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綠豆芽[二更]

老太太睡過去的兩個時辰裏, 阿嬌一直沒說話也沒把遮眼睛的布拿下來。她漸漸能體會到老太太剛剛為什麽發怒,不是什麽情志失常……而是屋子裏太安靜了!比如這會,明知道阿嬌不願說話, 窦太主還能怎麽辦?随她去吧!這樣的心态,自然不會跟阿嬌說話。

程安等宮女沒事的時候, 更不會主動跟阿嬌說話了。

阿嬌只能用耳朵去傾聽。

劉徹過來的時候, 她難得有些雀躍。

老太太還是睡,劉徹放輕腳步來到偏殿, 看到阿嬌的樣子便蹙眉問:“你眼睛怎麽了?”

阿嬌:“……我想知道看不見、說不出話是什麽滋味。”

劉徹:“……”

劉徹:“可你說話了。”

阿嬌:“我發現故意不說話和真的說不出話是兩回事。這不像用布遮住眼睛就能體會看不見的感覺……”想說而不能說,恐怕只有把嘴堵起來才能做到。

這不太雅觀, 親娘在一旁看着,肯定不會同意的。

而且太醫也說,老太太最遲晚上咽喉就能消腫,恢複語言功能。

阿嬌在剛剛已經決定給嘴巴解禁。

劉徹:“你把眼罩也摘下來再說話, 孤瞧着怪別扭的。”

“不行!”

這涉及阿嬌的另一項決定。

“我要蒙眼三日,連用膳時都不會摘下來。”

窦太主嘆息:“這小妮子認定只有知道老太太的感受, 才能更好的照顧她老人家。我沒覺得有理, 她是又在犯傻。陛下,你別理她。”

劉徹……劉徹早就習慣了。類似的事情, 阿嬌從小到大沒少做,最後結果……有些是有結論的, 有些則沒有。有結論的傻事裏, 只有一小半能證明阿嬌的行為有意義, 更多的是讓人默然無語。

可經過一堆傻事,身邊之人對她容忍度都提高許多,只要不明顯違反禮制的都随她——反正勸也沒用。至少劉徹是習慣不和阿嬌較真的,很輕易的接受她的“新嘗試”。只能吩咐左右, 小心伺候着,別讓她摔着撞着,威脅一番“皇後少一根汗毛,唯你們是問”之類。

窦太主冷眼看着:我好歹還嘗試阻止,你直接就妥協了???

窦太主阻止是這樣的——“你不必親自上陣,讓宮女內侍替之。”

阿嬌拒絕。

你怎麽行,內心感受是描述不出來的。

實際的情況比太醫說得還好。

下午老太太醒來,喉嚨就不怎麽疼了。雖然還是腫脹有膿液,但說話是沒問題的,只是太醫叮囑要少說話。她現在沒什麽胃口,只能喝熬得軟爛的粥,裏面有一點肉末和菜葉。

阿嬌坐在一邊吃饅頭,有點噎到,伸手要拿水杯,結果熱水潑在裙擺上。她只能站起來,到後面的房間裏更換衣物。

程安要扶她,阿嬌道:“沒事,我多摸索幾次就能自己走了。”畢竟長樂宮裏不會随處擺放物品,以免老太太絆倒摔跤,安全性還是很高的。

等阿嬌換好衣服回來,老太太問道:“看不見是什麽感覺啊?”

“眼前一片漆黑,好像忽然之間不會走路了。我盼着道路能窄一點,屋子能小一點,只要張開手臂就能摸到兩邊的牆面,”阿嬌形容着自己的感覺,不由更佩服老太太:“就算再給我幾年時間,恐怕也做不到像您一樣厲害。”

老太太:“我怎麽厲害啦?”

“您明明看不到,言談舉止卻和眼睛完好的人沒有差別。”

老太太大笑:“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別致的誇贊。”

阿嬌知道老太太不能說太多話,大多都是她在說,老太太聽着。也許是睡得太多,老太太不怎麽困,阿嬌便把麻雀牌拿出來,自己摸一張,再讓老太太摸一摸,但憑老太太判斷阿嬌審的牌是錯是對。

阿嬌還把寝殿裏的全部陳設都用手摸過一遍,摸到一物,便要說說是什麽。方姑姑在一旁判斷對錯,偶爾說出此物擺放的确切位置,老太太一定知曉。縱是某物細微之處有什麽痕跡,眼睛都留意不到的,她曾摸到便不會忘記,說出來往往令人大吃一驚。

如此一下午過去。

太醫啧啧稱奇:老太太心情很好,連身體的病痛都忘記了。

到晚上七點多鐘的時候,掖庭宮裏傳來喜訊。衛良人誕下一名男嬰,母子均安。老太太大喜,讓劉徹趕緊去看看孩子:“這麽大的事,你們怎麽不告訴我?衛良人生産,皇帝該去看看。”

劉徹:“不妨事,母後在掖庭宮的。”

