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飛越燕晗山
大興雖然還遠沒有成年,但雙翼展開,也有三尺多的樣子,蠻像那麽回事兒。
鷹?
最初的驚訝過後,大家困惑的舉頭四顧,看天上還有些什麽。
所謂飛天,肯定不會是說讓鷹飛天啊。
黃厚東跟着謝信哲也出了亭子,看着天上那只蒼黑的影子,他覺得好熟悉的感覺。
啊,對了,是那只“野味”。
嗯,有創意。
黃厚東嘀咕着,看你接着弄什麽花樣兒。
其實飛天這種事兒吧,隔上幾年,總有人弄出點兒動靜來。
除了謝信哲說過的那位摔斷了腿的辰空子,正經還有不少。
曾有一位後生,據說家境還蠻不錯。大概是看焰火有感,将特制的巨型焰火綁在背上,讓人點燃,試圖跟着焰火一起飛。結果很不妙,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摔斷了腰,背上也燒傷了,只能在床上了結餘生。
最近的一位,就是三四年前,有一位西域過來的番僧,不知是為了搶信衆還是什麽的,也演示過飛天。
只是那番僧是用了機關,借着殿宇的掩飾,平地淩空而起,直飛到佛像的肩上,很是引起了一陣子轟動。
假的就是假的,後來被揭穿了,不光挂單的地方被砸了,那番僧還被官府捉去,枷號示衆了幾天。其後不知所蹤。
不知這次會不會有新意?黃厚東盯着在天上盤旋的大興,突發奇想,如果抓住這鷹的爪子,說不定能被帶着飛。難道當初買這只“野味”的時候,小林神醫就有這樣的想法麽?
不對,成年的鷹抓個幾十斤重的獵物或許不在話下,但抓個百十斤的人恐怕還要費點兒勁的,何況這只顯然還沒長成。
“嘿,那邊有動靜!”
忽然有人喊了一嗓子。
人多眼雜,有人留意到遠處的山頂,似乎有紅豔豔的什麽東西在移動。
果然,那像火焰般熱烈的顏色,沖出落日之上,仿佛從太陽中升起,向此地而來,越來越近!
一只巨大的風筝!
風筝下頭還有人!
黃厚東不自覺地抓緊了自己的腰帶,不可置信地看着在天上俯沖而下的“風筝”。謝信哲則是向前走了幾步,好像這樣能看得更清楚似的。
像風筝一般的物事,轉眼便飛到了近處。
上頭的人正是小林神醫!
只見那“風筝”連着三角形的懸吊架,而小林神醫便平伏在那架上,身子收進一個繭形的布袋之中,看起來穩穩當當。
到了觀雨亭上頭,“風筝”離地大概有五六十丈的樣子,只見林慧的右手一甩,一件物事被扔了下來。
大家都看天的時候,小可兒将之前放在旁邊的紅色長繩拿了出來,在人少的地方圍了一個圓圈,然後守在那繩圈旁邊兒,不讓人踏進去。
反正這裏地方寬敞,并沒人跟小孩子計較。
林慧手裏的物事正扔在這繩圈裏。
原來是個竹筒。
這個竹筒并沒像小可兒之前用的那個一樣上竄,而是觸地而爆,登時騰起一大片黃色的煙霧。
紅色用來傳訊,黃色指示目标。
瞪大了眼睛,張大着嘴巴的衆人,都趕緊退後幾步,離那黃煙遠些,怕被嗆到。
那黃煙卻沒有任何煙火氣,很快便消散了。
這樣的距離,林慧當然看到了謝黃二人,她揮了揮手,算是打個招呼,便扯動操縱繩,借着風勢,盤旋了一下,轉向飛走了。
這只三角滑翔翼,雖然用了好些功夫,不過由于材料的緣故,按照林慧的估計,大概也就是一兩次的使用壽命而已。
今兒的風不錯,林慧還想好好享受一下呢。
秋日的風,有些涼,帶着秋天特有的幹燥氣息。
禦風而舞,這種舒爽,不在其中,難得其味。
山間常有稍強的上升氣流,将滑翔翼托起,由此便可以在空中更久,當然也可以滑翔更長的距離。
于是地上的衆人便見到那只巨大的風筝,還有風筝下頭的人,在暮色之中,華麗麗地越飛越遠,不久便隐約不可見了。
不知是誰發了一聲喊,便有些好事的年輕小子,沖着林慧飛越的方向追去。
謝信哲也顧不上黃厚東了,一疊聲地讓牽馬來,跟着追去。
黃厚東的嘴巴張得老大。因為一直仰着頭,脖頸都僵硬了。自己用手将脖子狠狠揉了揉,順帶搓了幾下下巴。心裏頭酸甜苦辣鹹諸味俱全。看了看周圍,轉眼只剩下了自己的随從,不由苦笑了一聲。
難怪爺爺時常說自己年輕不曉事,果然沖動是魔鬼啊。
小林神醫年紀也不大,怎麽知道的東西這麽多呢?
居然還真的會飛!
這回麻煩了!
林慧在天上足足回旋了大半個時辰,眼看天色愈來愈暗,視野欠佳,才挑了一處比較平坦的地方落了下來。
地上跑的絕對沒有天上飛的快,那些跟着的人早沒影兒了。
滑翔翼和想像的一樣,果然壞了。适才擡高機頭降速準備降落的時候,便開始聽到咔咔的斷裂聲。
滑翔翼部件很多,最讓林慧頭疼的,一個是機翼,一個是骨架。
機翼的原料嘗試了好些,從最普通的棉布,到預制得極薄的皮革,最後林慧選中了一種蜀地出産的絲錦,這種錦織得極為細密,又薄又韌,價錢雖不便宜,好在效果不錯。
骨架更加難搞,支撐翼面的塔架和懸吊的三角架,都要結實能耐壓,重量又不能太重。時間太短,實在無法整出鋁合金來,碳纖維更加不用想。試過好些這個時代的合金和木料之後,選中了一種被稱之“輕木”的木材為主料。
顧名思義,輕木确實很輕,但相應的,結實程度就欠缺不少,在設計上反複斟酌,勉強算達到要求。
一落到地上,沒有人幫忙,以林慧自己的力量,連控制這只滑翔翼本身都不夠,骨架斷了好些,基本報廢了。
這是意料中事,林慧并不心疼。粗略檢查了一下,翼面還是好的,小心拆下來折好,下次還能用。
林慧點燃了一只發信號的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