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果然,白祖母和大伯一家還沒消停,這回又打上了白觀游的主意,趁着白夫人去觀中祈福,就想趁機給白觀游塞女人,這怕不是急瘋了。想來也是,白若薇年紀在那擺着,又想高嫁,賢珵是不用想了,但能讓她選的人家也越來越少,怎能不急?而想要門好親事擡娘家和自己的身份,只有白觀游出面,才能讓他們沾上足夠的光。指望白夫人肯定是不成了,就想了這麽個下作的法子,不知道是腦子不夠用,還是覺得白觀游念在自家人的份上,不會發脾氣。

席間一時靜默,頗有幾分尴尬。即便這尴尬不是祁襄給的,但他也不知道說什麽才好。奉北将軍若想納妾,早些年就已經納了,哪需要等到兒子都過了成親的年紀,才想起要風流一回,那不是等于把多年的癡情名聲直接扔出去,惹人笑話嗎?

不過這終究是白君瑜父母的事,祁襄也不好多說,更不好多問。于是權當什麽都沒聽到,接着剛才的話往上說:“你費心送我東西,心意我領了,但還是不要太鋪張得好。我一平頭百姓,就算不違規制,太過奢華的東西也不适合出現在我這兒。就不必送了吧。”

白君瑜皺眉,語氣不善:“你是不想收,還是不想收我的?”

祁襄氣也不是,笑也不是,“你說這話是沖我,還是有氣無處發,拿我出氣?”

白君瑜搖搖頭,“不是,我沒有拿你出氣的意思。只是我送你東西,你收着便是。不然就更讓我覺得事事不順,連送禮都沒人收了。”

祁襄笑了,他知道白君瑜不是無故發脾氣的人,他不喜歡白君瑜對他語氣過沖的同時,也理解白君瑜的郁悶。他雖未耳濡目染過尋常恩愛夫妻應是何樣,但從看過的書,聽過的故事中也能知道一二,若換作他是白君瑜,也不會樂得接受自己多出個姨娘。

考慮了一會兒,祁襄問:“要我給你出個主意?”

白君瑜再次搖頭,自斟自飲了一杯,“你已經幫我夠多了,沒必然再沾上這事,徒增麻煩。而且無論我送你什麽,也不是為了換你的幫助。”

祁襄眼尾含笑地看他,“那你到底聽不聽?”

白君瑜沉默,滿眼都是祁襄笑臉和顧盼生輝的雙睛。

祁襄拿了塊椰蓉米糕,邊吃邊說:“咱們就當說閑話了,我且一說,你且一聽,究竟如何你自己斟酌。你辦事的風格一直沒變,太守規矩,不太變通,估計跟你打仗不是一個風格,否則也不會有那麽多戰功了。我說句不好聽的,人家耍賤招,你卻做君子,沒人會說你聰明大度,只會在背後說你傻。”

聽祁襄說話,白君瑜覺得很舒服,即便這話裏沒多少是表揚他的,但他就是覺得能聽進去,心也靜。

祁襄繼續說:“之前從未見你因家中事表露過情緒,如今應該是憋到極限了,對着我也不知遮掩。”

白君瑜并不否認,或許不遮掩還有另一部分原因——他真的拿祁襄當自己人。

“所以,我要怎麽做?”白君瑜問。

這米糕合祁襄胃口,他說話都帶上了幾分愉快,“對付耍賤招的人,就要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他們能想出這種主意,只能說太閑了,那就找點事幹。”

“你是說讓我父親給大伯送?”

“兄贈弟,弟亦可贈兄,本就是平常。你是侄子,不可給長輩贈,但你也有堂弟不是?奉北将軍一生一世一雙人,你亦願如此,但別人未必能拒絕。他們若真拒了也無妨,找個機會,把你祖母身邊的丫鬟換幾個聽話的,再在白府各處按上自己人,以後有什麽風吹草動,你也能提前得知,若有必要,也能直接從源頭按死。只是前者更方便容易,後者需要時日和時機,所以先試簡單的。”祁襄說。這個法子并不難想,只是像白君瑜這樣“老實”的人不會往這方面想罷了。

白君瑜既覺得可行,又覺得這話從祁襄口中說出來有點不合适,“你腦子裏怎麽這麽多鬼主意?以前沒發覺。”

當初祁襄對他來說,也是老實孩子,小學究似的。

祁襄不甚在意地說:“西陲不比京中,京中雖人來人往,但百姓生活還是比較簡單的。西陲民風彪悍,是非也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還之彼身。看得多了,自然也摸到了一點竅門。”

白君瑜笑了,“抛開正人君子的禮數不提,你的法子倒是即刻能見效的。”

“這事還得奉北将軍出面,你回去還要與将軍商議。”

“嗯。”白君瑜給祁襄夾菜,“多吃菜,這種甜品留到飯後吃,別占了胃口。”

祁襄看着碗裏被越夾越多的菜,心下也是暖的,即便這對兩個人意義不同,但祁襄覺得待以後他離開京中了,偶然拿出來回憶一下,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回憶,也是件高興事吧。

臨離開前,白君瑜拿出被祁襄放進荷包裏的平安符,鄭重地幫他戴在脖子上,讓他除了洗澡都不可摘下,待明年他再去求了新了給祁襄換。

祁襄捏着平安符,笑着送走了白君瑜,才細致地将符收進衣中,貼身放好。

白君瑜回去怎麽跟奉北将軍商量的,兩個人具體是從哪兒找的人,祁襄并不清楚。他聽到的消息是白賞歷一下納了三個妾氏,還是在他母親身體有恙的時候。白大夫人不同意,很是鬧了一出,左右鄰居都見的真真的。白老夫人原本也是不願意的,但到底是心疼兒子,媳婦鬧完之後,她就把三個妾叫進門了。

