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1)

實際上,不光是要開辦女學,舒雲已經準備開辦技校了!現在需要的工匠實在是太多了,未來還得派出一大批人跟着一幫皇子去封國,要是不敢進将人培養出來,回頭人壓根不夠分的!其實民間如今因為需求大增的緣故,已經有一些匠人自個搞作坊了,主要就是收徒弟,自個負責教,然後徒弟負責做,但是相應的,為了防止徒弟學會了就走人,做師傅的,總得留一手!

而舒雲呢,對于這種習俗,那是深惡痛絕的,都向着留一手,誰來推陳出新呢!不過呢,保護技術創新也是必須的,所以,專利法也得搞出來。

好在這些事情,舒雲只要跟朱元璋這麽一說,他也是個一點就通的性格,很快就有了打算。朱元璋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只知道用農民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的人了,他現在研究的書籍,研究的學問也變得繁雜了起來,甚至還開始研究《易經》了,對于所謂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已經深有所得。

或者說,某種意義上,朱元璋已經變成了一個哲學家,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在不斷變化的,根本不能用老眼光來考慮問題,他需要做的是把握這些變化的關鍵脈絡,并且讓這些變化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轉變。

朱元璋現在很樂于做這種事情,或者說,打破原有的秩序,對朱元璋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朱元璋跟着舒雲讀過許多史書之後,現在已經發現,似乎從很久之前開始,中原就進入了一個怪圈,到了一個王朝的後期,甭管皇帝如何勵精圖治,整個王朝都會開始陷入崩潰的狀态,至于所謂的中興,往往也是因為中間發生過一場導致人口大量減少,權貴洗牌的戰亂。可以說,每一次盛世的起點,都是一場足以痛徹心扉的亂世。這都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國家,對于農耕的依賴太嚴重了,當人口繁衍到一定程度,土地兼并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富者阡陌相連,貧者無立錐之地!不僅如此,上層占據的資源不光是土地和糧食,還有重要的人口,窮人壓根娶不起媳婦,富人呢,家裏頭呼奴使婢,還要嫌棄窮人髒了他們的眼睛。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國家不亂,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方面要限制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卻是要将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而這個,就得讓他們看到足夠的好處!

像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甚至包括正常生活在城鎮的人也是一樣,他們依舊以土地為根本,只有農閑的時候,才會去工坊做工。真正職業的手工業者,如今比例還是很少的,很多人還是秉承着樸素的觀念,土地最保值!

朱元璋和舒雲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他們這樣固有的觀念,告訴他們,除了種地之外,你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人只要有希望,就不會走上絕路!

舒雲希望大明變成一個由中産階級組成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讓少數的有錢人占據了大多數資源的國家,那麽,許多事情,現在就得定下基調來。

也虧得中原當年被元廷折騰得不輕,以至于原本作為主流的那些儒生話語權也不足,因此,改革的壓力也變輕了很多,即便如此,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許多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還是會本能地反對,因為他們适應不了這些事情,就想要幹脆砸鍋!

朱元璋才不慣他們這些臭毛病,老實說,自從一些原本軍伍專業出身的官員上來之後,那些文官其實消停了不少,因為他們發現,他們不是不可取代的了!這些官員因為一開始幹的都是基層的事情,所以,他們對于許多細務其實更加了解,而且做事的手腕更加靈活,說白了,他們更了解基層的一些貓膩。以至于,現在在地方上頭,反而是這些壓根沒有參加過科舉的官員占據了優勢。

別看地方上頭的官員到了京城自動要矮個半級,實際上,京城這種地方,哪個酒樓的牌匾掉下來,砸到十個人,起碼有九個人算是官,還有一個沒準就是那個貴族家的親戚,所以,京官聽起來清貴,實際上呢,論起實權,還真的未必比得上地方上的官員。一個縣令,下面能叫做百裏侯,而京城呢,別說是七品,就算是五品,也算不上什麽,上了四品才是一個坎,到了三品,在京城才正兒八經算個人物了!

