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上午, 或許還有一部分人在睡懶覺,也或許是都在等熟人告知想看的選手上場,下午場比賽開始的時候, 主持人剛宣讀了下一組比賽選手的名單, 裏面有明夏的名字, 直播間觀衆數瞬間開飙,臺下的觀衆們也明顯精神突然一振,坐直了身體。
第一環節,照舊是要自我介紹, 要求充滿個人特色和新意。
但或許是明夏在自己的省賽區一路拿第一,又接連上熱搜的事, 被其他選手們關注到了。于是, 上午場包括下午場的前兩組選手,在這一環節, 已經出現了不少皮影、空竹、詠春、太極等具有古文化元素的表演。
之前,“希望之光”英語風采大賽的貼吧裏還有過關于明夏表演的讨論帖,有一部分人壓明夏可能會繼續表演空竹或者皮影,畢竟這兩個是她上熱搜的表演,可能占一些優勢。
但也有一部分人覺得, 明夏來來回回都是古文化, 又在省賽就已經開始被模仿,為了自己的創意和特色, 有可能會換別的去表演。
當然, 這都是大家的猜測, 明夏最終到底會表演什麽,還是看她自己。
而在今天第一環節,明夏選擇了“剪紙”。
剪紙藝術是一中镂空藝術,是華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能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06年,剪紙藝術被列入華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又在三年後,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去年底,褚子儀夢想的高等學府,金陵航空航天大學,還被官方确定為華國剪紙文化的傳承基地。
很多年以前,在農村,或者城裏也有,每逢過節或新婚,女孩們會由婦女長輩或同齡姐妹帶着,剪了彩紙作為窗花、牆花、燈花等等貼上去,喜喜慶慶的圖案,使得氛圍好似也被烘托得更加熱烈了一般。
一把剪刀,一張紙,足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這就是剪紙藝術的魅力。
《采勝》中寫道:“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便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還有那些被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
到了宋朝,剪紙藝術逐步發展,開始出現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漸漸普及開來,又在明清時代發展到最高峰。
…………
明夏的老家就是農村的,明父、明母都是當年那波出來闖生活的,後來,為了給當時的小明夏更好的教育,便決定在城裏定居。
明母小時候曾經幫人家剪紙打工,雖然時間過去了幾十年,但手藝也沒全忘光,便教了明夏剪紙的技巧和方法,讓她可以拿來進行展示。
Advertisement
會場開了空調,微熱,明夏便脫了外套,穿着裏面那件衛衣上臺。衛衣的顏色是薄荷綠,身前繡了三片嫩芽葉,清新之餘,很有幾分俏皮感,搭上明夏滿是膠原蛋白的精致面容,很是吸睛。
但更吸睛的,是她那雙纖細蔥白又靈巧的手。
臺上,女孩柔夷般的手握着剪刀,與那紅烈的彩紙形成了鮮明對比,邊神情認真地剪紙,便用流暢的英語講述着自己的兒時回憶。說到幾十年前,母親小時候吃了這頓沒下頓的艱難生活,再對比如今自己算得上小康的幸福生活,不由得感慨祖國的發展。
曾任國家領導人的周先生說過,“為華國之崛起而讀書”。
讀書可以獲得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可以為祖國做貢獻,推動祖國發展,也能使得以後的人不再過前人經歷過的苦日子,而是有更美好的生活,祖國也能得到國際上更多的尊重。
這個努力是真的很有意義。
在這一環節,明夏從剪紙藝術談及自己的父母親,回想到七八十年代的日子,再對比如今的生活,引發許多人的共鳴。
和皮影戲一樣,剪紙也是存在于華國人記憶中的一項傳統技藝,滿滿都是年代感,但它和皮影戲又不那麽相同。
逢年過節,剪紙還是會被人們想起的,順手買幾張回家,張貼一下,蹭個喜慶意味,幼兒園老師們也喜歡以“剪紙”為主題,布置一些能促進家長和孩子交流的課後作業。
直播間的彈幕有字數限制,評論區便也叭叭叭地開始刷屏。
咔式委屈:我剛剛問了媽媽,說她那個年代,吃不飽就像現在每個人都吃得上飯一樣,是常态。了解了一下,就覺得現在天天能選擇吃各種美味和甜品的我,活得實在是太幸福了……感謝前人qwq
喵喵喵想吃喵喵喵:我小的時候還和我媽一起剪紙賣過!大冬天的擺攤,超級冷,有一次還遇到了一個懂剪紙的小姐姐,據說就是金陵航空航天大學的,人特別好,還幫我們剪了好幾張!那個大學不愧是剪紙藝術的傳承基地,小姐姐剪得很漂亮,沒舍得賣,自己偷偷留下來了哈哈哈哈哈
但如煙雲:剪紙藝術啊,懷念。不過,作為一個幼師,剪紙技術很好的我,是否可以趁機驕傲一把[挺胸]
理想汽啼狀态方程:啊啊啊啊啊啊,我一個理科生,為什麽聽文科類科普也能聽得這麽熱血沸騰!!!雖然知道自己看英語比賽已經是學習,但莫名還是心虛,我把數學習題拿過來順便帶着看看吧!
