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李管家
原來的玉佩不見了,為了不讓謝嬷嬷懷疑,绾绾悄悄找了一個相似的玉佩戴在身上,并準備什麽時候悄悄弄一塊一模一樣的玉佩代替原來的那塊,免得什麽時候被謝嬷嬷發現。反正玉佩上的紋路,绾绾已經記得清清楚楚,到時候再照着原來的樣子弄一個也不困難。
當然,前提是不能被謝嬷嬷她們發現現在這塊是假的。幸好,這個東西是绾绾的貼身之物,绾绾占據這個身體後就不喜歡有人貼身伺候她洗澡,所以到沒有人發現她家小姐的護身玉佩換了一個。
出了月子,绾绾就将家中剩下的奴仆們召集在一起,見了見面,然後每個人都賞了一個月的月銀,一是慶祝她的兒子出身,二是表彰這些人的衷心,謝家遭逢變故後這些人也沒有離開,他們的忠心本就值得表揚。
在謝心苑的記憶中,謝家仆人上百人,可是現在很多人都走了,剩下的不過幾十個人,而且一般都是家生子。這種人一家都是主子的所有品,如果沒有主子的恩典,這些人一輩子都是謝家的仆人。這次李管家也借着寶兒的名義放出去了一些不安分的家生子,所以,謝家的仆人就更少了。
不過對這種情況,绾绾也是樂見其成。人少點也有人少點的好處,畢竟人少支出就少,而且人少的話,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幹,少了偷懶和沒事到處晃的人,家裏也清淨不少。何況現在家中也沒有多少主子,也用不了那麽多伺候的人。绾绾本就是實用主義,他可不願意花錢養一些不幹事的人。
又一次領到賞錢,謝家的下人們都很高興,一個個喜笑顏開的給主子道喜。這些人本以為謝家出了變故,他們也會跟着倒黴,他們這些都是家生子,都是老實本分的人,所以才沒有和很多人一起離開。以為會受苦,沒想到卻得了賞錢。
他們不懂什麽大道理,但能拿錢,他們就知道謝家不會倒,謝家不倒,他們就能繼續留在謝家幹活,就不用擔心被,或者出去辛苦地讨生活。畢竟大樹地下好乘涼,謝家不倒他們只要不犯錯就能夠全家好好的活下去。小老百姓的願望不多,就是全家平平安安,平安是福。
下人們感恩戴德地離開,绾绾卻留下李管家和管家娘子問話。
“李叔,秀菊姑姑,這些天麻煩你們了。”绾绾說着就讓謝嬷嬷送上一個盒子,盒子裏面裝着一對玉镯,一臉笑意地送到李氏手上,“秀菊姑姑,這是绾绾孝敬你的,你可不要推辭,你和李叔在謝家的功勞完全當得起。”
李管家和李氏立即連忙說不敢,說這是他們分內的事情,怎麽當得起小姐的謝意,說這是折殺了他們。
绾绾也不勉強,這兩人本就是謹慎本分的性格,要不然謝老爺和謝夫人也不會讓他們夫妻管理謝家外院和內院。要知道這可是等于把謝家都交到他們兩口子手上,如果他們有什麽私心,內外院一起把持着,謝家主子也要吃虧。兩人一個是謝老爺的奶兄弟,一個是謝夫人的貼身大丫鬟,一直都對主子忠心耿耿,合力管理謝家,完全沒有讓他們的主子失望。
知道他們夫妻的性格,绾绾卻是真心想這些李管家夫妻在謝家風雨飄搖的這段時間的付出和辛苦,給他們東西當然也是真心的。绾绾給謝嬷嬷使了一個眼神,示意謝嬷嬷将東西送到李氏的手上。她是主子,根本不可能和仆人們拉拉扯扯。雖然绾绾不覺得這有什麽,但是規矩就是規矩,要在這個時代生存,首先就是要遵守這個時代的規矩。绾绾是一個現實的人,所以她絕對不會打破規矩。
謝嬷嬷一笑,走過去拉着李氏的手,将盒子放到她的手中,說:“秀菊姐姐,小姐給你你就拿着,你的功勞完全值得上這對镯子。你也是從小看着小姐長大的,小姐對我們這些老人可是真心愛護。”
“可是這東西太貴重了,我記得這還是夫人娘家帶來的東西啊,我就一個伺候人的,哪裏配的上這樣的好東西。”李氏的眼睛很清澈,即使知道這對镯子價值連城,她也沒有生出什麽貪婪的心思,反而是真心感謝绾绾的看中居多。
“哎呀,什麽貴重不貴重的,這只是小姐的心意罷了。”謝嬷嬷對李氏的反應很滿意,“而且聽說你家大郎就要娶媳婦了,還是先老夫人陪房家的閨女。那閨女聽說養的很好,到時候和媳婦茶的那天你就帶着這個镯子,顯示一下你的本事,這不也很好嗎。如果媳婦孝順,你就給她一只玉镯,你家還有一個半大的小子,到時候他娶媳婦的時候再另一個镯子,穿出去也是一段佳話啊。”
說到李家大兒子的媳婦兒,李管家和李氏的表情都不由一僵,臉色很是難看。謝嬷嬷和绾绾都是聰明人,立即明白這個李家大兒子的媳婦兒出了問題。謝嬷嬷看了一下绾绾,绾绾幾不可見的眨眨眼,示意謝嬷嬷問清楚情況。
Advertisement
“這是怎麽了,秀菊姐姐怎麽突然不高興了?”謝嬷嬷關心地問,“是不舒服嗎?要不要請個大夫看看?”
李氏看到謝嬷嬷和自家小姐都是一臉關心,忍不住地嘆了一口氣。這件事她本來不想說,但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她不說也有被人嚼舌根,還不如自己說出來,免得小姐從別人口中聽到那種七彎八拐的版本。
“唉,這事情說來也是丢人,”李氏一臉傷心,“我們家老大的媳婦兒沒了。”
“沒了!”謝嬷嬷一驚,立馬問道,“怎麽這是出了什麽天災**,還是……”
李氏立即知道謝嬷嬷她們誤會了,馬上說道:“不是不是,那女人可是活得好好地。哎,也是我們大郎沒有福氣。前幾天不是放人出府嗎,那一家人就贖了身契離開了,聽說那家人現在投身到隔壁縣的徐家去了,那小姐還成了徐老爺的姨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