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1)
北元完蛋了,朱樉這邊算是可以大展身手了,他現在正在發愁,以前愁的是欠錢太多,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還得清,現在愁的就是地方太大,人手不足,沒法開發。光是依賴蒙古人肯定是不行的,得有足夠的漢人遷移過來才可以。
朱樉只得寫信給朱元璋和舒雲,請他們給自個想辦法。
然後,一條條煞有其事的流言就開始在中原蔓延開來,誰誰誰之前為了掙錢,跑到草原那邊跟着商隊做事,結果在方便的時候,看到水裏頭有一道金光亮閃閃的,他下去一摸,乖乖,是一塊比人頭還大的狗頭金,差點沒手一軟,将自個腳背給砸了。
誰誰誰在做夥計的時候埋鍋做飯,結果灰燼裏頭閃閃發光,居然在灰燼裏頭挑出了一捧金沙。誰誰誰不小心迷了路,在一個幹涸的河床裏頭看到了大塊的玉石原石……
總之,在流言之中,廣袤的草原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近乎蠻荒的地方,而是一塊摔個跟頭都能撿到黃金寶石的寶地。一些人懷疑,另外一些人就立馬言之鑿鑿,說草原上盛産黃金是肯定的事情,要知道,從匈奴人那時候開始,草原上就開始流行使用金器了,以他們那開采黃金的水平,能夠大肆使用金器,肯定是因為那邊黃金産量非常豐富啊!總之,草原上是個好地方,而且如今又已經平定了,這會兒過去,壓根是沒有任何風險的,大家還不趕緊過去淘金?
等到流言發酵了半個月,已經變成了草原上到處都是黃金,随便走兩步,踢到一個土坷垃都是金子的地步了!還有人傳說,當年蒙古大軍之所以能夠橫掃中原,就是因為他們的什麽薩滿巫師,用黃金煉藥,讓勇士變成金剛不壞之體,刀槍不入!
放到後世,大家相信有金礦是真的,但是絕不會相信會有這麽多,畢竟大家都是讀過書的人,就算沒出過門,難不成還沒看過幾本地理書啊!但問題是,這個年頭,貧困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越是底層,想象力越是匮乏,也越容易被煽動。
尤其,沒多久,有一個車隊從草原回來了,有幾輛車一看就特別沉,其他車上的東西用的是袋子,而那幾輛車上用的卻是包了皮的鐵箱,還上了鎖,其中一輛車大概是因為負重太重的緣故,車轍斷了,車子直接翻到,上面的箱子從車上翻了下來,一個鐵箱磕在水泥地上,磕變了形,然後就有東西從裏頭漏了出來,赫然是一些金沙!
消息一傳出去,頓時大家都是一片嘩然,幾乎所有人都瘋狂起來!對于黃金的熱愛,幾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一些膽子大的,都等不到官府那邊的消息,就幹脆找了幾個同鄉,結伴準備北上了。橫豎現在北上的商隊不少,找個商隊,在商隊那邊挂個名,幫着做點粗活,不用什麽路費,就可以直接到草原那邊了!
一開始的時候,去的人不算多,畢竟,許多人還是膽子不夠大,總要看看風向再說,但是,在一些原本在商隊的活計,喜氣洋洋地回來,緊接着就在老家置房置地,出手極為闊綽,頓時,大家都覺得這事實錘了。
尤其,這些夥計并不忌諱跟他們說起草原上的事情,一個個唾沫橫飛,将自己經歷的那些事說得跌宕起伏。有人直截了當就說道:“就算是淘不到金,那裏也都是機會,那裏缺人得很,你在家,做一天力工,撐死幾十文錢,可是,到了那邊可不一樣,一百文是起碼的!”一邊說,一邊伸出手來比劃,“要是還會什麽手藝,那就更多了,我知道一個人,是隔壁鎮上的,他娘之前沒啦,爹又娶了一個,老話說得好,有了後娘就有後爹,明明是老大,就拖着不給他定親,也不給他分田,他一氣之下,就報名移民了!他就是當年跟着個木匠偷學了兩年,連個板凳都做不好,但是在那裏,你知道,他一天能掙多少?嘿,起碼這個數!這小子,現在已經在那裏娶了個婆娘,他還攢了不少錢,準備回頭買個牧場,以後就不回來啦!”
