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小冰河

京城的第一場雪來得比往年早了一個月,九月二十七這一天的早晨,宮人拉開窗簾,窗上不知何時結了一層冰。起床時覺察屋裏出現了炭火盆。

“怎麽這麽冷?”雲雀問伺候洗漱的夏荷。

“回縣主的話,外面下雪了。”

“下雪?”她抹開有些融化的玻璃窗,看向窗外,窗外已經是銀妝素裹,尚是綠色的樹木,盛放的菊花被冰雪覆蓋,美得震撼人心。

“縣主可是覺得冷?要不要再添一個炭盆。”

“沒事。”這屋子蓋得牆很厚,保溫性很好,一個炭火盆足夠了,不過,“我聽說這屋子是不燒炭的。”

“大明宮這邊都是燒地龍的,只是今個兒雪下得突然,還未來得及點地龍,聖上有旨各屋先燒炭火盆,過兩日再點地龍。”

“哦。”雲雀點了點頭,大明宮用的是碎玉米稭杆+鋸末子+稻草+豆稭取暖,一旦點了地龍就滅不掉了,暫時燒炭盆很正常,只是這場雪……未免來得太早了,宮裏和富貴人家也就罷了,頂多是提前燒點炭盆,普通百姓怕是……最要緊的是有些晚熟品種的作物,這個時候恐怕還沒收。

想到這裏,她有些坐不住了,“武陵春外面種的大白菜、蘿蔔、大蔥,果園子裏面的葡萄、蘋果、梨、棗,是不是還沒收?”

“回縣主的話,還沒收呢。”夏荷看了一眼剛剛拿出妝盒準備伺候雲雀梳頭的忍冬。她八成是在疑惑縣主為什麽要操心這些事。

“冬小麥剛出苗?”

“好……好像是吧。”

“壞了。”雲雀一皺眉頭,今年正是穿越帝要推出惠民十策的當口,也是他要把土地改革、稅制改革、糧食安全、教育改革從試點變成全國鋪開的一年,誰知這個關鍵時刻,竟然早早的下了這樣的一場雪。

晚收的蔬菜也就罷了,頂多是一個冬天青菜很貴,再說了凍白菜也能吃,凍蘿蔔無非是影響口感,蘋果、梨、柿子、棗,不吃死不了人,凍吃着普通百姓也能接受,要命的是冬小麥。

這個時候冬小麥剛剛出苗,正是最怕凍的時候,一凍必死,再補種已經來不及了,來年小麥減産甚至決産已成定局,只有開春的時候重新翻地整地種玉米這一個解決方案,但是說起來容易,這不是糧食儲備充足,全國物流暢通快捷的現代,這是農民普遍抗災能力差,糧食畝産低,百廢待興,交通尚在建設,南方還在打仗的古代。

她能想到的,穿越帝想必也想到了,想得恐怕會更多。

“伺候我穿衣服。”

“縣主您要出去?”

“等下皇上要召見。”

夏荷與忍冬再次對視,縣主昨天剛剛面過聖,為什麽今天會這麽肯定皇上要見她?

雲雀急匆匆吃了早飯,穿了縣主的吉服,果然海清河晏來人傳旨,皇上召見良弓縣主。

随傳旨的女官出了屋子,沒看見車轎,只看見八匹快馬,“勞煩縣主與奴婢一同騎馬見駕。”

“不必了,我單乘一騎便可。”

大齊朝新立,尚武之風盛行,便是宮中貴婦,春游秋獵少有不騎馬的,女官、宮女會騎馬者甚衆,雲雀自然也是極擅長馬術,指了映春随行之後,一行人上了馬,沒走平常的路,而是在女官的帶領下戴上遮面紗長約五尺的帏帽,騎馬從白虎門出去,快馬加鞭直奔青龍門,一路上女官手持皇帝金牌暢通無阻,到了青龍門仍未下馬,一路疾馳到了海清河晏,周福泰正等在宮門前,看見她們到了,立時躬身施禮,“請縣主立刻進去,陛下和閣老、六部尚書都在等着您。”

