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寫文章
柳賀将要抄的書收好,在書肆裏閑逛了起來,這幾月書肆裏新書不多,畢竟今歲并非鄉試之年,時文集出得略少了一些。
柳賀倒是也看到幾本新書,封上印着“大才”“某地才子”等字樣,可惜內容只是平平,堪稱大明朝文案詐騙的經典範例。
倒是歐大任的新書讓柳賀翻了好幾頁。
歐大任在後世名聲不顯,但正是在嘉靖四十二年,歐大任以歲貢資格入京,廷試第一震驚天下,他就是大明朝鄉試失意者的典型,十四歲時縣試、府試、院試皆為第一,但此後八次鄉試皆不第,在鄉試一途蹉跎了二十多年。
但科場失意不代表他沒有才華,徐渭徐文長屢試不第,卻依舊是整個大明朝公認的大才子,只是眼下嚴嵩剛倒臺不久,胡宗憲便被牽連下了獄,恐怕徐渭日子也不會好過。
歐大任詩集多,柳賀卻極不擅詩,這一點和不少穿越小說的主角一樣,而八股文大概因為有固定的格式,邏輯是很清晰的,對他來說難度反而沒那麽大。
詩畢竟是有浪漫元素在其中的,柳賀并不認為自己有浪漫細胞。
……
眼下氣溫正熱,回丁氏族學的路上,只見金山寺籠在一片郁郁蔥蔥中,長江波濤滾滾,西津渡口人流如織,一派繁華人間景象,柳賀在坊市上買了兩串葡萄,回寝時想與同窗們分一分,可寝房竟然空着,他的幾位同窗恐怕都在文會上流連。
湯運鳳邀請過柳賀好幾回,他愛湊這種熱鬧,可惜柳賀毫無興致,他去文會能做什麽?比寫詩他可以說是毫無詩才,比制藝,他文章寫得連自己都不夠滿意,難道要當場背一篇《論語》不成?
柳賀洗了葡萄,獨享了一串,還有一串他用小碗裝着帶去了學堂,今日族學放假,學堂內空無一人,抄書正合适。
抄書之前,柳賀翻開自己的兩篇文章,對照着程文挑毛病,柳賀寫文章的時候很愛思考,看文章的時候同樣如此,其實對比他寫的第一篇時文,他眼下的進步已經十分明顯。
的确可以放寬心慢慢來。
柳賀又吃了兩顆葡萄,這才提筆開始抄書。
雖文章學得艱辛,柳賀卻從未放松過對習字的要求,入學之後,無論是破題還是寫文章,柳賀寧可慢些也要将字寫好。
丁氏族學書堂中藏的名家字帖更多,柳賀雖不能将書帶出,卻也可以利用午休時間模仿一二。
Advertisement
一轉眼,一頁大紙便被柳賀抄滿了,這是一本鎮江府士人出的鄉賢錄,印刷時用的就是最貴的白棉紙,這種紙紙色潔白,觸手綿柔,寫起字來墨色飽滿,屬于柳賀觊觎已久卻買不起的紙類。
這次抄書用的也是白棉紙。
掌櫃雖然沒有細說,但柳賀猜,抄書恐怕是富商用來讨好本地士紳的,不管怎麽說,手抄總是比印刷更能顯出誠意。
柳賀目光專注,蘸完墨後,白棉紙寫出的字比竹紙更顯秀氣,因它對墨的吸收更充分,柳賀不想辜負了這難得的好紙,一勾一劃都極為用心。
據說眼下最貴的紙名為磁青紙,是用靛藍所染,色如青釉,這種紙主要用來抄佛經,往往用金漆來抄,因而有“碧紙金書”之稱。
這種紙的市價是三兩銀子一張。
柳賀只能感慨,不管什麽年代,宗教斂財的本事都叫人敬佩。
抄書時柳賀便漸漸忘了時間流逝。
學堂外蟬鳴聲陣陣,他卻絲毫不受打擾,窗外偶爾有風吹入,将紙頁吹開,柳賀拿鎮紙壓于其上,繼續抄。
鄉賢錄上廢話雖多,卻也請名家寫了一篇贊美本地鄉賢的文章,格式雖不似應試文那麽嚴謹,但文章本身還是有可讀性的,柳賀抄時特意關注了文章的後幾股,一邊抄一邊學文章。
正抄得專注,座位旁卻忽然站了一個人,柳賀剛剛都沒注意到,發現對方之後,柳賀停下筆來。
“不必管我。”施允看了片刻,問道,“這是在……抄書?”
柳賀點點頭,将葡萄推了推:“施兄也嘗一嘗,施兄未返家嗎?”
