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髒亂差的六十間與土村
張海軍是六十間的老居民,提起六十間和土村,相信很多的好力河人都直搖頭,好力河建設開發之後,在好力河好賺錢的傳說下,大批的東北人湧入好力河,打零工,蹬板的(俗稱“倒騎驢”),賣菜,擺小攤,收破爛等,沒有知識又沒有技能只能從事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那時的六十間和土村還是一片荒地,但是在多萬平市區的邊上,因為離市區近,方便去市區做小生意,所以這些人就在荒地上用土加上草和成泥,在地面挖個一米深五十多平方的方坑(挖坑下去是為了保暖,适合寒冷地區),用和好的加草泥在方坑上沿堆出一米多高的牆,上面再用木頭杆和木板或者樹枝封上,頂上再抹一層泥,這樣一個簡單的地窨子平房就蓋好了,流浪的人也就有了一個遮風擋雨起居生活的家。
開始時好力河的生意确實好做,随着人口的急劇湧入,六十間和土村地窨子的規模大片擴張(那時的房子是随便蓋,沒有人管),人員成分也特別複雜。各種逃犯也把目光盯向這裏,成為逃犯躲避抓捕的天堂,俨然成為了藏污納垢的場所,各種偷盜,搶劫,強奸,甚至殺人的治安及刑事案件時有發生。不管白晝和黑夜,總能聽見警笛嘶鳴的聲音劃過。
惡性案件的頻繁發生,震驚了上層領導,在市領導重視下,這裏成立了專門的社區(綠環社區),配備了精明強幹的基層管理人員,加上對這一地區的管理,雜亂無章的地窨子重新進行了規劃,盡量打扮成排的樣子,地窨子也不再讓随便蓋。如果修建地窨子,必須要經過社區以及街道的審批。配備了社區民警,随社區幹部經常深入到居民家中走訪,建立嚴格的居民登記制度,讓各種逃犯無處躲藏。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整治,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案件的發生率急劇下降。
李國前來到好力河時候,六十間和土村已經不讓随便建房了,但那個時候,好力河的商業體系已經完善,從事各種小生意的人員也已經明顯過剩,六十間和土村一些做小生意的早期居民都意識到了掙錢的艱難,由于來的又比較早,在生意好時已經掙下一大筆錢,所以就有一些人在地窨子的大門上貼出此房出售的廣告,印上自己的手機號碼把房子委托給鄰居照看,整個家庭又搬回了東北。這種情況在六十間和土村有很多。
因為賣房子的比較多,價格就相當的便宜,李國前剛來這裏上班,也打算去六十間買一個地窨子自己居住。
那個年代好力河還沒有公交車,也許因為市區較小,只有從多萬平市區到南廣場的中巴小客車,停在民族商場前,售票員破鑼嗓子:“南廣場,一位兩元,一位兩元。”地喊着。
一個周六的下午,李國前從庫裏門大街一路西走,走到機修廠的北牆角,就上了了土路,因為前一天剛下過雨,這段土路的坑窪部位還殘留着積水,李國前蹦跳躲避着水窪,艱難的走過了這段土路,來到了化工公司的大門口,從這裏往六十間村裏,道路開始變得狹窄,車轍把土路拉出了一條一條的水溝,行人的腳印在泥水中清晰可見,李國前小心翼翼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踱着,皮鞋變成了水靴,鞋裏的襪子已經褶皺着濕漉漉地裹在了腳丫上。
因為地窨子是自建住房,沒有上下水和集體供熱,在窄窄的泥路兩側,每個地窨子的院牆靠近大門的外側,高高的煤灰堆在那裏,摻和着各種食物殘渣,瓶瓶罐罐食物包裝生活垃圾,甚至大小便都在裏邊混合着,散發着惡心刺鼻的味道。
李國前又踟蹰着走了一段距離,這裏依然是污水橫流,泥漿和生活髒水混合在一起,毫不客氣地浸潤着行人的雙腳,右側的大門上有一個此房出售和電話號碼的黑字,在大門前,李國前找了個幹松點的地方,把雙腳放了上去。
從上衣口袋裏掏出手機,照大門上面電話號碼撥了過去,嘟嘟響了三聲之後,手機裏傳出一個滄桑的聲音:“你是誰,你找誰啊?”
李國前:“請問,是你要賣房子嗎?”
對方警惕地問:“你是哪裏?”
李國前:“我是好力河,我在六十間看見一個大門上有此房出售的黑字廣告。”
對方放松了警惕:“呃,是的。是你要買嗎?”
李國前:“嗯,我打算看看,你這個房子打算多少錢出手呢?”
Advertisement
對方:“兩千五。”
然後電話裏就一通誇房子位置地勢的好。總之是超值超便宜。
李國前:“我能進院去看一下房子嗎?”
對方:“可以的,你在門前等一會,鑰匙在鄰居家,我給他打電話,讓他給你開門。”
李國前:“好的。”然後挂斷了電話。
幾分鐘之後,從左邊的大門裏出來一位中年人,手裏拿着兩個用紅繩拴在一起的鑰匙,問:“是你要看房子嗎?”
李國前回答:“是的。”
中年人首先打開了木頭大門,李國前随中年人走進院子裏,這個院子不大,大約不到一百平方的樣子,院子裏地面鋪着紅磚,因為潮濕,也可能時間久沒人打理,紅磚和紅磚之間的縫隙裏長出的蒿草,有的都有一米高。院子的左側有一小堆碎煤渣,看來是原來放煤的地方,院子的右側扔着一個鐵籠子和一個低矮的鐵皮小窩,可能是原來主人養雞或者是養狗的地方。
中年人又用鑰匙打開了房門,李國前剛一邁進門檻,一股黴味撲鼻而來,因為沒有人居住,已經斷了電,屋裏黑黢黢的。
順着臺階走到地窨子的地面。
整個地窨子的地面也是紅磚鋪設,牆面是用泥抹的,可能有些年頭,再加上煙熏火燎,許多地方抹的泥面已經脫落,露出用泥草垛起來的牆體,斑駁的如同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
靠近門口右側的屋裏是一個土搭的竈臺,竈臺上還有一口沒有鍋蓋的大鐵鍋,鐵鍋裏面滿是紅褐色的鐵鏽。
這個地窨子一共是三間,中間那間是過道兼廚房,兩側的兩間,一間是卧室,一間是雜物間,放雜物那間地面上扔着一些小孩的廉價塑料玩具和一些缺胳膊少腿的生活用品。卧室那間靠窗子的位置是一個土炕,連着外屋的土竈臺,土炕上鋪着地板革,用的時間太久了,已經分辨不出地板革的顏色了。并且有很多泥土落在上面。
擡頭仰望,地窨子的房頂是用木頭檩子做為支撐,有的檩子已經腐朽開裂,木頭檩子上面是柳條編制的芭片,透過芭片的縫隙還能看見上面的黑色瀝青油氈,有幾個地方的油氈已經破損出洞,通過洞口,外面的陽光能射進屋內。
大體打量完畢,李國前走出屋門院落,中年人随後把門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