…………
明夏的剪紙藝術表演,既在衆人的意料之中,又在衆人的意料之外。
在意料之中,是她還是按照自己一直的風格和标簽,繼續融入了華國的古文化元素,選了這麽一個傳統技藝。在意料之外,是她能把剪紙藝術和祖國發展聯系起來,給了長一輩的人以共鳴感,也讓同齡的人感覺到了鼓舞。
其實,網友們都猜錯了。
明夏的古文化元素标簽的确是上了熱搜,沒那麽讓人覺得新奇,也的确是被許多選手都學習了,顯得不那麽獨一無二。
但是,別忘了,他們這屆比賽的主題就是“我向全世界展示華國”,就算再多的古文化元素都不為過!更何況是明夏這種,一路都仿佛有所預知般,完全貼合比賽的主題。
從內容上來說,有內涵、有正能量、有文化底蘊、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從演講上來說,臺風穩健、語言流暢、所用單詞恰當。
而且,雖然,明夏的“古文化”特色被其他選手學了,但他們基本都浮于表面。有的是技藝表演出了差錯,有的是科普太過生硬無趣,聽得觀衆和評委都面無表情,總之就是沒有學到精華。
單獨看看倒也還好,一旦和明夏放在一組對比,就明顯不是一個檔次的。
尤其是和明夏一組的居然有兩個人表演空竹……這就實在太尴尬了。
綜合說下來,第一輪,不給明夏高分,憑啥?
當然,為了不給選手心理壓力,總決賽的分數不是即時公布的,要等三輪比賽都結束,才會拿去給記分員算分、排名。
第二個環節,是選手的自定主題演講賽,要求和這一屆總決賽的主題緊緊扣住,必須是“歷史”相關。
比賽正式開始前,主持人對這個“歷史”的要求進行了解釋。選手所講的“歷史”應該和華國存在關系,但不一定要求必須講華國的歷史,只是要以此為相關展開的都可以,給選手盡量大的選擇範圍。
就拿明夏這組舉例,一共五個人,第一個選手講的是“三皇五帝”,範圍略大,在有限的比賽時間內無法面面俱全,便流落于俗了,第二個選手講的是“紅樓夢”,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很多人物和事都很有意思,可惜她僅僅局限在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沒有讀透。
明夏是第四個上臺的。
她選了“茶”這個主題,正好和身上那件衛衣上所繡的花紋一樣。主持人馮峰,即吳琪琪的姨夫,還在串場的時候調侃了一下她的小心機,居然一開始就在暗示大家。
其實并不是,明夏只是單純覺得這件衣服的款式比較簡單,“嫩芽”雖然是機繡,但也戳到了她對“繡”類設計的喜歡,正好想到自己今天準備的演講,感覺挺合适的,便穿了。
但明夏笑了笑,沒有解釋。
如果說,因為這個,大家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她接下來關于“茶”的演講上,那就好了。
茶是華國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華國文化中的一抹亮彩。
華國的茶有許多種,有潮州鳳凰單叢茶、太湖的熏豆茶、成都蓋碗茶、杭州龍井茶、福建烏龍茶等,傳遍世界各國,茶文化也分享給全世界,大家共同享受茶文化帶來的精神上的洗滌和疏解。
每個人口味不同,喜歡的茶不同,可以理解,甚至說明夏也樂于去學習別國的長處。
但是,有的人卻忘了本,将“茶文化”的起源直接歸于他國。
那是明夏陪明母逛街的一個下午,路過一家茶館,正準備進去,就聽另一個路過的孩子稱之為“日本茶館”,而帶他出門的那位母親竟然也沒有出言反駁。
那一瞬間,明夏就覺得被震驚到了。
怎麽會有人把自己國家的文化認為是別國的文化!
