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綠肥, 已經教會村民們并且漚制上了,在等待漚制的間隙, 又教給了村民選擇合适段木去砍伐并且堆放, 以及香菇接種的手藝。
之後香菇的養護——本也不必多養護、多靠天生天長, 以及出菇後過段時間噴灑水肥等, 都還早着呢, 且等日後再說。
村民們都已經接種完香菇時, 日子已經出了三伏天,綠肥也已經漚制充分。
沒歇息一兩天,村民們就紛紛刨開綠肥坑,将漚好的綠肥挖出來挑去麥田裏, 鋪灑上一層, 然後就開始翻耕了。
日子雖已出了三伏天, 可天氣還是很酷熱,在這樣天氣下翻耕挖田, 并不輕松。汗水那是直往土裏滴,一滴接一滴的幾欲連成了線!
不過翻耕基本上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 農人都已經習慣了這份苦累。
何況如今還有了不錯的盼頭,村民們心裏開心, 心懷希冀時,幹起活兒來就渾身都是勁兒!也就不覺多辛苦了。
等到将上一年種麥子的麥田翻耕完畢之後, 上年輪換下來種着豆子、粗糧和菜蔬的地裏,作物也大多都已長熟,差不多能夠收割了。
總之, 那邊麥田翻耕忙完之後,就把這邊地裏能收的莊稼都收割上來,還沒長熟不能收割的就先放一旁,等小麥秋播過大半後,再來翻耕就是。
否管何時翻耕,屆時都要種上麥子。
而原來輪種麥子最久的一二畝地,就會休耕幾個月,等明年開春後,再在合适的時候種上豆子,各樣粗糧和菜蔬之類。
因為田地本就少,就只能像這樣一二畝地小範圍的休耕輪作。
麥田翻耕完畢,不過在播種小麥之前,已經能夠看出今年各家黃豆的收成了。
尤其是這一年多來,姜家在種莊稼這上面,拔群太高,村裏人家已經認命,不去與姜家比較莊稼的收成。
因此,今年村裏人蹲在姜家黃豆田的田埂上,豔羨地看過一陣後,就轉而去蹲村裏其他幾家的黃豆田田埂了。
被蹲田埂的這幾家,就是去年與姜家換了黃豆種子的,今年這茬黃豆的就是從姜家換的種子種下,種下後長勢喜人,如今更是已然确定收成也會很喜人。
Advertisement
“這鼓鼓囊囊的豆莢,不掰開看就知道裏面至少有五粒豆子,且還都又大又飽滿!”
侍弄莊稼四十來年,竟然看見一般的農人——姜家人非一般農人,種出來了這樣好的黃豆,實在覺着震撼不已。
“去年和姜家換了黃豆種回來種下的幾家,今年的黃豆差不多都長成這樣,所以看來是姜家的黃豆種子得力的緣故!”
“說起來,姜家去年黃豆豐收,姜家媳婦兒可是在村裏好一番誇耀呢,話裏話外都在說她女兒天生一把種田好手,像極了她阿爹姜雙五。如今來看,更像是女兒勝過爹——一代更比一代強呢!”
說起來這茬黃豆的種子,還是姜家那小女娃兒種出來的吧。
有人見了從姜家換來的黃豆種子,能有這極好的收成,就想到今年從姜家換的麥種……
“姜家的黃豆種能有這樣好的收成,想來從姜家換的麥種,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吧”
“我是覺得不會差的,那樣好的麥種,能差才奇了怪了!”
村裏已經有不少人,都深信從姜家換來的麥種,種下之後等明年夏天會有很好的收成。
“便是麥種不像這黃豆種一樣,竟然比以往的收成多出一倍,想來也總要多上個幾成吧!何況今年這還漚制了綠肥,給麥田施了底肥呢。”
“是啊是啊,又有治病殺蟲液去防治蟲害、病害,沒有了病害蟲害之憂。明年雨
水只要不太壞,就定然是能有個比往年好的收成的!”
……
治療病蟲害有速效的治病殺蟲液,姜秾都把方子無償教給村民了,這只有提前預防病蟲害效用的拌種劑,她自然也不會吝啬。
于是在秋播之前,姜秾教會了村裏人配制拌種劑。
今年春天的時候,村裏人才見識過拌種劑的威力——全村就姜家的麥田沒有遭病害,便都很積極地跟着學習配制拌種劑,也很感激姜秾和姜家的慷慨不藏私。
姜秾想到村裏人或許也像周翠娘一般,覺得綠紫色不祥,于是也像當初一樣:
“各位若不喜綠紫色,可加些紫蘇或靛草之類,染成紅色或是藍色,都随你們喜歡。”
衆人:“又不是小孩子,還在意色兒是紅是綠呢!不在乎那些,沒必要去費那些事。”
周翠娘:“……”這小孩兒,還忘不了那一茬了還!
