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中午的時候大丫只見王毅迩匆匆的扒完了飯就又要去學堂了,導致大丫根本沒有與他說的上話。
到了晚飯時分大丫才見到王毅迩匆匆趕來的腳步,因為一家人都在大丫也不好直接就問,只好忍着一起回去。
還好王毅迩還算是有分寸,記得自己的情況,沒有再往書房裏鑽了,只是默默的跟着大丫的腳步一起回了房間裏。
大丫終于有時間和王毅迩好好談談了。
看着坐在對面老老實實的王毅迩,大丫感覺自己就像是了在批評學生的老師的樣子,王毅迩估計也知道今天的事情必須有個交代,也是端坐着等着大丫發話。
天哪,真的不是我的心态太老的緣故嗎?怎麽感覺實在教訓不聽話的孩子的感覺。不要啊!我今年才“十五”歲而已。大丫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無語的吐槽着。
不過吐槽歸吐槽,該管的還是不能裝作沒看見一樣。
為了不使氣氛一開始就被搞的很僵硬,大丫先進性了自我批評:“夫君,今天從今天起又要開始教書了,比較忙,但是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你這個狀态,即關心你的身體,又擔心耽誤你的時間,所以今天勸你按時吃飯時就采取了強制措施。現在我們有時間談一談了,當然在這裏我還是要先給你道個歉。”
本來就很心虛的王毅迩沒想到還被道了歉,立刻更為愧疚,決定以後一定凡事事先說一聲,有事情多和娘子商量商量。這樣決定的王毅迩立刻對着大丫說道:“別這樣,娘子,這都是我的錯,怎麽反而讓你道歉呢!”
見一開始情況就很好,大丫就直接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你為了教學那麽誇張,連早飯也不好好吃。”見王毅迩似乎更為愧疚的低下了頭,大丫又繼續說道:“當然以後有我在,我還是會管着你,當然既然今天已經說過了,我相信你也不會有意再犯了。”
看到大丫望向自己,王毅迩連連點頭表态。
見事情過去了,大丫又問道學堂裏的情況。
這可打開了王毅迩的話匣子,開始滔滔不絕的談論起學生的各種學習情況。
通過王毅迩的談論大丫知道了現在學生中從童子班進入備考班的已經有三人,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兩人一共是五人。對于備考班的情況到是聽王毅迩說過,一般考過一次童生不過的要麽是之後在家裏備考,因為已經學完沒什麽可交的,都學完了,剩下的只有靠自己的領悟。要麽就是考試不中就放棄繼續科考了。
對于童子班因為就兩個班而已所以整個班和之前王毅迩教的時候人樹并沒有什麽太大的差異,只是有三個學完的進入到備考的班級,另外有進來兩個适齡兒童。
王毅迩絮絮叨叨的說了很多後,因為大丫的關系又着重介紹了張孝定的情況。一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大丫只是以為王毅迩對于這個學生比較欣賞,但是最後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大寶嗎!因為家裏人在大寶取過名字後還是大寶大寶的叫着,大丫對于大寶的學名可是陌生的很。
Advertisement
通過王毅迩的最終大丫才知道了大寶有多努力,因為在家中每次問他,大寶就只會說還好,還行,功課跟的上。大丫雖然很關心大寶的功課,但是因為讨厭這種豎着排版,還沒有标點符號的文字,最多也只是在大寶會背的時候,聽聽大寶背背書罷了。
因為讀書不易,即使淘氣的三寶也是會好好的完成夫子的作業,再加上大丫對于現代兒童學習到半夜的新聞的耳濡目染也很是不在意大寶的用功,因為知道只有付出才會有所獲。
通過王毅迩的描述大丫才知道,大寶的勤奮。可能是家中世代都是農民,對于讀書也沒有什麽好的遺傳,所以大寶并不是那種有天賦的人,甚至可以說有些差。但是大寶卻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在整個童子班都站得住腳,就是因為他的努力。
比如一篇文章剛學時,大寶可能是背誦情況最差的,但是一個月,一年之後大寶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就是因為如此王毅迩說現在是大寶還沒讀完所有的書,等到讀完了甚至可以立刻下場了。
本來因為是農家出身,即使爺爺他們給予厚望,但是也沒奢求這一輩就能讓張家改投換面,就像是積累也可以放希望到下一輩。但是沒想到大寶的同學都是要麽聰慧,要麽不在乎,夾在中間的大寶到是有着自己的目标。
從那次談心過後大丫就知道大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會位置奮鬥,這些大丫到是不能為之置奪,畢竟要是想要改變門庭是多麽不易大丫也是知道的,而且為之奮鬥即使不成功也會有所收獲,但是大丫還是心疼了,心疼那個小小的肩膀卻扛起了全家的希望。
一次大丫開始頻繁的探望大寶,還多才留大寶在王家吃飯。要知道之前大丫最多就是讓人送些飯菜給大寶,能讓大寶時不時的吃頓好的飯菜,而不是頓頓幹糧。
之前之所以沒有這麽做,還是對于王家的歸屬感不深。即使和王毅迩相處的很好,但是在古代可是孝大過于一切的。更何況大丫還沒有生有一子,對于這個沒有兒子就可以直接被修的年代,不僅公婆方着,就是自己也沒有這個家的歸屬感,所以大丫也不好用王家的東西來接濟大寶。就是大寶也很懂事,也不會給大丫找什麽麻煩事。有時也是他自己就解決了。
但是現在知道了并且被大寶感動的大丫感性壓過了理性。不僅常常喊大寶來王家吃飯,還時不時的去看看大寶。還好王毅迩本來就是個對學生很好的人,更何況還是自己的小舅子呢!至于去學堂王毅迩更是贊同,恨不得大丫和他一樣喜歡這些學生。大丫當然沒有喜歡所有的學生,只是對于王毅迩講述的幾個學生有些印象而已。
對于大丫所做的一切,顧氏到是沒有什麽看法,對于大寶常來吃飯更是發話讓大寶中午就天天在王家吃得了,不過大丫并沒有得寸進尺,只是時不時的邀請大寶而已。大寶更是體貼時不時還要推辭幾次。就是公公王老秀才對于大丫時常來學堂有些微詞,但是有不好直接對兒媳婦訓話,因此只好悶在心裏。還好大丫并不是常常來,只是時不時的看看大寶,或者來看看王毅迩教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