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漢華章(9)
在如今時代,對當地人而言,溫泉的出現于他們而言并非全部有利。
過高的地熱資源很容易導致喜寒涼的植物無法在此處萌發,待到秋冬氣溫下降後,地表以上的氣溫又太低,植物萌發了也無法好好成長。
在後來,只要建造幾個大棚保護住植物的葉面部分,在冬天這裏也能收獲到反季蔬菜,利潤何止翻倍。不過很顯然的是,制作大棚這一項技術在西漢并沒有辦法被使用。
所以,此處的地熱資源于當地人而言,無非就是“洗澡時候不用燒水了,過來提一鬥”,僅此而已。
河北有沒有溫泉這件事情,實話說夏安然已經不記得了。但在他的記憶之中,西安有一處皇家溫泉,其作為身體孱弱的漢景帝調養之地,裝修得自然不錯。身為小皇子的劉勝也曾被帶去過玩。
當然,在醫療技術式微的西漢時代,哪怕有溫泉池子,本地的人也多選擇夏、秋前去浸泡。冬天泡溫泉?那是萬萬不可的。
一冷一熱容易着涼,若是受涼了,治療難度可大。
但對于作為一個南方人又在北方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夏安然來說,怕感冒?就把溫泉引到室內來呀,不就是搗鼓一個大澡堂子嗎?有啥難度。
大家一起泡澡還能一起搓背呢!可舒服啦!
道理很簡單,但之所以景帝沒能享受,一來是因為景帝節儉,自然不會花費額外金錢去造個別院,而且還有一個技術性問題,便是引水的管道加工技術尚且不過關。
經過夏安然實地考察,這一處的溫泉應當不是硫磺泉,很可能是碳酸泉之類的。當然,是不是硫磺泉靠他鼻子說了不算,得看取樣研究成果,而且也要研究一下這水能不能泡——這個問題在夏安然看到下游水溫的地方出現了泡湯的猴子之後被确認。
在這方面,野生動物總比人類靈敏。
小皇子不為人察覺地默默搓了搓手爪子,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啦!
我,即将有個私人溫泉辣!!
當然在那之前,還得先出錢把莊子造起來,以及安置被影響到的群衆,這個還得好好動腦子。
夏安然問了問內侍造莊子能否用他老爹撥下的建造王府用的款項。得到否定答案之後,他劃拉了一下自己的小金庫,露出了貧窮的笑容。
Advertisement
除卻資金,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便是如何要将溫泉引上來。
此處的泉眼為湧泉,又是平原地帶,要想要将水引起來在現代只需要一個抽水泵,現在卻不行。對此,夏安然在走遍幾個泉眼并且和工匠們來回确認之後,打算人工制造落差,再以水車引水。
只不過此處水溫度高,必須能先挖、再通。好在也因為此處地熱,即便是秋冬土壤依然松軟不會結冰。
所以,在匠人們的建議下,他打算于冬日動工,以降低風險和可能出現的傷害。而且冬日也是民衆的農閑時間,此時和後世不同,後世的冬天有個年節,讓人過年加班實在是要被人罵黑心包工頭的,但漢代的過年在十月,冬天那就是真的閑着沒事幹了。
要引水,還有一關鍵要素,那邊是管道接應。
說到管道,他第一時間想到用竹子。恰巧此處周邊便是太行山山脈,竹木資源并不匮乏,但是仔細思考後,他發現難度有些大。
在室外也罷,如果在室內使用這些竹子,為了方便調換,只能排明線。
而且此處泉水溫度很高,到了能将雞蛋煮成糖心的程度,夏安然估計約莫水溫有八十度以上。竹子最耐用也不過十年,加上又是長期地浸泡熱水,其能使用的時間估摸着也不會超過一年。
一年換一批,竹子長得再快估計都要被他砍禿。
再加上通竹節、劈口以便咬合等等工序,淘汰率一高估計成本并不低,還容易出現供應問題。再者,若是因為砍伐竹子引起水土流失更是得不償失。
最重要的是,一旦竹子爆裂,滾燙的溫泉水若是淋到人身上,他極有可能會直接燙傷。
在西漢,燙傷後的感染幾乎是不可逆的。
所以,夏安然想要燒出陶制管道來。