這樣的故事幾乎到處都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有人在家鄉是混得不怎麽樣的,還有一些人呢,就是想去北方那邊賺上一筆錢,回來也就能将日子過起來了。
因此,都不用朝廷如何動員,就有一大批的人踴躍報名,要去北邊了,不過移民的還是少,大多數其實就像是農民工去大城市一樣,都是準備去賺大錢的!
但是,朱樉那邊不嫌棄啊!他巴不得人越多越好,何況,願意跑這麽遠來的,在老家牽挂也有限,說不得覺得這裏生活好,也就不回去了。
草原上如今真的到處都是機會,當然,一開始的時候條件艱苦一些也是正常的,不過,以漢人這邊的基建速度,聚居點沒多久就建立起來了。一水的磚房,還都是那種小樓,有家室的可以分單獨的房子,單身漢就只能幾個人住一塊了,當然,要是有錢,情願多出一點的,也可以住大一點的地方。
聚居點就在鋼鐵廠附近,直接利用鋼鐵廠那邊煉鋼産生的熱量燒鍋爐,給聚居點的人供暖,因此,冬天除了不怎麽好出門之外,其實還是比較舒服的!
來淘金的人也都有些收獲,當然,到了這邊,他們才知道事情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淘金可以,需要按規矩來。金礦不是無主之地,是有主的,偷着去淘金是犯法的,而且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草原上可不光是有什麽牛羊馬,還有狼呢!要是你想要去沒人管的地方淘金,那麽,說不得就要面臨狼群的威脅了!
當然,很快就有人發現,淘金其實不是最好的差事,畢竟,辛辛苦苦淘到的金沙大半是要上交的,自個能夠保留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做其他的事情也很賺錢,某種意義上來說,北邊到處是黃金,這事是真的,随便找個活計,就能賺到在家賺很長時間都賺不來的錢,最重要的是,在這邊幾乎沒什麽花銷,也就是賺到的錢幾乎就是純賺了,一幫年輕的漢子都是上過掃盲班,學過一些基礎的算術的,盤算了一下,在這邊幹個兩年,回去蓋房娶媳婦的錢也就有了!可惜這裏實在是離家太遠,要不然,他們還真是挺情願在這裏做長工的呢!
然後,朱樉的神操作來了!他直接表示,留在這裏吧,咱們這裏有妹子哦!
還真是這樣,草原上經歷了多年的戰亂,不知道多少男丁在戰亂中丢了性命,留下了家裏的妻兒。原本按照草原上的規矩,父兄留下來的妻子乃至兒女都會由他們的兒子弟弟繼承,所以,草原上如果一個普通的牧民,家裏好幾個媳婦,那并不稀罕。便是當年的王昭君,也是跟過兩任單于的。
如今編戶齊民了,草原上原本的傳統和規矩也需要向漢人靠攏,像是在中原,有人家家裏長子死了,讓長子的媳婦嫁給次子這種事情,幾乎是嚴格禁止的,所以,草原上這種事情也得改一改。
以前的時候,之所以有這樣的傳統,實在是因為草原民族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醫療條件也比較糟糕,他們的飲食習慣也并不科學,所以這也導致了在生育方面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能夠生育的女性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是絕對不能外流的。
而現在嘛,草原上的舊俗自然是要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有一大批的女性不會再如同原本一樣了,她們可以擁有新的家庭,另外就是,草原上也有一批年輕的女性到了婚齡了,她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比較傾向于嫁個漢人的。
而對于朱樉來說,這種事情簡直是求之不得,這個好啊,只有血脈真正融合了,這才是一家人!就像是當年的鮮卑人,誰會說楊廣李世民他們不是漢人呢!真要是追溯血統,他們從母系那裏繼承的鮮卑血統比漢人血統還要多呢!但是,漢人這個身份,講究的可不是純粹的血脈,說白了還是個文明認同的問題,而血脈的融合,就是一條捷徑。
朱樉這一招既然出了,頓時,一幫子單身漢就心動了,現在生活條件好起來了,老實說,民間娶妻成本自然也就高起來了。沒辦法,女兒在家的時候能做工,能掙錢,嫁給了別人,這些好處可就都是婆家的了,娘家就沾不到什麽光了!那些疼愛女兒的人家,自然也得對男方有諸多要求,寧可将男方的聘禮全部折進女兒的嫁妝裏頭,也不能少掉聘禮這個環節。
要知道,在這個年代,嫁妝是女方的私産,婆家稍微有點原則的話,都是不能動用的,女方嫁妝豐厚,自然也就腰杆子硬,加上如今女方自己也能做工掙錢,那就更不用受婆家的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在各地,聘禮其實是在一路走高的,你要想娶一個四角俱全,還又能幹的媳婦,那不得付出足夠的代價啊!當然了,這個聘禮并沒有真的太過誇張到讓人絕望就是了,除非是實在是窮,沒什麽來錢的路子,要不然,一家子攢一攢,攢個兩年,也差不多能湊出來,只是兒子多的人家,難免有些吃力就是了!
