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關系緩和
劉徹聽到這些話,不禁打量一番康熙,眼中盡是懷疑,“他不喜歡你,為何會立你為太子?”
“朕汗阿瑪最愛的是他寵妃的兒子,夭折了。”說起往事,康熙嘴角泛起苦笑,“二哥不如我聰慧,五弟比我年幼,看不出好壞,而且我熬過了天花。”
天花要人命,康熙有說過。劉徹見他說的情真意切,不由自主地想到康熙八歲沒了爹,九歲死了娘,他娘不是皇後,也不是寵妃,宮裏的奴才又捧高踩低,他一個普通妃子的兒子,在宮裏的日子不可能好過。
幸運登基為帝,卻要面臨三藩,還要跟四大輔臣周旋,還要防着北邊的敵人,還死了三個妻子,康熙沒瘋,還有精力關心兒子的功課,劉徹心中的怒氣瞬間消失殆盡。因為換成他,他做不到,處理朝政的同時親養太子,還給其他兒子布置功課。
“那我們說正事。”劉徹道。
康熙下意識問:“正事?”
“你問我氣什麽,我現在告訴你。”如康熙所言,留給他和康熙的時間不多。剛才若不是太生氣,劉徹不會故意不搭理他,“一篇課文,我認為讀二十遍足矣。”
康熙看了看他,不信他是因為這點事生氣:“你真是氣朕要求他們讀一百二十遍?”
劉徹點點頭,一見康熙想說話,連忙擡擡手,移到他身邊小聲問,“你這裏如何選拔官員?”
“科舉考試。”康熙說出來,想到他不懂,就大致給他解釋一遍。
漢朝選官是通過舉孝廉,也有自薦,比如東方朔,就是上書自薦被漢武帝劉徹選中。劉徹聽康熙說完就說,“你兒子無需考科舉,也無需寫賦博名聲,吸引皇帝,也就是你我的注意。我認為他們只要懂就夠了,無需全部背會。”
“朕知道。”康熙點頭,“所以朕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劉徹見他回答的很快,一點也不意外他會這樣說,“你那個百遍是指沒人給你講解的情況下。他們有師傅,師傅會為他們解惑,根本不需要讀這麽多遍。有這個時間,不如去做點別的。”
“別的?”康熙好奇地問,“你想到了什麽?”
劉徹:“剛才朕見你有幾個兒子身體羸弱,不如讓他們學騎馬射箭。”
“他們下午學。”康熙道。
劉徹眉頭一挑,“下午不上課?”
“上到一點鐘。”康熙說着,見他很意外,“你認為朕讓他們一天學到晚?”
劉徹以為小皇子們死讀書,讀死書。嘴上卻說:“我以為幾天學一次弓箭騎術。”
“不是。”康熙道,“現在都清楚了,不改了?”
劉徹不假思索道:“改!”
“還改?”康熙眉頭緊鎖,怎麽跟他預料的不一樣,“為什麽?”
劉徹:“沒必要。按照——你這裏有沒有太學?”
“有國子監,類似漢朝的太學。”康熙好奇道,“怎麽突然說起這個?”
劉徹也沒瞞他,“國子監那邊怎麽教,尚書房就怎麽教。你那些兒子對于你來說只是兒子,不是儲君。”見康熙面露遲疑,像是不能接受,“如果你想再教出九個儲君,剛才的話當我沒說過。”
“不會的。”康熙道,“他們都知道太子是儲君,朕也告訴過他們,誰都不能越過太子。”
劉徹笑了,笑中夾雜着一絲無力,“大皇子和太子的關系不好,是你親口承認的。他如果真把太子當成不可撼動的儲君,再借給他個膽,也不敢跟太子作對。
“我也是嫡子,不是長子,自我被立為太子,我那些兄長心裏不服,面上也是對我恭敬有加。大皇子能像我的兄長一樣,我以後不再管你兒子的事。”
康熙沉默下來。
劉徹知道他聽進去了,忍不住打個哈欠,“你好好想想。我一而再再而三和你說孩子的事,只是不希望胤礽是下一個據兒。”
“有你我,他不會的。”康熙脫口而出。
劉徹渾身一僵,意識到他說什麽,心裏挺高興的。可他重活一世,許多事都看開了。當然,不看開也沒辦法,他現在都成這幅樣子了。正因如此,劉徹也能輕而易舉說出,“萬一我明日離開了呢?”
康熙張口想反駁,話卡在喉嚨裏,“……別說胡話。”
“誰都無法保證明天會發生什麽,包括你我。”劉徹認真道,“我以前總認為我無所不能,據兒的事就像一巴掌扇在我臉上,我醒了,卻不願承認據兒的死跟我脫不了關系。其實我知道,是我太放縱身邊的人。他的死有我一半責任。”
康熙:“我也知道。可是朕的那些兒子,除了老大,都服太子。”
“他們還小,還沒嘗過權力的滋味。”劉徹分析給他聽,“更別說至高無上的皇權。”停頓一下,“朕言盡于此。”
康熙看着劉徹閉上眼,輕輕嘆了一口氣,就往外面去。
劉徹能感覺到他,睜開眼看去,他已然到門口,連忙在心裏問,“幹什麽去?”
