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
身邊的每一個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擁有一顆幹淨的琉璃心。縱是不經意覆滿時光塵埃,也泾渭分明。三千世界,掠影浮光,我們看到的就只是一粒微塵、一瓢秋水、一彎清月。
做一個像水一樣潔淨的夢,夢裏已不知幾度菩提花開。在萬佛悠悠的禪境中,千年也不過剎那,而剎那即是永遠。總以為這世上沒有不可消解的恩怨,沒有不能打動的人心,那些風月往事、前緣宿債,都可以在明淨的光陰裏釋懷。
都說人生是一出永不凋謝的戲,所以任憑江山換主、滄海桑田,只當做是自然規律。落葉空山,蒼苔小徑,無論曾經以何種方式道別,總會不期而遇。待歲月的浮塵都被過濾,就把每一天當做是吉日良辰,把每個人當做是生命裏的初見,把每朵花都喚作姹紫嫣紅。
後來,才知道有這麽一首歌,叫《菩提花》。清澈的聲音婉轉地唱徹千年情事,讓人忘記修行,不由自主地随之動了塵念。但也只是短暫的凝神,動人的旋律結束後,我們都要放下。任何留戀都将墜入光陰的輪回,多年修煉則會前功盡棄。修禪的境界,不是靜水深流,而是随緣則安。
菩提花
我是菩提樹上菩提花,冷眼看人世千年塵沙,你流連樹下,回眸那一剎,天地間只剩你眉眼如畫。
湖面照你衣白似雪傍荷葭,塵念一動紅豆為誰發,湖面照你眸光似水傍月華,從此銘記成一生牽挂。
我忘卻千年修行輪回凡人家。
只為找尋紅塵中一個他,徒步走天涯。
回憶繡我窗紗,清靜身影落落誰迎迓。
茫茫人海中桑田變幻又一夏,我已是腳步蹒跚白了發。
昔日菩提下,誰在空自嗟呀,湖面依稀一朵菩提花。
我是菩提樹上菩提花,冷眼看人世千年塵沙。
你流連樹下,回眸那一剎,天地間只剩你眉眼如畫。
長亭十裏憶你風袖迎晨霞,清酒一壺醉裏弄琴琶。
長亭十裏憶你薄衫牽駿馬,梅雨一簾多少相思話。
Advertisement
我忘卻千年修行找尋一個他,
堕入紅塵就從不曾放下,宣紙憑墨灑。
五月的山水下,眉眼如畫白衣傍荷葭。
茫茫人海中容顏老去白了發,望斷來世塵緣中誰是他。
青瓷一碗茶,沏入了前生卦,菩提樹前已無菩提花。
多少情深如許的紅綠男女,成了人間陌路。多少地老天荒的誓言,成了風中飛絮。不重要了,在悲憫的佛前,這些紅塵瑣事早已微不足道。來日方長,如果有緣,願世間你我,可以相聚在菩提樹下。喝幾碗禪茶,讀幾章經文,看一場菩提花落,又花開。
做一株佛前的青蓮
也許我們都知道,萬物之中被衆生認為最有佛性的,是佛前的青蓮。做一株佛前的青蓮,于淨水中悠然生長,不僅是信徒的夢想,更是衆生的心願。
仿佛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只要做了佛前的那株青蓮,就可以把種種過往留在那座叫前世的城裏。亦不論曾經飲嘗了多少人間煙火,都可以在剎那回歸純淨。衆生癡迷了蓮的風骨,愛上那一抹遺世獨立的清涼。
多年前,佛與蓮做了莫逆之交。靈山勝境,萬佛端坐在蓮臺之上,俯瞰衆生。他們對世間游走的萬物,施予慈愛,不擇微賤。為了萬物衆生少受煎熬之苦,免去不必要的輪回。曾幾何時,佛亦是游歷在人間的缥缈微塵,有過離合悲喜。因了某種生物良善的度化,才放下妄想與執著,有了如今的淡然和安逸。
做一株水中青蓮,安于佛前一隅。每天聽着檐角細微的、不可辨認的風聲,看恍惚稀疏的月影。無論檻外光陰流淌得多緩慢,又或是走得有多快,蓮依然故我。那些從紅塵來到佛前的人,卸下世俗所有裝扮,回歸本真,和一株蓮開始了漫長又清澈的靈魂對話。
