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巨額利潤
愛麗絲想着資金的事情應該不是問題, 1萬鎊在公司規模來說頂多就是個小型公司,但哪家大公司——各國東印度公司那種相當于國資公司的除外——不是從小公司做起的?一步一步來嘛。
衛斯理其實并不懂商業, 也不懂打字機什麽的, 能一下子就答應投入1萬鎊,可以說是很夠意思了。
又想着他現在盡量避免提到簡,大概是終于傷心死心了吧。畢竟這個年代一個女孩訂婚了, 那就基本跟其他男人無關了,退婚的情況是有,但如果不是男方或是女方有重大人品問題,極少會有人提出退婚。或者像凱茜那樣,未婚夫沒等到結婚就去世了。
想到凱茜, 就想到她說把那1000鎊用來辦公司,凱茜真的是個好姐姐呢, 不過愛麗絲現在還不準備動用凱茜的1000鎊。凱茜沒有回家, 留在愛德華哥哥的歌德慕沙姆莊園。
跟未婚夫分隔在兩個島嶼上的簡,這一年也是幹勁十足。上半年她主要在修訂《埃莉諾與瑪麗安娜》和《第一印象》,還有半自傳性質的愛情中篇小說《簡妮特》;7月份她跟父母、姐姐去了歌德慕沙姆莊園,在那兒開始寫《蘇珊》。愛麗絲回家後看了寫了不到一半的手稿, 《蘇珊》就是之後的《諾桑覺寺》。
簡今年23歲了。在斯蒂文頓這樣的鄉村來說,已經是大齡未婚女青年。家裏已經有一個發誓再也不會訂婚結婚的女兒,媽媽已經無可奈何的接受了凱茜的決定,簡的婚事要是再有什麽波折, 媽媽就要受不了了。
亨利只要一回家,媽媽就要問, 湯姆·勒弗羅伊在都柏林混的怎麽樣,有沒有找到工作,賺到錢了嗎。她是允許湯姆賺到錢了才回來結婚,但不是無期限的,簡最好能在年滿25歲之前結婚。
愛麗絲想,這就是18世紀末的“你媽逼你結婚了嗎”。
簡對于自己的愛情倒還一直充滿了希望。湯姆每個月從愛爾蘭寄兩封信過來,不多不少,一封信通常前半段說他在都柏林高等法院裏工作的事情,後半段就開始說情話了。簡不讓愛麗絲偷看湯姆的來信,但會甜絲絲的挑一些句子轉述給她聽。這大概是因為凱茜不在家,她沒有其他人可以訴說,只能找小妹妹說說了。
聽湯姆信中說的,他在都柏林法院系統裏混的還不錯,朗格魯瓦舅舅給了他一筆錢,他很快就在所在的部門裏混得如魚得水。也不奇怪,湯姆是很聰明的,名校出身,智商高情商高,朗格魯瓦舅舅在英國下議院裏又有人脈,湯姆只要按部就班的在職業上奮鬥十幾年,進入下議院不是問題。
“可那樣,以後他就會成為你最讨厭的那種‘政治人物’了。”愛麗絲說。
這個時代,其實“律師”是介于鄉紳與手藝人之間的階層,湯姆也就好在是個“大律師”,以後的前景是成為議員,這就比普通的律師要高階了,不然的話,湯姆·勒弗羅伊也不太可能跟牧師的女兒訂婚。牧師因為是專屬職業,在階層劃分上,跟鄉紳階層同級,奧斯汀家因為奧斯汀家族和利家族的祖先的社會階層比較高等,比普通牧師的社會階層要稍高一點。
