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狹窄逼仄的小巷,顧藏舟站在蕭瑟晚風裏,看着青姈驟然收緊卻仿佛心不在此的目光,握拳清咳了聲。披風微動,他往前走了兩步,“發什麽呆呢?”

“我——”青姈回過神,目光在他眉眼逡巡,片刻後退了半步,屈膝道:“顧公子。”

顧藏舟明顯愣了下。

她以前叫他“顧大哥”,數年如此,從未這樣生分。

青姈避過他的目光,瞥了眼笑容近乎谄媚的陳紹夫婦,暗自蹙眉,遂請徐嬷嬷先行回屋,她斂着披風,轉身又出了院門,順便帶上門扇,“顧公子有事嗎?”

她的聲音溫軟如舊,卻比離別前疏離了太多。

顧藏舟不明所以,将藏在背後的手伸出來,是個紅漆描金的提梁漆盒,“剛從遂州回來,不知你近來是否順遂,先來看看。裏頭是點小心意,你先用着。”說着又看了眼低矮破舊的門框,道:“還是不肯搬去住嗎?”

青姈知他所指,搖了搖頭。

顧藏舟見她如此,嘆氣道:“我知道你想什麽。夏天也就罷了,如今冷成這樣,屋裏籠着炭盆都不夠暖和,這地方如此破舊,怎能住人?你若不肯白住,就當是我賃給你,先撐過這個冬天。”

“不用麻煩的,這裏能住。”青姈擡眉看着他,眉眼沉靜。

曾頗為熟悉甚至期許過将來的人,此刻重逢,心底裏卻覺得陌生。

青姈跟顧藏舟認識得很早,她跟着謝冬陽入京沒多久就碰見了。

那是元和八年的夏天,她才七歲,顧藏舟十三,在端午龍舟賽上碰見,摩肩接踵的錦繡衣堆裏,少年逃出宴席到河邊看龍舟,見旁邊被人群擠着的窦氏抱着她吃力,便叫她坐在肩上,再由窦氏扶着。

那天青姈玩得開心,也記住了錦衣少年的風姿。

後來又在街上偶遇過,顧藏舟竟然還記得她。

但彼時的交情,僅止于這種偶遇。

Advertisement

直到後來母親改嫁給陳文毅,青姈跟着去赴一些宴席時,才常與他碰面。那會兒她已是豆蔻之年的少女,容貌身段都慢慢長開,與出身公府相府的美人齊名,而顧藏舟也年近弱冠,公府的苦心栽培之下,行事持重沉穩,在元和帝跟前都常得嘉許。

錦繡朱門裏重逢,都是年華正茂的翹楚,舊緣牽系,彼此傾心。

顧藏舟跟陳文毅試探婚事口風,雖未得準信,卻也有了幾分把握,待青姈格外關懷周到。甚至連顧四姑娘都仿佛有所察覺,偶爾會在人群裏含笑瞥她。顧藏舟還曾對她說,他會說服祖父,在她及笄時便上門提親。

若事情順利,那該是明年。

可惜青姈沒等到。

陳文毅獲罪入獄,顧藏舟據理力争,四處為他奔走,卻因此觸怒國公爺,被關在宗祠裏跪了數個日夜,還被國公爺下了禁令,不許再跟她往來。

青姈是嫁給戴庭安并得知些許內情後才想通的。繼父的冤案很可能就是肅王的手筆,肅王是顧皇後所出,顧家又怎會允許嫡長孫為肅王費心斬除的階下囚奔走?更不可能讓她這出身低微的罪臣之女嫁入公府。

若她早點明白,或許就不會有那麽多癡心了。

青姈理了理鬓發,沒接那漆盒。

“顧公子的照拂與好意,我銘記在心。但這東西我不能收,非但這盒子,往後公子的所有好意我都不能收。天色已晚,請回吧,往後別再來了。”

她說着,退後兩步想轉身離開。

顧藏舟猛地拽住她手腕,“柔柔——”

他的手隔着衣裳死死握緊,指腹被風吹得冰涼,貼在她手背,被青姈用力掙脫。

顧藏舟不明白辦了趟差事回來,她怎會忽然變臉,擺出這般一刀兩斷的姿态,只當是府裏長輩心存不滿,暗地裏對她做了什麽,急道:“是不是我家人……”

“沒有。”青姈趕緊否認,“這個月我從沒見過尊府的人。”

“那你這是何意?”

