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晚上9點30的火車站

時間:10月7日,晚上8點整。

地點:北京火車站候車室。

李思明和張華大包小包的在人群中艱難地擠進候車室,讓李思明有種後世黃金周的感覺。此時的北京站,到處都是綠色的世界,來自北京各中學的畢業生,将諾大的候車室擠得滿滿當當的,青春在這裏流淌,青春在這裏張揚。四面牆壁上自然少不了諸如毛主席的語錄:“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有的人忙着照相留念,人人手持紅寶書,看向右前方,擺出奮發向前的造型,在李思明看頗為搞笑。和這個時代所有的老照片以及繪畫一樣,都有“臉譜化”特征。

這些年輕的面孔此時個個都是興奮無比,那些或自發或有組織組成的宣傳隊,現場鼓動得氣氛群情激昂。李思明與張華的父母都想來送行,被二人拒絕了,張華是因為不想看到母親流淚,李思明則是絕的沒有必要,他來到這個世界,處于這特殊的時代,抱着是一種自已都得有點怪異的态度,怎麽說呢,有點看戲的心态吧。這是整個時代瘋狂,是集體的偏執,自己無法改變,那只好去适應,自己還剛剛過15歲生日,在自己那個時代還未成年,四五年之後自己仍然年輕,那正是自己風華正茂的時候,既然這樣,那就去享受吧。

李思明看着那些有的高舉紅寶書發出誓言的人,有的興奮地淚流滿面的人,有的大聲誦讀着“老三篇”的人,心理卻在想:有多少人是自願的,有多少人是被迫的,當五年後,又有多少人會為今天的行為感到後悔?

“張華、李思明,這裏,這裏!”高人一頭的徐大帥在人群中甚為顯眼,擁有制空權的他很快發現了在擁擠人群中東張西望的李思明和張華。天生外交家和社交家的徐大帥是十五中赴黑龍江知青的組織者。在他身後,是十五中這次前往黑龍江的所有學生,李思明數了一下,加上他們倆一共52人,另外一些人報名去了其他省份。這些報名去黑龍江的年輕人中,相當一份人是懷着和張華一樣的心思,希望有一天能扛上鋼槍,在未來反蘇修的軍事鬥争中建功立業,李思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徐大帥,這個人不愧為天生的社交家,看到別的中學都在組織活動,見人都到齊了,便蠢蠢欲動,發揮自己的在組織能力上的天份,和同學兼未來的建設兵團戰友商量組織節目,來表達自己對革命的忠誠。有的人說朗誦毛主席語錄,這個說早就濫了,有的說集體宣誓,那個就說人家也用過了,咱們要搞就要有特色,要別出心裁。衆人七嘴八舌,好不熱鬧,徐大帥手一揮,底下就不吱聲了,看來徐大帥還很威信的嘛。

“大家的意見都很好嘛,李思明,你怎麽沒有和大家讨論讨論,要和階級群衆站在一條線嘛,你說說看,我們應該怎麽辦?”剛才他就注意到李思明同學站在一旁,靜靜的,臉上帶着一股很玩味的笑容。

“我?”李思明本來是抱着看戲的态度來看待,躲在人群中很是期待最終大家會出什麽節目,忽略了擁有制空權的徐大帥。

“就是你!”徐大帥肯定地點點頭。

“我看還是大合唱吧!”在前世讀書的時候,往往在組織活動而實在沒有節目的時候,就會用大合唱濫竽充數。

“切,人家早就搞過了”、“剛才十中那個黃河大合唱就不錯”、“可惜人家用過了!”人群中嗡嗡的蒼蠅直飛。

“嗯,這個大合唱要有特色,絕不與別人雷同,就在曲目上下點功夫了。”李思明無奈只好硬着頭皮繼續說。

“那你說說看!”徐大帥明顯是善于納谏的人。

“這首歌叫《七十年代的新一輩》!”李思明硬着頭皮回答道。其實這首歌叫做“八十年的新一輩”,是李思明前世父輩在八十年代的比較著明的合唱曲目,在這裏,李思明将它改名了。

年輕的朋友們,

今天來相會,

蕩起小船兒,

暖風輕輕吹,

花兒香,鳥兒鳴,

春光惹人醉,

歡歌笑語繞着彩雲飛。

啊,親愛的朋友們,

美妙的春光屬于誰?

屬于我,屬于你,

屬于我們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

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麽美!

天也新,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

啊,親愛的朋友們,

創造這奇跡要靠誰?

要靠我,要靠你,

要靠我們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但願到那時,

我們再相會,

舉杯贊英雄,

光榮屬于誰?

為祖國,為四化,

流過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親愛的朋友們,

願我們自豪地舉起杯,

挺胸膛,笑揚眉,

光榮屬于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光榮屬于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光榮屬于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李思明和張華還是未能阻止各自的父母前來送行,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詩人郭河川是這樣描述這樣的場景:

這是21點30分的火車站

汽笛已經響起

如戰鼓敲響

戰士們已整裝待發

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揮手告別

在廣闊的天地裏

有我們矯健的身影……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