在秦就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陶制手辦群,時間到了西漢,陶藝已經發展得極其成熟,他記得東漢有個皇帝就造出了可以埋在地下完成整座宮殿地下排水的管道,那便是用陶制成的。
雖然這位帝王為了完成這一道龐大的工序出現了資金缺口,并因此開啓了賣官鬻爵之路……但是在下水道的成就上還是很大的。
沒錯,就是這位直接導致東漢末年的大崩盤,而給他提供了龐大資金的一員就是曹操的父親。
無論如何,就歷史遺留下來的記載以及考古發現來說,陶做管道完全可行,夏安然試想要試着制造出一套。但是為了完成熱水的輸送,私人訂制是必須的,加長的管道也是必要的。
尤其是後者,他參觀了如今的陶窯,發現基本沒有能夠達到他要求的。夏安然覺得起碼得需要兩人臂展那麽長的管道吧,否則直線傳送的時候多難看呀。
但就連窯爐本身都沒那麽長呢,更別提制成品了。
所以想要定做陶器?先從造窯開始吧。
故而他才令人燒制出了耐火性比較高的磚塊。經過第一批成品的質量抽查,這些磚塊基本都能夠耐受将鐵器燒紅可鍛打的溫度,這個溫度差不多有千度以上,應付陶窯應當問題不大。
出于要制造長型陶器件的需求,夏安然此次令人制造的是一個長形饅頭窯。
這個窯他曾經在小時候參觀上博的時候看到過,因為形狀太像法式長棍,被當時肚肚餓的小胖夏牢牢地記在了腦袋瓜子裏頭。
“長棍”的優點在于它采用了階梯上升法,于矮處點火,熱空氣源源不斷地向上走,彙集在燒制的瓷器處,不需要額外的灌氧便可以此物理方法提溫,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啊!
對了,這個好像是燒瓷的!
他終于發現了哪裏不對。不過轉念一想也就罷了,畢竟陶器和瓷器那就是親兄弟,差的也就個溫度和泥胚,旁的技術大體雷同。而且要想要燒出瓷器哪兒就有那麽容易了,瓷泥難找,加上溫度也達不到,倒是以後可以往這方面努力一下。
他記得漢末好像已經有出土比較粗劣的青瓷,晉朝青瓷開始發展,時代也不算遠,還是可以發展一下的。
瓷器比之陶器可好賣多了,如果真能燒出瓷器,再賣給匈奴人……嘿,嘿嘿嘿。
夏安然将懷揣着美好夢想的自己喚醒,他告訴自己還是要腳踏實地地來,總之,先把管道的事兒搞定叭。
中山國國主差人請來了中山國內最負盛名的燒陶匠人。當這位匠人見到年幼的小國王繪制在紙頁上的圖樣之時整個人都驚呆了。
夏安然繪畫的是下水道的雛形,包括轉向管、連接管以及分流管。這些圖形在現在看來都十分古怪,尤其是聽聞小國王要求的長寬高之後。
為了形象表現出大小,夏安然還特地準備了一把木尺子跟這位匠人筆畫。
而匠人的專業性很快便讓他明了了雇主的要求,随後面露難色。
“殿下。”匠人斟酌用詞,“陶胚可以造,然而窯卻燒不出……”然後,他就見到了被夏安然命名為“長窯”的新窯洞。
這位匠人張口結舌半響,待聽到夏安然表示“只要和我簽訂契約,這個就是你的了喲”,面上立刻露出了搖擺不定之色。
匠人表示要回去想一想,過幾日後再來複命,夏安然答應了。
畢竟雇傭合同一簽,這位匠人的身份就會轉變,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由身。雖然夏安然提供的薪酬也不錯,但是對這樣有名的匠人來說可能也就是多做幾件作品的事吧?
小皇子糾結了一下。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匠人離開不過兩日,他便又登門拜訪了,這一次他帶上了自己制作的陶泥小模型。
而他的這些模型,卻給了夏安然一個巨大的驚喜——因為這些陶泥是白色的,入手極其綿滑。
這,這很有可能便是瓷泥!
他曾經摸到過陶土和瓷土,唯一的記憶便是瓷土比之陶土更加的順滑,而且陶器比瓷器顆粒感更強,也更容易“站”住,故而他才會對這位匠人拿出的以瓷泥制作成的小物件感到震驚。
此處發現瓷泥意味着什麽?
天降橫財!
夏安然唯一的念頭便是這個。
小皇子立刻就坐不住了,他差人駕車,随着這位陶匠前往了他取這些“陶土”的地方。然後,他看到了令他窒息的一幕。
——很多,很多,很多的瓷泥,白瓷泥!