老太太:“……”她忘記還有王太後這麽個人了。

現在想起來……難怪她不在。

不過,老太太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來,把劉徹攆去掖庭宮。那可是皇帝的第一個孩子,哪有知道兒子出生不想着看一眼的。難怪她覺得皇帝一直心不在焉,呵呵!老太太問阿嬌:“你怎麽也不說。”

阿嬌小聲說:“我忘記了。”

老太太憐愛輕撫阿嬌的秀發:這孩子一心都在她身上。

想到自己真要一病不起,阿嬌在宮裏不知要過什麽樣的日子……皇帝啊!那是個靠不住的。至于王太後,哼!老太太放權之後那點心灰意冷消失無蹤,身子骨一瞬間輕松許多。

阿嬌蒙着眼睛住在長樂宮裏,雖然不用像老太太一樣躺在床上養病,但真切感受到眼睛看不見的難處。她初次目不能視物的慌張,倒是契合老太太身體不适的狀态,祖孫兩個說不完的話,什麽都可以拿來玩耍。

又因感同身受,往往有老太太不方便說,不樂意讓人辦的事,阿嬌能察覺出一點:比如留窦太主小住幾日,比如聊起兩個去世的舅舅。不用老太太說出來,她就辦了。

窦太主覺得,提起弟弟和哥哥,娘肯定要傷心。

其實老太太并沒有女兒想象的那樣脆弱,兩個兒子剛過世的時候,她的确是很傷心的,但時間會撫平傷痛,剩下的就是懷念了。可一個人回憶總歸太冷清,每個人都是有訴說的欲/望的,但能聽她說起兩個兒子的事情的人不多,能和她一起談論兩個兒子的人就更少了。

數來數去,只有女兒一人而已。

阿嬌在旁邊聽到很多有趣的往事,包括但不僅限于景帝舅舅三歲還尿床的糗事,以及梁王舅舅有多會撒嬌,一把年紀還能抱着娘親大哭,怪不得老太太偏心他。還是那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老太太的病漸漸好起來,等她下床的時候不再覺得天旋地轉,太醫也不再要求她吃清淡、軟爛的食物,但畢竟還在養病,太油膩的最好別吃。

阿嬌眼睛一亮,高興地道:“咱們吃清炒的綠豆芽吧。”

吃喝的安排,自然是交給阿嬌的。

這一批豆芽是老太太生病之前,膳房按照阿嬌給的詳細的方子嘗試“培育”的。等嫩嫩的綠豆芽長到差不多能吃的長短,立刻報給程安知曉。

就算太醫在飲食上不給解禁,阿嬌也打算把綠豆芽拌一拌給老太太配粥吃。現在不能光吃綠豆芽,要清淡的菜色……不如再來一個綠豆排骨湯。

綠豆湯是解暑聖品,很多人天熱的時候願意喝一盅甜甜的綠豆南瓜湯。其實綠豆配上肉,冬日吃也很美味。

綠豆和焯水的大骨同炖,炖到綠豆微微“開花”,再放進排骨煲半個時辰。直到排骨軟而不爛,有脫骨的趨勢,撒一點細鹽便能盛出來品嘗。

阿嬌眼睛上蒙着黑布,一點都不透光。但三日未曾把眼罩取下來,她已漸漸習慣看不見的生活,伸手接過湯碗。裏面的湯只有小半碗,以免她灑出來。

不只她在熟悉新的狀态,照顧她的程安也一樣。

阿嬌還是更喜歡米飯,但她已經明白老太太為什麽願意天天吃蒸餅。之前的老鴨湯,恐怕老太太吃的也只是心意,并非真的有多麽喜歡。

這會吃帶骨頭的肉,沒有外人在,老太太拿在手裏直接啃,就比老鴨湯更好。她誇贊道:“好肉,沒有一點腥氣,豆的綿軟香糯全在其中。”

窦太主更喜歡清香的綠豆芽,她是沒怎麽吃過炒菜的。用來做炒菜的鐵鍋,只有中宮膳房和長樂宮的膳房才有,且一共只有兩口鍋。這一嘗之下,自然覺得比煮的、烤的菜有本質的不同,風味獨特。

吃完晚膳,太皇太後就令阿嬌取下眼罩。

“說好的三日已滿,外祖母也全好了。”

阿嬌聽話取下眼罩,起初還有點不習慣太過明亮的光線。等睡過午覺,阿嬌就被老太太攆回椒房殿休息。

老太太道:“你要是不放心,明天再來。”

阿嬌:“那我明天一早過來。”

老太太:“……”

窦太主也出宮了。

不提阿嬌回到椒房殿蒙頭大睡一整天的事,只說方姑姑在沒人的時候誇皇後孝順,就叫老太太受用。

看不見是什麽感覺呢?覺得蒙住眼睛很傻的人往往比阿嬌聰明,而想出要“感同身受”的阿嬌更孝順啊。

太皇太後靠在引枕上,語調悠長:“皇後純孝,怎能不為外人所知?”

方姑姑跪下道:“老太太只管放心,阿方知道該怎麽辦。”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見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