問題是,朱元璋自個馬上得的天下,之後呢,為了平衡朝堂,直接将一幫子本來就在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勳貴們也都放到了朝堂上,文官在面對這些勳貴的時候,哪怕心裏頭覺得粗鄙,嘴上卻是不敢亂說的!人家的功勞是真刀實槍打出來的,而朝中的這些文官呢,除了少部分在朱元璋打下應天的時候響應了征召,其他的,都是到了後來,瞧着朱元璋已經是勢不可擋了,才算是扭扭捏捏地跟上了。勳貴們哪怕是當初跟過陳友諒,張士誠的降臣,也算是抵抗元廷的英雄,後來在北伐中原的時候,也是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而文官呢,比起來這個功勞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們只要不傻,肯定是不敢随便DISS那些勳貴的,就算是抓住了什麽把柄,彈劾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些,如果不能一口氣将人打死,那就只能在雞零狗碎的小節上頭敲敲打打了!

如今這個社會變化太快,這些早就習慣了舊有規則的文臣們是真的很難适應,偏偏他們自個又有着諸多弱點,這麽說吧,文臣們最大的弱點就在于,他們真實的道德水平配不上他們的日常言語,将自個捧得太高了,偏偏自己又做不到,許多事情根本不能深究,以前的制度體系,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他們很容易就能欺上瞞下,損公肥私,貫徹所謂的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但是現在呢,工商業開始盛行,原本的大商人,其實多半都是需要借助官場上的力量的,因為真正暴利的行業,都是有門檻的,你要是搭不上官場上的線,別說是入場了,在外面聞聞味道都不行!比較典型的,就是鹽業,從漢朝鹽鐵專營開始,歷朝歷代,大多數時候,鹽利都是財政收入的大頭。但是能幹這一行的,官面上頭要是沒關系,那真是被人玩死都不知道怎麽回事。加上商業的本質,無非就是低買高賣,這中間的運輸成本就比較誇張了,一路上自然到處都得打點起來。

可現在呢,大明鼓勵的工商業,并不是那種大商人,而是鼓勵中小商人,還有那些有技術,有本事的工場主。許多原本淪為各地官吏斂財工具的稅種直接被廢除,只在終端進行征稅,這就将主動權收到了朝廷手裏,減少了行政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對于那些在官面上頭沒什麽靠山的中小商人還有工場主來說,他們可以省去不少打點的麻煩,哪怕終端的稅率高一點,對于他們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劃算的。

新鮮的事務越來越多,這些文官根本跟不上時代了,還有些老古板在那裏抨擊什麽奇技淫巧,最主要的就是,這些所謂的奇技淫巧影響到了他們的利益!在大家的生産力水平都比較低的時候,像他們這種掌握了大量生産資料的人自然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可是現在他們落後了,又沒辦法趕上來,那麽,就知道攻擊那些原本不被他們放在眼裏的競争對手了!

可惜的是,朱元璋并不是什麽能被這些文官輕易糊弄的皇帝,他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那些文官的說辭很是嗤之以鼻,有人說什麽日後天下逐利,人心不古,到時候百姓不再淳樸之類的,朱元璋卻覺得,這未必是什麽壞事!何況,有句話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知道的東西越多,其實人只會越瞻前顧後。再者說了,百姓要是能舒舒服服活着,幹什麽要造反呢?真要是像這些文官所說的一樣,什麽都恢複到從前,那才是要造反呢!

朱元璋懶得聽這些文官唧唧歪歪,要不是科舉制度的改革需要緩緩圖之,不能太過激烈,一時間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替代這些文官,朱元璋恨不得直接将他們全踹出朝堂。

朱元璋很想要找個地方試點一下,看看如果不用這些文官,是不是國家就沒法治理了!

然後,機會就來了!

王保保死了!