“我家就在南門大街附近。”
施允是府城人,家在丁氏族學旁邊,稍稍走兩步就能到,他平日就能回家住,只是他更喜歡讀書時有人激勵的氛圍。
他原本打算來學堂讀書,卻不想學堂中已有人在了。
施允嘗了顆葡萄,便繼續看柳賀抄書,便是鄉賢錄這等最無趣的文字,柳賀也投以十分的專注,他在抄書時極其安靜,整個人仿佛與學堂外的書融為一體似的。
施允本就不喜人吵,見柳賀在練字,他也靜靜坐在一旁,翻書看了起來。
柳賀轉瞬便抄了大半,他擱下筆,活動了一下手腕和身體,繼續看剛剛的文章。
他腦中忽然靈光一閃:“施兄,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一文可否借我一觀?”
施允轉過身來,思索了片刻:“稍候片刻,借我筆墨一用。”
施允便将自己那一篇文章默了下來,遞給柳賀。
“多謝施兄了。”
施允外表淡漠,骨子裏其實是個挺熱情的人,柳賀與他相處時并不抱過多期待,可施允待他卻比旁人更親厚些。
“不必客氣,算是謝你葡萄之請。”
柳賀笑道:“那施兄你多吃幾顆。”
大明朝的水果種類比柳賀想象中豐富多了,常吃的品種大多都有,當然,後世時髦的榴蓮車厘子之類的是吃不到的,至于葡萄,應天、鎮江二府一直有種植葡萄的傳統,後世聞名的丁莊葡萄便是産自句容。
“施兄可知這葡萄由何人帶進句容?”
“仙翁抱樸子。”
“施兄果然博聞強識。”
抱樸子便是東晉葛洪,據說葛洪是句容人,曾在此修煉得道,茅山的壯大似乎也與葛洪有關聯,金山寺的和尚降妖,茅山的道士捉鬼,住在鎮江府城內,幸福感着實滿滿。
施允似乎挺喜歡吃葡萄,柳賀請他吃他也不客氣,甚至直接坐到柳賀旁邊,看他研究文章。
這篇文章是前幾日丁顯布置下來的作業,諸生各交一篇,柳賀的弱項依舊在收尾上,他對比施允和自己的文章,只覺對方之文到後股束股時氣勢愈顯磅礴,仿如滔滔不絕一般,而自己的文章則有些虎頭蛇尾,破題最佳,也算言之有物,可用來支撐破題的內容卻顯得單薄。
“施兄作文時是如何想的?”柳賀忍不住問。
“要一鼓作氣,不可束手束腳。”施允接過柳賀文章,先看破題,如今族學衆人都知曉柳賀破題厲害,文章結構也并不松散,只是他作文時思慮太多,處處都要,便反而有些拘于形式了。
施允給柳賀點出了幾個毛病,都是一語中的。
“施兄的意思是,我該學唐宋文章?”
“這個得看你自己的長處。”施允道,“柳兄可拿出那日舌戰葛長理的氣勢。”
柳賀:“……”
好吧。
其實丁顯也和他提過,讓他下筆時不妨狠一些,筆鋒激烈一些,再慢慢轉向柔和,這樣操作起來更容易,若是一開始氣勢便不足,文風再想轉反倒難了。
柳賀便遵照施允所說練起了文章。
那本鄉賢錄字數不多,再稍加把勁就能抄完,書肆那邊掌櫃也不着急,柳賀可以緩幾日再交。
眼下趁着施允在,柳賀便将那篇文章重寫了一遍。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一句出自《易》,是說君子為人要寬宏大度,做事要講仁義、行善舉。
柳賀先将破題一句寫下,再分別從寬和仁兩個角度進行議論,前幾日寫這篇文章時他的狀态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說是浮躁,今日有了施允指點,又回家放松了一趟,此刻他雖然沒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可也覺得自己整個人像是打開了一般。
不僅是思維上的,也有心态上的。
不再畏首畏尾,不再瞻前顧後,中途柳賀只停頓了數息,後續該如何寫他心中已有了把握。
一篇文章四百字,卻是柳賀數日以來寫得最為順暢的一次。
文章寫完,他就知道必然是比前一版要強的,寫起來的手感都大不一樣。
“多謝施兄了。”柳賀很真誠地沖施允拱了拱手。
施允卻一擺手,示意柳賀,他已将柳賀一碗葡萄全部吃光。
柳賀想,他大概是發現了施允的愛好之一,但以一碗葡萄換文章收尾,柳賀覺得這筆交易還是很劃算的。
……
那日之後,柳賀有空便繼續研究文章,他也不急着去寫新文章,反倒是将以往寫過的文章悉數找出,再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有了一次,柳賀就不怕麻煩施允了,之後便常去請教對方寫文章的技巧,兩人畢竟有過一起看書的交情,時日久了柳賀也算是摸清了施允的性格,對方性格有點故作老成,但實際年齡不過是個初中生罷了。
如此柳賀每日便在修改文章中度過,竹紙寫了一張又一張,手指長出了一層老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