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十七回

若是林海有被害妄想症的話,非得覺得義忠王有心堵他。

實際上,今天還真是湊巧,義忠王聽說林海一家三口也來打牙祭,直接從他那間包房裏出門,循着消息就尋了來。

一頓能吃掉一百兩銀子的酒樓,其衛生間至少點着熏香,單就氣味而言可能比在街邊說話更好一點。

林海也不急不慌,先洗手擦手更理了理衣袖和領口,才正經行禮,之後便問,“王爺可是有話要說?”

對付思路極廣且難以琢磨的義忠王,林海打算有一說一,萬一婉轉一下反而婉轉出了毛病,那也忒虧了。

義忠王擡手一巴掌就糊在了林海肩上,他“嫣然”一笑,露出一口白牙,“藥很好,好兄弟!”

您的好兄弟在金銮殿裏的龍椅上坐着呢。再說跟您稱兄道弟未必有什麽好處,惹人忌諱倒是真真的。

不過心裏怎麽嘀咕,也不耽誤林海推開義忠王的手,“我這身子骨可禁不住您多拍兩下。”

義忠王今天心情相當好,他聞言果然收回手,還幹笑一聲,“我這是大喜過望。”

從百分之一提升到百分之二,也許本人沒什麽感覺,但到了現在……一舉變成百分之五,義忠王已經能覺察到個中差別——這差別還不小。

雖然百分之五的活性想抱娃,跟中了百萬大獎的幾率有得一拼,但總比以前強啊……

義忠王自我感覺良好不說,王府裏深得信任的大夫診脈後也十分驚喜:王爺好了不少!

以前正是這位大夫總說王爺腎水不足——也只能推說是腎水不足,說出真實情況未免太傷義忠王自尊了,別忘了這位本來精神狀态就不怎麽穩得住。

之後這老大夫就常常面露難色,為了給義忠王琢磨方子,愁掉了不知多少根頭發。

這回可好,王爺不知從哪兒弄個方子,吃了不到一個月,身體好了些,這些天更是一次都沒發作過人,甚至連陰陽怪氣都沒了……阖府上下簡直要給送方子的大人預備長生牌位!

義忠王親口把自家上上下下的态度跟林海一說,林海擺了擺手,“王爺,我媳婦跟閨女還等我回去。”

Advertisement

義忠王趕緊把人拉住,“着什麽急?自己人何必這麽生分?咱們說話又不用避着你媳婦和閨女。”

王爺您還不如跟我繼續陰陽怪氣,林海都把不情願寫在了臉上。

義忠王這才恍然大悟,“哎呦,忘了你新婚。好了好了,這次饒了你。咱趕明兒再說吧。”

林海忽然福至心靈,望向義忠王問道,“王爺要跟在下說的,可是與王……”他老婆也姓王,于是他就連名帶姓直接稱呼,“與王子騰有關?”

義忠王微微一笑,“你果然門清。”

林海在揚州做了多年的巡鹽禦史,不管這巡鹽禦史有多“非帝王心腹不可得”,終歸是遠離京城,也遠離~政~治中心。

林海回京之前就做好了“眼前一抹黑”的心理準備,好在回京後聖上給了點時間緩沖,他在跟同鄉同科的往來中打聽到不少消息。

原本林海因為舅兄賈政這層關系,與王子騰有點交情:不然賈雨村不至于讓賈政引薦之後,就得了王子騰賞識。

換了芯子以後,林海進京沒花多少功夫便得知王子騰口碑一般,他便刻意與王子騰減少往來,同時他也不想不明不白地成為元春的臂助,尤其是知道榮府必敗,元春早逝的前提下。

在他入職後,林海越琢磨就越覺得:聖上興許就是有意把他與王子騰“拆開”來,才同意賢妃的央求,親自出面給他保媒。

眼見林海這副若有所思的模樣,義忠王頗為欣慰,“不錯,看來也是想到了。”

林海直接道:“我什麽都沒想到,等您解惑。”言畢果斷告辭而去。

義忠王望着林海從容離去的背影,對着正好湊上前來的心腹內侍道,“你說他怎麽都不居功?”