說誰是小孩子呢,她可不在意種子是紅是綠!
姜秾:“信我,這次我真沒那意思。”
秋播開始了,村民們将綠紫綠紫色的麥種,播種在了地裏。
播下時心裏滿載希冀和信心!這一茬麥子給施了底肥,給拌了拌種劑,且又是從姜家換來的麥種,這一茬麥子種下去,明年夏天定然能比往年的收成好上許多!
村裏幾家從姜家換去黃豆種子種下,收成幾乎增長了一倍這件事,也給姜秾下了一個定心丸。
因此姜秾也深信,明年夏天以及以後的多個夏天,小麥都将會有很好的收成。
因為其他人換了自留種子去,二次種植時也有非常好的收成,産量表現極好,這就有了兩個令人欣喜的猜測:
她血脈內的神農之力,對作物的增産,不是一次性的豐收增産,而是産生了更深層次的作用,即對種子的基因進行了優化,從而使小麥在原有基礎上永久高産。
又或者是,加持的神農之力會儲存在種子之中,于是二次留種種植時,依舊能夠豐收。自然的,随着一代一代種植下去,會将種子內的神農之力逐漸耗盡。那麽增産就只是一時的,要想保持産量,得定時更換種子。
其實姜秾更傾向于第二種猜測,第一種猜測太過美好,而且種子基因的改變,在沒有基因編輯技術的現在,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不過她覺得,如果種子幾代或者十幾代,都持續受到神農之力影響,最後應該能夠完成種子基因的優化,實現小麥永久高産。
在此之前,還是先根據小麥産量的遞減情況,兩年、三年或其他多少年定期更換一次種子罷。
這樣的更換頻率,便是以後有更多人來向他家換種子,注意錯開年份的話,也不至于忙不過來。
神農之力影響下高産的種子,留種後去換給其他人種植,産量表現依舊優秀——雖尚不知具體能優秀幾代,這也讓姜秾對培育高産雜交小麥,有了更多信心。
有神農之力的加持,雜交出的第一代高産小麥的優秀基因,就有望保留住幾代。
持續影響之下,或許就能穩定住雜交小麥的高産優秀基因,實現雜交小麥的相對永久高産。
如此一來,從身邊人開始、直至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目标,只要給到她足夠的時間,就能實現了。
……
果如所料,村民們從姜家換來麥種的這一茬小麥,種下後第二年夏收時,有一個極好的收成。幾乎在原先的收成上,增加了約有一倍!
原先每畝兩百斤左右的收成,這次每畝竟然收了四百多斤!那些用腐葉土鋪在肥源上漚肥的人家,每畝的收成甚至
幾近五百斤!
當時,村裏的老農,一雙粗糙似老樹皮的手,捧起粒粒飽滿的麥子,溝壑縱橫的臉上,那雙飽經風霜的眼裏幾欲流出淚來:
“未曾想到,老頭兒我有生之年,竟然還能親手種出這樣的麥子……
以前聽說南方的肥沃旱地裏,一畝地甚至能收四百多斤麥子,沒曾想我竟然在這貧瘠的山腳地裏,也種出來了一畝地收四百斤的麥子!”
不僅僅是第二年的這第一茬麥子,以後接連兩茬麥子,收成都極為可觀。
直到第三年即第三茬麥子上的時候,麥子才表現出來明顯的減産跡象。
自然,下一茬麥子的麥種,就要去向姜家換麥種了,然後繼續延續麥子的高産。
……
在這三年間,姜秾主要做的是試驗雜交小麥。
三年之間,夏五斤陸續幫姜秾找回來許多外地品種的小麥,姜秾每一茬都至少會讓九組小麥進行雜交,保證每組之間互不幹擾。
一茬雜交下來,選擇出表現最優的四種一代雜交小麥,下一茬時繼續雜交。
那些被淘汰下來的,也不毀棄。而是排列組合後繼續雜交下去,以希冀出現‘奇跡’。
畢竟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無意中和錯誤後成就的。
三年時間,雜交小麥試驗到了第三代。
這第三代雜交小麥,也是目前令姜秾最滿意的了,并且在短時間內都不太可能有更大、更明顯的突破。
于是,高産三代雜交小麥,就是姜秾階段性試驗雜交小麥的最終成果了。
沈甜自從知道姜秾在試驗雜交小麥後,就一直跟前跟後,她想用自己神奇的‘錦鯉體質’,為姜秾幫忙:
“按中的套路,我可是錦鯉體質的福氣女,能給人帶來好運的!我多和秾姐你呆在一起,說不定能讓你有意外收獲呢!”