愛麗絲在貝克爾夫人家待了兩年,越發感受到社會階層的高低帶來的各種便利與各種歧視。愛麗絲和露辛達的出身都不算好,露辛達家有錢,但還沒有貝克福德家那麽有錢,算不上巨富,只是因為工業革命才能迅速起家,還沒有積累到三代以上,露辛達的父親只有女兒,所以一直想要生出男性繼承人,家裏孩子也多,現在是6個,露辛達排行第三。
而愛麗絲的出身稍微好一點,畢竟算起來的話,媽媽卡桑德拉的曾祖母是一位伯爵的女兒,利家和奧斯汀家親朋好友又多,認識的有名人物也多,黑斯汀斯先生還是愛麗絲的贊助人,露辛達父親來看望女兒的時候,對愛麗絲跟對露辛達也沒什麽不同,帶她們出去玩、吃飯,買什麽東西有露辛達的一份,就有愛麗絲的一份。
露辛達的性子也不錯,不但沒有妒忌,還很高興父親也喜歡愛麗絲。她今年學習期滿,11月底離開了貝克爾夫人家,臨別的時候,跟愛麗絲抱在一起哭了半天,互相送了分別禮物,約好了要時常寫信,把她家裏的幾處常住地址都給了愛麗絲。
簡倒對“政治人物”這個詞沒那麽反感了,“要是湯姆的話,我覺得他應該不會變成那種讨厭的家夥。”
看來是愛情讓她自動加了很多層濾鏡。
愛麗絲偷笑了一下,“那他有沒有說,什麽時候才能攢下一筆錢?他算是有正式工作了,應該可以考慮結婚了。媽媽說,他得先買一棟房子。”
簡悶悶不樂,“他還沒說房子的事情,我又不好直接問他。”
“問他啊,你就說,我想象中的家是什麽樣子的,他就懂了。”
簡按着她的腰撓她,“你怎麽什麽都知道?”
愛麗絲倒在自己的小床上滾來滾去笑個不停,“別撓我啦!”
“你在倫敦就學的這些嗎?”簡放開她。
“這叫‘說話的藝術’。”愛麗絲小臉紅撲撲的,“可是,要是你結婚了,就得去都柏林了,我可能一年都見不到你一次。”
簡一下子抱住她,輕聲說:“是啊,怎麽辦呢?我也舍不得離開你和凱茜,還有爸爸媽媽。”
她的一切都在這兒,大部分在斯蒂文頓,父母兄妹,親戚好友,熟悉的小村,熟悉的田野,熟悉的一切。到了愛爾蘭,那就等于是另一個國家了,可能很多年都不能回來。
“讓湯姆回來,到倫敦去找工作吧。他導師在倫敦,當初就該留在倫敦。”
簡搖搖頭,“他出生在愛爾蘭,要是以後想做議員,必須得是出生地選區的議員。”
愛麗絲皺起小眉頭,“複雜,不懂。”
所以,湯姆想成為政客?這樣才能改變家庭出身,提升階層地位,是很正确的選擇。但簡呢?她去了愛爾蘭,還會是那個描繪英格蘭鄉村世情的天才作家嗎?她肯定過不慣,就更別說将來必定會出現的危險了——她也就會成為那些結了婚以後拼命生孩子的女人中的一員。
這太可怕了!
