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蓮藕排骨湯與佳節倍思親

李藝領着兩個孩子去後廚的時候,師徒倆一人一個竈,已經開始燒菜了。葉亭聽着小師妹要吃他做的炸醬面,也是高興,二話不說直接開幹。

老爺子講究早飯吃的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中午那頓宴席花樣繁多,晚上就做些好消化的。清蒸多寶魚,明目和胃,去脂降壓;上湯娃娃菜,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幹貝扒菜膽,滋陰養血,補腎調中;主食自然就是炸醬面了。再加一碗湯正好。

砂鍋裏正炖着蓮藕排骨湯,千湖之省湖北的名吃。在湖北,素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做法倒是簡單,新鮮的豬肋洗淨斬段,入水汆燙撇去血沫。砂鍋裏放入排骨、蔥段、姜片、八角、料酒、足量水,大火煮20分鐘。蓮藕要選老的,這樣炖出來的才夠粉糯,兩頭去蒂,縱向開成兩半,沖洗泥沙,切滾刀塊,入砂鍋,大火煮開改成小火慢炖,及湯料變成奶白色,加入火腿片、黃酒和香蔥,熄火後撈出蔥段和姜片,出鍋前加入鹽和胡椒粉即可。吃的時候,藕斷絲還連,也是一種意境。

五口人吃完收拾好,已是皓月當空,正好賞月。李藝知道老爺子念舊,就只帶了五仁月餅回來,也不會多吃,權當應應景。沈念池将冷藏好的冰皮月餅拿出來,再加上一份水果拼盤、一壺山楂糖水,大家圍坐一桌,唠嗑賞月。

葉亭已經聽李藝說了之前的事,也知道他們是太心急了些,畢竟這麽多年老爺子頭回松口,他們就難免有些進退失據。現在氣氛正好,更是不能提,還是緩兩天再說。

葉亭從小跟老爺子長大,性子也是像極了老爺子,也是話不多,師徒三個難免有些沉悶。李藝倒是能湊個趣,再加上葉時這個活寶,倒是溫馨。中間老爺子還催着給葉昭打電話,雖然孫子大了能獨當一面,老人家總是挂心的。老爺子對徒弟們嚴厲有餘,溫情不足,但對再下一代就是軟和了好多,畢竟隔代親這種事,真是無法用科學解釋。

葉昭和葉時的長相都随了父親,只不過葉時不下廚,又是技術宅,所以膚色比葉昭白出了幾個色度。不過哥倆的性子倒是差了不少,葉時猴性難改,而葉昭則是沉穩。透過視頻,似乎還能感受到後廚裏的熱火朝天。葉昭拿過毛巾抹了抹臉,這才跟老爺子說話。

葉亭在京多年,也是積累了一些人脈,再加上老爺子首徒的名號,葉家的館子在京裏也是很有號召力。中秋佳節,合家團圓,老祖宗的傳統沒變,形式倒是變了。以前都是各家擱家裏吃飯,頂多請廚行的師父來家裏做一頓。現在都是在外面吃,因此以前每逢年節便冷清的館子,現在倒是人滿為患。

也不是沒人跟老爺子說過這事,有些人更是直接帶着支票上門,就為在沈園吃頓中秋家宴,但是老爺子愣是沒答應。老爺子年輕時也上門給人做過中秋宴,不過自從沈念池出生後,中秋當天休息也成了沈家的新規矩。

李藝看着大兒子嗓子都啞了,咕咚咕咚地仰頭喝水,也是心疼。不過葉亭也說了,他們能再看幾年呢,趁着現在還能在後頭看着,就讓孩子自己去闖吧。

葉昭跟老爺子問好,話雖不漂亮,卻也貼心。這是沈家徒孫輩的第一個孩子,更在老爺子身邊一直待到差不多十歲才離開,他的廚藝基礎都是老爺子手把手教的,因此爺孫倆感情最是好。老爺子看着孩子終于能獨當一面也是欣慰,要他注意身體,便讓李藝跟他說話。

一圈話說下來,就輪到了沈念池。沈家出事的時候,葉昭已經懂事,一邊是待自己如親子的小叔,一邊是照顧他們母子三人的雲姨,他真的不知道該向着哪邊。後來老爺子發了話,他就聽老爺子的。他嘴笨心實,小師姑打小沒了娘,爹有也跟沒有似的,他代替不了他們,卻也能給小師姑更多的關愛。

“小師姑,生日快樂,禮物喜歡不?”別看葉昭已經二十有七,但卻沒談過戀愛,平時都是呆在廚房裏,不是做菜就是做菜,真沒怎麽接觸過異性,所以對于挑禮物這活真不熟。本來打算和葉時一起買的,反正這小子跟小師姑熟,又是個會哄人的,買的絕對錯不了,結果人家不帶他。只能去問後廚的那幫幫廚小子,惹得他們以為他瞧上了哪家姑娘,各種馊主意。實在沒法去問了度娘,這才買了手表。