沈甜愛跟前跟後,姜秾對此并不反感。以前沒有‘手帕交’,可是如今有了,那讓沈甜同進同出,一起‘玩耍’是很正常的。
而大概正是沈甜的跟前跟後,她的‘錦鯉體質’發生作用,在第二年的時候,那些淘汰下來的一代雜交小麥繼續排列組合進行雜交時,居然雜交出來了一個特別耐旱的品種!
之後又對這個耐旱一代品種繼續雜交優化,到第三年的時候,其耐旱性能愈加突出。
兩人為其命名:耐旱二代。
對于這個名字,沈甜是這樣想的:……高産三代,耐旱二代,一脈相承,一看就知道是誰取名的咯!
大佬取的名字,不好聽還不是只能勉強聽聽這樣子,還能反駁咋地。
此間三年,姜秾在主要試驗雜交小麥的同時,還順便進一步馴服了夏五斤找回來的旱稻。
三年時間裏,第一年,一半被旱死、被曬死;第二年,全部都勉強活了下來,并每株長了一根谷穗,一根谷穗上有三四粒秕谷。
直至第三年,終于收了十來斤稻谷。
這旱稻只是初步馴化成功,還不宜擴大種植。還需多馴化幾年,以提高産量,方才适合擴大種植。
然後,自家種一季後,就多多留種,再換給村裏其他人家去種植。
因此,當時姜秾想把收上來的十來斤稻谷,留下兩斤稻谷做種繼續馴化。
剩下的稻谷,就舂掉稻殼後,煮一頓白米飯來吃!
雖然她不追求口腹之欲,但這四年多來一直都是吃面食,從沒吃過米飯,這讓身為大半個南方人的她,有些想念米飯了。
當時,知道女兒這樣的打算後,周翠娘表示不同意
!
并且劈頭蓋臉地叨叨了她一頓:
“這可是在我們這貧瘠幹旱的地界,都能長的稻谷啊!你知道村裏人有多驚喜嗎?!
就盼望着我們家多種些,等有多餘的了,或者拿銀錢來買,或者用麥子來換,都想快些換了稻種回去種。
結果你居然想把這些珍貴的種子,給煮成米飯一鍋吃了?!”
姜秾:“我……”
周翠娘揮手打斷,“你別說話!我知道你要說什麽:收成還不算好,還要多馴化幾茬?
我看你那一小溜地就收了十來斤稻谷,那一畝地至少也能收個兩百來斤了吧?以前麥子每畝也只收得了這麽多,這就很是不差了!
你若再不滿意,想像江南水稻那樣,畝收四五百斤,你就以後再自個兒琢磨去,總之先種出來足夠的稻種再說。”
“好吧。”姜秾收起了吃一頓幹米飯的想法。
之後的後來,周翠娘前腳才‘惡聲惡氣’劈頭蓋臉地叨叨了姜秾一頓,轉眼兩天去了縣城賣蘑菇回來時,就挑回來了二十斤稻谷……
然後在後院的石臼裏,舂去稻殼,第二天晚上的時候,讓姜秾吃上了白米飯。
……
這三年的時間,姜秾雖然依舊沒有出村去,可周翠娘和夏五斤每月都要去一趟或兩趟縣城,回來後也會說起外面的情形。
因此她也知道,因為賦役法的革新,外面變化不小,且是往壞的方向惡化的。
不說其他,就說發生在溫寧村附近的。
在距村子兩刻鐘腳程遠的玉皇山另一面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已經漸漸成形,這個村裏的村民,全部是自外地出逃而來的佃戶。
換湯不換藥并加入一味毒藥的‘條編法’,往佃農身上施加了更加沉重的負擔,終于壓垮了佃農們,讓他們不得不紛紛出逃。
眼前就已有一個由出逃佃農形成的小村子了,管中窺豹,可見外面佃農出逃的情形有多嚴重,不,有多普遍了。
有時周翠娘從縣城回來後,會憐憫地嘆氣:
“今天在袁屋雜貨外碰見了一個小乞丐……”
“今天一條街上有五六個乞丐,乞丐正變得越來越多了,這世道是真難啊……”
可見,外面正有越來越多的人無家可歸,并淪為了流民乞丐。
在常常憐憫嘆氣後的一天,周翠娘突然對夏五斤大加贊賞。
是這麽久以來,第一次那樣用極盡贊美的詞語,發自真心的喜愛語氣,去誇獎夏五斤:
“五斤長成了一個好娃子啊!雖然看着嬉皮笑臉沒個正經,其實內心裏卻是一個善良、義氣,且有勇有為的好娃子啊!
