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參考文獻(4)

作者君将參考文獻部分列舉如下(接上篇):

[1]牛希.基于步态行走的先進航天服關節性能仿真與實驗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

[1]張萬欣,李潭秋,尚坤,李猛.航天服壓力防護技術發展與構想[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02):121-130.

[1]王振偉,胥任傑,劉雙印,徐利梅,謝曉梅,範守文.面向星表探測的航天服關節系統概念設計[J].載人航天,(01):48-54.

[1]武利利.航天員艙內服裝設計分析[J].針織工業,):14-17.

[1]贲勳,張少華,張曉嶼,劉欣.美國新一代航天服熱控系統簡析[J].國際太空,):-62.

[1]楊冬晖,李猛,尚坤.航天服隔熱材料技術研究進展[J].航空材料學報,(02):87-96.

[1]周航,李運澤,王勝男,周國棟.基于冷熱電一體化的艙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統性能[J].航空動力學報,(03):541-548.

[1]陳堯,田寅生,杜浩,丁立.艙外航天服熱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進展[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04):476-482.

[1]郭筱曦.國外載人航天在軌服務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J].國際太空,):26-32.

[1]姚麗坤,付燕,田長盛,付宗寶,夏林根.艙外航天服頭盔顯示系統設計[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06):434-438.

[1]張園園,王永生.美國航空航天局新型Z系列艙外航天服[J].國際太空,):53-56.

[1]寇翠翠.不同空間環境對艙外航天服性能的影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1].NASA研制新型艙外航天服[J].載人航天,(05):77.

[1]王永生,張玉梅,孫海鵬.俄羅斯火星任務航天服的設計構想[J].國際太空,):18-22.

[1]肖志軍,管春磊,李潭秋.俄美航天服回顧與展望[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06):460-466.

[1]豐茂龍,黃家榮,範含林,鐘奇.美國艙外航天服熱控技術研究進展[J].載人航天,(03):36-41.

[1]管春磊,李猛,陳景山.美俄新型登月航天服技術研究進展[J].載人航天,(02):45-52.

[1]梁志偉,高峰,吳志強,黃剛,趙丕盛,臧華兵.“飛天”艙外航天服便攜式生保系統研制[J].載人航天,(.

[1]周仕明,李道奎,唐國金.背部進入式艙外航天服穿脫口鉸鏈配置優化研究[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02):7-11.

[1]王怡靈.艙外航天服軀幹結構設計技術研究[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2009:1.

[1]周曉晶,李潭秋,夏林根,林貴平.可穿戴計算機及其在先進艙外航天服中的應用[J].載人航天,(.

[1]王晶,袁衛星,袁修幹.艙外航天服便攜式生命保障系統研究進展[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01):67-71.

[1]王永生,楊敬榮.蘇聯/俄羅斯“奧蘭”系列艙外航天服的改進歷程[J].國際太空,):7-10.

[1]王岩松,石培新,張峰.國外載人航天出艙活動故障綜述[J].載人航天,):4-8.

[1]郭星.航天員出艙活動程序[J].國際太空,):12-15.

[1]占佳.航天員出艙活動的安全帶[J].國際太空,):15-16.

[1]安權.有關出艙活動的安全問題[J].國際太空,):17-22.

[1]吳國興.美國艙外航天服及其使用經驗概述[J].國際太空,):10-16.

[1]陳金盾,黃偉芬.航天員艙外活動危險分析及對策[J].載人航天,):1-5.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