“朕想一個人靜靜。”康熙道。
劉徹:“那你別忘了回來。”
“不會的,這裏是朕的寝宮,朕的家。”康熙說完,穿門而過。緊閉的大門擋住了劉徹的視線,劉徹有些擔心康熙,可他也知道康熙此時需要一個人好好想想,就放下帷帳睡覺。
康熙飄到乾清宮庭院中,望着乾清宮正殿,扭頭看看南邊的尚書房,又看了看東邊的毓慶宮,竟哪也不想去。
在院中停留好一會兒,望着藍天白雲和烈日,康熙長嘆一口氣,随風飄出日精門,看到一個小太監急匆匆往這邊來。
康熙停下來,看到小太監直奔敬事房,求見顧問行。沒過多大會兒,顧問行走出來。康熙一看是往東暖閣方向來,下意識想,朕得立刻回去。只感覺眼前一花,到了東暖閣。
啊!
劉徹驚呼一聲,睜開眼,怒道:“玄烨!”
“對不起,朕不是有意的。”康熙連忙從他腿上爬起來,“有人找你,朕急着告訴你,沒成想直接飛進來,還落到你身上。”
劉徹一聽事出有因,皺了皺眉,瞪他一眼,也沒再說什麽。坐起來揉揉腿,就問:“誰?”
“皇上,顧問行求見。”
梁九功的聲音傳進來,劉徹連忙看向康熙。
康熙:“敬事房總管。梁九功是乾清宮總管。顧問行管着後宮的事。”
“宣!”劉徹穿着靴子,披上袍子坐好。顧問行推門進來。劉徹直接問:“何事?”
顧問行行了禮,躬身道:“啓禀皇上,惠妃令人送來出宮宮女的名單,請皇上過目。”
“什麽意思?”劉徹在心裏問。
康熙解釋道:“你們那時候的宮女都是老死在宮中,朕這邊的宮女年滿二十五歲就便可自請出宮。”
“為何放出去?”劉徹不懂。
康熙:“先別管這些。讓顧問行把名單遞上來,問他還有什麽事。”
劉徹以為三言兩語說不清,就按照他說的做。顧問行接道:“過幾日小選,惠妃娘娘還令奴才問皇上,乾清宮要不要添人。”
“名單上有沒有乾清宮的人?”康熙問。
顧問行聽到劉徹的問話,“奴才沒看。”
“你先下去,朕看看,回頭讓魏珠給你送過去。”魏珠是今兒當值的小太監,顧問行認識他。聽到康熙說完,打個千就退出去。
劉徹沖梁九功擡擡手,梁九功立刻把門關上。劉徹擡手想把奏章遞給康熙,意識到他碰不到,就打開讓他看,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名字,“這麽多?”
“正常。”康熙道,“每過五六年就要放出去一批。”
劉徹:“為何?”
“放她們出宮嫁人。”康熙道。
劉徹順嘴問:“太監呢?”
“他們不。他們本身是家裏窮的吃不上才進宮為奴,出去了被人瞧不起,不善經營的沒過幾年就會淪為乞丐。”康熙不由自主地想到劉徹說他“吃糠喝稀”,“朕真希望,萬民康寧,天下熙盛。”
劉徹接道:“心存天下的皇帝都希望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可那種情況,根本不可能。”說着,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不說那些,說說這個吧。”
康熙仔細浏覽一遍,“沒問題。乾清宮就不加人了。你我現在這個樣子,人越少越好。就怕你習慣了人服侍,突然少幾個不習慣。”
“我沒那麽尊貴。”劉徹道,“我以前還是太子的時候,經常只帶兩個奴婢就出去了。說起出去,何時帶我出去看看?”
康熙看向他:“好奇?”
“當然。一千八百年啊。”劉徹感慨道。
康熙想一下,“太子大婚後吧。”
“說起太子,你給他的奏章該批好了吧。”劉徹道。
康熙想想:“應該。”
“你要不要去看看?”劉徹道。
康熙不解:“看他批奏章?”
“對!正好可以借此看看太子私下裏什麽樣。”劉徹道,“如果他對你萬分信任,也沒有一絲逼宮之心,你以後只要盯着你大兒子,時不時敲打他一下就行了。”
康熙猛然想到一段往事,那是二十九年的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他病了,太子胤礽到行宮看到他,沒有一絲憂愁,康熙當時很是寒心,就讓太子回京了。
戰事繁忙,他身心疲憊,後來回到京城,太子見到他十分高興,康熙就沒跟他計較。久而久之,就把這事給忘了。
康熙聽劉徹說完,心中生出一絲擔憂,“萬一那孩子有那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