縣城裏他拿那夥混子朋友,也都是有義氣的,果真都是人不可貌相啊……
他帶着他縣裏的那些朋友一起,把縣城裏外幾乎有百來之數的,無家可歸可憐兮兮的乞丐,都集中在了一起。
然後花了些錢,把他們安置縣城外十裏多地的一處小山上,又給置辦了一二十副農具,讓他們在那裏開荒耕種,自立更生呢!”
周翠娘的精明,是苦難歷練出來的市井小聰明。那些看似無欲無求之後,隐藏着的企圖,她是看不透的。
而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一心鑽研農學,全心種田的姜秾,都沒有經歷過什麽陰謀算計,也不擅長于此。
用狂士葛蕤的話,來概括她就是:‘姜家那小女娃兒,就是一個純粹且純善的娃兒。‘
所以雖姜秾覺得,以夏五斤貪財摳門、無利不起早的性格,若是沒有好處,他應該是不會去
幫助那些乞丐的。
但她又真的想不出,送給乞丐農具,讓他們開荒耕種并自力更生,夏五斤能夠得到什麽好處。
就算是借給他們安置的銀錢和農具,可沒個五六年也回不了本。即便是借、不是白送,對夏五斤來說,也近乎是虧本生意了。
因為有這功夫,夏五斤可以兩那些錢,投進其他賺錢的生意裏去,要不了多久就能賺回來幾倍于本錢的利潤。
就像他這這些年裏因為有了本錢,他做的那些五花八門的生意一樣。
姜秾想不通,于是想到這事是他和他縣裏的朋友一起做的,他又常在縣城裏混跡,與縣城裏外那些乞丐,很可能已成了朋友。于是才伸出援手,幫了他們一把。
朋友之間,互相幫助是義氣之舉,哪會去計較利益得失。
所以,姜秾覺得她可能誤會夏五斤了,雖然他嬉皮笑臉沒個正經,但內裏還是講義氣有成算的;
雖然摳門貪財,但也只貪他該得之財,真的需要用錢時——例如幫助朋友時,哪怕那錢有去無回,也都還是不會吝啬的。
姜秾這樣以為,便也在之後的言行中,無意識透露出來一些。
這些年夏五斤的察言觀色能力,是在不斷精進的,立即感覺到了秾妹的轉變!
心裏暗喜不已自不必說,并且決定:以後打小算盤時,也要找一個好聽的借口。
……
外面的世道不太好,甚至是有些震蕩,要不是這幾年來雖有小旱小澇,卻也還算得上風調雨順,說不得這個世道已經是怎樣的了呢。
不過這三年之中,溫寧村倒像是一處世外桃源般,村民們在裏面過着安寧富足的生活。
段木栽種香菇這門營生,早已步入正軌。從第二年的進賬四五兩銀子,到之後的一年進賬十來兩銀子,每年在交上賦役銀之後,竟然還能富餘幾兩銀子。
在糧食莊稼上面,村民們種的麥子是從姜家換來的種子,年年也都漚制綠肥給施了底肥,又有拌種劑預防病害和蟲害,這幾年都沒遭遇像之前那樣的病害了,加之這幾年勉強能算風調雨順,所以每年夏收時,一畝地都能收上來四百多斤麥子,多的甚至能有五百斤麥子。
家裏田畝多的人家,一年三千斤麥子不會少,田畝相對少些的人家,一年也能有一千多斤麥子的收成,田少的人家吃飯的人一般也相應少些,總之一年到頭都是夠吃飽飯的。
這些年裏,除非是之前實在餓怕了,總想着把糧食和麥子存起來,從而摳搜着不敢放開肚子吃飯的人家,其他人家都是頓頓都吃着飽飯的。
糧食遠遠夠吃了,且大多人家每年還能剩下來幾百斤糧食,于是存到自家挖的地窖裏。等第二年新糧收回來後,就把陳糧拿出來吃了,換了新糧存下去。
而每年富餘下來的銀子,在存起來一些之後,大多村裏人都會每年拿點銀子,去買匹布回來做衣服,或者隔上一兩個月就割一斤肉回來,打打牙祭、解解饞。
相比以往大多時候吃不飽飯,一年到頭見不着油星的苦日子,現在的日子過得實在可說富足了。
眼見外面百姓日子過得水深火熱,村民們便格外珍惜這份安寧富足,因為他們也是逃荒過來的,深刻明白朝不保夕的日子之艱難。
用沈甜的話說,就是:‘失去過後,又在歷經磨難後重新得到,便比沒有失去過之前,更加知道珍惜,并且會緊緊攥在手裏不放!’