這內侍自打義忠王被立為太子那會兒就伺候他了,此時低聲道,“回王爺的話,此人要麽所圖不小,要麽就是……壓根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義忠王點了點頭,“我也這麽覺着。多少年了,我灌了多少亂七八糟的藥湯藥丸,你我都記不下了吧?唯有他給的方子,吃了一個月就能有如此功效。我都快忘了心裏翻騰邪火是什麽滋味兒了。聽說他自己也是靠着這方子才從病床上爬起來,對了,他還轉手把方子送給了我的兩個侄子。”

而且兩位皇子都覺得頗為有效呢。

內侍笑道:“甭管他圖什麽,王爺您眼瞅着就要大好了。”

義忠王亦笑,“我都這樣了,還有什麽可怕的。當初誰讓我不自在,我就讓誰不痛快!”

林海順着走廊往回走——誰都不知道林海天生聽力極佳,他步子放得慢了些,就把義忠王這番話聽了個差不離。

話說義忠王也是因為沒兒子,行事才能無所顧忌。林海心說:等他再讓小金治得好些,恐怕連狠話都不想說了。

不過生娃與否,只能影響義忠王報複的力度大小,絕對不會讓這位前太子與昔日仇敵化幹戈為玉帛。

回到媳婦和閨女身邊,王禪還問,“怎麽回來得這麽晚?”

林海一本正經道:“掉坑裏了。”其實他是認真的,他自己知道。

王禪忍不住“撲哧”一聲,“老爺……”

黛玉也用帕子捂着嘴,眼睛都眯了起來。

吃完飯一家三口到家後,黛玉回了她自己的院子,偌大的正房裏就夫妻兩個——竹青她們幾個大丫頭都守在外間,王禪才問,“我聽說您遇見義忠王了?”

王禪跟聖上以及義忠王兄弟平輩,她管這二位叫表哥。不過這兩個表哥的年紀足夠給她當爹,因此他們兄妹……實在不熟。

但有個宗室郡主的娘,王禪知道的就比京中其他名門閨女多……且靠譜。

王禪見林海沒說話,便又主動道,“好多人都說義忠王被廢之後就裝瘋賣傻——那是因為這些人基本沒跟義忠王接觸過,接觸過你就知道義忠王是……真瘋了。”

林海聽說就笑了,“太對了。”

當然要不是真瘋,聖上也不會放心放他二哥出門四處走動。

不過現在就算義忠王顯示出他有大幅好轉的跡象,聖上知道了也不會再把二哥圈起來,因為二哥到現在已經無法威脅到他“尊臀”之下的龍椅。

王禪順勢拉住林海的胳膊,林海把肩膀一送,王禪就自然而然地靠在了林海肩上,“您把藥方給了義忠王,他遲早也得來道謝。”

“他今兒就像是要道謝。”林海覺得有些話一定要跟媳婦說清楚,“似乎是想提醒我王子騰不對勁兒。”

王子騰是林海的姻親,雖然多繞了一圈兒。林海連名帶姓的提起來……任誰聽了都不像是對這人還有多少好意。

王禪不知丈夫的心意,也就沒吭聲:畢竟才結婚,夫妻之間的默契也不是三天能培養出來的。

林海一看媳婦這反應,他篤定媳婦也知道點什麽,于是他打算試探一下。

“王子騰畢竟一品大員,暫且不提他,就說貴妃娘娘封妃未免太突然。”這話不是一家人都不好說,質疑元春封妃,豈不就是質疑陛下的聖斷?

王禪幹笑一聲,旋即正色道,“賢妃娘娘只跟我娘提過一句,她也覺得有些蹊跷,而且貴妃娘娘不掌宮務……”

是了!有體面沒實權……林海心道:果然!

聖上封賞~後~宮,一直以來脈絡都很清晰。

德淑賢三妃無一不是生育有功加出身不凡,還是積攢了足夠的資歷才得以封妃。就算聖上一時貪戀某位美人,提升到嫔位都是極限。

聖上忽然看中元春,還喜歡得不得了,熱血沖腦于是力排衆議破了例,一次到位加封貴妃……根本就說不通。

別忘了元春進宮都好幾年了。

要說王子騰立功,無可封賞才施恩于元春……王子騰只是元春的舅舅,又不是親爹,再說王子騰能立下何等功勳,能讓元春從女官一步踏上四妃之首?

