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漢華章(40)
翟邑笑着走入, 邊走邊撫摸美髯:“殿下此名倒有幾分野趣,只臣不知,這【多試】為何解?”
夏安然笑了一下:“吾曾聽過一句, 讀書是學習,使用亦是學習, 且其比之讀書更為重要。”
“空談誤國, 實踐出真知,于先人, 當學以致用, 同時, 于後輩,我等亦當用以致學。”
“故而,多學, 多思,多試,缺一不可。”
翟邑品味半響, 歡喜點頭。他正要說話,忽而視線一轉, 看向了跟着夏安然一起來接他的小皇子:“膠東王可聽得明白?”
小豆丁龇出了一口小白牙:“明白的, 阿兄的意思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哦喲!
太傅有些吃驚地挑眉:手下一個用力就扯斷了幾根美髭,“是這個理,膠東王是已經将《論語》背下了?”
“還沒有,這句是阿兄教我背噠!”
小少年有些害羞地将自己的臉埋到了兄長懷裏, 然後他又露出了點臉蛋信誓坦坦道:“不過本王遲早會背出來的。”
自上次和太傅有了默契之後,夏安然便開始同時修習法家、儒家經學。一時間課業十分繁重。他一忙碌, 便沒有太多時間陪着弟弟,劉彘孤身一人到了這兒,自有些不安,便十分粘人。
他雖還沒到開蒙的年齡,但是小朋友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別人不要你學的時候,學得非常起勁。
所以夏安然幹脆也給劉彘安排了一個小坐席,讓他跟着一起聽。
太傅主要是教他,自然不會為了劉彘慢下講課的速度,于是等到了晚上,夏安然怕小孩無聊,就會在複習時候提煉一些好詞好句讓小豆丁背着玩。
尤其是《論語》裏頭他小時候沒少背的內容。
有些他解釋過,有些還沒來得及解釋,只是先寫了下來,這句“學而不思”便是還未來得及解釋的。但劉彘小孩便能大概猜到這句話的意思并且提煉出來,這份聰慧着實令人側目。
Advertisement
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留下的一個評價是:雄才大略。
當時并沒有成語這個概念,這四個字其實是兩個詞語,前者為其才學廣博,後者贊其謀略深沉。
很多人只知道劉徹獨尊儒術是被董仲舒忽悠,但很少人知道漢武帝本身精通諸子百家之學說,先秦大浪淘沙後留下的學派他均有涉獵。
其尤其擅長儒法道三家,最後選擇儒家是因為儒家符合他的政治需求,并不是被董仲舒所蒙蔽。
事實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本也不是董仲舒說的。他提出的僅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抑僅為壓制,其思想概念翻譯一下,就是儒家領導的多學派合作和政治學術協商政策。
至于為什麽最後會變成罷黜百家,實則是因為時代浪潮的引導。
就和高考時候必考英語一樣,大漢的人才擇選也是必考儒家經典。
而為了順應擇才之路,大漢朝的官方學社和私下的學社也多以教授儒學為主。
而出于應試需要,自會誕生應試教育。
就像是現代,多少娃罵英語高數,最後不還是得乖乖交錢去上萬惡的補習班,現在的人民群衆無論對儒家有什麽看法,還是要捏着鼻子把經學讀進去。
用不用是未來的,學不學則是現在。
關于這一點夏安然是真的佩服漢武帝。他實際上做了和秦始皇一樣的事情,即統一思想,中央集權。然而他的舉動要溫和得多,他是通過“人影響人”這條道路在改變這個國家的。
學習儒家的官員上了位,他們選擇的人才自然也是修行儒家學說的才子,這并非為了刻意抱團,而是因為“道”不同,不相謀罷了。
如此種種,兩三批人才一輪換,整個朝廷上來的學子自然就都是儒生了。但是他心中滿滿的全是這一份疑問:如果真的沒有獨尊儒術,漢代之後會更好嗎?
要解決獨尊這一困境其實很簡單,只要董仲舒不在即可。
董儒和別的儒學不同,他的儒學是吸納了陰陽五行學,将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均都納入其中,且為了滿足帝王的需求創造的一個全新的儒學。
可以說,從他開始的儒學就不再是正統儒學,所以如果他簡單粗暴地打壓他,不讓他和未來的帝王有接觸,哪怕最後武帝依然以儒治國,也不至于發展成後來那般模樣。
但夏安然不知道這是否正确。
後世華夏文明之所以綿延千年,歷經戰火紛争不曾斷絕,就是因為文明同出一源,如果真的回到了“百家争鳴”的時代,會不會就和西方一些教派一樣,為了彼此心中的“正義”和“真理”而戰?