日本茶的起源,是唐朝永貞年間,法號“最澄”的一位禪師來華國研修佛學,回國後,将帶回去的茶種種在了當時的近江,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滋賀縣。
而宋代的時候,日本另一位“榮西禪師”也來華國學習佛經,便将宋代時的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還帶走了更多種類的茶種,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了一本巨著:《吃茶養生記》,被譽為是“日本的第一部 茶書”。
但事實上,早在魯周公著《爾雅》時,便提及茶,那個時候的茶已是貢品,自漢朝起,華國便盛行飲茶,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更是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産、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說“茶”是“日本茶”,實在是可笑至極。
原本,明夏只是演講,但說到最後,她便忍不住嚴肅了面容,冷凝了神色。
她是絕對接受不了祖國所有的文化、傳統、文物等被別國拿去,占為己有的。
正如祖國的領土,一寸都不能少。
這是華國子民必須有的原則,是精神,也是尊嚴!
…………
明夏的演講,震撼到了在座的評委、現場觀衆甚至是直播那邊的觀衆。
他們也猜測過明夏會在這一環節演講什麽,可能是武則天的女皇史,可能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可能是再普及一下其他華國傳統技藝的來源……
卻怎麽都沒想到,她會是針對現下許多人不珍視、不保護、不了解華國傳統文化的現狀,抓住其中某一點,提出了自己的深切指責。
這就好比,螺蛳粉居然還有人以為是外國的,就因為看到國外的網紅吃播有吃這個。
但這分明是廣西的非遺好嗎?
廣西人民在線毆打你這個沒常識的!
聽完明夏在這一環節的演講,許多平時不關注華國傳統文化的人,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他們一直以自己是華國人而驕傲,卻沒有想過,要為祖國努力争取什麽。這就算了,關于這些傳統文化和技藝,他們不說了解,有的人竟然還幹脆就誤以為是別國的。
作為世界上歷史底蘊最為悠久的國家,華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就被各種羨慕嫉妒恨。結果,別國都還沒動手搶,就有華國人腦子瓦特了,自己祖國的驕傲往別國手中送。
這種蠢貨真的能把其他那些愛惜祖國傳統文化的人給氣死。
明夏的演講結束,直播間的彈幕一直嗖嗖嗖。
阿九的大太陽:說起來,前段時間,韓國不是還有網友說還把螺蛳粉申請非遺?Dbq,我大柳州早就申請了┓(`)┏
福五:想起來之前鬧得很大的,說我們的端午節被韓國注冊了的事,其實就是一場誤會,韓國是申報了“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舉行的薩滿祭祀、歌舞表演、民俗游戲等一系列慶祝活動,并不是我國哪個“龍舟粽子節”的端午,感覺一些網友的智商被營銷號拎着耍。
幽幽一池清水:嗷,樓上的小姐姐不要太生氣啦,有的時候的确會被誤導嘛~大家冷靜,只要我們知道,及時給那些不懂的人科普了就OK的!
彩虹之子:我喜歡看日漫,尤其喜歡某漫裏面發生的茶館劇情。但我看日漫純粹是興趣,就好像追文會喜歡某種題材或者類型的小說一樣,個人愛好所導致,當然還是祖國更重要、也更愛得深沉。如果有誰告訴我,“茶文化”起源于日本,本大小姐非撕得他爹娘不認:)
…………
因為有直播,明夏那段關于“茶文化的起源是華國,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言論,便被有的人錄屏了下來,剪輯、壓制後,上傳去各個視頻網站,包括微博、論壇、貼吧這種大型社交平臺。
明夏顏值在線,又有網友會自發科普,這就是熱搜上的那個“希望之光”英語風采大賽省內比賽一路第一晉級全國總決賽,HMO國決第一,如今已經是國家集訓隊的一員,學神光環讓噴子無處可噴。
于是,基本都是‘小姐姐三觀好正!’、‘有顏值就算了,還懂得這麽多知識,向學霸orz’、‘哇哇哇就是看了個視頻cut又看了一點點直播的評論,突然熱血沸騰是怎麽肥四?裝在我我大種花家!!!’這種言論。
偶爾也會來兩個有事沒事找茬的杠精,說明夏是不是和內部人員認識,被洩題了,或者說她都是裝的,反正不相信明夏是真的這麽6。
但這種杠精都被嘲笑了。
HMO洩題?你怎麽不說IMO也被咱們華國買斷了呢?畢竟那麽多年都拿冠軍,也就去年和前年比較難得,連續兩年都沒拿到冠軍,肯定是錢塞得不夠吧?