陛下和閣老、六部尚書,放到現代就是七大長老和各部的部長具在,這個陣仗……看來遭到雪災的不止京城附近,雲雀擡頭看天,太陽剛剛露出一點頭,就被濃重的烏雲遮蔽,現在才不過九月底,氣溫根據她的估計有零上三度左右,積雪早已經化盡,到處泥濘一片,這個時候再下估計就是雨了,可到了晚上氣溫降到冰點,又是一場雪。

這不算可怕,可怕的是這是不是只是一個開始,雲雀想到了明末清初那長達五十年的小冰河期,難道他們之前對時間的估計錯誤?

想到大康朝亡前的災害性天氣,大旱,大澇……雲雀覺得頭疼欲裂,她擡頭看向宏偉的海清河晏,她現在很同情坐在裏面的穿越帝。

喬承志想的跟雲雀幾乎一樣,他一開始沒有想到小冰河時期,可今天的這一場雪點醒了他……

民以食為天,災害性氣侯造成糧食大量減産,必生民變,此時皇朝初定,各方勢力盤根錯結錯綜複雜,如果不想大齊王朝的命運和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一樣,就必須拿出對策來,幸虧……幸虧上蒼派來了另一個穿越者,馴化種植了玉米、紅薯、土豆,否則……

他看向走進大殿的雲雀時,眼睛裏閃着他自己沒覺察到的光芒。

“臣女拜見陛下。”雲雀依着規矩行禮,然而只是一跪一叩就被叫停了。

“免禮。”喬承志制止了她的行禮,“今個兒這裏沒有外人,都是你叔伯輩的長輩,你見一見他們吧。”

內閣和六部尚書與喬承志開小會的時候往往要讨論很久,所以一般都是坐着讨論的,喬承志很重視內閣的作用,但也很忌諱首輔大臣專權,因此設立七閣臣制,也就是說內閣共有七位大臣,首輔一位,六位輔臣,尚書可以由輔臣兼任,也可以只是尚書,一般默認尚書是內閣成員,如果是重要問題,還會有侍郎列席,所以說小會也可以開得“很大”。

今天的小會就是有七位閣老(其中有兩位兼任尚書),四位尚書,還有戶部和工部的侍郎。

雲雀站起身,對在坐的衆位大臣施了福禮,因為她有縣主的爵位在,實際上是超品,衆位大臣都回了禮。

“賜坐。”喬承志一擡手,太監搬來椅子,又有太監想要搬屏風,“免。”

“是。”

“今個兒找你來,是為有一事未決。”

“聖上請講。”

“今天天降大雪,欽天監又奏報今冬怕是個冷冬,各地奏報雪災,報冬小麥決産、減産……”

“恕臣女無狀,請問陛下,決産,減産的共有幾省?”

“北六省均報了災,就算未曾下雪,天也比往年寒冷。”回答的是首輔袁宏諒,他不太明白為什麽聖上要找良弓縣主來,要知道陛下在的時候太子也僅僅出席過五次內閣會議,這次這麽大的事,皇上都沒有叫太子,竟找了良弓縣主來。

“這次找你來,是為了良種之事,不知有多少良種儲存?”

“原先只備了直隸、山東、山西三省之用。”而且這三省還是有水份的,山東、山西小麥種植面積占了耕地的三分之二,玉米種備得不多,可眼下不是說這個的時候。

“縣主,若是加上農人家裏存的和國庫中的種糧呢?”袁宏諒道。

“袁大人有所不知,玉米種乃是從海外之地運來,尚需馴化改良,直隸的良種在山東未必是良種,在山西更未必是良種,就算是直隸一省,也各有土地不同,這六省良種就有甲、乙、丙三種,三種之中又有1、2、3、4號對應各地,更何況若是天侯有變,種亦要有變,來年若真是大寒年,玉米怕也是要減産的,另有紅薯種、土豆種,山東前年才開始試種玉米,山西是去年試種玉米,農人手裏留的良種一是有限,二是不及種子田裏耕種的種子好,三是有些農人只認小麥,不認玉米。更不用說紅薯和土豆了。四是有些農人并不會種玉米。”

雲雀的話穿越帝也僅是聽懂了一半,閣臣們面面相觑并不十分懂,倒是戶部侍郎劉俊聽懂了,“縣主的意思是……種子不夠?”

