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節
九門口。廣闊的華北平原,暴露在日軍侵略的鐵蹄之下。
028張學良替罪出國
蔣介石對張學良說:“我們兩人,誰離開這艘小船為好?”
日軍攻陷山海關以後,蔣介石關心的仍然是如何盡快蕩平井岡山的紅色根據地。在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第二天,他匆匆趕到江西“督剿”中國工農紅軍。但是,張學良卻心系着北方的戰事,他知道,如果再不抵抗日軍,連熱河與河北都保不住了。他把駐在長城以內的東北軍,調到熱河布防。他是北平軍分會的代委員長,名義上有權指揮華北各省的軍隊,而熱河境內的中國軍隊就有十多萬人。
但是,張學良擁有的是一個空頭銜。實際上,他連東北軍也指揮不了,湯玉麟就不聽他的調配。人們對于張學良能否指揮好熱河保衛戰,都是深表擔心。
從1933年2月21日起,日僞軍十多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大舉進犯,北路,日軍出動第六師團約一萬人,在僞滿軍配合下,向開魯至朝陽寺一線進攻。中路,日軍第八師團及僞軍從義縣向北票、朝陽和淩源一線進攻。南路,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向白石嘴邊門地區開進。
熱河境內的中國守軍,也分三路應敵,北路有十個旅共五萬人。但是,湯玉麟手下的第七騎兵旅剛一接戰就向林東潰退,不久就叛變投敵。把熱河當作湯家私産的湯玉麟,擁有三萬多人的軍隊,裝備較為精良,但多數官兵吸鴉片,欺壓百姓,戰敗是意料之中的。于是,北票、朝陽和開魯同時淪陷。幾天後,日軍向赤峰發動進攻,孫殿英的第一一七旅抵抗到第二天深夜,因腹背受敵,被迫撤退。日軍占領了赤峰。
在中路,東北軍的三個師和一個旅,迎擊進犯的日軍。湯玉麟的第一○七旅駐在朝陽,由于原來的團長邵玉良煽動舊部叛變,部隊稍戰即退。日軍占領朝陽後,繼續朝淩源前進。萬福麟手下的第一三○師在葉柏壽附近阻擊,擋不住日軍的猛烈進攻,被迫向平泉撤退。日軍占領淩源,向平泉推進。萬福麟第四軍團全線動搖,撤退到喜峰口。湯玉麟聞訊,急忙征集大批汽車,還扣留前方的二百四十多輛載重軍車,為他自己向天津租界運送鴉片。然後,他率部離開承德,讓日軍兵不血刃地開進熱河的省會。
在南路,守軍第一一九師和第一○八師在沙帽山附近抗擊日軍混成第十四旅團。打到第二天,開始全線撤退。日軍主力進占淩源後,分兩路南下,萬福麟所部第一一六師在喇嘛洞以北的高地與日軍激戰後撤退。日軍占領了冷口和茶棚。
熱河十九萬多平方公裏的國土被日軍占領,蔣介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日軍進攻熱河的時候,他正督促七十萬大軍對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他派了未參加“剿共”的三個師北上,但部隊還在路上,熱河就已被日軍占領。
熱河淪陷,舉國輿論一致譴責國民黨政府,譴責蔣介石和張學良。宋慶齡說:“對于這種賣國行為誰負責任?是蔣介石政府。為什麽?這個政府用它的主要軍隊打中國的人民;它任用叛逆的将領,還堅決不肯撤換他們;并且它不肯武裝人民,不肯組織義勇軍來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戰争。”
蔣介石為平息衆怒,防火燒身,便把失地的責任完全推給張學良。從“九一八”到這時,張學良因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背了一個“不抵抗将軍”的罵名。這位奉系軍閥有苦難言,他忠實地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但他內心非常希望南京政府實行全民抗戰。在日軍攻占了東北并準備侵略熱河的時候,他在給南京發的一份電報中說:現在我的忍耐力已到了極限,武力是自衛的唯一方法。我一直堅定不移地遵循着中央政府的政策,我願率領我的部下抗擊入侵者,保衛我民族和我黨,即使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熱河被日本占領,那将嚴重威脅到華北的安全。
然而,盡管張學良一腔熱血,他的東北軍卻已腐朽,官兵貪生怕死。他的部下湯玉麟,身為熱河省主席,面對日軍的進攻,卻表現出極度的自私和恐慌,丢下部隊不管,聽任日軍長驅直入,占城奪地。
東北軍沒能阻擋日軍的鐵蹄,張學良難辭其咎,便提出辭職,把部隊和飛機移交給蔣介石。這跟蔣介石的打算不謀而合。蔣介石和宋子文約他在保定車站蔣介石的專列上會晤。蔣介石委婉地問他:當前的局勢好比在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舟內只能坐下一人,他們兩人中間,誰離開這艘小船為好?
