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對詩

皇後輕巧地笑道:“懋嫔一心為國是好,只是這文臣武将如何,不是我們深宮婦人該操心的,日後這話還是少說吧。”

懋嫔的面色乍然變得慘白,幾乎要惶恐地跪下了。皇帝手一擡道:“罷了罷了,節慶本是喜事,随性作詩朕也不會追究什麽。”言語雖然寬和,神色卻已經帶了些許的不悅。懋嫔心裏更加沉沉地下墜,閉口斂聲瑟瑟地縮在牆角坐着。

皇後顯然不會忘記在行宮時冰塊的事。她瞥了懋嫔一眼,神色厭惡。

也不照照自己的身份,能讓她親自開口打壓都算給臉面了!這麽上不得臺面的人,也敢幫着沈氏來和她作對!

此時一向寡言的謹嫔笑道:“怎麽還沒有輪到容華?她的詩作嫔妾已經等不及了。”

這話雖含着幾分妒意,卻解了席間因懋嫔而産生的尴尬。

楚華裳不再拖延,撚起一方紙箋放于內監的托盤中。另一側的禦前宮女大聲念道:“一盞燈,四個字,酒酒酒酒。二更鼓,兩面鑼,哐哐哐哐。”

衆妃嘩然。

因着過節,酒席間自然有喜慶的歌舞表演,那兩片鑼鼓的聲音一直是響着的。嫔妃們聽着那聲音越發地忍不住儀态,最終紛紛哄笑出聲。劉婕妤一邊捂着肚子一邊指着楚華裳道:“哎呀,不帶這樣的啊,把我們都給戲弄了!你這油嘴滑頭地也叫詩詞!喲,笑死我了……”

“你別笑她,換了咱們還寫不出來呢!大俗即大雅,楚妹妹的詞俗成這般也是絕妙了!”趙淑媛也是個爽利人,一壁指着長信宮裏挂着的寫有“酒”字的大紅輻條道:“重陽裏都飲菊花酒,伴西鑼喜樂。對仗工整尚且容易,可應景兒應得這般貼切、喜色這般濃郁的咱們還沒見過呢!我看楚妹妹這副詞是個千古絕對呀!”

徐婕妤也笑說:“皇上也真是,自個兒在上頭偷着笑了半天,我還當是多麽絕妙的詩句呢!害的我們這些俗人還在寫些正兒八經的詩文!”偏巧此時到了二更天,宮門外那位打梆子的小太監兢兢業業地敲起了鼓,喊了一聲“小心火燭”。鑼聲伴着鼓聲,這下衆人笑得更厲害了。

席間笑聲許久才停止。楚華裳的詩作太有趣,衆人反倒把妒恨比拼的心思抛到九霄雲外,皆興致勃勃地把酒言歡。

拓跋弘何嘗不因這一句太俗又太雅的詩文龍心大悅。

楚華裳實在太能幹,既哄了皇帝喜歡,又讓這些一貫矛盾重重的嫔妃們買賬了。大家夥都和樂融融地,皇帝看了就更喜歡了。

對詩仍然在繼續,只是之後的詩篇都是筆随心動,不再有攀比之心。

這個重陽節大家是真正過得舒心了。

不多時輪到了文嫔。她因為失寵,旁人都将她看做是嫔位中的最末。

此時嫔妃們都自顧自地歡笑,并沒有多少人認真聽她的詩作。楚華裳得勢之後,大家甚至忘記了文嫔也是有才華之輩。

宮女為文嫔念詩的時候也不甚殷勤,聲音小得後排都聽不到:“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安知北塞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大殿裏突然寂靜下來。

永壽宮的蘇貴人因為只聽清了前兩句,不知大家為何冷了場,只以為是文嫔的詞不好。她聲色鄙夷地說道:“阖家團圓的日子,又是在宮中,這樣悲春傷秋的詞句也太不妥當了……”

“夠了,蘇貴人!”皇後擺出了罕見的威儀斥責她:“文嫔的詩作雖不那麽喜慶,也不是你能貶斥的!”

殿內更是鴉雀無聲,蘇貴人吓得跪了下來卻不知出了何事。

皇帝擺一擺手,道:“朕與爾等都是宗室貴族,此時能夠享團圓之喜,一同宴飲作樂,可北疆戍邊的軍士們卻要忍受離別之苦。”頓一頓道:“衆人都賀團圓,卻無人能想到那些為國盡忠的人。徐氏的詩,很好!”

