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随即,蕭正恒坐在一邊吃糖和點心,皇帝與蕭景瑜和程安瀾說起西北軍糧的事來。

這才是重頭戲,蕭景瑜和程安瀾心中都很明白,先前關于公主的說法,不過是皇帝的一個引子罷了,一則堵一堵有些人的想頭,二則也看看程安瀾的心性。

很顯然,程安瀾這種耿直的人設,頗對了皇帝的口味,說起西北軍糧的事來也就容易多了。

蕭景瑜一點兒也不藏着掖着的道:“兒子預備下江南,讓程安瀾領近衛首領,随兒子一起去,只是出京城後,讓他轉到四川,在那邊查一查,兒子在江南這邊,自然人人都瞧着兒子,四川那邊自然就放松一點了。”

“你的意思是,或許問題出在四川?”皇帝略為皺眉。

“微臣聽到一點風聲。”程安瀾道,蕭景瑜就過去從兒子的碟子裏揀了一個小餡兒餅吃,聽程安瀾說:“四川道也是有問題的。”

皇帝停了一下才問:“哪裏來的風聲?”

程安瀾看了蕭景瑜一眼,蕭景瑜笑了笑道:“西北大捷之後,各地換防,兵士們調動頗煩,錦山大營和禁衛軍裏都有各處當過差的人。”

皇帝之所以不很拿臉色給蕭景瑜看,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蕭景瑜不當鹌鹑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請命到江南查軍需,這是個燙手山芋,皇帝多少察覺到軍需裏頭有貓膩,但暗中查了兩回都無功而返。

關鍵就在于這事牽連過大,分量差點兒的人就是豁出性命去不要,也查不清楚,夠分量的人如閣老尚書等人,一則都不大肯趟這混水,二則事情還沒查出到底是不是有問題和那裏有問題,就出動一部尚書,那也未免太招眼,只怕引起物議。

審慎之下,皇帝暫時按兵不動,只沒想到蕭景瑜要來出這個頭兒,他雖沒辦過什麽差使,但怎麽說分量也足夠了……就是這個混賬兒子,估計有點兒什麽消息來源,卻在皇帝跟前死捂着不說到底怎麽回事,只說沒查出來,作不得準,不敢啓奏。

皇帝差點沒一腳給他踹過去,可是權衡再三,又還是不情不願的答應打發他去江南,又要打發戶部侍郎随侍齊王殿下,叫齊王殿下推辭了,要自己選人。

皇帝覺得,這個兒子原來比安王難打發多了!

這會兒說話也這樣不盡不實的,皇帝知道,再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索性不問了,至少他還老老實實的說了要兵分兩路,不是非要把皇上給埋在鼓裏,皇帝便道:“你既是欽差,在外的事自然你做主了。”

蕭景瑜笑,又點名要了七八個人,俱是品級不怎麽高的,又京官又有地方上的人,他每說一個人,皇帝沉吟一下,竟然只有一兩個京官算是有點印象,那幾個地方上的人,皇帝就一頭霧水了。

這個兒子,花樣怎麽這樣多?不過既然蕭景瑜要去辦這樣的大事,皇帝還是毫不猶豫的要的人都答應給他。

Advertisement

然後,要完了人,又要銀子,而且要的刁鑽:“不能走戶部,要一點兒銀子一回給一丁點兒,沒得打官司。”

“那走哪裏?”皇帝問。

“您老人家不是要修葺避暑行宮嗎?”蕭景瑜顯然盤算過了:“把銀子先挪給我,就說我下江南是去采買行宮的一應東西去。”

至此,皇帝已經明白蕭景瑜的意思了,蕭景瑜這些日子雖然強勢了一點,但多年的纨绔享樂的姿态終究是占了上風的,借皇上要修葺行宮這事兒,一則表孝心,二則下江南玩一陣子,掩蓋的也就比較自然了。

安王殿下聽說了皇上從修葺行宮的銀子裏撥了十萬兩給齊王殿下這件事後,終于放了一點心。

蕭景和與王妃姚氏都在方賢妃跟前伺候說話,方賢妃于內務上自然知道的比較多些,也就說到這事兒了,蕭景和應道:“原來是為了這件事,那我也該預備一張單子,趁便兒請三弟給我帶些東西回來,母親這裏要什麽,一并與我說。”

方賢妃道:“我這裏有什麽可缺的,只是雖說是為着這事兒,那邊兒還是要看好了,只防着萬一瞧見了什麽只怕不好交代。”

“這個我也想到了。”蕭景和道:“自然是要囑咐的。且內務府也有些人要随着三弟去江南,倒是不妨了。”