國家只有一個,治國的最終決策也只有一個。
別的學說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确性卻又沒有表現機會,很難說不會像戰國時代一樣扶持各諸侯國以正己道。
如果他沒有順應時代尊儒,會不會反而影響了大漢的進程?
他視線落在弟弟臉上,小豆丁看過來的視線是滿盈盈的信任,就和小獸似的。
壞哥哥忍不住上手一掐,弟弟皮薄餡軟,一掐就是一個小紅痕。劉彘滿腦袋的問號,不知道哥哥這又是怎麽了。
哎,他哥哥什麽都好,就是有時候奇奇怪怪的,讓人特別不省心。
不知道弟弟腹诽的夏安然沖着弟弟笑了一下,拍拍他的小腦袋瓜:“彘兒真棒。”小豆丁立刻笑成了一朵花。
就像軟糯糯好欺負一戳一個鴨子餅的雛鴨終究會變成揮舞着大翅膀的大鴨子一樣,軟糯糯的弟弟也總有一天會變成漢武大帝。
夏安然攬着弟弟入座。兄弟二人齊齊坐下後,夏安然向太傅行弟子禮後言道:“太傅先前為我推薦的幾本書,我已經看完了。”他頓了頓,又說道,“太傅……可有旁的學派的著作?”
他壓在小豆丁手上的手指微微緊了一下,然後說出了給自己增負的要求:“我想要看看別家的學說。”
不是有那一句名言嗎,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
展真理。
總得先試試,不試試,誰知道結果呢?如果不行再像教改一樣掰過來就是了。
太傅滿臉欣慰,當日就将自己的藏書送到了小國王的寝殿內。
夏安然剛回屋就看到了堆得高高的竹簡,還有竹簡最上方的鴨屁股。
雖然不知道多多鴨是怎麽爬上去的,但是害怕這只講究鴨一個沒講究弄髒竹簡的夏安然一個箭步沖了上去,将鴨子摟在了手裏。
“啾!!!”小鴨子發出了尖銳的叫聲,并且不停地用小翅膀拍打夏安然的手。鴨個子雖小,但它最近吃得好,小翅膀力氣還挺大,夏安然的手被它拍得有些疼。
“阿兄,你的小鴨子不乖呀!”
跟在夏安然背後走進來的劉彘微微眯起了眼,對于哥哥的鴨子會定點便便的羨慕之情立刻被吹散。小豆丁随手撩起了自己背後的鴨子,展示給夏安然看,比起那邊奮力掙紮的鴨,劉彘的這一只就乖巧多了。
自出生以來就不曾受到過傷害的鴨子天不怕地不怕,它們吃得好玩得好,唯一的敵人就是兄弟們的指甲和翅膀,自然也不會有恐懼這種心态。
更何況它們把劉彘當媽,被媽拎起來那有什麽可怕的。多多就不一樣啦,多多是一只吃過苦頭的鴨。
夏安然很認真地為自己挽尊。
見鴨子掙紮得實在厲害,他便将鴨放在了一旁,然後在小鴨子不敢置信的目光中拉着劉彘來給他們老爹寫信。
多多鴨滿心滿眼都是困惑和震驚,“啾啾啾!”為什麽這麽快就放棄了,居然都不再來哄鴨了?難道我不是你最愛的鴨了嗎?
夏安然并不知道被“抛棄”的多多鴨的複雜心态,袁盎給他們兄弟兩人帶來了劉啓的書信。
給夏安然的那一封,劉啓先解釋了一下關于銅礦的事,也算是為袁盎解圍,然後就着重詢問了兒砸最近身體健康否,可有遇到問題否?如果有,老爹不介意給你解決,特別慈父。
給劉彘的則更是零碎,從吃了什麽到長高了沒重了沒,有沒有想阿父啊?言辭更十分輕松,就和普通的老父親似的。
……他爹不會是吃錯藥了吧?夏安然有些暈乎,最後只能歸功于老爹心情太好的緣故。
老父親來信總不能不回,夏安然現在就拉着還不識字的弟弟給他們的老爹寫回信呢。弟弟說一句他寫一句,小少年的童言童語特別可愛,他還給自己久未逢面的親爹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幾只鴨鴨朋友,也不管他給鴨取名将軍軍銜會給他老爹帶來怎樣的心靈震撼。
然後劉彘小朋友在夏安然的慫恿之下,抓着毛筆讓哥哥帶着他在紙張上畫了火柴人簡筆畫。
既然名為彘兒的一家,當然少不了鴨子們,就在代表劉彘的火柴人下頭還畫了一大三小的小圓圈,那就是小鴨子,夏安然的火柴人下頭也畫了一個圓圈,那是多多。
這份滿載劉小豬的記憶和愛的畫作被夏安然套了三四層蠟紙防水防污快馬送去了長安。
先不提劉啓看到兒子的大作之後是怎樣的心情,幾日後,夏安然便等來了代郡前來交接廣昌縣事務的官員。
對于從他們手裏挖地的中山國國主,這個官員表現出極其耿直的不快之情,但是夏安然完全不在意。
他心情飛揚到都想要吹口哨啦!=w=
此時,小國王的全副心思都被銅礦勾去了心神,第一車銅礦運抵盧奴的時候他還親自去看了熱鬧。
然後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圍觀群衆的神态都有些複雜,不是說歡喜與否,而是有些……凝重?
