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村裏有些人去過縣城後, 帶回來了很不好的消息,在村裏卷起一陣焦急議論狂潮:
“縣城糧鋪的麥價果然降了!聽縣裏人議論說, 前兩天還是三十文錢一升麥子, 如今就降到二十七文錢一升了!按照這個降法, 說不得再過兩天就是二十五文錢一升了。”
“或許到最後了, 二十文錢一升都有可能……不能等麥價重新漲起來了, 得趕緊趁如今還沒将太多, 趕緊賣了愁足賦役銀!”
“而且縣城還新開了一家糧鋪,據說是縣太爺的小舅子開設。跑去問了,若是付給銅錢,就二十七文錢一升麥子, 若是直接付給銀子, 就是二十五文錢一升。”
“縣太爺小舅子開的糧鋪?那到時給我們缺斤少兩了, 我們也不敢說、也不敢鬧啊!這不是欺負人呢嘛?!”
“可又能有什麽辦法?”
一切的議論和不忿,最後都歸結于一句憤懑無奈的‘可又能有什麽辦法?’。
就在這時候, 姜家站了出來!
姜家說了,按照以往三十文錢一升的價收麥子, 而且是直接付給銀子。
這不啻于絕境之中,伸出援手解救了他們啊!
之後, 村裏人家有許多感恩戴德,感念人情的漂亮話, 不必贅述。
總之,姜家此舉真是太仁義了,村裏人家無不承姜家的人情。
當然, 素來與姜家關系不好的南邊嚴家,不算在內。
在姜家越過越好,村裏也越來越多人家與姜家交情更好之後,嚴家就安分下來了,畢竟寡不敵衆。但拉下面子來與姜家和好,也還是沒有的。
之前姜家與村裏人換麥種時,村裏除了像夏家這樣勞力太少的幾家沒換外,也還有一個嚴家沒有來換。
這一次,村裏其他人家都選擇把麥子賣給姜家。不用累死累活的往縣城挑運,價錢又還和以前一樣,而且還是直接付給銀子,這樣的好事沒人會傻得放過!
Advertisement
除了嚴家這樣,與姜家不和甚至積怨甚深的人家。不過全村也只有嚴家一家,與姜家積怨甚深了。
那些以往與姜家關系一般,說不得暗地裏還不喜姜家的人家,也都當做什麽事情都沒有,腆着臉皮笑呵呵地把麥子往姜家挑。
不過就算嚴家主動求和,周翠娘也是不會同意的:“哼!嚴家婆娘這樣,還算是有點志氣。因為她也知道,就算登門來給我賠禮道歉,我也照樣不可能同意換麥種,不會同意收她家的麥子!哼,還算是有點骨氣!”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敵人’,這也算是應了這句話了。
為了存放那些收回來的麥子,姜雙五在姜秾的指點下,在後院下面挖了一個地窖。
地窖主體在後院下面,入口卻在夫妻兩的卧室裏,一般情況下這樣還是很安全的。
‘條編法’之下交納賦役銀,讓村裏人家今年的負擔加重了許多,所幸比往年多賣上一兩百斤麥子,也總算湊齊了銀子。
全村人眼前的困境已經解決,接下來就是要愁以後了。
比如,家裏麥子賣得不剩多少,明年開春後家裏怕是就要斷糧了。以及明年秋天的賦役銀又要怎麽辦?
難不成以後年年都要這樣,青黃不接,一年到頭都不敢放開肚子吃頓飽飯?
就在這時,夏家和姜家兩家,再次大發仁義之心。
說是要将段木栽種香菇的手藝,無償教給村裏人!
雖然他們不知道,姜夏兩家蘑菇賣多少錢一斤,但想來或多或少總是能賺錢的!
菇房栽培蘑菇不用想,但有段木栽種香菇,也
不錯了吧?
後來叫他們去夏家說這事時,也證明确實是門賺錢的手藝。
因為段木栽培香菇這門營生中,夏家占六分、姜家占四分,所以這次主要是夏家站出來,向村裏人說這事――也是趁機向村裏人施恩。
夏家孤兒寡母的,因為夏五斤經常在縣城裏混,有那一夥混子朋友,上次雇人在菇房做工時,也拉進村裏來轉悠了一圈的,村裏人并不敢欺負他們。
而且後來人緣在村中很不錯的姜家人,也與夏家母子兩越來越交好,加上姜家這一層面子在,村裏更不會欺負他們了。
不過到底孤兒寡母,讓他們給村裏人施點恩情,和村裏人打好關系,若萬一有個事情——像是體弱的夏嬸有個什麽不好,也能有人幫一把。
“……為了感謝各位鄉親鄰裏,這些年來一直對我們母子多有照顧。
段木香菇已摘過一茬了,也發現确實做得,于是這就想着帶大家一起來做。若做得好、做得精心,一年也能得個四五兩銀子,緩一緩賦役銀的重擔。
雖用段木栽種香菇這事,是我家五斤首先想出來的,但讓香菇豐産,卻是秾娃兒的功勞。姜嬸他們厚道,只要了合夥的四成……”
像上次全村人聚在葛貢士家一樣,這次都聚在了夏家的院子裏。
衆人都聽明白了,段木栽種香菇這門營生,夏家雖占了六分,姜家卻也占了四分,夏家和姜家的人情他們都要記着。
“秾娃兒最是天生就會侍弄莊稼的了,讓香菇豐産一點都不稀奇!夏嬸你和姜嬸,也都是仁義的人啊!