方賢妃點點頭又道:“你們外頭的事我也不懂,提到江南那邊我倒只惦記着你舅舅在那邊也是許多年沒見了,說起還有一件事要與你們說,和兒成婚也有六年了,這子嗣上頭一直沒有緣分,前兒問了問張天師,說是選個年輕好生養的,進門帶一帶也好。我想着,若是能自己生養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行,今後養出來,抱在你媳婦那裏去也是好的,我暗地裏選了這幾月,倒是看中了黃家那姑娘。”

安王妃姚氏仿佛沒聽見般,臉上的表情一絲兒沒變,方賢妃倒是看了安王妃一眼,又道:“今年十六了,最是個柔和性子,她娘就生了六個,是好生養的樣子,她是第二,父親又是成都知府,我想着,擡舉個側妃還是合适的。今後孩子身份也強些。”

這話說了,姚氏才擡了擡眼,似乎想了想,才道:“母妃既看過了,自然是好的。”

這些年來,安王年年都在納妾,姚氏也無力計較什麽,且方賢妃這話說的奇怪,既然是要把子嗣給她養,那為什麽又要擡舉成側妃,要抱孩子,那自然是生母身份越低越好。

可見安王母子已經厭棄她了。

姚氏呆木木的坐在那裏,方賢妃與安王說了些什麽都似乎在耳邊聽不進去似的。

想當年,她貴為敬國公嫡長女,也是一家女百家求的盛況,父親明明知道方賢妃十分喜歡她,依然為她選了武寧侯鄭家的嫡長子,她卻不情願,雖然武寧侯也是百年勳貴,可比起安王妃虛位以待,如何相比?

且安王為皇上所喜,又占了長字,母親位分高,今後說不得便是皇後了,武寧侯夫人這樣的位子如何比的?連繼母也十分看不上敬國公的選擇,後來父親奉诏到了西北軍中,她與繼母心知肚明之下聯手,終于由方賢妃去求了賜婚。

只是這安王妃的榮耀,随着自己多年未生育,随着父親的鐵石心腸,慢慢的變了味道,姚氏拼命的讨好方賢妃和安王,她也有自己的娘家兄弟,甚至和嫂子聯手為安王這一派極力争取,可是,最終卻落得個那樣的下場,甚至自己無事,方賢妃卻被訓斥。

那幾日,姚氏天天睜着眼睛到天亮,安王卻從來沒有進過她的屋子。

如今……又要擡舉側妃了嗎……

這一頭安王與方賢妃商議擡舉側妃,各人心中滋味難明,那一邊齊王殿下談起一樁親事來,卻是眉飛色舞,不過大概也有人心中不忿。

卻如姚氏一般,一個不字也說不出來。

齊王殿下大駕光臨程府,程安瀾随侍其後。

程家啓中門,家裏男丁有一個算一個,都來給齊王殿下請安。

程家的人口不算複雜,老太爺尚在,沒有分家,長子早逝,次子為庶子,第三子為嫡子。

長房有兩個男丁,已經成年的程安瀾和還未成年的程安起,次子房中沒有兒子,養大的只有一個女兒,三房有三個兒子,長子次子均為嫡子,最大的才十二,最小的是姨娘養的,今年才六歲。

此時連六歲的小家夥都跟着父親有模有樣的給齊王殿下磕頭,齊王殿下平易近人,掃了一眼衆人,吩咐統統平身。

女眷當然也是要給齊王殿下請安的,齊王殿下特地看了兩眼程大太太,笑道:“這幾日,倒是聽了好幾回大太太呢。”

衆人的眼光唰的就落到了程大太太身上,然後又看了一眼程安瀾。

程大太太自己還沒弄明白呢。

齊王殿下道:“前兒在淑妃娘娘跟前,我就聽娘娘問了一句,修瑾上回不是說要定親了嗎?怎麽還沒動靜,就聽到說起大太太來了。”

修瑾是程安瀾的字。

程大太太頓時臉白了一層。

齊王殿下其實是有心借他爹的龍威來給他們家圓圓撐腰的,橫豎他身份高,說什麽都不怕,随即又道:“偏今兒父皇又問起來了,原是修瑾在跟前伺候,也不知父皇怎麽想起來,問他年齡家室等,我倒是聽到一句。修瑾向來侍君以誠,父皇最是喜歡這樣的品格兒,聽他說心有所屬,自然也就問了問那為何還沒定親。”

程大太太的臉又白了一層,程老太太的臉都跟着白了一白。

齊王殿下笑道:“是以我便來問一問,怎麽還不定親呢?”

這簡直是強盜邏輯,韓家當初以韓元蝶年紀還小,婉拒程家定親,如今才過了幾個月,難道就不小了嗎?便是要定親,那至少也要等人家過了一個生辰,才好再提。

真要說起來,程家還真是有點無妄之災。

齊王殿下那純粹是在出氣,當初那事兒,往小了說,程家是在拿捏程安瀾,往大了說,那就是不把齊王殿下當回事!

這會兒天時地利人和了,齊王殿下拿着皇上的口谕,正好順便敲打程家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