城剛剛還在批評他不活潑,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分毫。
在穆濱城和琉夏年輕的臉上,葛斌竟然找到了父母親的味道,無論是威嚴,慈愛,包容還是調笑,都蘊藏着濃濃的親情的氣息。
而燕如,葛斌真将她當作自己的妹妹,雖然她有時機靈可愛,有時調皮頑劣。可是葛斌覺得,任何時候想起她來,都仿佛陽光明媚,讓人想要會心一笑。
對于葛斌如何看待燕如這個問題,穆濱城和琉夏還在私下讨論過。
穆濱城說,“葛斌你小子是不是對燕如有什麽小心思,眼睛老是朝人家小姑娘看。”
琉夏嗔怪的看他一眼,“葛斌,燕如都還是小孩子呢,那能有什麽小心思。葛斌沒有兄弟姐妹,不過是覺得小妹妹可愛而已。”
于是琉夏就給他們倆的關系定了位。
只能說,琉夏的眼光果然是毒辣的,否則也不會一下子就選中穆濱城。
因為多年以後,葛斌和燕如都找到了各自的歸宿。
而葛斌對待燕如的态度,從始至終,都是親如兄妹。
他是真的将燕如當成自己要守護的妹妹了,而一個像葛斌這樣正直個人,又怎麽可能對自己的妹妹,産生超越親情以外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