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既見君子

狄其野百無聊賴。

敖戈和陸翼痛痛快快地去打秦州,他被關在楚王寝殿,無聊到洗馬。

他本該在抄軍規,但一眼就能記住的東西他實在懶得抄,于是打算讓無雙背個黑鍋,等顧烈回來,就說抄好的軍規都被無雙給吃了。

無雙不知黑鍋将至,舒舒服服地讓主人給刷毛,目似瞑,意暇甚。

近衛在一旁幫狄其野提水,聽着無雙咴咴叫,忽而欣慰道:“将軍在,寝殿有人氣,主公都難得輕松,真好。”

狄其野挑眉,笑問:“你不覺得如此,于禮不合麽?”

他與顧烈相處自然,但細思起來,作為君臣,如此相處,其實極是奇怪。

那近衛一副天經地義的模樣,為主公辯解道:“天底下沒有比主公更合禮合德的君子了,禁足将軍雖無前例,但也是氣惱将軍不愛惜自身的緣故。再說,将軍用兵如神,立下大功,主公待您非同尋常,又有何不妥呢。”

狄其野單知道顧烈給自己配的雜兵是從近衛裏挑的,不知道這雜兵還是個顧烈死忠粉。

無雙擡擡蹄子,示意狄其野不要偷懶大力搓,狄其野翻個白眼,低頭伺候它大爺。

午時,顧烈回寝殿用膳。

寝殿器物擺設過于簡單,像是顧烈在吩咐侍人布置時,根本不考慮日後會有伴侶,皆是單人形制,據說還是中州顧占據楚王宮時,嫌棄簡陋留在庫房裏的未用品。

狄其野與顧烈隔着一丈相對而坐。

按照慣例,禦廚親自領着膳房下人送上今日的菜品,兩個食盒,盒裏葷素俱全,另有一缽越溪米煮的飯,顧烈照常每道菜嘗了一口,對禦廚慰勞道:“禦廚辛苦。”

狄其野都能從禦廚微微抖動的胖下巴感受到他的絕望。

可憐,一個得不到食客贊嘆的廚子,就如同功績得不到承認的将軍,沒有成就感,滿目蒼涼,活着都找不到意義了。

Advertisement

“今日這道茭白不錯。”狄其野倒不是同情,實話實說。

禦廚得了狄其野的稱贊,這才振作起精神,帶着手下人退下,侍人也退出屏風外——顧烈不喜侍人時刻在側。

留下二人自在用膳,狄其野卻不專心,分神觀察顧烈。

同吃同住這麽久,其實狄其野不用看都知道,顧烈定是一筷子素一筷子葷,每道菜均勻地夾上幾筷,連份量都差不多,不論菜色,不論鹹淡,日日如此。

明明活在擁有豐富植被果蔬的古代,看顧烈吃飯,卻比狄其野的時代喝營養劑還要單調無味,好像吃什麽對他來說都沒有區別。

怎麽會這樣,狄其野很好奇。

不注重在吃上享受,和顧烈這種吃什麽都一樣的狀态是有根本差別的。

人的口腹之欲作為最原生最基礎的欲_望,強大得超出想象。即使是在狄其野的時代,物資極度匮乏,人們依然狂熱拓展營養劑的口味,不惜以損失營養價值為代價換取更好的口感。

一個味覺正常的人,是受到怎樣的嚴苛教育,才會這麽吃飯?顏法古說的那個養父……

“我臉上有字?”顧烈放下碗筷,淨手拭口,才看了一眼狄其野。

狄其野沒忍住問:“這幾道菜,你喜歡哪一樣?”

“都可。”

這和沒回答有什麽區別。

“若是非要你選一樣?”

顧烈随手指了一道。

狄其野走過去蓋了食盒,挑眉問:“你說,你剛才指的是哪道菜?”