而在草原上就不一樣了,聘禮也有,但是一般就是象征性的,女方還會帶上家裏的羊群什麽的做嫁妝,這些放在草原上已經不算少了!這些草原上的姑娘更看重的是男方身為漢人的身份,家裏有個漢人親戚,政策上頭是很占便宜的,不管是娶了漢人的姑娘,還是嫁了漢家的兒郎,在許多事情上都能夠得到一定的便利,比如說學到進一步的技術,一些原本不對他們開放的商品他們也有資格購買了,尤其,一些不怎麽放在明面上的好處是非常多的。有着這樣的好處,還有什麽好說的呢?
而這些單身漢們對于娶一個草原姑娘也并沒有什麽心理障礙,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媳婦就不錯了,還有什麽好挑剔的!至于以後留在草原上什麽的,這一點也并不是讓他們太難以接受,如今馳道修建得非常遠,草原上都已經開始修建起來了,回中原一趟,其實需要耗費的時間也不能算是特別長。大不了隔個幾年回去探個親就是了!草原上掙錢多,稅賦少,到了冬天也清閑,家鄉雖然好,但是掙不到錢,再多的好處,跟自個也沒關系啊!是苦巴巴地在家鄉待一輩子,還是在草原上幸福地過後半生,其實許多人心中都是有一杆秤的。
王明珠作為王後,對于這種事情也是樂見其成的,她之前的時候其實很擔心朱樉,或者說是大明過河拆橋,拿下了草原之後,就将蒙古人內遷,轉而讓漢人過來充實草原。現在,王明珠算是放心了!
在王明珠看來,民族融合是好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就變成真正的一家人了!因此,即便有一些目光短淺的蒙古貴族跑過來找王明珠,覺得朱樉的一些政策損傷了他們的利益,想要王明珠給他們做主,王明珠也是直接嚴詞拒絕了!現在的情況,已經非常理想了,王明珠看的可不僅僅是貴族的利益,她從小學習漢家的學問,了解漢家的歷史,天下哪來什麽長盛不衰的家族血脈,所謂的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如果不是因為出了個成吉思汗,又算什麽呢?成吉思汗自己當年也差點淪為奴隸呢!漢人那句話說得好,王侯将相,寧有種乎!所以,與其維護只是一小撮的蒙古貴族的利益,不如維護民族整體的利益。當他們如同漢人一樣幸福生活,科舉,做官的時候,如今的這些,又算得了什麽呢?
這些事情,王明珠并沒有瞞着朱樉,他們如今已經是夫妻,夫妻一體,許多事情就該共同面對,要是什麽都藏着掖着,那麽,這夫妻做着又有什麽意思呢?
朱樉其實對于那些蒙古貴族的不滿早有準備,本來就是這樣,編戶齊民之後,那些貴族對于下面牧民就沒有了直接的統屬權,雖然他們照舊可以當官,但是,權力不再是永久的,世代承襲的,而是變成了只有自己任期之內才有的,等到自己的兒女,說不定就跟下面那些普通牧民沒啥區別了,這讓他們怎麽受得了呢?