這一份安寧富足,全村人都格外重視,并且同心協力守護着這樣的日子,不容任何人來犯!
就連嚴家,也都在姜家故作忽視之下,學會了姜家傳出去的全部手
藝,并且終于趕上村裏人家之後,也已決定要堅決守護村裏這份彌足珍貴的安寧富足。
期間,在此同心協力之下,先是逮住了潛入村裏意圖偷盜的兩個出逃佃農,殺雞儆猴狠狠教訓一頓後給趕出了村,在那以後就再沒有出逃佃農來犯過。
然後,又有幾個乞丐摸到村裏來,想禍禍田裏的莊稼。村民們并沒有施與憐憫,而是全村人氣勢洶洶的圍住乞丐,狠狠恐吓他們一頓後,又給乞丐們指了一條活路——去夏五斤在縣城郊外安置乞丐的那座小山。
如今新增的乞丐,以前大多是出逃佃農,還沒養成根深蒂固的好逸惡勞惡習,如今給了他們一個耕種田地、自力更生的地方,便感恩戴德的去了!
佃農出逃後,有聚集起來形成村落,然後開荒耕地的;也有人單力薄沒找到門路,最後淪為乞丐的。當然,也有落草為寇,做了強盜的。
即使溫寧村村民平日都講究低調,可時日一久,難免會傳出去一些風聲。
于是,繼出逃佃農和乞丐後,一點都不意外的,引來了一小夥強盜。
溫寧村當初在建村時,就有意将村子建得利于抵抗野獸和流竄強盜,而且溫寧村的村民可不是一般村民,強盜來了怎麽辦?轉身就跑?
不可能的!轉身就跑,想都不會想!
逃荒的時候什麽人沒見過?區區幾個強盜,與搶食的同行難民,有什麽區別嗎?想來搶他們家裏的糧食和銀子呀,跑是不會跑的,抄起家夥打出去!
那小夥強盜是趁月黑風高時候,摸進村子裏來的。
不過才剛一接近村子,就被住在村子外圍一個夜裏覺少的孤寡老鳏夫發現了。于是,黑夜之中,立時響起一道尖銳的示警竹哨聲!
早在察覺到縣裏已有流竄匪寇的時候,葛貢士就提前做好了準備。
于是那一次的強盜進犯,尚在同心圓布局的溫寧村最外圍一層時,就已早早發現了,并且被抄起家夥趕來的男女老少,快速結束了戰鬥!
全滅了十來人之數的那小夥強盜。
強盜頭領,是夏五斤用姜秾做給他的那張長弓,在夜色裏一箭射穿其喉嚨,将其殺死的。
黑夜中看不真切的死亡,真實地在發生了。
第二天天亮後,再看見那一片滲了血液的板結黑紅泥土,沈甜與姜秾這兩個來自後世不同時代的靈魂,才如此深刻的意識到:時代當真不同,世道也确實不一樣了。
……
時間一晃,三年已過。
姜秾已年滿十三歲。
而在姜秾十三歲這年的冬至,溫寧村村民以及大多天下百姓,都還不知曉的是:
京城裏的皇帝,在冬至親往圜丘祭天回宮後,言是他聆聽了上蒼青天和宗廟祖宗的法旨,開年後即升和十五年的春分這一天,正是移駕西京皇宮的上好日子。
天子出北京,浩蕩至西京。
建成已有三年多的西京皇宮,終于迎來了它的主人——大昭的末代皇帝升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