蓮以慈悲清醒自持,聽慣暮鼓晨鐘,漫讀經卷詩文,早已淨化為最有靈性的潔物。蓮植于三千弱水中,得一世清白,讓散落人間的生靈不再暗自悲傷。那一株青蓮已不知在佛前修煉了多少年,沉溺在水中,不能拔節而出,從此輪回也成了美麗。
當一個人面對熙攘塵世無法脫離時,與其妥協讓自己跌進染缸,不如通透地放下。在季節的回廊裏,看雲在天邊漂游,月在梢頭遙挂,一枝青梅若有若無地探入院牆。如果凡塵真的有那麽多的不舍,可以選擇留下,只要不去執意榮枯。此後,幾卷經書,一盞清茶,在平淡的流年,簡靜度日,別無所求。
從何時開始,衆生羨慕佛前的青蓮,雖陷于泥淖之中,卻遠離煙火,冰清玉潔。也許在那些個山高月小的日子裏,蓮也會寂寞,但始終可以清醒自持,不驚不擾。真的孤獨了,就倚着欄杆,看南飛燕子尋覓舊巢;或跪于蒲團上,聽佛陀講述菩提往事。
彼岸燈火闌珊,此岸曉風冷月。從來紅塵與佛界都只有一步之遙,只看衆生佛緣和造化。覺悟的人,早已渡河登岸,栖蓮而居。執迷的人,還在河中飄蕩,不知歸返。有人說,等最後一朵花落盡,最後一盞茶涼卻,最後一段情了斷,就出離。可就是這樣的等待,讓青絲成了白發。光陰說沒就沒了,今生的佛緣也不複重來。
雖說出離要趁早,但人間萬事終講究緣法。不是住進廟宇,就可以心靜無塵,了我挂礙。亦不是墜落塵網,就污濁流俗,不能解脫。衆生平等,佛前的蓮,紅塵的蓮,沒有貴賤之分。誰先覺悟,誰就提前走出人間津渡,過般若門,此後無來無往,不悲不喜。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同為青蓮,聽佛祖講法,有的一次就醒悟,有的千萬次都不解。是守不住孤燈寂寞,還是貪戀凡塵煙火,種種前因皆由自身承擔。禪是明鏡,可以洞穿世間迷離幻象,讓該留的留,該走的走。
出離,無須裝點行囊,而是放下布袋,濯洗心靈,物我相忘。出離是退出繁華落英,不問紅塵事,做我方外人。徹悟,是再不為世相迷惑,任何時候都流露真實的自我。禪的境界,最珍貴的莫過于自然通透。就算迫不得已不能出離,陷于市井之中也要超然事外,禪心止水。
心似蓮開,一葉一花皆為禪。芸芸衆生愛她一半入塵,一半出塵的自在坦然。蓮從不給衆生任何承諾,不許下任何約定,因為所有虛無的等待都是那麽無辜。也許因為蓮別具風韻的佛性和清潔,讓衆生一見傾心。所以他們祈願,今生可以做一株佛前青蓮,敢于寂寞地細數光陰靜美,月圓月缺。
也許衆生不明白,為何那株青蓮歷經滄海桑田,依舊可以在季節的路口不期而遇,并且永遠那樣的風輕雲淡,漫不經心。修行之人當如蓮,洗盡鉛華,淡淡而開,淺淺而落。坐于蒲團上,看萬物山河一律平等,度一切可度之人。
唐人李翺寫了一首問道詩:“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禪的存在,就是這樣的自然,如白雲在天,淨水在瓶,清透明了,簡潔質樸。人間萬物總關禪,修禪之人,不論尊卑,不論深淺,只需有一顆純淨向道的心。
窗外挂着菩提月,水中靜植妙心蓮。年華似雪,在爐火上烹煮,所有的悲歡都被蒸騰,留下透明的清水供衆生品嘗。禪可以療傷,可以解毒,可以給渴望清涼的人以風,給期盼溫暖的人以陽光。永遠不要質疑一個人的禪心,也永遠不要問該如何修禪,因為禪是行雲流水,自在天然。
佛說,來日往生極樂,是在七寶池上蓮花中化生。一人一朵淨蓮,資質好的,開得早些,悟性差的,開得遲些。同在修行路上,不管是波瀾不驚的禪定,還是擔月挑風的苦行,歸處,皆是一樣。縱是化身千百億,也須沉浸在功德水中,等待一次逢緣的綻放。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就是禪的境界,不管過程如何,山重水複或千岩萬壑,到最後,萬流同宗,萬法歸一。所以,在每一個修行的日子,不必跋山涉水,只安于當下,看窗外微風細雨,雲來雲往。
