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叛亂

再過幾日便是秦祯的壽辰了,小石榴幾次旁敲側擊都見瑤光沒有什麽反應,似乎對秦相公當日“袖手旁觀”她出嫁一事仍有記恨。如此,小石榴只好暗地比着秦相公的身量做上一件衣裳,就當作是娘子做的了。

“小石榴,去重新沏杯茶來。”瑤光正窩在榻上看書,随手端起茶杯發覺茶水已冷,便差使小石榴。

“諾。”

“也給孤沏上一杯!”太子大步流星地從外面走來,面帶紅光,神色飛揚,似乎有天大的好事。

“殿下今日倒回來得早。”瑤光笑着起身穿鞋。

太子大步進來,按下她的肩膀:“咱們二人就不必多禮了,坐好便是。”

瑤光從善如流,坐在太子的身側,笑着道:“殿下這般高興,可是有什麽喜訊?”

“今日在宣室,孤代君父為阿翁賜了一個壽字。”太子握着她的手放在唇邊一吻,雙目晶瑩,像是在期待她的誇獎。

阿翁?瑤光的眼睛稍稍睜大:“殿下說的是我的阿翁?”

“你的不就是孤的?分恁清楚作甚,孤還會占你便宜不成。”太子笑哈哈地摟住瑤光,親熱地在她耳邊落下一吻,“你說得對,孤實在是歡喜。”

歷來給朝臣賜字的待遇只有帝王才有,今日陛下在宣室金口一開,當場便讓太子寫了一副字賜與秦祯,可見陛下對他的信任和恩寵。旁人也就罷了,秦祯是誰?那可是歷經三朝不倒的朝廷重臣啊。

瑤光輕輕摟上太子的脖子,順勢靠在他的懷裏:“殿下能與阿翁處得好,妾身便能安心了。”

“放心,就算是為了你孤也會去努力博得秦相公的肯定的。”太子如今是意氣風發,少了一個睿王作對,他在朝政上終于也能順了一口氣了,如此,哄瑤光的時候更是耐心滿滿。他甚至覺得瑤光是他的福神,不然為何自她進門之後他便順風順水了?

“還有一事……”太子頓了一下,語氣有些滞澀,“今日陛下在朝臣面前批了武安侯一頓,敦促他盡早前往封地。”

“武安侯如何回答的?”

“聖谕之下,他自然無所不從,但……早遲也不是他說了算。”太子牽動了嘴角,微微一笑,“端看母後能不能放他去了。”

Advertisement

瑤光默默點頭,有點兒同情武安侯,活到今日,他可曾為自己拿過主意?

“不說這些了……”

“對了,今日在殿上君父封你五兄做了一個羽林中郎将,你可知曉?”

瑤光一下子起身,面帶詫異:“這可如何使得?論資排輩五兄他還差得遠呢!”

“你這話讓你五兄聽見可是要生氣的了,他那般疼你,你就這樣回報他的?”太子佯怒,伸手戳了一下她滑溜溜的臉蛋兒。

“正是因為妾身同樣珍視五兄所以才對他升遷得這般快而擔憂……”瑤光嘆氣,臉蛋兒皺成一團。

太子看得好笑,平常裏老是見她胸有成竹的樣子,冷不丁地見她露出愁容,他竟然覺得萬分可愛。

“放心,孤會看顧他的,決不讓他受旁人欺負。”使命感增強,太子拍着胸脯保證。

“這樣……好麽?”瑤光猶猶豫豫。

“咱們是一家人,不分你我。”太子附身,在她唇上落下輕吻。

瑤光順從地倒在榻上,手指放在了他衣裳的暗扣處,輕輕勾了兩下,暧昧不已。

太子喉嚨一緊,壓在她身上:“如今萬事順心,孤卻還有一事未能如願……”

“何事?妾身願意為殿下驅使。”

“自然是你我的孩兒……”他閉上眼輕嘆一聲,随即,溫柔地将她衣裳褪去。

瑤光身子微顫,睫毛也不自覺地眨動了幾下。

……

轉眼間,秦祯的壽辰到了。小石榴正打算着托人以瑤光的名號将她做的衣裳送到秦府去,卻不想,瑤光率先拿出了一副裝裱過的字。看下面的拓印,應該是出自名家之手。

“喏,和你的衣裳一塊兒送去吧。”

小石榴下巴都快掉地上去了:“原來娘子準備了啊……”

瑤光揮手,示意她趕緊送過去。

小石榴喜上眉梢,抱着字便趕緊出門了。

待她離開,瑤緩步走到門口,光雙手搭在一塊兒,看着日光跳躍過樹梢,倚靠門框,輕輕嘆了一聲:阿翁,生辰快樂。

秦祯的壽辰并未宴客,這是一貫的規矩,衆人也不覺得他高不可攀,只是暗地裏送一些賀禮過去,若是他收了自然是好的,若是不收也只能哀嘆一句:攀附相國果真不是那麽容易的。

瑤光的賀禮被秦祯挂在了書房最顯眼的位置,他每日徘徊在此處的時間最久,往往一擡頭就能看到那幅字。她雖沒有回來,也不曾帶來只言片語,但從上次不歡而散的結局來看,這已經是她退了一步的結果了。

“倔脾氣。”他只能一邊批複公文一邊搖頭嘆息。

這廂,瑤光又收到了太子的賞賜。

“這匹湖藍色的綢緞尤其襯你,還有這匹煙粉色的,頗有幾分薄霧濃雲愁永晝的意境,穿在你身上定然好看得很。”太子站在堆成小山般高的綢緞面前指點江山,“這匹翠綠色的有些次了,但也是難能一見的貨色,你肯定能将它穿好看。”

