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愛的犧牲

更新時間2016-5-3 8:13:06 字數:1397

故事虛構請勿對號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留到以後坐着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

你還依然

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

媽媽的歌聲不悅耳,但是它的甜美和幸福,任何一個明星的都無法比拟。

“媽,你真厲害,歌詞記得這麽準。”

爸爸一旁說:“你媽天天唱,月月唱,年年唱,哪裏會記不到歌詞。”

我住在娘家兩天,心情變得愉悅。媽媽的笑容又重出臉上,她意味深長地說:“這首歌寫的非常現實。老來伴,老來伴,一個人在世上辛辛苦苦一輩子,最後陪伴你的,只有你的伴侶。

雖然你們三姊妹都很孝順我們,但是你們有你們的家庭,有你們的工作,有你們的生活,不可能24小時都陪在我們身邊。

所以啊,夫妻關系一定要處好。你和展鵬,不要因為生不生二胎,鬧矛盾生隔閡。

還有吶,你住在這裏,不能讓胎兒有任何閃失。否則,我們不好向親家和展鵬作交代。”

一向聽爸媽話的我,第一次口是心非,表面承諾照看好肚裏的胎兒,心裏卻盤算做藥流的日程。

望着頭發斑白皺紋深陷的二老,我百感交集,兒時的一幕幕不甘落後地跳了出來。

我出生在川南一個小山村,爸爸是水電站工人,媽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下鄉知青。

媽媽為了來到人世不久的大姐,為了完整的家,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回原單位上班的機會,抛掉鐵飯碗,留在閉塞艱苦的鄉村,伴随爸爸,一心一意照看我們。

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家戶戶都盼望生兒子傳宗接代,家裏也有個勞動力幹農活兒。

媽媽生了大姐,朝着生男孩的目标努力奮鬥,結果第二胎還是個千金,爸媽給我取名“陽召弟”(小學時,爸爸把我的字“弟”改成“娣”。),希望下一胎是男孩,結果美夢再次落空,化為泡影。

左鄰右舍和親戚人家頗有些不屑我們這樣的家庭:都是女孩子,能有什麽出息;長大了嫁人,就是別家的人了,自己到頭來孤苦伶仃,白忙活。

爸媽對旁人的冷言冷語不予理睬,細心地養育我們。爸爸教我們背三字經唐詩宋詞,講解名人故事。媽媽教育我們要自愛、自重、自強、自立。在炎熱的夏季,襯衣的最上一顆紐扣也要扣得嚴嚴實實。媽媽這個要求我至今記憶猶新。

大姐不喜歡讀書寫字,對畫畫極感興趣。爸爸買本小圖畫書,大姐每天對着畫,線條幼稚,卻別有一番風味。爸爸看大姐有繪畫天賦,于是拜托單位上擅長山水人物畫的朋友教大姐。後來,大姐如願以償考上一所美術學院。

從小,我學習成績好,對法律故事頗有興趣。爸爸專門為我購買法制故事書。

不管多忙,爸媽總要用一只眼睛看守我們,不管多累,爸媽都要用一只耳朵傾聽我們的聲音,不管多苦,爸媽都要和我們交流溝通。

同時,媽媽安排:大妹帶兩個妹妹玩耍,二妹輔導三妹學習,家務活兒三姊妹量力分配。

在爸媽的博大關愛和諄諄教導下,我們三姊妹快樂地生活,長大成材。大姐在外地省城做了光榮的人民教師,我做了律師,三妹成為人見人誇的能幹的漂亮護士。

爸媽年紀大了,幹不動農活兒,我們希望二老安度晚年,根據各自經濟能力,湊錢在城裏給爸媽購買了一套二的房屋。

每年春節,盡管跋涉千山萬水,大姐總會如期趕回來給爸媽拜年。不管醫院多麽忙碌,三妹也會千方百計陪伴爸媽吃團年飯。我呢,在爸媽需要的時候,總是第一個趕到。每逢大假佳節,我們三姊妹輪流或是一道陪爸媽各地旅游。

如今,鄰人親朋,對我們這個女兒之家充滿羨慕,有人請教怎樣才能培養像我們三姊妹這樣有出息又孝順的孩子,爸爸簡潔明了地說:“以身作則,從小教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