要朱樉說,受不了也得受,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要是還按照蒙古人的那一套來統治,豈不是自個給自個找不自在,到時候難不成要冒出個什麽黃金家族的後裔,跑過來找他要回自個的王國?開玩笑呢吧!
所以,朱樉直接将幾個不消停,還在私底下串聯的蒙古貴族撤了職,雖說沒有再額外問罪,但是這個懲罰已經對他們來說足夠了,沒有了官位,他們其實是沒法保住自己的財富的!現在不是從前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兵馬,連同原本的奴隸都被釋放了,誰讓勞動力不足呢?再者說了,中原都多少年沒有所謂的奴隸啦,就算那些權貴人家的家仆,那也不能說是奴隸,那也是有人權滴!
在看到了前車之鑒之後,其他的那些蒙古貴族一下子老實了,老實一點起碼還能做個富家翁,手裏攥着大片的牧場,雇傭一批牧民幫着自個養牛養羊,光是賣羊毛,賣奶酪都能賺上一大筆,要是自個的牧場裏頭也能發現什麽金礦銀礦之類的,那就真的是發了!
最重要的是,對于那些年輕一代的人來說,他們本來也沒享受過多少從前的風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頭,他們說是部族的少頭領什麽的,實際上呢,生活質量并不怎麽樣,可是現在呢,日子那是過得真舒服啊!
不用住那種容易漏風,還總是有味道的帳篷了,住的是非常開闊的磚房,來自中原的匠人能夠幫他們蓋出又堅固,又保暖,又漂亮的磚房,還是好幾層的那種,以前的時候,每年下雪,部族都得遷徙到一些避風的山谷裏頭,要不然的話,可能就會導致部族裏的牛羊乃至人口凍死在暴風雪中,而現在呢,沒這麽麻煩了,這種房屋設計也很方便清理房頂的積雪。積雪太厚,可以住在高層嘛!家裏不管是起火炕,還是建鍋爐,冬天的時候都會非常溫暖,便是牛羊在冬天也不會凍死餓死了,這省去了多少損失啊!
這還只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享受呢,各種精美的器物,溫暖舒适的衣服被褥,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即便是大雪天,都能吃得上新鮮的蔬菜,一年四季,只要有錢,什麽享受都能買到!總之,年輕的那一代人,幾乎是以一種讓人猝不及防的速度,堕入了享受的陷阱,一點也不懷念曾經元廷的榮光了!元廷的榮光與他們有什麽關系,他們并沒有因此得到什麽好處,可是現在呢,要啥啥都有,自己想象不到的東西都能輕而易舉送到自己面前,既然如此,幹什麽還要再改變呢?
至于他們的那些長輩,就算是想要拿着自個的例子教育下面的晚輩,也有些說不出口,別的不說,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大軍,進入中原之後,本來也是不可避免地堕落了,到了後來,許多元軍的戰鬥力,已經下降到了一個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步,有的差點贅肉多得連馬都上不去,再後來連那些壓根沒什麽像樣武器的義軍都鎮壓不下去了!回到草原之後,他們心心念念地想要打回中原,不也是想要尋回當年失去的東西嗎?只不過他們沒成功就是了!
而現在,不要打仗了,比那個時候更加舒适的生活就這麽到來了,誰還能生出多少鬥志來!一個個這般一想,也就洩了氣!
朱樉一時間并沒有搞清楚這些蒙古貴族到底是個什麽想法,不過,他也不着急,他的耐心這些年也慢慢磨出來了,橫豎他現在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因此,許多事情并不需要立刻就做,他盡可以慢慢來。
大明那邊,對于朱樉的封國也非常上心,主要是朱元璋将這裏當做了一個試點,一些在國內不怎麽好搞的改革,放到草原上,幾乎啥問題也沒有,只要看成效就可以了。
雖說內務府在草原那邊注入了大量的投資,弄得朱元璋有的時候都有點心疼,不過現在看看,這些錢花的是值得的,草原開發的潛力的确非常大,只要能夠抑制住土地的荒漠化,那麽,草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個巨大的寶庫。
其實就目前來說,朱樉那邊雖說還沒有開始真正盈利,其實也快了,那邊已經建起了一整套羊毛加工産業,然後還有煉鋼廠之類的重工業,随着日後草原上農業的發展,還會有相應的農産品加工業的出現,那裏很快就能變成一個資源型的工業國,朱樉的財政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了,原本是草原養不活太多的人口,現在已經變成人口嚴重不足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樉那邊也在一邊鼓勵移民,一邊鼓勵生育呢!