這樣的态度引起了他的注意,夏安然直覺其中一定有問題。
小少年換了一身更樸素些的衣裳,然後也沒帶弟弟就獨子溜了出去。他坐在了消息最流通的茶館裏頭聽了一下午,再回去後心情便不複之前的歡快了。
民衆們既期待,又有些恐慌。
期待小國王在得了巨大的收益後能減輕民衆壓力,但是也恐慌于富餘的銅錢沖擊他們的生活。
無論在哪個時代,允許民間造幣的最終結果都是劣幣驅逐良幣,而受到創傷最重的也永遠是底層勞動人民
中山國由于本身是隸屬中央管控的各大郡縣挖出來組成的一個藩王國,現在使用的貨幣是大漢的官方貨幣,重量材質均是符合标準并不缺斤少兩。
景帝年間使用的是半兩錢為主,當然,名字叫半兩,實際上它是四铢重,比武帝改制後的西漢五铢輕了一點,但都不如它們名字所代表的含義重,半兩實際上應當是十二铢。
這是文帝在位時便開始推行的貨幣,在貨幣一道上,剛即位沒多久的景帝還來不及修改。又因為文帝期間諸侯國造幣頻繁,漢半兩的運轉量已經足夠,他又沒收了鄧通的錢款,自然也不急這事。
自漢代立國以來,因為家裏有礦,靠着制幣變成大財主者數不勝數。
比如鄧通,這位文帝的男寵便是因為得了一座銅山,別的什麽都不做,就靠着印錢便富可敵國。
比如吳王劉濞,這位是富到屬國百姓全部可以享受免稅。劉濞本身從造幣、商業、鐵器、鹽業售賣等方面獲得的利潤已經足夠大,不需要再占百姓們這點小利。故而吳地的百姓非常愛戴他,劉濞兵敗後百姓們也依然全力支持他。
但值得說道的一點便是,他們是受到官方允許鑄幣的,這兩人造出的錢全不參假,質量非常可觀,甚至于鄧通半兩的重量還要稍多一些,據說是鄧通的家人感懷于文帝的恩情,所以其父兄均表示錢幣絕不能參假。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文帝送給鄧通的銅礦質量太好的緣故,畢竟這個礦到了現代都在進行開采,亦是後世武帝鑄幣主要的采礦點。
但是,私人鑄幣情況就不一樣了,那種假幣實則稱量便知,但是就和現代一樣,誰能在忙碌的工作中還随身帶個小稱一一稱重這不顯示。
若是拿了假幣,國人也只能自認倒黴。
現在中山國擁有制幣權就意味着他只需要付出人力開采冶煉,便可獲得大量的金錢。而于藩國來說,此地的成年男性都有服役的義務在,一人一個月的服役時間基本能夠保證礦藏的開墾,人力極是廉價,如果再算上奴隸、戰俘、番人……基本是無本生意。
而這些錢則會在藩國內進行流通,也可以去別的州府郡縣內購買貨物。于官府來說,他們用“錢”買來的貨物其實也等同于是白送的。貨物大量堆積後再賣給別的州郡,這樣積累財富的速度簡直就是開挂級別。
對于國王來說是富有了,但是對于百姓們來說呢?