心內回想食盒中菜品擺放的順序,顧烈推測出:“是蓮藕。”

顧烈答出口,才覺不對,若是他當真覺得那道菜更好吃,根本不需要推測,應該脫口而出,他根據記憶推測出菜品再答,就露了馬腳,完全是被狄其野蓋食盒這個動作給詐了。

問這麽個無聊問題居然還用戰術。

成功對顧烈使詐,狄其野也不多麽得意,這成功證明了狄其野的觀察,顧烈還真是吃什麽都無所謂,他低沉地笑了兩聲,嘆息着感慨:“主公,你真奇怪。”

膽子越來越大了。

對這個一點自覺都沒有的人,顧烈淡然回敬:“狄将軍,彼此彼此。”

語罷,顧烈想起問:“軍規抄完了?”

狄其野答得流利,指着後廊的方向:“我剛抄完,就被無雙吃了。不信你問它。”

他一臉正氣凜然,仿佛無雙真把他辛苦抄好的軍規給吃了似的,臉不紅心不跳,就是眉目間怎麽都透着一絲得意,又或是挑釁,篤定了顧烈不會再罰他。

顧烈看看他,不知是點評他方才的評價,還是點評他說的謊,搖頭笑笑。

“你這人,賊喊捉賊。”

又過數日,顧烈和狄其野對着秦州堪輿圖“打嘴仗”。

自從狄其野的模拟戰被五位大少誇得天上有地下無,姜揚他們都躍躍欲試,被狄其野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楚軍将領現在成天想往主公寝殿跑。

可惜主公讨厭吵鬧,一般将領不敢來,姜揚他們也不敢多停留,結果一個個都開始跟主公求情,想讓主公解了狄小哥的禁足令。

這小子簡直過于能耐了。

沒想到主公冷酷無情,不僅不放人,還占着地利假公濟私。

顧烈不擅陸戰,幾乎場場被狄其野吊打,他倒是不氣惱,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每場都有小進步。若不是事關軍機,狄其野真覺得該讓禦廚來看看,學習學習主公的優秀心态。

侍人捧着燕朝韋丞相的來信進來,顧烈掃一眼,扔一邊,繼續對着堪輿圖琢磨怎麽解狄其野的圍兵。

狄其野拿過來看,把喂無雙都不吃的垃圾扔地上墊腳。

但其中确有字詞引起了狄其野的注意,恰好時他近來一直想問顧烈的。

韋碧臣在信中罵楚王顧麟笙好大喜功,才惹來了風族對燕朝的觊觎。韋碧臣此人總愛對楚顧颠倒黑白,他寫信的意圖像是給他自己留個傳記材料,狄其野并不取信他的話。

可楚王顧麟笙攻打風族一事,确實頗有疑點。

北燕編寫的《楚王列傳》,說楚王顧麟笙剛剛封王,就開始擁兵自重,抗旨不尊,推脫燕朝先帝要他抵禦風族的命令,遲遲不肯出兵。先帝連發八道聖旨,怒斥顧麟笙有心謀反,才吓得顧麟笙出兵,将風族逐回了打雲草原。

既然用了“回”字,說明風族原本是居住在打雲草原的游牧民族。前文又用了“抵禦”一詞,說明是風族南侵。

然而,數十年前更早的記載,也就是燕朝開朝時期的《地方志》,其中記載的風族卻并非是游牧民族。

《地方志蜀川》*冊中記載,傳說風族祖先喜愛在天地間逐風流浪,随風遷徙,四處漂泊,不知不覺走遍了整個大陸,最終在一片美麗的湖泊中化身為龍。

故而風族以“風”為族名,圖騰是一條禦風而行的龍。風族追念祖先,選擇擁有美麗湖泊的地方臨水結成山寨,自古多聚居于蜀州。

按照《地方志》,風族不僅不是游牧民族,還是蜀州的原住民。

燕朝兩本史料自相矛盾。

很有可能,是燕朝驅逐了原本在蜀州居住的風族,還抹黑為風族南侵,将不義之戰正當化。

“主公,”狄其野試探着問,“你對當年楚王攻打風族之事,可有了解?”