王保保其實真要說起來,年紀比朱元璋還小一點,但是呢,他這些年實在是背負的太多,壓力太大了。王保保倒是一心為北元效忠,偏偏北元內部還在勾心鬥角,不光不能給王保保提供足夠的支持,甚至還要拖後腿。

王保保能撐到現在,已經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他從成年以來,就一直在戰場上輾轉,幾乎就沒有過消停的時候,身體也不是鐵打的。要是他如今還在中原,那麽其實還好說,中原的醫學水平還是可以的!但是草原上情況就不一樣了,草原上至今流行的還是一些巫醫的手段,就算是他們身邊也擄來了來自中原的醫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草原上能夠産出的藥材實在是太少了,對于王保保的身體并沒有太多的益處。到了後來,王保保的身體根本就是靠着之前積攢的高麗參撐着。問題是,到了後來,王保保已經開始處于虛不受補的狀态了,高麗參吃得越多,只會越加速他生命的流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保保的病逝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比起錦衣衛那邊猜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

好在大明這邊早就做好了預案,王保保過世的消息剛剛傳過來,朱元璋就做好了打算,準備利用王明珠這張牌,接手王保保留下來的大部分勢力,之所以是大部分,肯定是有一些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

王明珠聽到了王保保過世的消息,整個人都懵了,她其實對王保保的身體狀況并不了解,王保保之前根本不會在自己的部下,還有親人身邊顯露自己的虛弱,王明珠哪裏知道,在自個被俘之前,王保保其實身體就已經出了問題了呢?

朱樉站在王明珠的閨房門口,猶豫了半天,才走了進去,看着正伏案傷懷的王明珠,猶猶豫豫地說道:“那個,明珠,你不要太傷心了!”

王明珠和朱樉的婚事定下來之後,兩人之間的往來就多了起來,沒人會不識趣地說什麽未婚夫妻不要見面之類的,尤其是王明珠身邊的人,更是巴不得她與朱樉之間感情深厚。屁股決定腦袋,王明珠現在是他們的主人,但是未來呢,真正能夠決定他們乃至他們在草原上親人命運的還是朱樉。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朱樉與王明珠之間能夠有着更加深厚的情誼,那麽對于草原來說,并不是什麽壞事。

草原上的民族其實都非常實際,事已至此,對現在的大明,反抗已經是無謂的事情,不過是徒增犧牲而已!大明如今強大,臣服大明對于草原上的部族來說,并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情,就算是一時臣服,能讓他們喘口氣也是好的。

而且,一個跟蒙古貴女有着婚姻關系的大明王爺,在這些蒙古人眼裏,如今也算得上是自己人了!既然是自己人,一時低頭就更不算丢人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王明珠其實也是一個比較可愛的女孩子,接觸得多了,朱樉自然對她有了一定的感情,因此,在聽說了王保保的死訊之後,朱樉猶豫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過來安慰一下這個姑娘。

王明珠聽到朱樉的勸慰,卻是心中氣苦,哭聲更大了起來。這算是怎麽回事呢?在王明珠看來,王保保的死,其實跟大明這邊脫不了幹系,畢竟,如果不是雙方一直在打仗,王保保又怎麽會積累下沉重的傷勢,以至于英年早逝呢?可是自己卻要嫁給仇人之子,還得接受仇人的安慰,這跟鱷魚的眼淚有什麽區別!

只是,王明珠本身又頗為聰慧,她其實更明白,自己如今待在這裏,其實就是自個兄長的妥協,自個那位兄長其實早就對元廷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他将自己送到大明來,是為了給自己求一個保障!這麽一想,王明珠傷心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再漂亮的女孩子,真正傷心的時候,其實都算不上好看,好在王明珠之前無心上妝,因此,沒鬧出妝粉被淚水沖花了的笑話,但是這會兒也是兩眼浮腫,還有些鼻涕流了下來,看起來有幾分狼狽。

朱樉卻是看得一呆,心中更是生出了一些憐意,他有些笨嘴笨舌地說道:“那個,我其實也是很佩服你哥哥的,我,嗯,那個,雖然你哥哥不在了,但是我不會欺負你的,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還有我,我會保護你的!”

王明珠被朱樉的語無倫次弄得一呆,然後神情又恍惚了一下,終于恢複了幾分鎮定,她抿了抿嘴唇,用手背擦了擦眼淚,然後才有些嘶啞地說道:“我想回草原!”