如今百姓們擔憂的就是這個。
即便小國王像自己的叔叔一樣免除全國賦稅,讓百姓能夠自由生産,毫無負擔。但很快,大肆購入的糧草布匹便會快速沖擊中山國國內市場,對于國內百姓來說漸漸地他們會發現,錢越來越不值錢。
糧食賣不出去,布匹也賣不出去,中山國本地人不想買本地貨,寧可去買進口貨,對于本地的工商農業打擊将會是極其巨大的。
夏安然覺得這個問題确實非常嚴肅,他必須要好好考慮。
于是他便召集群臣開了一次嚴肅的會議。雖然現在應當是下班時間,但是漢代的上班族都是寄宿制,十二時辰輪流轉那種。
他們雖做五休一,但是這五天都要在工作場合随時待命,不能回家,以保證随叫随到。若是遇到了工作狂領導,那真是非常的慘。
夏安然之前知道這個制度的時候都驚呆了,但他也沒敢擅自改制,只是盡量不在晚上騷擾諸位臣子,這次是他第一次在夜裏開會。
燈影闌珊之下,小國王面色沉肅,緩緩道:“本王今日去街市轉上了一圈,得知了些事,輾轉之下夜實在不能寐,故而邀請諸位前來相商。”
小國王面上少有的沉重模樣令臺下臣子亦是跟着肅了顏色,看向他的眼神極其專注,哪怕他們直至如今還沒弄明白小國王想說什麽。
在等人來之前他已經在心裏打了腹稿,此時說起來自然極其順暢。
他将今日聽到的話說了,也說了自己的隐憂:“若是民手中之錢可輕易采買糧食……其價格還廉價于辛苦耕種,那麽,農人還會種糧嗎?”
郅都作為丞相,國王的問題自然由他首答。
“殿下,國有法令,良田不可不栽,糧收亦不可少。”他安撫道,“于農戶們來說,即便種了一年的田地比不上拿錢去外地買糧來的合算,但是出于法令要求,他們還是不得不種,也不敢不種。”
以法律約束的意義便在此。
不料夏安然聽了後卻搖了搖頭。
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老百姓不願意這麽幹了,就算你有政令又有何用?這天下難道真的能夠有一點空子都鑽不了的法律嗎?
人遵從法律,是因為他們認可這種法在約束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約束別人,而這種約束之下的大環境是适合人生活生存的。
但是一旦法律近乎不公正地侵犯到個人利益,那麽他們就會團結起來尋找其中的空隙。
人力有盡時,以一人之智想要去對扛千萬人之智,這行為實在是太愚蠢了。而如今看來,在場官員中也沒有人意識到這其中的風險。
如果田地所産售出後,反而比外地的便宜,那麽就會農人們便會去外地購買廉價的糧食,而選擇在本地栽種更為昂貴的作物,譬如經濟作物。
那麽自己的稅務和監察怎麽辦?
簡單,用出售經濟作物的錢去購買外地的米糧上繳,差價便是純盈利。
他将道理說了,然後在官員們驚愕的表情中緩緩問道:“我中山國,并未規定土地必須種植稻谷吧?”
當然沒有。
在場的臣子鴉雀無聲,誰會規定這個?帝王崇尚黃老垂拱,除了關鍵的點被掐着,別的基本上是随意着來的。
畢竟民衆也不傻,什麽糧食好種、收益高自然種什麽,官府只要管控最低值就可以了。在多勞多得的引誘下,民衆會自發尋找種得好的種子。
大司農于此道更熟悉,他沉吟片刻後道:“禀殿下,臣以為确有此可能,然臣以為,此事乃民願,不當強之。”
“這事便是強也強不來,”夏安然苦笑了下,他指了指桌案上的燈燭,“若是強迫他們必須要種植水稻,這些農人便會想法子将田地賣了,然後用這筆錢去做別的活計。”
漢代抑商,但是可不是沒有取巧的路子。店鋪的主事為商籍,幹活的可不需要,高陽縣找了一個絕戶來頂商籍之事絕非個案。
他們可以,中山國別的人家自然也可以。
這個話題一出臣子們立時皺了眉,他們很想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細細想來,越想越覺得……好像也不是沒有可能。
夏安然看到他們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說對了。
他有些苦惱。
沒錢的時候愁錢,現在突然有錢了,又害怕城市改變的速度太快拉不住,民衆直接奔往商業去了。
按照規定商人地位卑賤,但是架不住他們有錢能過好日子吶!
更何況商人的日子過得好不好,看的不還是諸侯王的意見。如果家裏的孩子們真的要經商,他這個當君父的難道還真的會把人踩到塵埃裏頭去啊?