張學良說:“我離開。”随後,長時間地沉默。
蔣介石說:“接到你的辭職電報,我心裏也非常難過。我實在不願讓你離去。不過,現在全國輿論沸騰,攻擊我們兩人,我與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國憤怒的浪潮,難免同遭滅頂。所以我決定同意你辭職,待機會再起。”
Advertisement
張學良低着頭,仍然沉默不語。蔣介石見張學良一副傷心的表情,安慰道:“這時候你下野,有百利而無一害,利國利民利自己。所以,我勸你大可不必悲哀。過幾天,你飛到上海,趕快出洋。出洋的手續我已派人替你辦好了,你出洋幾個月再返回來,到時恢複你的原職,你覺得怎麽樣?”
張學良愣了一會兒,心裏明白蔣介石早已安排好一切,決定了他的命運。他有理說不出,也無法向民衆澄清自己,便默默點頭,表示服從。蔣介石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暗笑。
張學良離開蔣介石的列車,回到北平匆匆忙忙地向何應欽移交公務。他做了蔣介石的替罪羊,正式通電下野。不幾天,他就含淚飛到上海,在家人和澳大利亞顧問端納陪同下,開始了“出國考察”的生活。蔣介石既轉嫁了熱河棄守的主要責任,又輕而易舉地直接控制了東北軍。
029大刀隊(1)
大刀隊振奮全國民心,盡掃“皇軍”名譽。
何應欽在1933年3月11日接替張學良的職務,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他把東北軍縮編成四個軍,由萬福麟、于學忠、何柱國和王以哲分任軍長。他看到日軍攻勢很猛,知道光靠東北軍擋不住日軍的鋒銳,便請南京政府增調一部分西北軍。于是,駐紮山西的宋哲元第二十九軍調到了北平以東,何應欽任命宋哲元為華北第三軍團總指揮。這樣,長城一線就有了七八個軍的力量。
但是,何應欽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兵力不足。他知道,如果自己丢了華北,一定會受到全國輿論的譴責,到時候他就成了張學良第二。他接連給蔣介石發出五份電報求援,又致電胡适、丁文江和翁文灏。胡适等人都是舞文弄墨的社會名流,并不帶兵,何應欽給他們發電報幹什麽?何應欽看準了文人墨客會造輿論,給他們發電報,是為了追究責任時可以洗清自己。果然,三位名流收到電報,都致電蔣介石:熱河丢失,決非張學良一人之責。不戰再失華北,中央難逃罪責。
蔣介石這下坐不住了,本來決定只調徐庭瑤第十七軍的黃傑第二師和關麟征第二十五師北上,留下劉戡第八十三師南下江西“剿共”,這時不得不命令劉戡師也北上抗日,同時增調第二十六軍北上。
奉命北上的部隊陸續抵達目的地,何應欽組建了兩個軍團,對長城抗戰做出部署:商震軍守衛東邊的界嶺口和冷口一線,宋哲元軍擔任中部喜峰口、馬蘭峪和羅文峪一線防務,楊傑的第八軍團拱衛北平,并以主力前出南天門和古北口方向,傅作義的第七軍團擔任察哈爾省東部和南部的防務。
日軍輕易地占領了熱河,繼續向長城東段各口及河北省與察哈爾省的東部進犯。他們集中兵力,向冷口、喜峰口和古北口三個方向,對駐守長城一線的中國軍隊,發起猛烈的進攻。
冷口是交戰雙方争奪的要地。日軍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先遣隊侵入冷口的第三天,商震軍的黃光華第一三九師就發起反攻,收複了冷口。十幾天後,日軍再次猛攻冷口北部,黃光華師與日軍苦戰,不時組織反擊,經過反複争奪,最終将日軍趕出口外十多公裏,與日軍對峙。
第四軍團的缪澄流第一一六師防守着界嶺口,日軍混成第三十三旅團從綏中開來,進攻守軍陣地。缪澄流師稍事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