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開工】

土系異能的修煉方式,就是吸收和控制地氣。

說起來張漢揚身上的地氣更濃,但身體不斷吞吐地氣,也讓張漢揚身上不住散發出一股威壓和令人心悸的氣息,那些蠍子和蜈蚣根本就不敢靠近張漢揚身邊,絲毫不用擔心被毒蟲傷到。

用膠帶将紙箱封好,張漢揚又往葫蘆谷內走了兩三百米,再次用地氣漩渦引誘毒蟲。

只換了三個地點,二十個包裝箱就全部裝滿,張漢揚滿意的一笑,将封好的紙箱運回大院,然後才回到葫蘆谷內繼續吞吸地氣。

這些蠍子和蜈蚣在吸收了地氣後,至少一兩天內不會動彈,倒也不用擔心裝在一起自相殘殺。

全蠍和蜈蚣的加工都很消耗時間,也不急于一時,對于張漢揚來說,修煉才是最重要的。

土系異能和地氣相輔相成,張若辰的修煉,就是直接吸收煉化地氣,煉化的地氣越多,異能所發揮出來的威力就越強。

在煉化地氣的同時,張漢揚腦海中也不斷閃過一些血腥的畫面和破碎記憶。

張漢揚的異能,來自于一塊被張漢揚稱之為土之本源的奇石,而張漢揚也不是土之本源的第一任主人。

歷史上第一個得到土之本源的,是上古神話中被稱為後土娘娘的大神句龍。

上古時期,人類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數不清的毒蛇猛獸,還有同類之間的戰争厮殺,捕獵和殺戮幾乎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

句龍在獲得異能後,破壞力和戰鬥力翻着跟頭上漲,帶着部族橫掃天下,征服了數不清的部落。

可惜,句龍再強大也是個女人,在神話中的地位,還比不上她那個沒有多強實力的老爸共工,沒辦法,誰讓不管是歷史還是神話,書寫者都是男人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血統論在上古時期可是占絕對統治地位的。

牛逼的閨女,自然得有個牛逼的老子,要不然說不通嘛!一來二去,共工在神話裏的地位和知名度,反而遠遠超過了後土。

沒辦法,都怪怒觸不周山這個橋段編的太出彩了。

Advertisement

後土死後幾百年,土之本源落到了周朝始祖姬棄手中。

姬棄在獲得傳承時年紀很小,就是被這些景象吓壞了,甚至産生了很強的排斥心理,終其一生都沒有進入過荒野,更沒有碰過武器。

幾次的情緒失控,都是在姬棄十歲前,雖然傷到了幾個人,卻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別看姬棄是黃帝玄孫,帝喾長子,可惜在上古時代,聖人後代的日子也不好過,照樣得種地打獵。

姬棄很快就發現,在他随着父母在土地上耕作時,他可以對地下幾米深的情況一覽無遺,還能調動大地中流動的精氣來滋養莊稼,被他滋養過的莊稼不僅産量更高,收獲時間也更短。

很快,姬棄就出名了,也使得姬棄将努力都用在了莊稼上,從來就沒想過在武力和戰鬥力上發展。

随着姬棄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到二十歲就被堯帝封為“農師”,專門負責教導各個部落的人種植莊稼。

堯帝死後,舜帝繼位,再次加封姬棄為“後稷”,才讓對上古時期不大了解的張漢揚明白過來。

敢情這個因名字沒起好,不知道被他吐槽過多少次的姬棄,竟然是周朝的始祖後稷。

江山社稷啊!社是後土,稷就是後稷,稍微有點兒歷史知識的就知道社稷這個詞兒。

“後”在周朝之前的意思,那可是标準的君主。

除了後土和後稷,還有後羿,風後等等!由此就可以看出後土和後稷在上古時期的地位。

兩位大神死後,土之本源就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歷史上雖然也被其他人得到過,卻再也沒有被人煉化,直到張漢揚在荒山搜尋奇石時找到。

張漢揚獲得異能後選擇回鄉,也是受到了後稷的啓發,在現代社會,學後土那一套純粹是找死,學後稷或許還靠譜些。

出于情緒失控的擔心,張漢揚才沒有選擇在鏡湖村承包土地,反而将目光轉向了幾公裏之外的葫蘆谷。

一開始張漢揚選擇葫蘆谷,完全是出于怕情緒失控傷害到家人和村民,但在不斷完善建設計劃時,才意識到承包葫蘆谷的好處和優勢,比在村裏要多多了。

捕捉葫蘆谷內的毒蟲賣掉,不僅消除了葫蘆谷內最大的威脅,還能換來資金建設葫蘆谷,絕對是兩全其美。

張漢揚目前能吞吸的地氣有限,在地氣彙聚的葫蘆谷內,吞吸一個小時的地氣,就差不多需要煉化一天一夜。

在城市中也能吞吸地氣,只是城市內修煉,地氣稀少不說,土壤中還蘊含着大量有害物質和雜質,煉化起來異常困難,這還是張漢揚第一次如此暢快的吞吸地氣。

回到大院,張漢揚又将院內的近一畝地整理好,将帶來的花卉種子和蔬菜種子分別種下去,引動地氣進行催化。

地氣對于植物而言,比任何肥料的效果都要好幾十倍,根本就不用擔心出芽率的問題。

完成這一切,張漢揚才回到自己的房間整理床鋪,風卷殘雲一般将幾只蒸好的野兔一掃而光,這才心滿意足的躺到床上煉化地氣。

早上七點,昨天說好的九個工人就各自扛着工具,牽着牲畜來上工了。

葫蘆谷口抛開岩壁下不适合種植的土地,仍有五百多畝,無論是重新開墾還是後期管理,都需要不少人手,所以張漢揚直接将村裏能算得上勞力的閑人全都招了過來。

工人每個月的工資一千八,種地可是個力氣活,開的工資低了張漢揚可說不出口。

這個标準在城市裏算不上什麽,可在鏡湖村卻是标準的高薪,以至于張漢揚提出這個标準時,吳全領等人一致認為這個标準太高,最後還是張漢揚好說歹說才同意,

對于不願意出去打工的村民來說,一千八的工資已經很高了。

就算是跟着吳輕雨在桂城幹過幾年的吳同林等人,也沒什麽不滿意的地方。

鏡湖村能跟桂城比麽?在桂城的工資是高,生活開支也高啊!一個月下來,淨收入還沒有一千八呢!

再說了,他們跟着吳輕雨回鄉創業,現在旅游開發還八字沒有一撇呢!他們可不能跟吳輕雨比。

大家都知道張漢揚沒幹過農活,到了谷口也沒去叫他,直接幹了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