所以這條根本說不通。

話說本朝六部尚書不過正二品,王子騰不到六十已然官居一品……按照現代的标準,這差不多相當于副~主~席,副~總~理的水平。而官做到這個地步,不說自成~朋~黨,總該有個小~派~系,然而據林海所知,王子騰身邊的人,不過小蝦兩三只……這實在太少了。

這很難不讓林海生出“王子騰乃是幸進”的念頭:雖然從他的履歷上不大看得出來。

按照林海的猜測,王子騰和元春恐怕都是為聖上做了什麽“髒活累活”,才得到官位尊位的賞賜,而為了鞏固住地位,二人才先後向自己遞過……橄榄枝?

林海越想越覺得有理:正是因為王子騰與元春看似風光實則根基不穩,才那麽輕易地連累自家一起一敗塗地。

轉念一想,讓聖上丢進戶部忙于實務的他也未必強到哪兒去——他身邊靠得住的親朋又有幾個?

思及此處,林海扭頭望向王禪,“媳婦你替我留點心,我怕我舅兄那兩口子惦記起黛玉她娘的嫁妝。”

王禪一直盯着林海,她相信林海總能想清楚:其實她堂姐賢妃娘娘已然提醒過,離貴妃遠着點……須知淑妃娘娘與堂姐歷來不合,堂姐都沒說過這種話。

榮國府大不如前,王禪也有所耳聞,但是貴妃之母算計起去世小姑子的嫁妝……王禪吃了一驚,“啊?我記下了。”

林海倒是不介意有朝一日榮府敗落,他可是記得巧姐兒的判詞,讓狠心舅兄拐賣之後讓劉姥姥一家所救。都到了正經小姐說拐賣就拐賣的地步,可想而知那時的賈家已然“彈盡糧絕”。

拿黛玉她娘的嫁妝去接濟一下榮府的老老少少沒問題……總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餓死凍死,畢竟林家不差錢。但想拿他和他閨女當傻子當冤大頭……他還真想親眼見見王夫人的手段。

你還別說,林海這次又猜着了。

王夫人的确在小姑子豐厚的嫁妝上動了心思。

自打賈代善去世,榮府便入不敷出,那點子家底若是立即開源節流也不夠全家吃上多少年。

偏偏元春封了妃,作為一個只有尊位沒實權的貴妃,在宮中使喚人可要艱難得多。宮中女官太監……尤其是太監就沒有一個胃口小的!

聖上宮中的內侍,每次打點或是打賞都是幾十兩,一個月下來沒幾百兩銀子壓根過不去。元春知道娘家情況,已然盡量省檢,但再省檢也不能墜了貴妃名頭,不然只怕連那點體面都剩不下。

王夫人思來想去便覺着該未雨綢缪,若是黛玉答應讓她來看管小姑子的嫁妝……那再好不過!

再說黛玉畢竟多了繼母,讓她對繼母多留點心眼也是正理。于是王夫人跟賈母打過招呼後,便打發人到林府相邀:只說賈母念叨了好幾回,姐妹們也許久沒見頗為想念。

這會兒林海還在衙門,黛玉去外祖母家,王禪不好攔着,便幹脆親自乘馬車送黛玉到榮府。

然而王禪親至——沒道理讓三品诰命在外面等着,邢夫人與王夫人……尤其是王夫人只得硬着頭皮把人請進來。

衆人先去拜見過賈母,之後幾位太太便在賈母這兒說話。

王禪年紀雖輕,但不能得罪。 王夫人面上不顯,但心中難免失望:這次是不成了。

卻說外祖母這邊都是已婚婦人閑聊,黛玉便跟着表姐妹一起到暖閣裏說話。知道林妹妹到來,寶玉從學堂匆匆趕回,先去拜見過賈母以及賈母房中的幾位太太,衣裳都來不及換便去找姐妹們說話。

這會兒正巧寶釵拿了宮中新式樣的簪子給姐妹們挑選。

原著裏周瑞家的可是把剩下的絹花拿給黛玉,而寶釵卻是直接把裝了簪子的匣子推到黛玉面前,讓黛玉先挑。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還有……繼續補欠賬。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