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順宗李誦:(2)
,又不是沒卵子太監的看家狗的,怎麽可以聽從他們的命令?
統領哈哈笑道:跟你們這些書呆子說不清楚,籌策給你了。順手将手中的籌策丢給下一個統領。
下一個統領接到籌策,又丢給下下一個統領:老子不去,誰愛去誰去……下下一個統領再把籌策往下傳:老子也不去,等鼓響過罷,籌策落在誰的手中誰去……值此一言,擊鼓傳花正式開始。那邊衙司中三通鼓急如驟雨,這邊軍隊中的将領們動作飛快地傳遞籌策,就聽當一聲鑼響,三通鼓過,那支籌策恰好被人扔到了一只路邊變戲法的猴子爪中。
無人奉召,信使垂頭喪氣地回來,宣告了改革的徹底失敗。
師出無功,徹底暴露出了改革派人士的弱點,于是太監集團吩咐軍隊輪番上書,強烈要求打掉二王八司馬反動集團。這時候順宗病重,說不出話來,偏偏改革派兩大首領,王叔文因為母喪請求辭職,王伓則是莫名其妙地得了和德宗順宗一模一樣的怪病,突然之間嘴歪眼斜渾身抽搐,也等于是廢了。
明擺着,太監集團背後還潛伏着魔法界的人士,專門跟改革家們過不去。
就此八司馬失去支持者,被一次性地打包流放。
一百四十六天的改革大失敗,成就了兩位文學家,收獲了三篇傳頌千古的佳作。
成就的第一位文學家,是柳宗元。早在改革之初,他就寫了篇雜文:《捕蛇者說》,該文極具穿透力,有着明顯的勵志色彩。文章從一個入山抓捕黑質而白章怪蛇的捕蛇人說起。這位捕蛇人的爺爺、父親都被怪蛇咬死了,可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入山去抓蛇。因為啥呢?因為生存的艱難——苛政猛于黑質而白章的怪蛇也。
總之,《捕蛇者說》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向全社會大聲疾呼:苛政猛于蛇,國家的政治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但正像我們所看到的一樣,政治改革最終在太監們的強力抗拒之下失敗,悲憤莫名的柳宗元又寫了篇雜文,題目叫《傷仲永》。
《傷仲永》裏說的是一個叫仲永的小朋友,超級聰明,小小年紀能詩會畫,出口成章,孩子他爹就用根繩子拴在兒子的脖子上,牽着孩子走街串巷——敢情是拿這孩子當猴耍了。遇到人的時候,孩子他爹就讓孩子表演作詩,再拿個盤子當場收錢。可是這錢收着收着,孩子的天才突然萎縮,智商大幅縮水,竟然再也不會作詩了。
明擺着,這個被人家當猴戲弄的倒黴孩子,是在隐喻順宗李誦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這樣,少年聰穎,青年時決戰于兩軍陣前,等到了該他在龍椅上大幹一場的時候,他自己卻突然完蛋了。
總而言之,文學家罵人不帶一個髒字的,如果你不知道柳宗元的改革歷史,那麽你就不會知道他寫這篇雜文的目的之所在。
第一個從改革中獲益的文學家成功之後,第二個又走了出來。
詩人,劉禹錫。
Advertisement
劉禹錫被貶到了大江邊,地方官欺負他,把窗戶用黃紙糊上,硬是不讓他看門外的風景。于是劉禹錫興奮地題筆,寫了一首超短卻傳頌千古的《陋室銘》。
文章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這篇小小的短文,通篇洋溢着一種樂觀主義精神,所以成為此後歷代倒黴士子的勵志佳篇。但實際上,劉禹錫不過是苦中作樂,在他被趕出京師之前,與他相親相愛的女人被宰相擄走做性奴隸,而他則被放逐到一間狹小的黑屋子裏,耳邊是肆無忌憚的謾罵與嘲弄。而最後的結果我們知道,大才子劉禹錫,他此後再也沒有混出個名堂來。所以這篇文章,不過是在絕境之中,拼盡最後的眼淚和屈辱,給他的敵人添點堵罷了。
劉禹錫再也沒混出名堂,起因是順宗李誦的病情愈發嚴重。此時的他處身于太監集團的恐怖包圍之中,為了命,他被迫讓位給兒子李純,并很快死去。截至他死的時候,在皇帝位置上也不過才呆了七個月。
可是确信的是,李誦應該是自然死亡,并非是死于太監的謀害。但是他的兒子,下一任的大唐帝王憲宗李純,卻成功地讓自己成為了大唐首位死于太監之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