朱樉看着王明珠堅決的神情,他沉默了一下,然後說道:“好,我帶你去草原!”

兩人其實并不在一個頻道上,王明珠的意思呢,其實是她想要回去看自己的兄長最後一眼,而朱樉的意思就很簡單了,我下半輩子都可以帶着你住在草原上,那裏以後就是我們的家!

但是,就是這麽一句話,讓王明珠真正心動了!

朱樉回去之後,就直接找了朱元璋,表示他已經做好了準備,可以去建立自己的封國了。

朱元璋對此哭笑不得,不過呢,朱元璋忽然想到,這似乎并不是什麽壞事。不過,朱元璋可不打算給下面的孩子開一個壞頭,因此,他直接說道:“你現在連真正的班底都沒有,你去建立什麽封國,難道讓大明的軍隊幫你把地方打下來,然後你撿現成的?”

朱樉頓時懵了,他真沒想這麽多,等到朱元璋提起來,他這才沮喪起來,沒錯,他現在雖說不能說是一窮二白,但是也差不多了,甚至,論起事實上的實力,還比不上自個沒過門的媳婦呢!所以,這事到底該怎麽辦才好呢?

朱樉愁眉苦臉地回去了,結果第二天的時候,王明珠主動去找他了,為的是詢問自己什麽時候能去草原。

朱樉有些發愁地将自個如今面臨的困境告訴了王明珠,王明珠呆了一下,然後忽然說道:“你忘記了我的嫁妝了嗎?”

王明珠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想明白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許多事情已經無法挽回。要說恨,其實王明珠更恨的是北元王廷。王明珠并不是什麽單純的閨中少女,她父母雖說都是那種漢化程度比較深的蒙古貴族,但是,從小生活在舅舅那裏,接觸到的也都是蒙古軍中的一些事情,後來又是跟着王保保一路颠沛流離,許多事情看得多了,知道得也就多了。

大明與王保保那邊分屬敵對雙方,就算是王保保死在戰場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呢,王保保對大元忠心耿耿,最終卻得到了什麽呢?

王明珠想到如今的這位北元皇帝,當初為了他,王保保還跟至正皇帝翻了臉,結果如今卻是這般情況,真要說起來,元廷對王保保這個忠臣又有什麽恩義呢?

何況,王保保之前安排好了王明珠的未來,這讓王明珠只會對自己的兄長更加感念,想到兄長的死,只會更加憤恨不平!

王明珠渴望權勢,想要報複,而在現在的情況下,她能夠依賴的,也就是未來的丈夫朱樉了!

因此,王明珠下定了決心,她會幫助自個的丈夫成為草原上的新王,而那個腐朽的王廷,她将會為它的覆滅加上一把火。王明珠想得很明白,沒有朱樉,她這輩子都別想踏上草原一步,而有了朱樉,再加上名義上屬于她的那些資源,情況就不一樣了!

草原上的女性和中原的女性可不一樣,女主人是有着相當的權威的,王明珠既然已經想明白了,她自然會為此付出相應的努力,然後等到将來,她自然可以收獲甜美的果實。

有了王明珠的話,王保保還在熱孝裏頭,朱樉就跟王明珠直接成婚了,然後,大明這邊拿出了所謂的北元王廷懼怕王保保功高震主,謀害王保保的證據,然後,朱樉作為王保保的妹夫,帶着王明珠陪嫁過來的人,還有他自個的親衛,另外,還有他用王明珠那個名義上嫁妝裏頭的一條黃金礦脈作為抵押,雇傭了一隊明軍,又購買了一大堆的武器,就氣勢洶洶地直接開拔,去找所謂的仇人複仇了!

