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香囊

康熙三十一年七月,皇帝巡幸塞外,太子和四爺都留守京城,并未随駕。

皇宮裏幾乎一半的嫔妃都随駕出京,尤其是高位嫔妃,基本上都走了。玉齡不需要再日日去德妃面前立規矩,感覺紫禁城的天似乎都藍了些。

不過,京城的确是太熱了。她不免又想起胤禛答應過自己,如果不随駕去塞外就去莊子上住一段時間的承諾來。

只是太子留守京城,責任重大,而四爺如今也開始辦差,緊緊跟在太子身後,算是得力臂助,一時間也很難走開。雖然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卻是難以兌現。

其實玉齡本心裏,只要自己能出去,胤禛是不是跟着,根本沒有關系。只可惜這個念頭也只能在心裏想想,連烏嬷嬷也不許知道。

她是胤禛的妻子,胤禛在宮裏忙碌,她自然要替他看好家,打理好日常生活,不讓他為這些小事分心。這是她身為福晉的本分。

玉齡為此悒郁不樂了許久。可惜胤禛太忙,根本沒有發現她的不同。

好在雖然不能出宮,但禦花園裏也有不少臨水的地方,可以消磨時間解除暑氣。所以聖駕出京之後,玉齡每天一早出門,一直在外面待到胤禛快要回自己的院子,才慢悠悠的回去。

這日她正在水榭之中看一本游記,烏嬷嬷臉色凝重,腳步匆忙的走了過來,顧不得滿頭大汗,把亭子裏伺候的人都打發了,焦急的道,“福晉,出大事了!”

“怎麽了?”玉齡并不怎麽在意,宮裏的日子,其實只要習慣了,每天也就那麽幾件事,規規矩矩的,出不了什麽大問題。

烏嬷嬷左右看看,這才湊到她身邊,将一個香囊交到她的手裏,壓低了聲音道,“福晉,這是從爺昨兒換下來的衣裳裏找到的。”

也許是夏日陽光太烈,玉齡腦子裏還有些迷糊,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麽意思,問道,“怎麽?”

“這不是咱們的東西!”見她不解,烏嬷嬷不由加重了語氣。

玉齡低頭看了一下手頭的香囊,雪緞為底,上面繡了栩栩如生的“魚戲蓮葉”圖案,造型精巧,做工精細。但玉齡的确沒有見過。

玉齡一向信奉不論做什麽事都要做到最好,所以如今自己的身份既是胤禛的妻子,他的東西自然都是玉齡親手打理,每一樣都心裏有數。但這個香囊,她沒見過。

就算她會記差了,但烏嬷嬷既然把東西送來,必定是已經找過單子對了,确定這東西的确不是他們的。所以這一點毋庸置疑。

Advertisement

分析完了這些,玉齡的腦子也開始轉動起來。胤禛的身上帶着來歷不明的香囊,這說明了什麽?

玉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胤禛在外面有人了。可這卻無論如何說不通。且不說胤禛的身份,無論看上了誰,只要回來說一聲,就可以開了臉放在無厘頭,根本無需如此。單說胤禛的個性,也不像是能做出這種事來。

還是說,對方的身份,不是胤禛能染指的,所以才會這麽暗度陳倉?

在玉齡即将腦洞大開神展開的時候,烏嬷嬷的聲音适時出現在她耳邊,“福晉先看看香囊裏的東西,奴婢實在做不得主……”若真是一個香囊,哪怕這代表着四爺可能在外頭有人了,也不至于讓烏嬷嬷這般方寸大亂,急忙趕來。

玉齡聞言,打開了香囊往裏一看,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重新合上袋子的手都有些發抖,驚疑的看向烏嬷嬷,“上用的貢品也不過如此了。”

香囊裏裝着的是兩粒圓溜溜的珍珠,有鴿子蛋那麽大,色弱淡金,光輝熠熠,毫無瑕疵,乃是珍品中的珍品。玉齡雖然沒見過,但立刻想到了一個詞:東珠朝珠。

在清朝,這是帝後才能用的東西啊。

胤禛是從哪裏得到的,并且還放在随身的香囊之中?

這個問題一出現在腦海裏,玉齡瞬間得出了一個結論,恐怕胤禛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上帶着這種東西吧?他年紀雖然不大,但已經頗有城府,不可能會把這種可能招禍的東西,大搖大擺的戴在身上。

無論事實如何,恐怕要問過他才能知道了。

玉齡緩緩吐出一口氣,将那香囊緊緊握在手心裏,看向烏嬷嬷,慢慢的道,“我心裏有數了,這件事還有誰知道?”

“沒有別人了。”烏嬷嬷道,“爺的東西都是頂要緊的,奴婢不敢交給別人,都是親手整理過才讓他們送洗,免得遺漏了什麽。”

“你做得對,往後就如此辦。”玉齡稍微放松了些,“這件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嬷嬷先回去吧,就當什麽都沒發生過。”

烏嬷嬷應聲退下,玉齡靠在欄杆上,眉心一點一點的蹙了起來。這件事沒有那麽簡單,怎麽看怎麽像胤禛被人下了個套子。

可是這個套又實在太過粗糙,畢竟這東西放得并不隐秘,很容易就會被發現。

所以說是陷害胤禛,倒也不想,那麽對方究竟想要做什麽呢?

胤禛回來的時候,對上的就是一臉嚴肅的玉齡,他不由吓了一跳,問道,“福晉這是怎麽了,可是發生了什麽事?”

要知道平日裏福晉在他面前,無不是嘴角含笑一副心情愉快的模樣,這尚且還是胤禛第一次看到她那麽嚴肅的樣子。

玉齡屏退衆人,直接将手中的香囊給他看。胤禛有些不解,“這香囊似乎有些眼熟。”

“是昨兒爺戴在身上的。”玉齡道。胤禛認不出來,倒也不奇怪,這些小配飾都是玉齡搭配的,更衣也有人伺候而不必自己動手,他自然并不會注意到。

“有什麽問題?”胤禛挑了挑眉。

玉齡直接問道,“這香囊不是咱們的,爺是從哪兒弄來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