然後他還在匠人的工作室見到了成品,以這種白瓷泥制成的“陶器”呈現一種溫柔的奶青色,入手溫潤細膩,表面光滑,帶着一種柔潤的光澤。
這是瓷。
一入手夏安然就知道差異,尤其在他以甲背敲擊之後,更是能夠肯定。
瓷器是完全燒結的産物,質地緊致,所以敲擊的時候會有金屬聲,這也是瓷器重要特點“聲如磬”的原因。
會燒制出這種瓷器一定是在偶然間發生的,可能匠人這次的溫度沒有控制好,也可能這件器物恰恰放在了熱力最集中的區域,才使得這種盧奴瓷的産生。
可惜當時匠人在燒制的時候習慣性地添加了釉色,如果用透明釉,那麽這就是白瓷了。
上博就有一批唐代白瓷,通體無色,卻美得驚心動魄。
一切都在匠人措手不及時發生,夏安然幾乎是以迅雷之勢喚來了丞相。
此後,本地幾乎所有的燒陶匠人都被彙集到此處,商讨燒瓷以及制釉所需要的科技點,而所有的原料和燃料全數由國主提供。
夏安然不僅提供原材料,還書寫了幾個可能可以用來制作釉彩的原材料配方,交給了這些匠人。
為什麽他會知道這些?
因為他是故宮的喵啊。
在這座古老的宮殿群內,有一件舉世無雙的瓷器,她被放在位于文華殿瓷器館。乾隆年間制成的這件景德鎮瓷器同時融合了不同時代特點和技術難點制作而成。
混跡于故宮各大角落的夏安然自然也沒有少聽關于這件瓷母的講解。
故宮的講解員分為兩類,面向普通游客時候,他們的講解更多是以價值、難度以及制造過程的驚險稀少為主,如此方能更好地提起觀展者的興趣。
而面對較為專業的同行,或者說是瓷器愛好者,他們的解說便會更具專業性。
作為鎮館之寶,加上上過《國家寶藏》,瓷母在後來都成為了參觀者着重觀賞的對象。為了應對這一群更具專業性的愛好者,故宮的解說自然也立刻更新換代,內容更具備科研性。
感謝講解員小哥哥。
夏安然在心中想,等到他回去之後,一定要給這位小哥哥送上一些禮物!
作者有話要說:
上博,作者君的文化起源。
魔都的小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上海博物館”公衆號……既然關注了順便關注一下“上海自然博物館”叭,對了“南京博物院”也強推哦。
公衆號關注一下可以看到推文和展覽安排。
搓搓手。我建議寶貝們如果去博物館,一定要借講解機,否則走馬觀花會失去很多穿越的技術點der!
上博在我小時候陶瓷館裏面還有搓泥巴(喂)呢,當時我春秋游三天兩頭去,從小作者君就是對這方面很感興趣的,所以去玩了。而且玩到很晚,所以當時的伯伯就告訴我陶、瓷是親兄弟,然後他還讓我摸了陶泥和瓷泥的區別。
怎麽形容呢……
瓷泥像是被搓柔韌的橡皮泥,或者說現在很流行的史萊姆也行,而且它的含水量相對有些少,不吸水,很難搞造型。
陶泥就像是橡皮泥裏頭撒了沙子,可以感覺到顆粒感,而且塑性能力非常強,它在濕着的時候就可以随便搓。傻奇怪造型都能擺。
那個饅頭窯還在哦,長長的那個,怎麽拍都進不了鏡頭的那個(喂!)其實那個不是長饅頭窯,也不是法式棍子窯,正規的名字應該是龍窯(等我過兩天去看看是不是)夏喵記錯了,作者君要糾正一下。
這個窯洞利用的就是熱空氣上升原理,和三國的那個煙囪原理一樣,自己帶動輸氧量。
上博有一個唐朝的白釉,我記得是一個菩薩還是什麽的,哇,那燈光一打~真漂亮。
中山國國度盧奴就是如今的定州市,而定州的定瓷很有名哦。
在瓷器的高光時期宋代。定瓷自己就占了八大體系的一個北方定窯系,五大名窯中的汝哥官定鈞的定就是指定窯。當然其實他們除了做白瓷也做別的顏色,譬如黑色(TB有圖,賊好看)
PS:中國白只得就是白瓷的白,準确的說是白瓷釉胎都白情況下那種水波盈盈的白,不是骨瓷的那種雪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