穿過荊棘遍布的人生叢林,前方已是一路平川,天遠地闊。放下執我,随緣自在。來世願化生蓮臺,坐彌陀身下聽經。用菩提悲心,度我如蓮衆生。
那些紅塵中的擦肩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際遇,無論你選擇哪條路徑行走,都會有擦肩的過客。紅塵之內如此,菩提道場亦如此。在必然的聚散離合裏,這些人有一天都會離你而去。緣深緣淺,時光長短,也只在來往之間。
因緣流轉,起滅都不可預測。這世間沒有誰可以真正地陪你走到人生的最後,萬古不變的唯有綠水青山。那些參悟了佛性的生靈,在遠行的路上注定不會迷失,不會寂寞。穿過摩肩接踵的人流,許多錯失的機緣都成了收獲。因為哪怕只剩下一席寒榻、一件舊衫、一碗清粥,我們還可以依托自己。
每個人都是渡河的石子,都是我們走向光明的燈盞。相逢是雲聚,離別是雲散,都不會影響天空的美麗。漫步在紅塵交錯的阡陌上,與誰同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給自己找到那條明朗通透的路,此後碧水雲崖,天高地遠,不盡悠然。
随緣自在,自在随緣。一塵含萬象,一念具三千。世人總喜歡把相遇當劫數,把名利當做掙脫不了的塵網。卻不知,一顆禪定的心可以承擔人間一切風雲變幻,世浪翻湧。那些曾經狹路相逢的人去了哪裏,早已不需要答案。
《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人生幻化如夢,一個擦肩,一個轉身,便物事人非。對于過往,不須回首,當像清風一樣幹淨、流雲一樣灑脫。
修行之人,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心,皆為禪心。用般若的眼睛看婆娑世間,每一粒微塵都有定力,每一株草木皆為良藥,每一寸土地都遍開蓮花。人間是最完美的修行道場,在渾濁的煙火中,可以找到一面清明的鏡子,見性成佛。從此便是清風朗月,快意平生,水天一色,山河自在。
佛在人間游行,衆生都有與佛相遇的機緣。也許在某個青石雨巷,某個離別渡口,抑或是某個落葉山徑。又或許喝過同樣一壺茶,采過相同的一枝花,坐過同一個蒲團。佛途經的地方,都是清涼國土。佛施愛的地方,都是菩提世界。
對于禪者,所有的因緣,所有的悲喜,都可以在陽光下晾曬。一個禪者,追求的不是內心如何地深邃,而是讓心如何地清透如水。行走在刀口劍鋒之上,依舊可以做到從容堅定;迷失在雲海霧霭之中,依舊可以明心見性。
花開是有情,花落是無意。來者是緣起,去者是緣滅。三千世界,每一天都會有擦肩,每一天都會有重逢。修禪無須刻意,許多人為了一段情緣,甘願往返在輪回道上,哪怕歷盡數千年的等待,換來的只是一個倉促的回首,都無悔無怨。但也許就在回眸的剎那,于流年光影裏,恍然頓悟。任何的執我,都是煩惱,唯有放下,方能自在。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雖有宿命之說,但生命中許多安排都純屬意外,我們無須為了一些意外去執著風月。修禪亦是如此,無須刻意,貴在天然。萬物皆有佛性,就看你如何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找到那一片屬于自己的風景。