“像是袁大人說的,事急從權,在儲備糧中優選良種也是成的,只是……若是供應北六省,就難了。”首先就是人認不認的問題,農民有沒有錢買種子的問題,買來了種子會不會種的問題。

“縣主如何得知北六省都要種玉米?”袁宏諒道,在北六省強力推廣玉米是陛下的主意,他還在懷疑玉米會不會一樣減産甚至絕産,他還懷疑這是不是良弓縣主想要謀財的手段。

“天。”雲雀指了指窗外的天,真的下雨了,在天空中尚是雪粒子,到了下面變成了雨,寒風吹進海清河晏,衆人都打了個哆嗦。

“朕聽說,良弓縣的玉米,比別的地方長得粗壯不說,還不怕病蟲,縣主可有良策?”

“這……”雲雀看了眼喬承志,深深嘆了口氣,“良弓縣的玉米種是有毒的。”

“啊?”在場衆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列位不必害怕,良弓縣的玉米種外皮包着一層微毒,種植之後蟲鼠不侵,因此長得才比別的地方粗壯些,另還有坐水種植之類的,若是來年天寒,怕是要種玉米秧。”接下來她又說了一堆如何種玉米的話,把在場的人全說暈了。

總之內閣讨論出來的結果就是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玉米、紅薯、土豆,良種由良弓縣提供,良弓縣派出百名老農赴各省指導種植,同時種植種子田。

“臣女還有淺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講。”

“袁大人方才說農人按冊領種,不需還,臣女有異議。”

“縣主難道還想要高價賣良種不成?”袁宏諒道。

“臣女想的是一鬥種還兩鬥糧。”

“這是為何?”

“若是不用錢也不用還,必有人冒領,也必有懶漢無賴拿回良種之後煮了吃了,也必有人貪污,若是一鬥種還兩鬥糧,拿種子的人,就要三思了。”其實就是這樣,也避免不了貪污,錦衣衛再厲害,律法再嚴格,也避免不了這種事。

“好個三思,從今以後此為定規,每年春天農人可憑官府的墾荒令或地契領良種,秋季若無大災需還官府兩鬥糧。”

“陛下,還有鬥。”劉俊忽然說道,他出身農家,家裏原有些根基,因此能供他讀書,誰知後來父親因為不識字,誤簽了契書,家中地盡被無良豪強并吞,父親也一口氣上不了活活氣死了,他一怒之下投軍造反,因為是難得的“秀才”,得到了喬承志的重用,三十歲不到已經位列戶部侍郎。

“哦?”

“陛下可聽過小鬥借大鬥還?”

“還有這樣的事?”

“借糧時,官府用的是小鬥,還時,用的是大鬥,大鬥小鬥,相差一倍有餘……”

“嗯……傳朕的旨意,工部派專人督造鬥,稱,砣,勿使分毫不差,錦衣衛每旬嚴查,每月抽查,若是國營糧店,種站,有人小鬥換大鬥,大鬥換小鬥,立時人頭落地!”

這就是喬承志一直讓某些人垢病的地方了,用律令太嚴,幾乎不給人“改過”的機會,百官戰戰兢兢,生怕稍有不慎就丢了性命,大齊朝早期當官實在是非常高危的職業。

作者有話要說: 這章超無聊……閑人查了很多資料,估計也不怎麽正确,但是小鬥借大鬥還确實是古代坑農頑疾。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