我呸,網絡噴子,沒腦子!沒智商!相信的都是傻子吧!
在明夏後面的那個選手在這一環節的演講主題是“張飛是不是真的莽張飛”。
其實他講得還是挺不錯的,針對人們因為《三國演義》的閱讀而對張飛産生的刻板印象,解釋說張飛其實并不是那樣一個毫無文化的“粗人”。
事實上,張飛不但識字,還是個不錯的書法家和畫家。據史料記載,張飛被封為“新亭侯”的時候,親自在刀尖上寫下“新亭侯,蜀大将也”的銘文,極為工整,鐵畫銀鈎……
明夏知道三國,也看完了,雖然不覺得張飛是個單根筋忙人,但也沒深入了解這麽多。聽完這個選手的演講,她覺得自己是時候改一改習慣,即便都是寫同樣的內容的書,但“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觀念,不能只聽一家之言。
集采衆家之言,這才是搞學問的人正确應該做的舉動。
但可惜,明夏的演講太過驚豔,把最後一個選手的風頭完全蓋住,導致他給評委帶來的直觀沖擊沒有那麽大,便只是給了一個較高的分,僅低于明夏。
“你真的很厲害。”
主持人串場的時候,幾個選手站在舞臺邊緣等,那個男生便壓低聲音和明夏壓說道。
男生穿着格子衫,各自略矮,戴着無邊眼鏡,其實就是之前省半決賽時,明夏遇到的那個和她進行了第三輪辯論賽的男生。
很巧的,進了全國總決賽,他們又是一組。
明夏也記得他,當時的辯論,他的反應速度和知識底蘊都很不錯,便也低聲誇他:“你也很厲害,演講稿寫得很棒。話說,你平時喜歡看歷史類的書嗎?”
男生點頭:“對,我打算報考京華大學歷史系來着。”
明夏眼睛頓時一亮。
未來的校友啊,說不定還是同班同學。
“回頭加個微信吧,我也打算報考京華大學歷史系來着,回頭交流交流。”明夏說。
男生叫魏謙,雖然也看過熱搜,知道明夏很厲害,連HMO都國決直接以滿分拿到的第一,聽說好像還是提前交卷,但他就喜歡歷史,便只對她一直以來在英語風采大賽上的演講比較關注,才只誇了她對歷史方面的研究。
“What are our two players talking about (我們的兩個選手在聊什麽?)”說完串場詞,注意到明夏在和魏謙聊天,馮峰笑着打趣道。
聞言,倆人趕忙止住話頭,不好意思地笑笑,解釋說是因為都很喜歡歷史,聊到感興趣的話題,一不小心沒注意到主持的環節已經過去了,表示很抱歉。
評委和觀衆們都理解地笑了。
的确,從剛剛的第二個環節看來,他們倆的演講無疑是最精彩的,感覺很驚豔。人家科學家在讨論關鍵問題的時候,可能一天一夜都不想休息,這是屬于理科的浪漫,但文科生除了風花雪月,也很有自己的學習浪漫。
第三環節的比賽開始了。
這一環節主題不定,但緊扣一個關鍵詞,便是“解釋”。
比如,第一個上場的選手因為喜歡泰戈爾寫的《飛鳥集》,最愛那句“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麽你也将失去群星了。)”,便針對這句話,結合自己的理解,給出了相應解釋。
因為明夏在上一環節對“茶文化”的來源進行了解釋,又在之前的比賽裏,科普了許多傳統技藝,大家便猜測,明夏在這一環節應該也是對華國的什麽傳統文化或者傳統技藝進行趣味性科普。
比如之前的《九色鹿》,就是非常亮眼的一次科普,他們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居然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是北魏時期的。
但意料之外的,明夏并沒有按照之前的套路,選的主題類似第二環節,又好像并不一樣。
她想要給“考古”正名。
雖然,現在,甚至都有書寫“華國上下五千年”,但事實上,在清朝末年,很多國外歷史學家甚至不承認中國曾經有過商朝,還懷疑周朝存在的年數太多,一度表示中國不能作為文明的起源地來看待。
你問原因?
簡直讓人無語,就是他們看不懂象形文字。
而更讓人無語的是,那個時候,竟然華國自己還有人相信我們的确沒有商朝,還說我們的技術是從西方引進的,西方比我們優秀也理所應當。
這是什麽令人“拍案叫絕”的智障邏輯?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解一下?