那些遠去的過往不是用來回首,也不是用來遺忘,只當做是簡單的存在,當做是登岸必經的溪流。不去在意誰曾來過,誰又曾走了,擦肩雖只有剎那,停留也不會是一生。世事渺茫,當年依稀的舊夢早已化作落紅無數。我們大可不必去撿拾一無所有的昨天。
泛舟江湖,遇紅塵濤浪都無所畏懼。只要不被情感和名利的繩索束縛,任何時候都可以破水而去,乘風而行。紅塵如逆旅,我們都是行人,是過客。在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嘗盡風塵,行囊裏背負的都是經年過往。而歸程,究竟在哪裏?世俗之人,認為放下肩上的背囊就找到此生的故鄉。而修行之人,只要心如淨水,便是了悟。
衆生往返,無論遭遇怎樣的劫數,任何一場人間游歷都會戛然而止。那一天,世事水落石出,波瀾不驚。世人走遍萬水千山,那些曉風日落,花紅柳綠,成了轉身便忘的風景。而佛陀只須禪坐在菩提樹下,不憑借外物,就可以感知自然,獲得證悟。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夢,凡塵種種皆是浮光掠影。用一顆菩提心,容納衆生衆苦,萬物皆純和純善。
禪是樸素的,無需美妙生動的修飾。禪亦是尋常的,不是渺遠迷幻的神話。禪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人生經過的路口,在每一個擦肩的剎那。只要內心通透平和,任憑風雲席卷,星殘夢缺,也可以花好月圓。泡一盞茶靜坐,世事山河盡落杯中,亂世浮煙都歸于純淨,似皓月澄輝。這便是禪的境界,是彼岸最美麗的蓮開。
這世上沒有不解的經文,每一個渺如塵埃的生命,皆有不可言說的佛性。渡,世間萬物都是過河的船。一片綠葉,一縷清風,一朵荷花,一只蝼蟻,亦可以修煉成佛。只是那時候,又是否還會有未了的前緣,等待相續。
有這麽一句話:“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有些人認可了這句話,所以學會了惜緣。亦有人認為愛有來生,于是在情感的路途上繼續漫長的遠行。世間情緣飄忽不定,曾經深刻的相逢,到最後卻抵不過一個擦肩的路人。
《心經》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無挂礙,澄淨純一。在修佛的路上,不必執手相依,任何時候都會有清風朗月相伴。那些曾經在紅塵路上擦肩而過的人,有一天終會相遇,那時候,只需用一顆良善平常心相待就好。
今生只作最後一世
倚一扇小窗,看幾件尋常舊物,閑置于庭院。案幾上,清風翻起了書頁,已辨認不出是哪個朝代的墨跡。時光就這樣過去了,過去了。如今才明白,外界的風雲只是一時,那些簡潔而靈透的事物流經歲月變更,始終沉靜,不受侵擾。
一切有情衆生皆有佛性。可見素日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景小物,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裏修行。只因少了世俗刀光劍影的磨砺,少了紅塵烈火烹油的熬煮,所以無有太多鋒芒,反而更見悲心。來世這些靈性之物,化生蓮花,必定為極品。而處身碌碌凡塵中的你我,卻要多修煉幾世,才可以功德圓滿。
偶然間看到這麽一句話:“今生,必須是最後一世。再來時,腳踏蓮花。”說這句話的人是誰已無從得知,但可以看出其道心堅定,誓與塵寰斷絕往來。在光陰逼仄的甬道裏,衆生皆怕經受無常輪回,不願重蹈覆轍。衆生芸芸,有一天都要消逝在茫茫人海,他們是否真的可以随心所欲選擇自己的歸宿?