大明這邊說王保保是北元王廷謀害的,那麽,王保保就必須是被謀害的,北元王廷那邊倒是想要分辨,可是,誰聽呢?橫豎也就是需要一個差不多的理由而已,誰也不會在意這個理由到底站不站得住腳,反正兩國之間遲早會決戰,如今不過就是提前了而已。

大明抓住的機會也很巧,王保保的死的确在草原那邊帶來了不少風波,錦衣衛那邊暗中煽風點火,還真有人懷疑王保保的死不正常,跟王廷那邊有關。要知道,蒙元入關之後,因為各種緣故,人均壽命是上升了不少的,尤其是那些蒙元貴族更是如此,王保保是有名的将領,武藝不凡,之前看起來還非常健壯呢,結果說死就死了,說裏頭沒有貓膩,誰相信啊!因此,不少部族都有了兔死狐悲之心,一個個愈發對王廷那邊疏遠起來。

而王保保的手下呢,如今也是開始分裂了,又不少人早就有了投降的打算,還有一些人呢,卻想着趁着王保保死了,接手王保保留下來的勢力,說不定自己也能占據一大片的草場,混個不錯的官職當一當呢!

而朱樉和王明珠帶着大軍過來的消息,無疑給了這些有異心的人當頭一棒,跟明軍對戰次數多了,即便是他們中的勇士也知道,明軍的可怕之處,直面明軍的兵鋒,他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樂意的,但是留下來吧,又不甘心,王明珠就是個黃毛丫頭,明朝的那個所謂的秦王,如今也就是個乳臭未幹的小東西,對他們低頭,豈不是太說不過去了?

有着這樣的想頭,這些有異心的人最終也來不及拉攏人心,就悄悄先溜走了,而其他留下來的人呢,卻是心中一動。都是投降,投降大明,大概就是內附,而投降那位王爺,那位娶了王明珠,是要在草原這邊建立封國的,他自個手上沒有太多人手,能夠依賴的,不還是他們這些蒙古貴族嗎?這麽一想,他們的權勢說不定不但不會縮水,還會增長呢!

王保保因為常年與明軍作戰的緣故,他的地盤是直接與大明接壤的,所以,朱樉他們這一路大軍到得非常順利,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路上的那些部族差點就沒箪食壺漿,恭迎王師了!

朱樉也覺得事情非常順利,但是呢,其實,他對于這些看起來非常恭順的蒙古貴族們其實并不算信任,王保保屍骨未寒,他們就這麽投降了,這裏頭為的自然是自己的利益,他才不相信,王保保臨死之前,會幡然悔悟,讓他們投降大明呢!

不過沒關系,朱樉雖說是第一次真正領兵,但是,他在這上頭是真的有幾分天賦,何況,他身邊也有人幫他出謀劃策,畢竟,朱元璋就算再心大,也不可能真的讓一個還沒成年的孩子跑過來主持對北元的大戰。怎麽着都得在朱樉身邊多安排一些人,雖說都是以雇傭軍的名義,其實呢,朱樉也就是有名義上的指揮權而已。

朱樉能夠指揮的,也就是他的親衛,還有王明珠手底下的人,而這些貴族嘛,既然想要投靠他朱樉,怎麽着也得有個投名狀,所以,朱樉琢磨着,接下來的作戰,就得讓這些貴族出兵了,要不然,光想着得好處,占便宜怎麽可以,他又不是開善堂的!

當然,在這之前,朱樉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說,既然這些貴族投降了,那麽,就先編戶齊民吧!

後續的支援很快就過來了,連同第一批的移民也過來了,這些移民老實說,真沒多少好貨色,之前跟朝廷有協議,願意成年之後移民的,現在絕大多數還沒到成年的年紀呢,因此,這一批的移民其實很多就是各地的罪犯,另外就是一些被朝廷開出來的賞格吸引了的人!這些其實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顧慮,何況,如今只要肯幹,在哪兒都能過日子,誰沒事跑到草原上來呢?因此,來的其實是一些工商業不發達,土地也比較貧瘠的地方的人,這樣的人之後還會陸陸續續有人過來。

另外的就不是移民了,而是一幫聞風而來的商人,他們是來做生意的,他們可不怕辛苦,只要有足夠的利潤,去哪兒不是去呢!何況,朝廷能将一個親王派出來,可見這裏也不會太危險,皇帝的兒子可比其他人值錢多了!

