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蜀漢歷史----街亭之戰

建興六年,諸葛亮率10萬大軍,挾七擒孟獲的威勢,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從漢中出發,一舉突破魏軍防線,越過祁山,直指當時曹魏所據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軍勢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應亮,整個關中震動。魏明帝親至長安坐鎮,分派張颌、曹真二人反擊蜀軍。

獲悉魏軍進攻,當時諸葛亮坐鎮西縣,精心組織了街亭阻擊戰,派馬谡擔任先鋒,同時指派王平、高詳、黃襲、張休、李盛五人率精兵1萬協助馬谡防守街亭,其主要目的是保障進入關中的通道———隴山道西口的暢通。而曹魏派出的張則率領5萬大軍直驅街亭。

隴山道是甘肅秦安至陝西隴縣間的要道,也是翻越隴山的必經之路,全長達150多公裏。當時,魏将張率步騎5萬,從隴縣出發,沿隴山道西進。蜀軍只有1萬人,嚴密防守街亭四周的戰略要地。整個戰場形勢魏強蜀弱。盡管當時諸葛亮率10萬大軍北上伐魏,但是兵力被分散到了武都、祁山、西縣、天水、南安5個據點,同時要攻打隴西、上,沒有像初期一樣形成有利的拳頭,局部上已經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的作用了。因而面對5萬曹魏大軍,諸葛亮只能派出1萬精兵迎戰張。

追究起來,街亭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曹兵勢大,蜀兵弱小,且又處處被牽制,致使優勢喪盡。專家考證,就連當時的諸葛亮都被魏軍牽制在上圭,而無法分兵救援馬谡。盡管其中有馬谡指揮失誤的地方,但蜀軍整體實力遠遠不如魏軍,且沒有形成局部集中兵力的态勢,其結果也只能是失敗,即使諸葛亮親自去街亭指揮,結果也是一樣。

在整個街亭之戰中,雖然蜀漢利用了戰術上的優勢,聲勢很大,但真正到決定戰争的關鍵時刻卻應變乏力,最後不得不喪失先機,丢掉街亭,退回漢中。對于實力相差懸殊的兩家來說,戰術雖然能起到一時的作用,但卻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

可惜諸葛亮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這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而使街亭成為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地方。

蜀漢:趙雲、鄧芝率1萬人沿褒斜道從漢中至寶雞,作為疑兵,吸引魏軍諸葛亮率主力攻取關中諸縣,馬谡(副将王平所率1-2千左右)兵力在1萬到2。5萬之間,各處記載不同。(所有蜀軍步兵和弓箭兵為主,馬谡所率軍隊中有蜀漢山地特種部隊無當飛軍,善于防守和對付騎兵)

魏國:主帥曹真,先鋒張颌兵力5萬以上,主力為騎兵。

下面還有一種說法:戰前雙方兵力

蜀漢軍:總兵力:10萬人東線:趙雲、鄧芝近1萬人為疑兵出斜谷,企圖吸引魏軍主力于秦嶺一帝;西線:諸葛亮、魏延、馬谡、吳壹、王平、高詳、李盛、黃襲等9萬多人出陽平關過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軍:總兵力:6~7萬人防守部隊:隴右各城(冀城、上鄭、西縣等地)數千人(天水太守馬遵等),長安等關中地區近1萬人(安西将軍司馬懋,改派大将軍曹真;代理雍州刺史郭淮等);中央增援部隊:戰略預備隊5萬人(右将軍張邰等)防禦部隊死守各戰略據點,增援的精銳兵團快速自關中進兵隴右,救援被包圍攻擊的各郡縣。

雖然後主诏書說諸葛亮有20萬人馬,但是根據蜀漢國力,應為誇大之詞。但是,另兩個記載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由于魏軍僅從洛陽增援的就有5萬兵力,加上原先隴右和關中的兵力,當接近7萬人。而諸葛亮自己承認在兩個戰場上(指諸葛亮主力所在的隴右戰場,以祁山代表和趙雲疑兵所在的秦嶺戰場,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對手,那麽至少在8~9萬左右,否則只能是基本相當。再考慮到沿途留守、押運糧草人馬等,諸葛亮的參戰兵力當在10萬左右。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