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新的任務

上午時分,陽光落在院中的石板上。精美的花廳中略帶着清涼、幽靜感。

張昭由丁管事陪着,一邊喝茶,一邊觀察着蔣家莊的仆人先後帶進來的三名“候選人”。

丁管事重點推薦的是一名十四歲的少年,名叫陳康。原來讀過幾年社學,自父親去世後家中難以維持,便在辍學在莊上當佃農。手很巧,會做些木匠活。家裏只有一個母親,并無田地。可以直接遷到南口村張家去住。

這人情就送的很到位。長随一般都是親信,若還和蔣家莊牽扯在一起反而不好。這相當于是把人“送”給張昭。

張昭來自現代,對“人口買賣”略有點不适應。但也沒矯情。這是明代社會的常态。沉吟幾秒,對丁管事道:“就陳康吧!接下來,還要麻煩丁管事。”

明代的奴仆和主家的關系,相當于是高級點的奴隸而已。這當然很不好。第一,限制了大量的人口,不利于生産力發展。第二,殘暴、落後。

要知道,按照大明律,家裏的奴仆被打死,官府都是不管的。這麽多年下來,裏面的血淚,估計寫十部悲慘世界的素材都有。

如果他日後科舉順利,三四十年後得以入內閣,執掌明帝國中樞,他會一步步的廢除這種制度。用雇傭制度逐步取代。

丁管微笑道:“張賢侄,我早和陳康說定。他亦是願意去你那裏做長随。你待會離開時将他帶上就好。”說着,頓一頓,目光落在張昭身上,說道:“我這裏有件事要請張賢侄幫忙。”

張昭倒沒覺得意外,點點頭,表示他在聽。

丁管事道:“我家主人明日要來莊中小住,府中的管家早派人來吩咐我用心準備。我這裏正犯愁呢。山村野味吃幾日也膩。昨天老吳的兒子回來,晚上請我去吃酒。

吳大嫂做的菜,真是不比城外酒樓大廚差。更難得是菜式新穎。我聽老吳說,都是張賢侄指點的。還請張賢侄不辭勞苦,明日過來指點我莊中的廚子做幾個好菜。

此事我另有酬謝。不會叫張賢侄白忙一趟。”

吳春時聽完,頓時說道:“好你個老丁,原來在這裏打埋伏!我說怎麽要我家少爺專門來蔣家莊裏挑人。說好另有酬謝,到時候可別摳門啊。”

丁管事哈哈一笑,對張昭拱手,客氣的道:“還請張賢侄幫我這個忙。”

張昭笑着答應下來,“沒問題。”

Advertisement

其實,張昭頗有些意外。

他不是剛進社會的小白,老吳和丁管事私人交情再好,丁管事把人情送到這份上,必然是有所求。但沒想到丁管事求的是要他幫忙制作美食。

他這段時間,一直想着“說服”餘夫子、徐郎中的“大事”,在家裏整理腦海中的資料都是數理化知識,沒想到最先被看重的卻是美食。這讓人很尴尬。

張昭答應下來,交換完成,各取所需。花廳裏的氣氛頓時更加融洽。

在丁管事的盛情款待下,張昭留在蔣家莊吃了頓午飯,順便把明日來指點做菜的準備工作都敲定。

午後時分,張昭、吳春時、吳臣、陳康一行順着林蔭小路返回南口村。初秋之時,道路兩旁樹木茂盛,黃牛卧在樹下打盹。

吳春時帶着草帽,短褂敞開,跟在張昭身邊,回答着張昭的問題,“老丁的名字叫丁沖。我和老丁是一個村子裏的人,後來從保定府逃難來到京西。

老丁這個人很有想法。他賣身進蔣家莊中。二十多年後做到管事的位置。我在南口村打零工,遇着老爺仁厚,就定下來。”

張昭輕輕的點頭。張父是不是仁厚,這得兩說。丁管事這人辦事确實很有一套。他本來是想敲定一個長随人選,不想卻接一個幫忙做菜的“任務”。

當前而言,和丁管事結交,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一個太監的田莊的管事,在京城算不得什麽,上不臺面。但在青龍鄉估計可以算個角色。

吳臣落後兩步,聽着老爹和張昭的對話。心裏對這個張少爺的看法倒是有點改變。

丁叔在青龍鄉中很有些門道。張少爺手裏有菜譜,和丁叔搞好關系,劉老爺搞不好還真拿他沒辦法。

一路回到南口村。張昭在前廳中和陳康說話。

陳康時年十四歲,容貌普通,身體因營養不良有些瘦弱,眼睛頗有靈性。聽張昭交代完去青龍鎮的事,先複述一遍,再道:“一有消息,我就趕回來。”

張昭點點頭,對周大娘做個手勢。片刻後,周大娘拿着半袋粟米,半袋白面和一挂臘肉、一封銀子進來。

張昭道:“你拿點米面回去。先把你母親安頓好,免去後顧之憂。銀子在青龍鎮中吃飯花費。”

這樣細致的安排讓陳康心中一熱,他本來就擔心去鎮中,母親的生活怎麽辦?低下頭,堅定的道:“是,少爺。”他一定會把事情辦好。

天色蒙蒙亮,一倆奢華的馬車從內城中出來,幾名仆從騎着馬跟從,順着京西的官道而去。

寬敞的馬車中,兩名太監模樣的中年男子相對而坐。

其中一人面相年輕些,笑呵呵的道:“老蔣,小爺叫我出來找人。前幾日長寧伯又沒說仔細。這青龍鄉的地界你比我熟。這事就要靠你了。”

老蔣賠笑着道:“劉公公,一個鄉中的讀書人不多,何況還知道姓名。劉公公難得出宮散心,且放心吃酒。交給我老蔣。”

劉公公聲音尖銳的笑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