“喜歡呀!”沈念池将左手太高,衣袖滑落,皓腕上正是葉昭買的貝殼手表。看的葉時一陣眼熱,沒想到這麽個榆木疙瘩也能買對禮物。智能眼鏡再怎樣也不會每時每刻都帶着,手表卻是可以,頓覺失策。

“喜歡就好,喜歡就好。”葉昭看着小師姑已經帶上了,也是開心。送禮最重要的就是收禮的喜歡。

沈念池又問了他中飯、晚飯吃了什麽,有沒有人陪着,葉昭一一作答。還是葉時看不下去了,這才切斷了電話。

Advertisement

李藝看着天也不早了,老爺子習慣早睡早起,就招呼大家去休息。葉時還想着那本食單,想跟沈念池再說說,葉亭拽着他直接回屋了,這死小子越來越不會看臉色了。今兒是沈念池的生日,還給她添堵,也是該揍的,好吧,他一家三口都該揍,而最該揍的那個沒在眼前,雖然那個是被揍了也會歡喜。

沈念池回屋看着那個木盒,直接拿着來到書房,那本食單還靜靜地躺在那裏。沈念池知道這是宋版書,能夠傳世已是難得,更何況這本食單記錄了幾個已經湮滅的方子,能夠尋來絕對不易,可見送的人心意誠摯,只是……沈念池把東西收進百寶箱放好,打定主意,等葉亭他們回京時再讓他們退回去。

說是百寶箱,其實是個嫁妝箱,純銅包角鳳穿牡丹樟木箱,沈念池的曾外祖父池海大師給池雲留下的嫁妝之一。雖然池老爺子沒看到池雲出嫁就閉了眼,但是已經把她托付給自己最可靠的徒弟,也是笑着走的。只是造化從來弄人,明明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卻讓自己的孫女萬劫不複。而沈老爺子也為此活在愧疚中,也快十五年了。

沈念池拿出棉布,仔仔細細地擦拭了一遍又一遍,這是沈念池打小養成的習慣。小姑娘也是有心事,她知道因為自己的身世,大家都讓着她關心她,有時候甚至有些過度,所以即使她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會回家來抱怨。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粘着母親撒嬌,她也想,卻不敢跟老爺子說,所以這個箱子就成了她的慰藉。

池雲去的早,沈念池對她的印象就是墓碑上的那張照片,雙十年華的嬌俏女兒,粗粗的麻花辮,看不出顏色的碎花裙,一張黑白的靜默的照片。

池雲留下的東西不多,畢竟當年池海是得了急病,等沈崇收到消息趕過去,家裏能賣的差不多都賣了。雖說有朋友幫忙,但池老爺子也是個骨頭硬的,不能平白無故地受別人的情。更何況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這欠下的情只能由惟一的孫女來還,可是那時候池雲才不到15歲,雖然白案手藝出衆,但畢竟是個女兒家,老爺子實在放心不下,這才托人捎信給沈崇。

等把池老爺子安葬,沈初讓池雲收拾東西要帶她回沈園。從陝西到宣城,當時的交通還很是不方便,沈崇就囑咐池雲只拿貴重的,其他生活用品來了再添。只是等池雲收拾好後,他才知道這姑娘遭了多大罪。

池老爺子病重不過兩月餘,池家的家當已經去了大半,沈崇如果再晚到幾日,只怕老爺子就無錢安葬了。最後收拾出來的就只那個樟木箱裝了半箱子,裏面有池老爺子收藏多年的食譜、他自己寫的心得、池父池母的遺物,再有就是一套大紅嫁衣,那是池老爺子發妻去世前給孫女兒親手縫制的。

沈崇看着這個面色蒼白、身體瘦削的孩子,更是一陣心酸。他知道池老爺子是沒辦法了才會求到自己跟前,更是在心裏發誓一定要把這孩子當親閨女待,絕對不會讓她受半點委屈,只是最終他食言了。給她最大委屈的就是沈家,是他親手教出的兒子。他有時候也在想,如果當年自己再晚到一步又會怎樣,畢竟當年不是沒有人跟他搶着收養池雲。只是當時他就察覺了那人是看準了池家的廚藝,想着把池雲當成童養媳,沈崇當時嗤之以鼻,然而,最後他不是也這麽做了。雖然是池雲自願,但卻為此賠上了性命,不過6年,那個孩子便撒手人寰。

沈崇不止一次後悔,如果當時自己沒有堅持,池雲去了那家,雖說不一定錦衣玉食,但是池家在陝西餘威猶在,怎麽說也要留幾分薄面,更何況想學池家秘技,更是要小心奉承着,說不定現在池雲已是富太太樣。當然,這是老爺子自己的想法,世間諸事沒有如果,命定的緣分,不管是善是惡,總是避不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