原來他抱着《地方志》和《楚王列傳》是在看這個,顧烈聯絡起線索,若有所思道:“我那時還未出世,所知甚少。所存記載也甚少。怎麽,你對那場戰役有心得?”

狄其野搖頭:“只是有些許疑惑罷了。”

“什麽疑惑?”

狄其野再怎麽肆意妄為,也曉得楚王顧麟笙是整個大楚的底線,然而此事的疑惑關乎他狄其野的原則,他開了頭,就做不到閉口吞聲。

他隔着惟妙惟肖的蜀州山川,看向對面執着竹筆的顧烈。

在狄其野的時代,幸存者自認進入了新紀元,将屬于“原始人”的歷史束之高閣,只有狄其野這種格格不入的返祖異類,才會對過往感興趣,從成語中找尋失落時代的閃光。

顧烈是他從故紙堆中找到的理想。

史書評:楚祖,明君也。知人善用,深謀遠慮。無私無情,天生帝王材。

不僅是這寥寥一句史家評說,狄其野翻閱殘缺的楚軍戰報,推測出了一段無懈可擊的争霸雄途。

顧烈身負血仇,舉兵反燕,是師出有名;顧烈受過良好教育,楚軍從未有屠_城記載,是治軍有道;顧烈立楚後從未入侵他族,傾力治國,終成盛世,是治國有方。

而最後,顧烈竟沒有讓自己的子嗣繼位,傳位給了侄子。繼位者是守成之君,不出衆,但做到了繼往開來。

一個近乎不真實的古代帝王。

哪個良将不想遇明主?

然而史料畢竟殘缺,對着文字,狄其野也無法确認顧烈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對顧烈當然是心存懷疑的,只是将顧烈當作一個理想象征,從不曾陷入什麽狂熱。

狄其野很清楚自己并不崇拜顧烈。

他天性驕傲,無法接受任何人淩駕于自己之上。他歷經苦難,從不相信看似完美的表相。他總假設最壞的情境,以最壞的可能來猜度人心,這是狄其野的生存之道。

但或許,潛意識裏,他一直想親眼看看,看看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

他沒有想到,顧烈是這樣的人。

比記載中更不真實。

這是真實的嗎?狄其野的耳邊仿佛又響起年輕士兵臨死留下的絕望報告,那是他親手鑄成的悲劇,是他執行的軍令,讓那些年輕生命成為他人的踏腳石。

“主公。”

顧烈看向狄其野,只見此人忽然鋒芒畢露,極認真地問:“楚王顧麟笙當年驅逐風族,是對的嗎?”

“狄其野,你是在問你的主公,一個将軍該不該聽從王令嗎?”

顧烈如此冷靜的反問,讓狄其野意識到自己鑽了牛角尖。

這是古代,帝王獨尊的時代,他非要用自己的錯誤去聯系顧麟笙的決定嗎?顧麟笙收到王令後的上折勸阻,是顧麟笙能做到的極限,已經做得很好,何況,楚顧為燕朝先帝的憤怒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他尤其不該拿這樣的問題去問楚顧九族唯一活下來的顧烈,是他錯了。

狄其野為自己對古人的強求感到過意不去。

“狄其野,”顧烈不知狄其野在腦子裏繞什麽圈子,他手中的竹筆點着堪輿圖內的青城山,一語道出症結,“你該問我,會不會像燕朝先帝那樣,派你去驅逐風族。”

狄其野驚訝擡首,不可置信地看向顧烈,遲疑着開口:“你、”

“我不會。”

顧烈将竹筆丢回筒中,冷靜地看着眼前人。

片刻後,狄其野勾起唇角,緩緩落下左膝,微微垂首。

顧烈轉身離去,風吹簾動,狄其野看見秋日斜陽下,顧烈挺拔的身姿在地上落下長長的影子。

既見君子。

狄其野在堪輿圖上劃出行軍路線,将顧烈方才思索了半天的戰術打了個落花流水,在空無一人的室內,笑出了聲。

作者有話要說:  *這兩本史書都是我編的;風族是我在上本古耽(修無間兮養白龍)編出來的,這篇就直接用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