瑤光終于知道那日太子妃眼神裏的不滿了,太子喜歡将好吃的好用的往栖蝶院送,就連綢緞也不例外。冬天的狐裘,春天的輕紗,夏日的薄裙,他一一考慮到了。

“這些妾身也穿不完,不如勻一些給其他人?”瑤光道。

太子擺擺手:“都有,不止你一個。”

瑤光苦笑:“可妾身這裏尤其多啊。”

“多了不好嗎?”太子疑惑。

“水滿則溢,殿下說這是好還是不好?”瑤光偏頭看着他笑。

得了,話中有話。

“瑤光是想提醒孤什麽?”

“這些時日殿下順心順意,妾身看在眼裏自然為殿下歡喜。但居安思憂,殿下也不可太過輕慢了。”瑤光溫聲說道,“妾身并非有意要給殿下潑冷水,只是殿下一日未能坐上那位置便一日不能完全安下心來。”

說實話,自睿王被削了王位之後,太子的處事不似以往那般低調了,眉目間也有幾分張揚。權力和話語權的确能讓人一個人飄飄欲仙,但問題是你想飄多久,一年兩年還是一輩子?這便取決于頭腦了。

雖不想承認,但事實上太子離她心目中的郎君還很遠很遠。若是自己選擇,她定不會挑他這一類。

瑤光的話的确有些讓太子掃興,但他知道她是真心實意地為他打算的,他若是擺臉色的話豈不是過河拆橋?

如此,他只得悶悶的道:“你說的是,孤這就去書房看會兒公文。”

“殿下辛苦,妾身去為殿下熬湯去。”瑤光笑着捏了捏他的肩膀。

太子打起精神,拍了拍瑤光的手背,就算是為了她他也得争氣不是?

……

初夏方至,雨水漸多,南邊因澇災鬧起了叛亂。聖人連發三道聖旨責令地方官員治理水患安撫百姓,可收效甚微,叛亂的民衆抱團成群,隐隐有反叛朝廷的意圖。

因着南邊不穩,聖人又将武安侯斥責了一番,責怪他去年處置不當,将南邊得力的官員都折損了個大半,以至于聖令在地方難以施行。

“此事卻怪不得武安侯。”宣王府,孫仲懷撫着胡須道,“江南是順王爺的地盤,他是聖人的長兄,又占據江南好地勢,有人脈有錢財,不鬧出點兒動靜都浪費了。”

他忽而想到:“借此時機,王爺不如請旨前去平叛?”也好積攢點兒名聲。

在他旁邊還有一身着白衣的先生,臉龐雖皺得跟橘皮似的有了點兒年紀,但精神矍铄,面帶紅光,頗有些得道高人的風骨。他搖頭不贊成,道:“仲懷心急了,如今時機未到,王爺且再等等。”

“師兄有何高見?”孫仲懷轉頭,面帶尊敬,一臉好奇。

此人便是孫仲懷隐世多年的周師兄了,因着前些日子他去信去請,周師兄才答應來京都看看。

“王爺以為呢?”周師兄不答,反而轉頭看向朱照業。

“與先生所見略同。”朱照業撂下筆,輕輕一笑。

又過一旬,南邊叛亂的燥動非但沒有被朝廷派出去的欽使給安撫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元康十四年,夏至的當天發生了兩件足以載入史官記薄的事兒。一是黃河決堤,萬頃良田陷入了泥淖之中,二是叛亂民衆斬殺了朝廷派出去的欽使,禍首自立為王,公然與朝廷叫板。

太子欲毛遂自薦前往南邊降服叛軍,幾次三番被門下謀士及瑤光給勸住了。衆人心裏都有一杆秤,太子不宜南行。

“其一,太子能力不足,勉強上陣只能收效甚微;其二,武安侯還未就封,太子一去便再難回,焉敢離京?”朱照業坐在上首的椅子上,大馬金刀,氣勢威嚴。

“王爺所言極是。”孫仲懷皺眉點頭,“可咱們若不煽起這股風,如何能有趁虛而入的機會?”無論是太子在南邊出事還是武安侯在京都造反,他們都是最大的獲利者。

“非也。此時并不是起事的時機,相反,本王還要助太子一臂之力。”朱照業起身站了來,目光從遠處的屋頂越過去,胸中自有丘壑。

孫仲懷疑惑,轉頭尋求師兄的解答,見師兄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似乎并不反對朱照業的計劃。

六月二十八日,叛軍起事的第七日,朝臣商議出了結果,舉薦宣王為此次降叛的大将軍。

六月二十九日,聖人下了聖旨,封宣王為撫安大将軍,率兵前往南邊平亂。

六月三十日,宣王點齊五萬兵馬,開往叛軍起事的地點——慶州。

太子代聖人去為将士們送行,回到東宮之後難掩激動和豔羨,一直對着瑤光念叨道:“若孤有一日能像照業這般率軍出征,縱然馬革裹屍也不枉在這世間來走一遭了。”

瑤光聽得心驚肉跳,一下子抱住了他的腰。

“放心,孤說玩笑話呢。”太子以為她是被他的話吓着了,拍拍她的背安慰她。

瑤光閉上眼摟緊了他的腰,腦海裏不自覺地開始閃現朱照業“戰死”、“裹屍”的血腥場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