光是想象一下,愛麗絲就受不了了。
愛麗絲一直不覺得女人就必須得結婚生孩子,更別提這個時代産婦的高死亡率了,她們的第一個大嫂就是死于難産,連同那個可憐的孩子都沒能活下來。
想着想着,她不禁渾身一抖,打了個寒顫。
“怎麽了?你冷嗎?”簡忙摸了摸她的臉,起身打開櫥櫃,給她加了一床薄被。“好了,你快睡覺吧。”溫柔的在她額頭上吻了一下,低聲說:“我很高興你回家了,明天見,我親愛的小妹妹。”
待在家裏的日子總是過的很快樂。
家裏的雞養了一年,到聖誕節假期的時候,就該磨刀霍霍了。媽媽很節約,一只雞得分兩次炖湯,每次愛麗絲都能吃到雞腿,她到現在還沒有吃膩雞腿。
家裏的院子也很大,前院是草坪、樹木、花壇,後院中間是曬衣服、床單的地方,再遠一點是雞窩、馬棚,更遠一點是豬窩,愛麗絲和簡都喜歡吃烤乳豬,肥而不膩,油花花香噴噴。又因為愛麗絲在格萊謝姆夫人那兒吃到烤乳鴿和乳鴿湯後,回來說家裏也應該養一些肉鴿,前幾年才開始買了鴿子回來養。
鴿子肉更好吃,愛麗絲讓媽媽每個月至少給簡炖一只鴿子吃。簡像愛麗絲這麽大的時候,得過斑疹傷寒,差點死了,愛麗絲就總覺得她身體一定很虛,得多補補。再說簡不太喜歡吃雞腿,鴿子肉嫩嫩的,她是愛吃的。
再遠一點,是奧斯汀家的菜地,自己種菜,綠色環保無污染。
總的來說,除了沒有電燈沒有抽水馬桶之外,英格蘭的鄉村生活其實還不錯啦。
冬天家裏也沒什麽活要做,喬治牧師每天去照看一下馬匹,添加草料,馬棚裏包括愛麗絲的小馬拉美西斯,一共有4匹馬。拉美西斯長大了,換了新的馬鞍,喬治牧師本想給她買那種側坐的女式馬鞍,愛麗絲說那家裏得多備一副馬鞍,不劃算,就買普通馬鞍就好了。
不過後來喬治牧師也沒買馬鞍,亨利托人送回來一副9成新的馬鞍,看來是在民兵團裏偷偷弄回來的。
愛麗絲因為不在家,騎馬的次數不多,她本來想把拉美西斯帶去倫敦,這樣周末可以在馬路上騎着跑,貝克爾夫人問她,難道在倫敦街頭見過騎馬的年輕女士嗎?還真沒有。女騎手非常非常少,基本都是貴族家的女孩,大部分也得側坐,敢跟男人一樣用普通馬鞍跨騎的女騎手更是少之又少。愛麗絲只好作罷。
不過要是在斯蒂文頓,愛麗絲就不管那麽多“禮儀”了,她總是穿戴整齊,專門在倫敦做的男裝樣式的合身皮衣,裏面穿上羊毛毛衣保暖,男裝樣式的皮質長褲,但這時候的樣式不是前開扣,而是側開扣,裏面是媽媽給她做的羽絨褲,輕薄保暖。
再裹上一圈羊毛圍巾,戴上羊毛手套,騎馬出去跑一圈,往往能從斯蒂文頓跑到迪恩,再從迪恩跑到格萊謝姆,然後再繞一圈回來。
格萊謝姆夫人見到她穿成男孩子的樣子,就總說她,去倫敦算是白學了,一點也不淑女,反而越來越野小子。
愛麗絲總是笑嘻嘻的,不頂嘴,也不聽她的,格萊謝姆夫人唠叨一會兒,還不是叫女仆給她端來熱茶,讓她喝的暖和一點再回去。
衛斯理要是在家,也會騎馬跟着她跑一圈。他原本不愛騎馬,覺得這種運動可能過于激烈,但近墨者黑,被威廉帶的,也很愛騎馬了,畢竟麽,男人有誰不喜歡這種馳騁天下的感覺的?就像後世為什麽男人有了一點小錢,都迫不及待的先買車,就是想擁有那種“一切都在我掌握中”的感受。
亨利的騎術不用說,是極好的,聖誕假期回了家,也會帶愛麗絲外出跑圈,但會很注意不要跑的太快,每次都會再三檢查拉美西斯的馬鞍系帶,确保系緊了。
因為是大股東的緣故,又因為住的近,亨利現在跟衛斯理很熟悉了,私下跟愛麗絲說,衛斯理現在跟沒去牛津大學的時候相比,變化可真大。倒也不是不好,他增長了閱歷見識,以後再娶一個有年金的淑女,那就皆大歡喜了。
他是曾經很喜歡簡,但又不是他喜歡簡,簡就一定也要喜歡他的。簡不愛做的事情,誰也沒法逼她。奧斯汀家的三個女孩都很任性呢,但亨利就是覺得,任性的妹妹們各有各的可愛之處。