我們定然好好兒學,到時有什麽不會的,還要秾娃兒和五斤多多指教啊。”
“是啊是啊!我一直念着你們兩家的人情,以後凡事有需要我家的,只管告知我們一聲!”
“秾娃兒真能幹!你們無償教我們這門賺錢的手藝,讓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麽感謝才好了!
反正我記着情呢,如今一時還不起這人情,那我就記着以後慢慢還!
對了,秾娃兒,嬸子上次送你的柿餅好吃不?今年嬸子我多摘些回來霜着晾幹,明年多送秾娃兒你一些啊?”
“對對!據說秾娃兒喜歡吃板栗糕,嬸子我手笨做不來。不過等秋天時,嬸子給你撿一袋子板栗送來,你自己做好吧?對了,也給五斤你送啊。”
“對對,給秾娃兒和五斤都送!”
……
姜秾:“……”
是怎麽又演變到了送零嘴的環節?她也沒表現得多饞嘴啊?
夏五斤笑呵呵的,非常高興:“好啊好啊!謝過嬸子了。”
若是送來的板栗多,就拿一部分去縣城賣了換錢。
如此一來,近處的賦役銀困境,姜家以原價收購麥子,就算幫忙解決了。
明年及以後的賦役銀重擔,姜夏兩家又通過無償教他們栽種段木香菇,一年掙來四五兩銀子(這還是保守估計,畢竟姜夏兩家合夥一起一年能賺二十多兩銀子呢!),幫忙減輕了。
之後,有不少人家回去後,都暗暗開始合計:
以後每年的賦役銀,争取從段木香菇裏出。那麽每年收上來的麥子等糧食,就不用賣出去,可以全留着自家吃了!
而且以後冬天的時候,家裏男丁又不必出去服役了,這日子竟然是會更好過了啊!
在過日子方面,貧民百姓都是再精明不過的,都能算得出這筆賬。
一旦算清這筆賬之後,村裏人家就更加知道,段木栽培香菇這門手藝何等重要了!
這可得好好學、得學會,這
樣以後才能把收的糧食全都留在自家,也才能吃頓飽飯!
還有那些更精明的人家,又想到夏五斤在縣城裏有些人脈,且收買幹香菇的袁屋雜貨袁老板,與夏五斤和周翠娘打交道已久,想必他們關系不錯。
那以後他們賣幹香菇,怕是還得走姜夏兩家那裏……
所以,不能一學會手藝,就過河拆橋不認人,得要一直與姜夏兩家打好關系才好。
所幸,姜家人都很厚道,夏家夏五斤在縣裏有幫混子朋友、并不好惹,不過也不是不能相處的。
與姜夏兩家一直交好,倒也不太難。
理所當然的,姜夏兩家在村裏的人緣更好了。
尤其是,日子進入三伏天,周翠娘和姜秾,開始教全村人漚制綠肥了。
姜家人走在路上,那就更受人歡迎了!說夾道歡迎,還是誇張了。
但離人尚且三丈遠時,就熱情的與他們打招呼,就是很平常的場景了。
而且說是無償教他們段木栽培香菇的手藝,可為了與姜夏兩家繼續打好關系,村裏人都很精明的,沒有表現得理所應當。
于是,不給姜夏兩家大筆銀錢報酬,可平日裏遇見兩家人了,都會給些小東小西的。
像是一把小蔥,幾個蘿蔔,或者一棵白菜這些,都是自家種的不值錢,可拿來表表謝意,也是可以的。
整個溫寧村的氣氛,一掃先前的悲憤愁苦,變得幹勁勃勃!
村裏人臉上都帶着笑,對未來的日子又有了期望。
可這裏面,不包括姜家的南邊鄰居嚴家。
嚴家人眼看全村人喜笑顏開,就他家還愁雲慘淡,慢慢的也就後悔了。
最後悔的是嚴家當家男人,嚴家媳婦兒還是很不服氣,但她不服氣又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