夏安然甚至都已經想好了到時候他們真這麽幹自己找什麽對策了。無外乎找一個外地的農業對口城市,由那裏專業供糧給中山國。同時中山國的農田也必須保有栽種量,屆時從私人經濟改為農莊經濟罷了。
即便是在物流方便的現代,大型城市無論怎麽高速發展,其本身一定會留有一定數量的農田,這些農田便是用來應對緊急情況的。同時他們會将大型商業城市和農業産區進行綁定,方便保存的米糧在各地區都有糧庫,而不便保存的副食則建立一對一的方式保證供給。
問題是,他這個諸侯王能這麽做,但等過十來年景帝削減藩王權利之後,繼任者未必可以這麽做啊。就算繼任者照做了,這無疑是将中山國孤立在外,後患、危險都極大。
他沉思片刻後說道:“諸君可知曉春秋時期,齊到楚買鹿的故事?”
這件事比較小衆,出自《管子》。
但由于《管子》由後人編寫,誰也不知道其真假,因為在史書中并無記載的緣故,加上如今修習法家的人多是韓非商鞅流,知曉管仲的法家流的人卻不多,故而下頭臣子紛紛表示不知。
夏安然默默看了眼沉默不語的瞿邑,後者微笑了一下後低下頭,夏安然便知其是想要給自己表現機會的意思。
他領下這份心意,整理了下言辭道:“昔齊國有楚為強敵,桓公問策于管子,何以制敵。”
“管子重金自楚購鹿,因其財誘惑,楚地人民放棄耕種、桑織,滿山遍野地抓鹿。”
“于此同時,齊在楚國民間購糧,待到齊儲糧五倍,楚藏錢五倍後。”
“齊伐楚,楚不能敵。”
這樣類得的故事還有三個,均是管仲以經濟手段控制他國經濟,進而控制他國內政的典型事件,但因為這樣的手法使用太過頻繁,後世人認為這應當是僞造的。
但即便僞造,也應當有其事實依據在,事實上這樣的貿易、經濟戰,在世界史上屢見不鮮。
夏安然對上臣子們一雙雙帶着驚色和沉重的眸子道:“農為立國之本,若得銅山而失其本,本王絕不容許,故而還要煩擾諸位想出兩全之策,”
“若實無兩全法,本王願請陛下收回此礦。”小少年這一番話可謂振聾發聩,竟引得滿堂臣子均都雅雀無聲。
片刻後太傅瞿邑先一步起身,他款款行至堂中沖着小國王揖首:“臣等自當竭盡全力,定會想得兩全之策。”
在他之後,三公齊齊唱喏。
作者有話要說:
搓搓手,最近好燒腦子呀,作者君雖然有營養液灌溉但是還是有些tu……咳。
我,我應該木有寫得很枯燥把!搓搓手!
不知道為什麽寫着寫着就會把劇情拗掉了,有了銅礦難道不是瘋狂買買買嗎?不是應該脫貧致富走向新時代嗎?(撞頭)啊啊啊感覺我自己給我自己找了個難題!
好像有一只也在掉毛的夏喵正在對我發射死亡凝視!!
算了春天了一摸一手毛很正常。
咳咳。
就像文中所說,劉徹精通儒道法,漢朝說是獨尊儒術,但是其實就西漢來說,是外儒內法,末期……啧,不提了。
那麽漢武帝為什麽要選擇儒家呢?因為儒家幫他解決了一個大問題——西漢的建立是上天所定。
縱觀歷史,劉邦是一個真正的草根出身,且他謀取天下的時間也是最短的,截止到漢朝,他是唯一一個平民出生的帝王。
秦國一統天下前他們是諸侯王,周滅商之前為伯,商湯滅夏之前本身就是國君,而劉邦呢?
不惑之年起步,三年反秦,四年滅項,他只花了七年就從布衣變成一朝天子,但這也給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隐患。
不服。
所以從他登上帝位開始,便也開始了平叛之路。
陳勝說,王侯将相寧有種乎?劉邦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當劉家人坐上皇帝了,他們卻也開始心慌,生怕再來一個王邦、陳邦,更何況之前還有呂家奪權的前車之鑒在。
所以他們要告訴下頭的百姓——是的,王侯将相均是天注定,人力而不可得。
董仲舒那結合了陰陽家的儒家便是最好的工具,包括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舉措,比如重新編寫歷法,換衣服顏色,換年號
年號這個東東是漢武帝之後開始的,之前的都是前中後。
就武帝開始有了廣大歷史考生瘋狂揪頭發的年號。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提醒老百姓:現在的皇帝換了啊。
劉徹以儒為工具,但同時也被儒束縛住。
其實董仲舒是出自好意。
他的意思是,你的位子是老天賜給你的,那麽老天也有可能收回,所以你要做個好皇帝,要愛民如子。
但是光這麽說沒用,所以他就說:你看,天地有災禍那就是你做得不夠好,你要反省。
在這之前天地有災禍,帝王其實多少有一點——啊!天啊!你想要幹什麽就沖着我來!不要傷害我的子民(咳,差不多這個意思啊)但是後來就變成了:天啊!是我錯了,我知道錯了,一定是我幹了XXXXX不仁厚了,既然我知錯了你就停手吧,不要傷害我的子民。
但是不是每次天災皇帝都幹壞事啊,若是政通人和來了天災咋辦?