今年的新年舞會,愛麗絲還是只能圍觀不能跳舞。今年格萊謝姆莊園來了一些新面孔,聽說是在附近度假的貴族少爺小姐,威廉也在其中。威廉将他的朋友們介紹給衛斯理和亨利,衛斯理是威廉的舍友,亨利也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那些貴族少爺小姐們倒也沒有看不起他們,在一起玩的很不錯。
他們是在附近哪家貴族莊園度假來着,早先11月底的時候去獵狐了,整整一周都在野外獵場跑來跑去,每天騎馬的時間是那麽長,以至于所有參加狩獵的男人們大腿內側都磨破了皮。
威廉眉飛色舞的說着打獵是多麽有趣,即使大腿磨破了皮,也要堅持下來,不能慫,不然準會被其他人嘲笑。打完獵之後又休息了好幾天,才讓新長出來的皮膚結痂,又過了一周,才能好好走路。這跟騎術無關,跟嬌生慣養細皮嫩肉的身體有關。
小姐們不參加狩獵,每天就是在莊園裏打打牌繡繡花散散步喝喝茶,淑女得不行。當然也看小說,成立了一個讀書俱樂部,規定每周都要看一本小說,有時候聚會的人數比較多,還會朗讀小說中的精彩片段。
這就是屬于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的高雅活動。至于彈琴跳舞,那是屬于有男人在的時候才需要拿出來表演的才藝,女孩子們在一起通常就不玩這一套了。
愛麗絲對那些貴族少爺們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通常說着說着就會歪到倫敦西區的女演員身上,對哪位女演員在排什麽新戲劇了如指掌,也對西區出現的新面孔如數家珍,都是花花公子沒錯了。
她比較愛聽那些小姐們說的話題,經常提問。她長得可愛,威廉也很喜歡她,沒人不喜歡可愛文雅的小女孩。又知道她在跟着倫敦的一位有教養有身份的夫人學習淑女禮儀,就不自覺的将她當做同類看待了——當然社會階層是遠遠比不上她們的,但這用不着表現出來。
愛麗絲很關注她們會看什麽題材的小說,目前來說,女作家寫的書信體小說方興未艾,仍然流行。普遍喜歡其中的愛情劇情,對愛情充滿幻想,還很挑剔,但凡有什麽細節寫的不到位,就會用嘲諷的語氣拿出來嘲笑一番。
确實看不起寫小說出版盈利的女作家們,但不妨礙她們喜歡其中的一些女作家。
男作家的小說普遍喜歡帶有異國情調的冒險小說,也就是現在仍然流行的哥特小說,帶有幻想因素,因為劇情離奇古怪,很能滿足她們心中對未知事物的渴望與向往,這是隐藏在每個人心底的對未知的好奇心,不分男女。
而女性因為外出機會少,更喜歡從小說中尋找更多的喜怒哀樂,因為她們的生活一成不變,永遠也沒有機會接觸到什麽冒險的事情。
優秀的小說不分題材,不分讀者性別,應該能普遍受到讀者歡迎。所有的作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夾帶私貨,毫無例外,這是作家本身的人生體會,以及信仰——并不是狹義的宗教信仰,所謂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并沒有嚴格的統一标準,只要在社會規則的範圍內,作家可以自由夾帶自己的三觀。
貝克爾夫人也說到過上流社會女性中的這種讀書俱樂部,當然也分階層,什麽階層的人跟什麽階層的人玩在一起,你要想進入上一個階層的圈子,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參與這種小團體活動。
愛麗絲倒沒有想要怎麽着去提高自己的社會階層,融入這些貴族小姐們的圈子,她考慮的問題非常實際,即怎麽才能利用這些小姐夫人們的讀書俱樂部,給将來出版的簡的小說做推廣。
倫敦已經有了不止一家報紙,《泰晤士報》已經出版發行了,但因為運輸問題,都是從倫敦向外輻射,比如要是運送到貝辛斯托克,就至少得是晚上或是第二天了,到達斯蒂文頓所需時間更久,所以喬治牧師常看的報紙都是2、3天前的報紙,時效性很差。