時光越老,人心越淡。曾經說好了生死與共的人,到最後老死不相往來。歲月是賊,總是不經意地偷去許多美好的容顏、真實的情感,以及幸福的生活。也許我們無法做到視若無睹,但也不必幹戈相向。畢竟誰都擁有過花好月圓的時光,那時候就要做好有一天被洗劫一空的準備。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幾次劫數,唯有歷盡塵劫,才可以遠離大千世界,免受沉淪之苦。生命是一場無法預測的旅程,無論你我走到怎樣不可收拾的境地,都要淡定從容。每一次不如意,每一個不順心,其實都會有預想不到的結局。風随雲轉,柳暗花明,就是如此。
紅袖添香,情深不壽。明知這般,依舊會有人前仆後繼地奔赴滔滔情海,不問下落。是我們要的太多,還是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段或幾段這樣必經的路程。看慣了秋月春風,又怎會在意自然頻繁的更替。嘗盡了悲喜離合,又怎會輕易被某種情愫驚擾。
人生百味,世事洞明。佛經雲:“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身處繁華俗世,太多色彩紛呈的誘惑讓人難以抗拒。多少人,可以舍棄絲綢錦緞,而着粗布素衣;可以舍棄玉粒金莼,而食清茶淡飯。同在世間行走,有些人要嘗遍市井煙火才肯罷休,有些人的心早已回歸山林,願與山水共清歡。
古人雲:“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即是無欲,人若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而苦惱也會消散。但能夠做到無欲無求的人,又豈是等閑之輩。在風塵彌漫的人世間修煉,有人癡迷驚豔華麗的風景,有人獨戀似曾相識的舊物。遼闊似海的人心啊,該用什麽來填滿,平凡的物質或是精神,足夠嗎?
佛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每個人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三生石,在那裏,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那些曾經奔走于陌上紅塵的人因此而開悟,決意聽信因果,不再争名奪利。他們願意化作一株植物,在歲月山河裏寂靜地存在,從此無聲無息。
從現在開始,與萬物生靈一同修煉。無論過程會有多久長,無論時光是否清淡無味,都要堅定修持,淡看悲歡,善待生命,感恩衆生。佛法沒有深淺,深淺的是人心。佛陀沒有愛恨,愛恨的是凡人。端然出世,飄逸離塵。任何的輕浮與貪念,都是自身修為不夠。
過程是什麽?過程是飲盡千江之水,賞遍萬古明月。看一卷泛潮的書,重複幾段老舊的故事,演繹幾場注定的離合。素履之往,行走人間,看白鳥驚枝,落花滿身,唯靈山是歸途。一個人開悟不是因為有富足的家産,不是有深邃的思想,也不是有出衆的才能,而是有玄妙的機緣,有樸素的禪心。一個感知自然、尊重生命的人,必先得到證悟。
行吟山水,一夢千年。看過姹紫嫣紅,莺飛燕舞,又見竹風穿庭,碧荷生香;看過落霞孤鹜、秋水長天,又見素雪紛飛、寒梅傲枝。其間有不少清涼冷落的場景,也不乏親善溫暖的片段。時光就這麽老去了,老去了。那時候洗盡鉛華的你我,只守着一扇小窗,看舊時庭院,飛雨落花。遠處,鐘聲缥缈,隔世經年。
佛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随其心淨,即佛土淨。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調心不調身,愚者調身不調心。”可見只要擁有一顆平和寧靜的禪心,便能阻擋世間一切浩蕩風雲、起落浮沉。就能看清一切靈透事物,哪怕置身茫茫荒野,也不會誤入歧途,陷入迷惑。一無所有的時候,只守着自己的心,自可安然無恙。
禪是甘露,滋養衆生;是妙藥,普度萬物。人間萬事皆為尋常,也皆是無常,唯有走過,才能從容自在,才能體味夢幻泡影的空無玄機。光陰如露,日影如飛,見遠山石徑,螢蟲明滅閃爍。再相逢,已是落葉空山,歸鴻望斷,人生近遲暮。
一盅清茶,喝到涼卻。一出戲,看到落幕。一生要修的功課,也會在某個掩卷的時刻,寫上結局。佛言:不可說。雲水無涯,浮世清歡,這珍貴的世間,你來,在這裏,你去,還是在這裏。那便簡單地存在,萬物化塵,随喜贊嘆。
就這一世了,無論前方是黃塵飛揚,或是靜水無波,就這麽走下去。來生,蓮花臺上重會。你溢彩鎏金,慈悲祥和;我潔白一身,端靜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