所以,不過就是很短的時間,這塊被王保保經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草原就變了一個模樣。

來自中原的物資在這裏建起了堅固的營地,原本的那些牛羊大部分都被圈養了起來,草場被重新劃分,大量的牧草被收割,用于制作青儲飼料,據說馬上就會播撒全新的牧草草籽,新的草籽根系更加發達,長出來的牧草也會更加适合牛羊的口味。

商人們用茶磚,鹽巴,布料,鐵鍋之類的東西,跟牧民們交換各類商品,價格比以前實惠得多,不實惠不行啊,內務府那邊直屬的商隊就要過來了,等他們過來,他們這些民間的商隊也就只能吃點殘羹剩飯了!

內務府的商隊之所以來得比較慢,是因為他們需要調集的物資太多了,既然以後這裏就是朱樉的封國了,哪怕名義上原本這是他媳婦的陪嫁,聽起來有點像是吃軟飯的,但是,有腦子的人都知道,不靠着大明,對王明珠來說,這裏就是名義上的陪嫁而已,事實上,從王保保答應将這些地方作為王明珠的陪嫁的時候,這裏已經姓朱了!

既然已經是朱樉封國的起點,那麽好好經營起來,自然是必須的事情。未來的草原,自然不能是像現在一樣,只要弄得好,未來這裏完全可以變成塞上江南!當然,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足夠的資源。

原本元廷就已經開始在草原上築城,但是比起将基建能力點滿了的中原來說,他們築城的水平可就差多了,草原上的所謂城市,是真沒什麽名堂,各類設施都不完善。

而內務府派出來的商隊還有工匠們很快就已經根據情況設計出了一整套的圖紙,然後就開始發出大筆的訂單,一下子,這個被命名為明珠城的地方如同一個精密的機器一般,開始全力運轉起來。

沒錯,這裏被命名為明珠城,朱樉并不打算在這裏建都,這會讓他有一種吃軟飯的微妙感,當然,作為王明珠的陪嫁,這裏未來可以作為陪都,作為行宮存在。

不過,作為陪都,作為行宮,這裏也是需要大規模建設的,內務府的人過來可不是免費提供援助的,為此,朱樉又欠了一大筆的低息貸款,好在草原上的資源是真的很豐富,原本就有一些裸露的金礦,現在呢,又已經勘察出煤礦和鐵礦銅礦出來了。

比起中原來說,草原上這些礦産可就好開采多了,起碼不是什麽多山的地方,往下挖一點就能挖出礦石來,因此,在礦産附近,一座座營地也建立起來了。

按照大明國內的經營模式,聽到風聲的商人幾乎是連夜跑過來,帶着自己手下的人才評估了一下礦産的規模,然後就開始舉牌競價,先拿下這些礦産的開采權再說。

朱樉一時間沒什麽真實感,因為這裏的錢只有一小部分他能夠動用,其他的,他早就抵押出去了,像是現在,明軍在這裏的吃吃喝喝,其實也是需要他掏錢的。

這讓原本對錢并不是非常敏感的朱樉如今做夢都夢見自己欠了一屁股債,一開始的時候,他還有些擔心還不起,後來他就破罐破摔了!別的不說,他只想明白了這一點,那就是,自家爹媽已經投資這麽多了,那就絕對不會容許他失敗!

朱樉被一天天增加的債務從喘不過氣來,到處之泰然,甚至是理直氣壯,經歷了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王明珠呢,可就緊張多了,要知道,現在抵押的可都是她陪嫁裏頭的財富,因此,王明珠已經開始催着趕緊出兵,搶奪別人的草場了,要不然,什麽時候才能将本撈回來啊!