不理他好像不行啊。算了,臣子們,你們心中有點數啊。
有利用天災的,譬如宋仁宗就借一場大火為借口,ANTI了他不肯還政的老娘。
也有被天災坑了的,比如宋某皇帝,在改革重要關頭來了一場天災,連他自己都懷疑了這改革是不是錯的。最後失敗了。
總之,這個過程大概就是:
漢武帝:我要利用這個。
漢家子孫一二三代:祖宗,我懂。
漢家子孫八九十代:這個說的很有道理啊!
N個朝代後:沒錯就是這麽回事情啊!
為啥會有這個問題呢,以作者君淺薄的腦細胞來猜測,因為——教皇帝的任課老師,是不折不扣的儒學鐵粉啊。
而且皇朝有斷檔,就意味着有些帝王心裏有數的事情後一代就不知道了。
簡單的說,原來拿來忽悠別人的事,被反過來忽悠了。
但是這不以為這儒就不是好事。也不是幹掉董仲舒就能解決的事。
儒成為治國之學其實是因為它【學而思】【海納百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儒其實真的是最包容的。
這大概就是能夠拿去回答知乎那種“有哪些發明之初不是這個目的,卻被這麽用了”的問題吧。
但是我覺得這其實和學說沒有關系,所有有坑的都是真信了的皇帝。比如朱……(被捂嘴)
===
管子的故事是經濟學概念,其實就是打貿易戰。
這個事情美國人也幹過。
美國當年将本國的産業往高端發展,然後低價出口糧食給別的農業國家,使得其內部糧食結構被摧垮,同時在出口國建立糧食加工産業(就是他們淘汰的那些)然後這些加工産業就成了這些國家的重點産業。
等別的國家國家大力發展這些工業後,美國就開始有意識得減少農作物出口,賣方市場,買方就得接受這個價格。
若是遇到某些國家徹底降低糧食産量後,美國就利用自己的最大出口國和生産國身份開始搞糧食戰陣。
比如當年蘇聯遇到了糧災。美國就禁止對蘇聯出口糧食,并且減少了小麥的種植面積。
蘇聯不得不去國際上采購糧食,又因為美國本身是巨大出口國,他的減産導致了小麥整體減産,最後使得蘇聯用更為昂貴的價格買到了糧食。
這些錢…………美國就都賺到了。
當然,有些國家是自己傻,有些則是不得已被迫。
好在現在都走過來惹。
我國的米、麥、玉米基本能保證九成以上自給自足,尤其是水稻,基本達到了十成十。
在任何時代糧食都可以打起戰争來。所以農業大國崛起時候別人就很棘手,因為其實你要打壓,可以壓,但是要徹底摧垮農業大國還挺難的。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拼命提農業自給率的問題。
當然啦,自給率不等于不進口啊!
這是兩個概念。
——以上現代知識提供于作者君的校對,她在給我校對的時候有感而發啪啪啪發了我幾張截圖,告訴我這個經濟戰争實力……(否則我只知道大豆,喂不要說出來)
作者君:?????
然後我才知道,這位,是學經濟的。
HELLO?你學經濟的你來做校對?
你們學經濟的都那麽厲害嗎?
最近的小課堂已經進階了,從教你穿越了怎麽活下去改成穿越了怎麽治理好一座城。
謝謝寶寶們的投喂!
名單好長啊!!!好幸福嗷!!!
話說我都是拉到當天的20:59分,之後的第二天拉。名單是不會漏的。作者君試過那個一鍵感謝之後就堅定得否決了它,每次都是手動噠!!
愛你們!
安利是木有安利,最近我好想沒有買啥特別好用的。
摸摸頭。咦,硬要說的話,你們用過那個小林的噴一下衣服就會涼的噴霧沒有?這個我覺得夏天用挺好但是不确定你們用過咩,因為出來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