當時,他們之所以可以如此的一面之詞,便是因為華國當時的實力衰微,又沒有可以拿出實物例證的專業考古學家。
這就好比在星際時代,明夏也很想告訴別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華國,華國有着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有着唐宋元明清,但也沒有一個同學相信,因為她拿不出證據。
直到後來,列強被打倒,華國也漸漸出現考古學家,發現并借讀甲骨文,又用商朝獨有的青銅器證明了它的存在,接下來就是發現周朝的都城。
而這些,都是考古學家們用自己的小鏟子,一鏟子、一鏟子,不畏寒暑,在塵土飛揚的荒地裏辛辛苦苦“挖”出來的。
他們尋到了祖國的根,告訴大家,我們的歷史從來不是一代代的人虛構出來的,祖先就是曾經領先全球經濟,也曾接受四方朝貢。
那些老輩們口耳相傳講述的故事,祖先的故事,在你出生之前,那些前輩們經歷過的,都在被印證。
考古的意義,是尋根,尋初心,尋驕傲,也尋文化,尋發展。
古時候的發現和知識體系,對現代也是可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的,就比如中醫,就給了屠呦呦靈感,使得她成功發現青蒿素并拿到諾貝爾獎。
一直以來,關于“考古”事業,有一部分人很不理解,說“考古”就是“盜墓”,
不講那麽多專業的,就說你印象中,在哪裏看到過盜完墓還給墓恢複完整的盜墓賊嗎?他們只會把裏面的文物拿走,卻不會讓世人知道這件文物蘊含的意義,是敗俗、令人作嘔的一個職業。
一個是文物修複和研究,一個是偷盜賺錢,能劃等號嗎?
…………
其實,原本,明夏沒有打算在這個環節對“考古”進行解釋,而是想講“上巳節”,覺得這個節日的曲水流觞非常有意思。
之所以改了主意,便是因為看了顧回舟推薦的那本《考古學是什麽》,又在上網查詢了一些相關資料時,被論壇裏一些網友的無知回複氣到,才決定改這個主題。
無知不是錯,可以繼續學,無知還妄言,才是真的很惹人讨厭。
誰都沒有想到,明夏在全國總決賽的最後一個環節,居然出了個大的,又或者說,是終于再次出了個大的,把“考古學”這門學科拉了出來,進行科普。
就連魏謙,他那麽佛的一個性格,都被明夏的思路給驚嘆到,心跳撲通撲通,眼睛都在發着光,感覺是真的遇到了知己。
現場的觀衆倒是文化素質普遍比較高,沒認為過“考古”是“盜墓”,但還真的不知道祖國的歷史曾經是被懷疑的,還是靠的考古學家們經年累元的努力,一點點證實,不由得對這個行業肅然起敬。
明夏拿了冠軍,意料之中,誰都沒話說,每個選手都覺得服氣。
不說英語水平,就是這個大格局,她就已經和他們完全不是一個水平線了。
光拿第三環節來說吧,他們只想到要對某一個技藝或者文化追本溯源,又或者是介紹自己喜歡的某一事物,卻沒想到要去從這樣一個高度的層面上去“解釋”。
而且,明夏帶來的意義,也不只是比賽的勝負,而是通過這個比賽,将這些知識告訴給了更多的人,也讓更多的人反省到了自己對華國古文化的不重視。
…………
比賽結束後,明夏毫無意外地熱搜了,雖然排名都不高,但是數量實在是多多多多多多!
#考古不是盜墓#、#茶文化你真的了解嗎#、#學神的比賽和我的比賽#……
就連HMO都被帶着蹭了一波熱度,又上了一次熱搜,#HMO國決第一高顏值學神#。
比賽雖然結束了,但接下來的三天還會有各種學習講座、交流活動和參觀活動,為下個月的“十強精英賽”作準備,但其他對這個感興趣的選手也可以留下來一起學習。
明夏一算,15日,這個風采大賽的相關學習交流才能結束,但16日,HMO國家集訓隊的培訓就要開始了,根本來不及回家,便打電話和明父說了一聲,記得和學校請假,她要繼續在首京待上一個多月。
晚上,明夏回賓館,先是把電腦打開了,放着“團子”在上面跑啊跑,自己則去洗漱。
她想着,等明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如果“團子”依舊沒出現任何不穩定的痕跡,就結束對防火牆的測試,順便和“I.H.U”的大家道句謝。
這幾天,她因為時而要出門,電腦有時候會關機,但只要開機了,他們都攻擊地非常熱情,頻繁得不得了,真的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