對于朱樉那邊的經營模式,其他有志于建設自己封國的皇子公主對此也很感興趣,所以,很多人都保持了與朱樉的聯系,像是朱棡這樣很有經濟頭腦的,還拿了自己的私房錢跑去投資,獲利很是豐厚。同時呢,他也在吸取朱樉那邊的經驗教訓,就等着回頭自個上去的時候來做個參考呢!
朱元璋和舒雲也參考着草原那邊的情況,對自己的一些計劃進行微調,許多成功經驗,中原這邊也可以照着來嘛!
像是草原上那邊,幾乎就沒幾個科舉出身的文官,差不多全是從軍中挑出來的,或許一開始的時候有些問題,但是往後嘛,也就知道什麽事情應該怎麽辦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草原上許多事情其實沒那麽複雜,解決起來也比較簡單粗暴的緣故,即便出了什麽岔子,也比較容易挽救。
不過呢,那邊識字率低也是個問題,想要讓那裏真正融入到漢族的文化圈子裏頭去,教化其實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朱元璋就琢磨着,幹脆讓那些文臣人盡其用,挑一些人帶着他們的學生什麽的,到那邊去搞教化好了!
原本朱元璋以為這事是個苦差事,沒人願意去的,但是最終發現,居然還是有幾個人比較積極的,甚至,消息傳到民間之後,還有一些佛道人士居然也起了心思。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這事其實也是他的鍋!儒家嘴上喊着溫良恭儉讓,但是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個極富攻擊性的學派,要不然當年董仲舒也不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然,在這個年代,任何學派想要生存下去,都需要帝王的支持,原本儒家已經占據了統治性的地位,但是現在呢,因為社會的變革,一些早就消亡的學派居然也有了死灰複燃的趨勢,甚至是儒家內部,也有人偷偷摸摸地在先賢的書籍中,開始尋找起能夠解釋現在這個社會變化的依據來。
嗯,別的不說,民間原本雜家還有法家的書賣得不錯!更讓儒生們氣惱的是,還有人在外頭公然宣稱自個是墨家學徒了!其實這些就是牽強附會的,正兒八經的墨家現在壓根找不出來了,墨家的學問可能留存下來了一些,但是墨家的理念,到了現在,還有誰能繼承呢?要知道,有幾個人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呢?
而作為皇帝,朱元璋的态度卻非常暧昧,朱元璋覺得,誰能幹就用誰,你也是啥也不會,光是一肚子聖人文章,我要你作甚,回家專心做學問好了!朱元璋要的是能幹實事的人,不是喜歡排除異己的嘴炮!
到了這個時候,儒家這邊呢,要不就要學會變通,讓自個變得更加有生命力,要不呢,就是擴大自個的基本盤。因此,一部分比較理想主義的,覺得大明的百姓不好忽悠了,其他地方的百姓應該還成吧!因此,朱元璋一說,很快就有人報名了!
而佛道之人呢,道理也差不多。別看朱元璋做過和尚,就以為他對和尚佛祖有什麽好感了!舒雲琢磨着,皇覺寺估計都要悔青了腸子,他們這些教派,原本是有着扶龍庭的傳統的,結果一條真龍落魄的時候在自家的地盤落腳,然後呢,他們有眼不識泰山,把人當做是蹭吃蹭喝的,不光沒有好好對待,還直接将人趕出去讨飯,嗯,佛家不叫讨飯,叫化緣,但是那種災荒時候,人們自個都吃不飽,會給和尚才怪了!
