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私房菜館
李東陪着姚琅在小胡同裏走着,這種胡同太窄沒法停車。
不過雖然胡同窄小,但是非常幽靜,偶爾才能碰見一兩個閑人,慢悠悠地提着鳥籠子晃悠。
“花燈胡同現如今可是文物保護區,據說将來還會變成旅游景點,好些個名人故居都在這兒,那些能賣的四合院現在都是天價。”
原來花燈胡同的四合院也是姚寶才當初來京城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買的,那會兒的房價才不過是二三十萬,如今十來年過去了,這四合院兒現在少說也能值個幾千萬。
要不說姚寶才這個人,挑女人的眼光雖然差勁,學歷也不高,可是做生意賺錢,那是真有一套。
四合院雖然價格昂貴,特別受那些來華國旅游的老外歡迎,但是讓姚寶才來住,這位土大款反而寧願住那些新修的花園洋房,最好名字一聽就帶着洋味兒,比如說什麽溪谷,什麽莊園,水城之類的。在姚寶才眼裏,這四合院兒不就是小平房嗎?
有一二百年歷史的小破平房,在他們南窪村裏多的是,有什麽稀罕的?
這邊的四合院本來是出租出去的,後來姚琅要開私房菜館,姚老板為了讨好唯一的兒子,就貢獻了出來。
既然地主是姚老板,那租金是肯定不要的,然而花燈胡同四合院兒金樽居還是虧損,又是什麽道理呢?
走進四合院中,這四合院分了兩進,第一進過去沒兩步就是垂花門,當然了這個垂花門在姚琅看來是簡約民間版,再進去是個院子,院中天井堆了些湖石,種了幾叢芍藥,兩株石榴樹,樹下挂着幾只鳥籠,幾只小鹦鹉在籠子裏頭蹦蹦噠噠,院中一圈抄手游廊,廊下美人靠上坐着兩個穿着錦緞緊身長裙的服務員,正愉快的聊天。
假如忽略這是個飯館子的話,這一幕還是很溫馨,很清雅的……
一路走來,根本見不到幾個人,清灰冷竈,簡直是沒有半點煙火氣息,連員工都少見,更不用說顧客了。
姚琅就也明白了虧損的原因。
“姚少,李哥……”
兩個服務員冷不防老板居然來查崗,吓得趕緊齊齊站起來。
這大概是六家店裏唯一一家服務員能認得老板的店了。
“姚少來啦?”
從廂房裏慢悠悠的走出個男的,斯條慢理地沖着姚琅打招呼。
這人年紀大概五十出頭,滿臉皺紋頭發花白,走路還有點跛,穿了身寬松的大褂寬褲,手裏拎着個噴水壺。
完全是一副悠閑自在頤養天年的模樣……
雖然已經大概了解這人的底細,姚琅瞧了還是心中無語。
這人姓賈,是姚老板當初做生意的時候,就一直跟前跟後的老夥計,姚王良見了也要稱一聲賈叔的。
這位五年前腿上因為車禍受了點傷,傷好了後就落下了點殘疾,姚老板為了照顧老下屬,就安排他做些輕松的工作,正好姚王良要開私房菜館,而這位賈叔是個美食愛好者,懂一些這方面的門道,姚寶才就把他安排在這兒當經理啦。
“賈叔,我來店裏看看。”
姚琅語氣溫和,點頭打着招呼。
對待這一位的态度當然不能跟前面五個一樣了。
賈叔點點頭,把二人往屋子裏讓,“先進屋喝點兒水吧!”
服務員姑娘端着茶具進來,有點兒忐忑的看了看姚琅這位小老板。
賈叔眼睛一瞪,服務員姑娘吓得趕緊收回視線,掂着托盤出去了。
“姚少,這邊開了兩年,沒掙着錢不說,還往裏頭搭了不少,是我沒本事,我這老臉呀,都不好意思見你和姚老板了,這回你來,我也沒啥好羅嗦的,這個館子,就停了吧!”
一天也接待不了一桌客人,雖然沒有租金,這水,電,氣,還有網費和工人的工資,那不都是錢?
“這邊剩的人不多了,就這兩個小姑娘,又當迎賓又當傳菜的,還有一個廚房裏打下手的雜工,姚少你要是想關店,我今天就給他們說去,不用多給一個月工資,平時都清閑得沒活幹了,還給他們啥錢?”
“啊?”
姚琅愕然,“怎麽才這幾個人?”
他這個當老板的都還沒有提出來要關門,這位賈叔倒是先說了,畫風跟前面幾個經理完全不同啊!
“唉,客人越來越少,活也就少了,要那麽多的人,都是吃閑飯不幹活的,我就做主裁減了些人。”
賈叔嘆了口氣,明顯臉有愧色。
“關門了也好,這麽大的一個院子,就是租出去一年也有四五十萬呢!”
這倒是一個為東家着想的,原本姚琅還在想着,要如何才能不傷和氣地換走這位姚老板的老屬下,如今倒是覺得這位管事性子實在,可以一用。
“賈叔覺得,這飯館是開不下去了麽?這邊的客人越來越少,是什麽原因呢?要是能找出症結所在,重新再開也不是不可以。”
賈叔搖了搖頭,“當初剛開業的時候,我也是想着能做的跟人家那些有名的私房菜館一樣,院子裏布置的講究些,服務員勤快,再重金請幾個廚藝高的老師傅過來,不愁沒有客人……哪裏想得到這私房菜館的門道,可是不少,缺一樣也不行……”
私房菜私房菜,顧名思義,肯定是有不少不外傳的菜譜絕活,再加上些有說頭有來歷的故事,還得有個鎮得住場子的牛人,這幾樣缺一不可,不然你這個菜館開在小巷子裏,路遠難尋,價錢還不能低了,普通老百姓絕對消受不起,工薪白領又沒有這個時間,畢竟王府區博物館多,名人故居多,文化場所也多,就是沒有寫字樓和繁華商務區。
就說隔着兩條街的晉家菜吧,人家祖上是做禦廚出身的,子孫後輩全都是華國知名的大廚,據說,就連人家廚房裏的一口小鍋,都是有百年歷史的古董,更不用說人家的正堂裏還挂着末代太後親筆題的牌匾呢!去人家晉家菜吃飯,那吃的可不光是飯,還吃的是文化和歷史!
又說斜對過街的寧府家宴吧,那就更牛了。
祖上當過洋務大臣的寧家,子孫又有出國留洋的名人,他們家的菜譜就是中西結合,群英荟萃,寧府家宴的經理,能說六國語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提筆能書寫作畫,操琴可奏樂高歌,傳說到寧府吃飯,飯未吃,光是得以見到男神般的經理,便已是陶醉了。
多少歪國仁大使,名流政要,到了京城,沒有去過寧府家宴,那就跟白來了一趟似的……
還有祖上是禦醫的養神堂,老牌視影天王全資的主題私家館……
跟這些成功的範例一比,土老板弄的金樽居簡直就是一個沒文化沒內涵沒技術的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