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齊民要術
“阿福,這次月考你又是第一名!”胡明河一邊喊着一邊樂颠颠的跑進來,大約是跑的太快了剎不住車,差點整個人都撞到了正在寫字的趙九福。
趙九福身手敏捷的拖住他這才避免了兩個人撞成一團,但他方才在寫的一幅字卻毀了,只見偌大的紙張上,字形跌宕有致,其中帶着幾分任情恣性自成格調。
胡明河曾見過趙九福練字的模樣,他行筆迅捷,用筆有力,發力沉重,頗有幾分“來如雷霆收震怒”之美,那是孔教谕也誇過的。
但是現在,趙九福的這幅字最後一筆長長的劃開,直接破壞了原本的美,胡明河皺了皺眉頭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阿福,是我太沖動了,好好的一幅字都給毀了。”
趙九福卻只是淡淡一笑,将自己的筆慢慢洗幹淨,一邊說道:“沒事,本來也就是随便練練,我還沒多謝你幫我看了名次。”
胡明河也不是個執拗的性格,很快笑着說道:“你是第一名,就算沒我報喜待會兒也會有人來說,阿福,你太厲害了,這已經是連續第三次第一名了,看那徐晖還有何話可說。”
趙九福其實早就已經從萬亨那邊知道考試成績了,讀書這一路是不進則退,他在顧訓導的小竈下飛速前進,徐晖卻因為鄉試失利頗有幾分心煩意亂,此消彼長之下趙九福贏得第一名也不奇怪,只可惜徐晖看不透,只以為縣學的師長們都偏愛趙九福,竟是放出話來明年便不來縣學讀書,要靠着家裏頭的關系去府學試一試。
這種意氣之争趙九福并不放在心上,見他收起了紙筆,胡明河奇怪問道:“今天這麽快就不練字了嗎,平日裏你不是還要再寫一刻鐘的時間。”
趙九福解釋道:“昨天答應了閃電,今日要牽着他出去溜一圈,我可不能食言。”
胡明河一聽就笑了:“閃電是一匹馬,它哪裏知道你說了什麽。”
顯然在胡明河看來,因為一匹老馬耽誤練字的時間是不可取的,若說以前還能讨好顧先生,但現在大家都知道趙九福已經是顧先生的入室弟子了,何必再天天照顧老馬呢。
趙九福只是笑道:“君子一言驷馬難追,雖然閃電只是一匹馬,但這話卻是我自己說出口的,自然也得做到,我先走了,若是看到炳生的話幫我說一聲。”
胡明河自然沒有不答應的,等他走了許久趙炳生才姍姍來遲,眉宇之間帶着幾分愁悶,胡明河知道他這次的考試成績不大好,也不提這話,只是說道:“阿福說他先去遛馬了,待會兒咱們直接走不用等他。”
趙炳生深思不屬的點了點頭,其實自從趙九福被允許去顧家,他們三人相約聚會或者回家的次數已經很少了,畢竟趙九福白天要讀書,下了縣學還得直接去顧家,耗費的時間比他們多許多,這回家的時間自然也對不上。
想到這些,趙炳生心中又有幾分苦悶,低頭一看正巧看見趙九福留下來的那幅字,不看最後一筆,這幅字已經風骨初具,不愧是被幾位先生一起誇過。
相比起來,他自己的字端正清秀,卻只能用平庸來形容,趙炳生微微嘆了口氣,只覺得人比人氣死人,明明都是差不多的出生,趙九福卻比自己幸運許多。
離開學堂之後,趙九福果然先去馬廄牽出了閃電,他不敢在城裏頭縱馬,只得帶着閃電到城外頭跑了兩圈才回來,閃電倒是發了瘋似的高興,可憐趙九福被颠的難受。
回城之後趙九福也沒再去縣學,直接拉着閃電來到了顧家,一邊将它送進馬廄一邊說教:“你說你脾氣怎麽就這麽差,若是你脾氣好一些的話就能住在顧家,顧家怎麽樣也比縣學好啊,在那邊總是一匹馬孤零零的不說,還得被人當西洋鏡看。”
閃電估計是聽不懂的,因為在趙九福離開之後它就開始朝着其他的馬匹噴氣,跺着蹄子随時随刻準備給其他的馬匹來一下子。
趙九福這會兒已經到了書房,取出昨日沒看完的書一邊抄寫一邊仔細起來,這本書與其他的書都不同,乃是書房之中唯一一本農事方面的著書。
大周朝的農業十分普及,但卻不算發達,趙九福穿越之後不是沒想過改善村人們的生活,但這并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情。
他上輩子讀的并不是農業,雖說是孤兒但自幼生長在城市裏,可以說是一天地都沒有種過,唯一知道的一些知識都是義務教育的時候被普及的,哪裏有什麽可用性。
金坷垃倒是真的有用,但這東西是系統出産的并不能穩定提供,誰知道這東西什麽時候就會停産呢,再說了,就算系統能夠一直提供,他也不可能在陳家村待一輩子,就為了給村裏頭的土地撒金坷垃增産吧?