至于道門嘛,這些年來,是真的比較倒黴,先是宋朝的時候,神霄派想要另外立一個玉皇,取代昊天的信仰,偏偏趕上金人入侵,神霄派的道士一下子變成了笑話,自然也就落魄了!
道門那時候很是出了些人物,但是呢,那有什麽辦法呢,朝廷糜爛,人心難測,道門也是無可奈何,道法這玩意,放到戰場上,那就是個夢!王重陽那樣的宗師最後都心灰意冷,何況其他人呢!
全真教倒是興盛一時,等到元廷的時候,那真是裏子面子都丢得一幹二淨,跟人家和尚辯經,輸得連頭發都剃掉了!至于後人所說的武當派,其實在道門就是個小弟弟,說白了,他們雖說在道門另外立了一支,實際上并不算道門正統,與正一派和全真派都搭不上關系。
大明建立之後,不管是對于佛道,那都是一視同仁的,都很嚴格。
不管是佛寺還是道觀,按照規模規定所能夠容納的上限人數,別一個小廟,也弄個幾十個上百個和尚,而且,都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度牒,沒有度牒的,那就是假和尚,假道士,第一次發現,就強迫還俗,死不悔改的,就直接去做苦役!
另外,各個佛寺和道觀的産業也得嚴格控制,按照規模劃分檔次,自耕自種自己吃就行,還想着不事生産,叫佃戶養着他們,想也別想!多出來的田産,就得征收高額田稅。若是有信徒供奉的財産田産數額超過一定的限度,那麽,就要對這些信徒征收高額慈善稅!畢竟,既然你有錢供奉佛祖神仙,那麽,自然是有心做善事的,就應該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不是嗎?甚至,道佛門派那邊收到的香火錢,同樣也是要征稅的。不管是平常人去廟裏面上香給的香火錢,還是做法事得到的錢款,這些都是要征稅的,如果瞞報,那就回被處以高額罰金。
朝廷理由也很簡單,佛祖菩薩還有那些神仙一流的,那是什麽樣的人物,對于人間的什麽金銀能有什麽需求,在他們眼裏,金銀這些東西跟破銅爛鐵沒什麽區別!如果他們也對這些有貪欲,那還算是什麽神佛?所以,歸根結底,這些東西都是你們這些和尚道士享受的,你們都是出家人了,不是喊着要四大皆空嘛,要享受這些做什麽,影響你們修行呢!強權加歪理,弄得誰也不敢吭聲。
可以說,一套組合拳下來,兩家都懵逼了!道門正一派那邊還好,他們大多數是家族式的修行,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出家的,其實就是讓在家的那些人養着出家的這些。而全真派那邊就有些尴尬,本來就是天南地北的道士湊一塊的,道門修行,可比佛門花費大多了,不管是內丹外丹,還是其他的修行法門,對于資源的依賴性都是比較大的,何況,那麽多道士,吃喝拉撒都不是什麽小數目。要是将時間耽誤在耕種田地,自食其力上頭,那還修行個什麽!
倒是考試什麽的,難不倒這些道士,能當道士的,其實文化水平都不會差,像是當年的全真七子,還有考過進士做過官的呢!佛門那邊倒是因此損失慘重,他們一向宣稱佛門廣大,大開方便之門,什麽亂七八糟的人都要,又說什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結果呢,一些江洋大盜土匪惡棍都被招了進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人就算是進了佛門,又真的能被佛法感召嗎?一些佛寺甚至直接廢物利用,利用這些惡棍去催租!
總之,道佛兩派開國以來,日子都不能算是非常好過,嗯,還是有一些比較好過的,有一些煉丹不怎麽樣,反而老是炸爐的已經得了“高人”指點,跑去給一些作坊做顧問了,嗯,這些作坊大多數都是內務府名下的,他們是真的需要各種人才。像是這些勇于探索,什麽都敢往爐子裏面放的,一方面他們認識的東西足夠多,經驗也比較豐富,你說一下特性,他們就知道是什麽礦物,你給條路子,他們差不多就能摸索個大概出來。如今他們對煉什麽長生不老藥已經沒那麽多興趣了,長生不老有什麽好的,能有爆炸有意思嗎?爆炸就是藝術啊!
