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回:雙劍合璧退強敵,郎才女貌喜結姻(5)
次日來到黃河邊上,尋了條大船過了黃河,往後便是一帶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寬闊平坦。過了黃河,兩人買了兩匹快馬,一路南下,雙馬并行,八蹄翻飛,快似禦風,于途所見風景自然與關外大不相同,況且中州繁華,三裏一鎮,五裏一縣,處處可見人煙,當時正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社會繁榮安定,人人安居樂業,史稱“鹹平之治”,內外皆平,四方少見盜賊,因此兩人一路上倒也沒遇上什麽事,不消十日來到淮河,遂又渡過淮河,行了三四日,這日進入舒州天柱山腳下,此時正值臘月時節,四方游子思歸,孫蕊在馬上道:“終于回來了,忽然好想家了。”王錦道:“是呀,我也想回去了,那我先上山去了。”孫蕊道:“嗯,我過一陣子再來找你。替我向舅舅問好。”原來孫蕊是錢大遠的外甥女,家在天柱山腳下,幼時曾受父母命在天柱山學武,長大後不喜武功,便沒有繼續學下去,幾近荒廢,但還是會經常上天柱山玩。王錦說道:“好的。我先走啦。”兩馬分馳,王錦上山,孫蕊自回家不提。
王錦一人上山,這天柱山在今安徽潛山縣,因此又稱“潛山”、“皖山”,巍峨雄奇,層巒疊嶂,奇峰競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雲: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可見其之高聳雄偉,它西北連襟大別山,東南面臨長江,與東面的九華山,南面的廬山遙遙相望。西漢時武帝劉徹南巡,封此山為“南岳”,後至隋朝時,文帝楊堅改封衡山為“南岳”,因此天柱山便被稱為“古南岳”。
王錦上得山來,早有門童小寶迎了下來:“王師兄,你終于回來啦!可想死我們了。”王錦下馬道:“小寶,好久不見了,師父在山上嗎?”小寶道:“在,他正在正心堂給衆師兄們講書呢。”王錦道:“好,請你把這馬拿去喂料,改天帶你到山下玩。”小寶高興的道:“好嘞!”牽着馬自去了。王錦徑直來到正心堂,遠遠聽見錢大遠的聲音,只聽他正在講《道德經》,說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王錦不欲打擾,輕輕走到門後細細聽,忽然聽到錢大遠道:“是錦兒回來了嗎?怎麽不進來?”王錦一怔,心道:“師父這聞聲辨人的功夫可真了得。”于是走了進去,納頭便拜道:“師父,弟子讓您牽挂了。”錢大遠把他扶起來,盈盈笑道:“你這孩子,就愛到處跑,一跑就是幾個月,到現在才回來,可把我想壞了。你跟蕊兒去哪裏玩啦?她還好嗎?”王錦道:“她很好,她讓我代他向您問好。”他看着錢大遠,心裏一酸,眼淚幾欲奪眶,王錦從小失去雙親,是錢大遠把他帶上山來養大的,并傳授武藝,這麽多年來,錢大遠對他與親生兒子無異,王錦也侍他如父。這時其他弟子也圍了上來,王錦和他們一一見過,錢大遠只收了四名正式弟子,除了王錦之外,其餘分別是陳健、鄭益、楊權,此外錢大遠還有一個兒子錢英傑,因他年紀最大,又是掌門人的兒子,衆人都稱他為大師兄,在收養王錦之前,錢大遠只收了陳健一個徒弟,因此王錦從小都是和陳健、錢英傑一起長大的,三人感情甚好,其後錢大遠又收了鄭益、楊權兩個徒弟,除了他們幾個,其餘的都是非正式弟子,衆師兄弟相聚,自然個個歡喜。錢大遠呵呵笑道:“既然你回來了,那你們就好好聚聚吧。改天跟我們講講你遇到過什麽有趣的事。”他笑起來皺紋凸顯,胡須微翹,看起來慈眉善目的。王錦道:“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