當然,相應的,王明珠也已經發現了大明的可怕之處,大明看起來沒有強迫牧民做什麽事情,但是,他們帶過來的東西,已經是對牧民們産生了嚴重的影響,別的不說,這些牧民已經對放牧興趣不大了,他們只想要掙錢,好換取暖和的毛呢大衣,柔軟溫暖的毛毯,結實耐用的鐵鍋,還有各種讓他們眼花缭亂的好東西。

另外,來自中原的那些人,已經開始教導這些牧民如何清洗羊毛,如何紡織成線,另外就是如何種植牧草,收割牧草,不需要再放牧,牛羊只需要圈養起來,然後直接給它們喂經過初步加工的飼料就可以了。

舒雲那邊已經決定看看能不能從歐洲那邊引進一些對雨水要求不高,也耐寒的作物過來,然後在草原上進行牧草與糧食的輪作種植。後世适合這個緯度氣候的作物很多,但是現在嘛,那些作物都需要經過一些年份的馴化才可以。像是以後,草原上最好就是種植苜蓿,豆類,然後還有一些耐寒的糧食作物或者是經濟作物。

但是現在嘛,還是先種苜蓿,然後想辦法遏制草原荒漠化,等到以後朱樉的領地擴張到漠北那邊的時候,漠北那裏就可以考慮着多種植一些耐寒耐旱的灌木什麽的,以防止風沙南下,做個幾十年,差不多草原上甚至是長城以南,差不多就都不會再受到沙塵暴的影響了。

明珠城這邊正在轟轟烈烈的建設呢,那邊,在王明珠的鼓動下,朱樉其實對于每天大量物資的消耗也有些頭大,因此,在錦衣衛那邊傳來了足夠詳細的軍報之後,朱樉他們就帶着大軍開始擴張了。

如果說,以前的時候,中原攻擊草原,都需要攻擊各個部族的話,而存了統治草原的心思之後,朱樉這邊行動就簡單多了,他們就算找不到部族也沒關系,找個合适的地方,就可以先将地方圈起來,然後呢,這裏就是自家的地盤了。

後面跟過來的工匠,會就地取材,燒制磚頭,配合帶過來的土水泥,先建立一些棱堡,然後留下一個人駐守,就可以繼續前進了。

遇上朱樉他們這樣不講究的,草原上那些部族也很絕望,他們早就确信,是不可能得到王廷的援助的了,但是讓他們直面明軍的攻擊,又有些膽怯,所以,只能想辦法遷徙。問題是,草原說大也大,說小,其實适合放牧,适合駐紮的地方就是那麽多,遷徙這種事情,速度也快不起來,畢竟,所有的家當都得帶上,要不然的話,就算找到了新地方,也會因為缺少避風保暖的帳篷,沒有足夠的牛羊,而導致部族的損失。

問題是,明軍那邊到處修建了棱堡,這玩意簡直就是BUG,裏頭不需要多少人,但是想要攻陷棱堡就需要耗費十倍深圳幾十倍的力量,問題是,棱堡裏頭的人又不是傻的,他們手裏頭有着足夠的火器,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武器,所以,在嘗試過一次之後,誰都不想碰到這種惡心的玩意,這也導致了,這些部族能夠遷徙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一些小部族已經受不了了,幹脆也不跑了,随便找個有棱堡的地方,就投降吧!而一些大一點的部族,還有些不甘心,他們一尋思,幹脆去投奔王廷了,王廷那邊總不能不管自己吧!

所以,只需要查找這些部族遷徙留下的痕跡,明軍就很順利地向着草原深處過去了,這可比什麽向導強多了!

王廷那邊也不是傻的,明軍大軍來襲,可不光是朱樉這一支,還有其他的軍隊在附近以逸待勞,就等着抓住王廷的人,撈取一個大功勞呢!

問題是,王廷的情況如今也是捉襟見肘,他們之前不是不願意支援,實在是他們現在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他們派出了使者,去找其他汗國的大汗求援,但是到現在還沒有消息傳回來,有因為漢人對草原的封鎖分化,他們的物資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尤其,北元王廷的這一代人,當年都是在中原出生,中原長大的,他們以前日子過得太好了,以至于逃到了草原上之後,居然各種不适應了!

到了如今,王廷這邊也已經是人心惶惶,尤其在朱樉所帶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