在報紙上給即将出版的小說做廣告現在幾乎是出版商的唯二推廣手段,做廣告的費用說實話,不算貴,一般都會在好幾家報紙上同步做廣告;另一個推廣手段就是印刷一些單張的宣傳單,貼在各個書店的宣傳欄上,或是有客戶來買書,由店員主動向客戶推銷,當然得另外支付費用,現在出版商都願意多花一點錢讓店員主動推銷畢竟這是雙贏的事情。
書店也是愛麗絲的重點營銷對象,現在她雖然沒有小說需要出版推銷,但打字機也可以放在書店裏代銷啊!她準備先印刷一些宣傳單,廣告詞說的天花亂墜一點,比如那些經常開宴會,光是寫請柬就需要一個人專門用熟練的花體字寫個上百張的富貴豪門,擁有一臺價格不菲的打字機是權力地位的象征,而打字機打出來的請柬是多麽的時髦,夾在特制的請柬裏,多麽的與衆不同。
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幾乎所有階層的人民都能感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大部分是積極的改變,就是最底層的工人和最底層的傭人,得到的薪水也比20年前要多,通貨膨脹是有,但更多的大規模生産的産品反而降價迅速,所以生活水平是要比20年前高的。
于是,打字機這種時髦的工業産品和家用機器,想必推廣起來也不會很難,畢竟“人無我有”也是一種炫耀性消費呢。
所以愛麗絲毫不猶豫的将第一批打字機的價格定到了299英鎊1臺。
亨利第一次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差點吓得腿軟:這可就是他作為中尉軍官一年的津貼了啊!
愛麗絲還想将價格标到499鎊呢。不過想想,用500鎊來買一個家用機器可能确實也是太貴了,299鎊應該比較合适。
威廉就覺得299鎊的價格他可以接受。這大概是一匹中等偏上的賽馬或狩獵馬帶馬鞍馬具的價格,在他們來說不算太貴,而且人無我有确實是有點意思的。有些貴族和有錢人就是想第一時間得到新鮮玩意,什麽都想趕個時髦,不然在社交圈子裏,被人一問:你買打字機了嗎?結果沒有,面子不要的嗎?
愛麗絲于是又想到一個營銷點子,說這第一批100臺,全部用銅片壓鑄“胡椒博士”的LOGO,并且在打字機機身上編號,準備過了新年就開放預訂,預訂的定金就收個100鎊好了。還得開始打廣告,造成一種“這個新鮮時髦家用機器供不應求早買早嘚瑟晚買買不到”的假象。并且只能從011號開始預訂,001號到010號是留給尊貴的王室成員的。
要是100臺全都賣出去了,那就是3萬鎊,而利潤則有——2萬5千鎊之巨!這只是扣除制造成本之後的毛利,但就是把稅和其他必要開支全都扣除,利潤也是2倍了。
————
明天30號的更新看【千字收益榜】排名,要是在前五,就中午12點之前更新1章6000字,要是在第二頁或者更後面,那就到5月1日淩晨12點多更新,也是6000字。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當時英國(不知道是否算上愛爾蘭)的人均年收入,17世紀末的統計數字(這個數字一定不精确但還是很有參考價值)是7鎊多,當時是歐洲最高人均收入,1860年左右是不足30鎊。
喬治牧師的教區收入大概是150鎊到200鎊,當時(18世紀末)鐵匠這種專業性很強的工匠的年收入是100鎊。
《簡愛》中,家庭女教師的年薪是30英鎊,在19世紀中期算是高薪職業了。
*打字機的成本和利潤随便瞎寫的,類似資料太難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