既然都能幫着兒子納妾了,在旁人眼裏白老夫人身體已經好了,都誇着白夫人有孝心,為婆母祈福,才讓白老夫人好得這麽快。

白大夫人原本還想鬧來着,但聽到自己兒子白君陽也舉止親密地帶了姑娘回來,雖沒明說是妾,但光天化日的,鄰裏鄰居都看到了,無論是通房還是妾,反正這白家小少爺一次要了兩個姑娘的事是傳開了,甚有不屑的人開始調侃,說白君陽果真有其父風範,夜禦數女不在話下,連納房裏的都敢緊随其父之後。

白賞歷身邊的三個妾的确是白觀游送的,當時說的是大哥惦念他,他豈有怠慢大哥之理?他知道大哥身邊唯一的妾氏一年前沒了,正好聽聞有人伢子精心調-教好的幹淨姑娘,也不清楚大哥喜歡什麽樣的,就挑了三個性格迥異的。除了伺候好大哥外,也能從旁協助大嫂伺候母親,盡一點孝心。

白觀游是想着三個裏面總能有一個大哥喜歡的,就算沒有,也能隔應他們一下,為自己的妻子出口氣。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大哥全收了。

白君陽那邊更誇張。

白君瑜請他到自己的院子吃飯,飯間故意上白如帶着幾個姑娘進來,說是院子裏新添的下人,剛從人伢子那兒買的,沒跳粗使的,都是家道中落的小姐,會些詩書,也識字,近身服侍也妥帖。

白君瑜就留了兩個顏色最好的服侍布菜,白君陽眼都看直了。

白君陽不愛讀書,但白大夫人哪能允許?每天逼着上學堂,但白君陽漸漸大了,也不好管,有時候就偷懶不去,白大夫人沒法,又剛失了長子,所以對幼子格外溺愛。

白君陽之前有過一個通房,後來因為他不去上學,被白大夫人發賣了,現下屋中正空着。而白大夫人越是壓着他找女人這事,他就越想着,每天也是糟心。

白君瑜甚少與白君陽往來,也就年節期間能見幾回,對這個堂弟說不上有多了解。而看到他的樣子,白君瑜就突然想到了死去的白君昶——不愧是親兄弟,見了女人都邁不動腿。

白君瑜試探地跟白君陽說:“你讀書枯燥乏味,身邊伺候的人還合适嗎?”

白君陽目光閃爍地道:“都是那些人,跟我也說不上幾句話,不瞞二哥,我在家待得也是毫無意思。”

“你也到了年紀,身邊該有個周道的人。要不這樣,我新挑的這批下人裏有些不錯的,一會兒把他們都叫來你看看,有合眼的就帶回去伺候你吧。就說是我院中買來的,讓大伯母放心就是。”白君瑜的本意裏還包括小厮這種方便近身伺候的,這樣也顯得沒那麽刻意。

白君陽眼睛都亮了,“這、這行嗎?母親說太多人伺候,我沒法安心學習。”

白君瑜淡笑道:“學習在于心,不在于身邊人多少。京中這些有家世的才子,身邊伺候的人都不少。伺候的人不夠,家裏面上也無光。”

白君陽覺得有理,嘿嘿笑道:“那弟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到時候母親要問起,二哥可要替我說幾句。”

“自然。”白君瑜說。他倒不怕大伯母來質問,他本來只是給弟弟送幾個好看的下人,至于這些下人弟弟怎麽用,跟他也沒什麽關系。

白君陽笑得更開心了,“二哥別麻煩,我看屋裏伺候這兩個姑娘就挺好。”

白君瑜一笑,沒想到白君陽這樣直接,“也好,那等回去的時候讓她們跟你走。白如,把這兩個人的身契挑出來給三少爺帶走。”

“是。”白如應道。

“來來來,我敬二哥。”白君陽給兩人滿上,臉上笑開了花。

現下,白大夫人要防着白賞歷的新妾,還要看着兒子屋中的不能惹事,不能影響白君陽學習,已經是心力交瘁。她又不敢鬧得太過,以免傳出個善妒的名聲。這心裏委屈有氣,就得跟白老夫人說說,畢竟白老夫人是她姨母,不跟白老夫人說還能跟誰說呢?

白老夫人希望白賞歷能再添個孩子,白君昶去後,她總覺得兒子膝下單薄,但這個外甥女早已過了适合生育的年紀,只能指望新人了。外甥女日日來訴委屈,她開始還願意安慰幾分,也藏着自己的心思不提,後來也煩了,覺得外甥女沒用,拿不住白賞歷的心,還不讓納妾,實在不可理喻。氣悶了幾日後,說自己身體還沒緩過來,想去莊子上小住修養。也不等旁人再說什麽,就讓身邊的人收拾東西出發了。

白大夫人沒了可訴的人,家裏又沒個能幫她說話的,讓她越發憤懑,每天不是咒罵那些妾室,就是對兒子那裏挑鼻子挑眼。而白賞歷和白君陽過得到是前所未有的舒心。白君陽瞞着母親,把兩個姑娘都睡了,現在就等找個機會提擡妾的事,以後這日子也逍遙些。

至于白君瑜這邊,之前大伯送給他父親的女人早就被打發走了,只是沒對外宣揚而已,只等時機合适了再說。而白君瑜買來準備讓白君陽挑的那幾個姑娘和小厮,除了被挑走的,剩下的也都發賣了,一個沒留。

在這狂風掃落葉般還至其身後,邊關的戰事也終于爆發了,京中一時物議如沸,人心惶惶。與此同時,郤十舟那邊也查到了那位“曹哥兒”,是城郊守衛營的一個小隊長,名曹光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