“意思就是公子請回,往後別再來了。”

語氣清冷,她垂着眼眸,跟先前見到他時歡喜的模樣迥異。

顧藏舟直覺面前的青姈跟他離開時的樣子稍有不同,卻又說不上是哪裏。她的容貌長相、衣裳打扮都如舊時,就連眉眼目光……

他猛地一愣,細心看她的神情。

青姈怕露餡,別過臉不看他,只低聲道:“往後別再來了,真的。過往的事我會忘幹淨,顧公子,對不住。”說罷不等顧藏舟開口,迅速回身進了院子,倒扣上院門。

陳紹夫妻倆正蹑手蹑腳地貼在牆邊偷聽,都詫然看着她,見青姈狠狠瞪過來,縮了縮脖子趕緊躲回屋。

青姈拿後背抵着門扇,胸脯微微起伏。

……

等了很久之後門外始終沒傳來腳步聲,顧藏舟必定還沒走。

青姈咬着牙默默進了舊屋。

心裏畢竟還是難受的,因顧藏舟的出現,提醒着三四年前無憂無慮的時光。那些時日如江河溪流一去不返,顧藏舟仍是公府裏貴重顯赫的顧藏舟,謝青姈卻已不是爹娘呵寵着的謝青姈。

她可能嫁給很多人,唯獨不可能嫁給顧藏舟。

抛開肅王府與國公府,顧藏舟待她很好,也幫過她很多,她欠着他。但他是公府嫡長孫,肩上挑着家族的興衰重擔,凡事都須顧全大局,身不由己。他的婚事牽系着家族的前程,不容半點任性。

顧藏舟想娶她,須先說服身為國公爺和國丈的祖父,可顧公爺怎麽可能點頭?今時今日,他還能忍耐顧藏舟無傷大雅的小動作,但若顧藏舟為她做出不利于公府的事,顧家舍不得動孫子,還不能動她嗎?更何況,陳文毅的死很可能是肅王的手筆。

可這些話青姈沒法跟顧藏舟說。

即便說了,此刻的他也聽不進去。

身在公府,見慣了宮廷高門的做派,他肯定比她更清楚這些道理,只是拗着性子不肯死心。但往往,世事會跟溫水裏煮死青蛙一樣,推着人一步步前行,最終讓他死心、認命,或早或晚而已。

就像他前世最終娶了高門之女,夫妻舉案齊眉,兒女繞膝承歡。

而她臨死時記在心裏的,也是戴庭安。

青姈坐在榻上,拿被褥蒙住了頭臉,埋首在昏暗裏,直到徐嬷嬷走進來輕輕将她抱住。

……

青姈不知道顧藏舟是何時走的,反正徐嬷嬷星夜去栓門時,外面街巷空靜。

青姈吃完飯,如常梳洗睡覺。

此後的幾日間,她的腦袋又漸漸被戴庭安占據。

她趁着空閑的時候,細細回想那件電光火石般竄入腦海的舊事。

是在元和十六年——也就是明年的春天,青姈去寺裏上香,聽見一群官家夫人在茶院裏圍着議論京城裏新近的種種傳聞。她原本沒打算聽,直到聽見有人提起陳文毅三個字,忙尋了個茶座,側耳細聽。

那群夫人議論的是薛玉。

說他攀附高官,取了蘇家的女兒,仗着蘇家的照顧才得以提拔當官,卻在外養着外室孽子。為了攀上肅王的關系,薛玉不惜拿死去的兵部尚書陳文毅做文章,在朝堂上用奸詐陰險的詭計攪弄風雨。

如今他後院起火,被自家夫人和離後反手打了一榔頭,奪去官職流放京外,也是活該。

青姈聽見事涉繼父,便找顧藏舟打聽詳細。

顧藏舟很快就打聽了原委。

原來是薛玉為向肅王表忠心,借大理寺重核陳文毅舊案的由頭,要走了兩個刑部從宿州捉來的要犯,從中興風作浪、串供設套,不止推卸了肅王勾結武将的罪名,還反咬梁相誣陷皇子。

結果薛玉後院起火,養的外室被正室蘇染冬察覺。

那蘇染冬卻不是好欺負的。

除了父親曾任工部侍郎外,她的外祖父鄭公是拿着封地的伯爺,外祖母是當年戰功赫赫的柱國大将軍的獨女,手裏一支鐵杖是太.祖皇帝親賜,連元和帝都得給幾分面子。鄭家雖距京城有千裏之遙,雖不插手京城之事,卻是家資雄厚,時常照拂外孫女。

蘇染冬性情剛烈,哪會吃這虧?

盛怒之下,她一直訴狀遞到京兆尹,要與薛玉和離。被背叛的女人由愛生怒,不止劃清跟前夫的界限,還抖露出薛玉為肅王做走狗等許多事,鬧出不小的動靜。

薛玉因此被重懲,蘇染冬飄然回鄉。

被兒子蒙蔽的元和帝大怒之下命刑部嚴查案情,肅王也因此受責。

查案的擔子似乎是落在戴庭安頭上的,他遇刺重傷也是在那之後的半個月,若青姈猜得沒錯,應該是被侯府的人借機陰了。而戴庭安重病後,銅牆鐵壁裂出縫隙,皇太孫的身份稍有洩露,哪怕只是疑影,也足以給侯府招致滅頂之災。

戴庭安縱東山再起,也白吃了近十年的苦,折損兵将無數。

若是這次她能夠出點力氣,幫他避過那場大難呢?

作者有話要說:青姈:計上心頭.gif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