可以說,如今大明的火器彈藥還有初步的化工基礎,那真是托了這些道士的福,可惜的是,願意改行直接做化學家的道士是真不多。
不管怎麽說,佛道兩門對于傳道這種事情,都是比較積極的。全真教那邊尤其如此。他們是真心不爽,想當年,長春真人在成吉思汗還沒有完全發跡的時候就去了蒙古,但是最終呢,全真教被羞辱得差不多變成了全天下人的笑話,之後為了避禍,甚至直接分裂成了好幾個支派,不複從前的風光。
如今聽說朝廷有意派遣人手去草原教化,頓時,這些和尚道士都動了心,不說這裏頭的利益,光是天高皇帝遠,就足夠他們動心了!他們倒是也考慮過,朱樉會不會跟自個老子一脈相傳,但是後來想想,又覺得草原那邊正是需要用人的時候,要是現在就将規矩訂得太嚴苛,哪裏還有什麽人願意過去呢!
朱元璋那邊知道了消息,頓時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不過呢,在朱元璋看來,這是一件好事,他也沒真的将和尚道士一竿子打死,這些人裏頭還是有人才的,既然是讓人去傳道的,他們肯定得派有本事的人過去,要懂得經義,嘴皮子要利索,最重要的是,得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長,戲法障眼法什麽的就算了,這種東西,能糊弄得了下面,糊弄不住上面,所以得拿出點真本事出來。最簡單的,就是醫術!
佛道兩派在醫術上頭都是有些獨到之處的,草原那邊,在這方面的确也是有些欠缺的,這些人過去,正好能夠補足這些缺憾,要是能夠多教導一些學生就好了!
琢磨了一下之後,朱元璋就去給朱樉那邊去了信,将情況跟朱樉說了,朱樉一聽,簡直是大喜過望。
以前沒感覺,自個當家做主之後才知道,果然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財富,以前的時候,他一肚子的雄心壯志,而現在呢,現實已經開始教他做人了!
在這個時代,統治成本其實還是比較高的,為什麽歷朝歷代都喜歡用儒家呢?儒家的理念就是為了讓統治者降低統治成本,因為他改用一個“禮”來約束百姓,兒子要聽爹的,妻子要聽丈夫的,個體家庭要聽宗族的……環環相扣,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能夠控制住基層,雖說會導致不少問題,但是,無疑節約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一些小問題下面自己就解決了,不會鬧到上頭去。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算是懶政,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的确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因為按照之前國家對于士人的優待,國家是真的養不起這麽多的官僚階層。
放到草原上,可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約束,編戶齊民之後,有的時候,一些瑣碎的事情也得報上來讓他解決,朱樉要不是耐心已經磨練出來了,他早就恨不得跳起來了!
朱樉如今急需要對下面的那些牧民進行掃盲,教會他們基本的規矩,省得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太過簡單粗暴的執行辦法,暫時還可以解決,但是要是大家都習慣了這樣,往後可就不好辦了!
朱樉從朱元璋那裏才拿了名單,盤算了一下人數,立馬就準備起草相應的規定,那些文臣過來,就是為了教化的,那麽,那一個人需要負責多大的地方,需要達到什麽樣的效果,這都得先說好了,免得他們跑到這裏來,就是為了混個資歷,這不是占自己的便宜嘛!
至于和尚道士們,也是一樣的,朱樉也是同樣要下硬性指标,多少人要脫盲,要做出多少貢獻,才有資格傳道,要不然,你就是非法傳教,是要被處罰的!
王明珠看着朱樉在那裏奮筆疾書,湊過來一看,頓時啞然失笑,不過很快又是黯然起來,心裏想着,也難怪大元這麽容易就崩潰了,大元當朝的時候,除了貴族得了很多好處之外,底層牧民的生活又得到多少改變了呢?他們承擔的義務很多,獲得的收益卻非常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願意為了元廷出生入死呢?
而大明呢,說是要教化,那就是真的要拿出實際的東西來,王明珠對此非但不會抗拒,反而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