趙九福一直很喜歡陳家村,這個村落或許也有許多弊病在,但瑕不掩瑜,村人們的淳樸和熱情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大家族的溫暖,不為別的,陳家村可是有一半的人都能算他家的親戚,這都還沒出五服呢!
所以在看見這本農書的時候,趙九福只覺得精神一震,看看中國歷史就知道了,古代人不是不會種田,而是一部分技術在傳承之中丢失了。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夠普及,老百姓不識字或者沒有獲取知識的途徑,而讀書人只重視四書五經升官發財,對農田也并不在意。
他自己沒有種田的本事,但或許農書裏頭會有他需要的東西啊,抱着這個念頭趙九福一頭紮進了這本《齊民要術》,打算找一找于國于民有利的辦法來。
《齊民要術》號稱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也就是說從耕種操作開始,到造醋做醬為止,凡是生活資料的生産技術,幾乎都寫進去了,其中第一卷 第二卷集中在記載農作物耕種和其他作物的種植辦法。
趙九福希望滿滿的邊看邊抄,這一看就是小半個月,一開始的信心都被打消了許多,原來裏頭許多的經驗之談鄉下老農幾乎都知道,他們村裏頭就是那麽種田的。
對比一下現代人的種植技術,除了種子的原因之外,大部分還是依賴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但是許多東西可不是現在的他能拿得出來的,科技水平就限制了這個創造力。
趙九福一路看下來,只覺得當年編著這本書的人确實是個大才,他将許多深奧的理論總結成經驗,又結合到諺語之中,這可比深奧的文字好傳播多了。
比如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蜻蜓成群繞天空,不過三日雨蒙蒙。聽起來朗朗上口又十分實用。
趙九福一邊抄寫一邊還寫下自己的筆記,将覺得有用的東西都另外拎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免得自己看過一遍反倒是忘記了。
等到最後,他看了看卻皺起了眉頭,想要增産看似容易,但每一條路都不好走。
首先看選種,這一條其實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每一次留種的稻子總是最為飽滿的,但一年年的産量也沒見增加,可見不通過一些手段,或者發覺高産的品種,這條路效果一般。
像是深耕,追肥這些事情,鄉下人都是有在做的,不過這一點倒是讓趙九福想到肥料的問題,這年頭靠的都是天然肥料,家家戶戶都不太夠用,大約就是如此金坷垃的效果才比較明顯,趙九福連忙把這一點記了下來。
陳家村的農用地其實不算多,除了稻田之外的土地有些貧瘠,并不适合種地,當然,若是有足夠的肥料的話也是能夠養起來的。
趙九福繼續往下看,又看見書中記載不同的地方稻種有所不同,其中竟是在《食貨志》中看到“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趙九福心中一跳,書中記載的位置距離他們新亭府其實并不遠,不過古代通訊艱難,有時候只是隔了一座山的兩個村子都不互相往來,消息不通暢也是有可能的。
等《齊民要術》被翻閱完畢的時候,時節也已經到了臘月,趙九福的筆記也寫了厚厚的一本,他反複翻查删減,最後得出來可用的辦法還是不多,倒也是聊勝于無。
堆肥的事情好辦,他回家只是提起在書中看到過記載,又把現代的時候道聽途說的一些東西加進去,老趙頭就答應帶着趙老大一塊兒試一試,反正冬天閑着也是閑着,他們包下了這麽大一座山,光靠着家裏頭這麽幾口人實在是不夠用。
老趙頭和趙老大都覺得書裏頭的東西都是真的,甚至比趙九福還有信心,老陳氏還偷偷跟趙九福說讓他把書藏好,這說不定也是一個秘方。
趙九福心中無奈,不過在成品出來之前,他也是不打算暴露出來的,趙家人相信他,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堆肥需要時間,其他的就放放再說。
堆肥好辦,稻種卻難尋,他們鎮上的糧店肯定是不成的,若是這裏就尋得到的話,哪裏還需要他來折騰。
趙九福沒啥門路,只得求助于孫光宗,雖說孫光宗現在已經不去縣學了,但兩人的聯系倒是沒斷,聽說趙九福想要新奇的稻種,便一口答應下來讓家裏人出門做生意的時候幫忙尋摸,若是尋到了就給捎帶回來,并不肯收下他的銀子,只說若是有的話以糧價來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