此時那些原本沒聽清的嫔妃們也知道了文嫔到底寫了句什麽詩。衆人明白文嫔的詩作才是有情有義、有忠有賢,再對比自己的詩作,可真是太貪圖安逸了。一時間紛紛滿面肅穆,楚華裳等人都順着皇帝的意思大加褒獎文嫔。

蘇貴人則連連磕頭請罪。

文嫔低頭謙遜道:“嫔妾只是有感而發。若沒有那些守家衛國的将士們,哪裏來和平盛世,我們又怎能在這裏安坐宴飲。可憐他們卻不能好好地過重陽節。”

文嫔的詩作和懋嫔可是大不相同,她一不談朝政,二不談江山,只感慨邊疆将士的離別之苦。

極妥當,又識大體。

拓跋弘看着這個已經被自己冷落了數月、差點都認不出面目的嫔妃,眼中越發地欣賞。

這篇詩作不僅飽含大義,更重要的是,北塞征戰這話最對拓跋弘的胃口。

說起北塞,拓跋弘可不是一般的追憶啊。

當年他為太子時,雖是堂堂中宮的嫡子,無奈父皇寵妾滅妻,心裏眼裏只有李貴妃生的三皇子,幾次想廢太子。拓跋弘的兒時過得如履薄冰,後來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拼死上了北塞的戰場去掙軍功。

當時北塞可是匈奴作亂,蒙古部族又內鬥,匈奴的大軍兵強馬壯地打到潼關,幾乎要吞了大秦北邊的一千裏國土。康靖帝最先派了當時的上柱國李老将軍去征戰,結果李戰神因年歲已高竟病死在邊關。一時間朝中無能臣勇将,派去接替元帥的幾個人都沒有李将軍的才幹,和匈奴打了十年拉鋸戰,勝負未分。

拓跋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硬着頭皮去了。說不怕死是假的,匈奴不富饒卻擅作戰。撇開性命之憂,最讓人抓狂的是北塞沒有個能幹的将軍,他這個太子又不敢和李戰神媲美,倒時候去個三年五載,仗還沒打贏……軍功又從何而來?

可若是不去,被廢太子就是遲早的了。那可惡的三皇子被康靖帝送去了苗疆平叛,匈奴那是什麽樣的硬骨頭,苗疆又是一群什麽人,不過是部族的叛亂,他短短數月就“凱旋而歸”,“軍功卓著”,把孫皇後和太子氣得吐血。

然後拓跋弘就懷着怨氣和鬥志去北塞了。攤上那麽一個無情無義的父皇,肥肉早被穆武王一個人吃了哪裏還輪得到他,只有北塞這種哪個皇子都不願意去的地方才能碰碰運氣。康靖皇帝一看太子有志氣,笑着拍桌說好,反正匈奴沒個二三十年打不下來,就當是太子去幫個忙振奮下士氣也好呀。

誰都沒想到,這位第一次出征的太子殿下竟一路福星高照。拓跋弘到邊關不久,匈奴那邊傳來呼韓邪可汗的阏氏——就是和親的端陽帝姬,被處死的消息。匈奴此舉是表示兩國沒有和解的必要,他們的願望是把整個中原吞下去。端陽是孫皇後的小女兒,拓跋弘唯一的親妹妹,匈奴人還将帝姬殘破的屍首送給秦軍示威。

拓跋弘一下子就受不了了,他想起來這麽些年自己和母親、兄妹們過的受盡欺辱的日子。嫡出的帝姬還要送去和親。如果他不能拿着功勳回來,他和母後都會和端陽一個下場。

他當天晚上親自領兵追敵軍去了——那個把端陽送給秦軍的将領恰恰是匈奴的虎王,也是他們的主将。拓跋弘血氣方剛又憤恨交加,在不要命的神勇之下加上他這些年兵法、騎射都學得不錯,竟真的把虎王給坑殺在雪原峽谷。勝仗打得太漂亮,秦軍士氣高漲。

而後拓跋弘又發揮陰謀家的本性把蒙古部族給拉攏了,這一招比硬碰硬高明得多。短短半年之後,匈奴獻上美女上千黃金萬兩來求和。

拓跋弘把人都殺了金子都留下,回朝禀報父皇。老皇帝笑逐顏開,對拓跋弘第一次真心地感到滿意了。

之後兩年又出了不少事,幾個皇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最後登上皇位的還是拓跋弘。

拓跋弘現在當皇帝快九年了。想起當年大漠征戰,總是十分自戀地佩服自己的神勇。

也時常想端陽活着該多好。

當初太子的功績不但讓皇帝滿意,也讓大秦的将士們欽佩。北塞的守軍就是最忠心擁護拓跋弘登基的那批人。

文嫔賦詩一首讓拓跋弘想起了自己的下屬們。作為一個優秀的君主,他當場下旨,戍守北塞的軍士們凡千夫長以上都加封一級爵位。

這樣原本官階不高的千夫長也至少是個門尉爵了。

衆妃齊聲稱贊皇帝英明,稱贊文嫔賢德。

楚華裳掩飾着眉色中的抑郁。原本她才是今晚最出彩的一個,可半路殺出個文嫔……文嫔失寵全因為自己,這一次搶了自己的風頭還複寵,算是以牙還牙了。

文嫔蟄伏已久,這一次出手竟如此厲害。她不和楚華裳争文弄墨,偏用巧招制勝。說起來這邊塞詩也就文嫔來寫最恰當,她一貫清高,說話做事都特立獨行,若是一個普通的妃子,整天容色嬌媚、性子和順地争寵,突然寫這麽一首不該是女人寫出來的詩,反倒太刻意了。

宮人們看文嫔的目光中再也不敢有輕視。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