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叔
一年春秋度歲月,歲月無情度人別!問君此去何時還?來年葉落是歸期。
回望橋頭君未還,畫下憶惜與君時,刀光劍影留傳說!作詞百餘為誰歌?
獨倚空閣望雁飛,把酒黃昏到月下,滿園桂香似人還!高舉空杯笑人醉,花笑我癡夢不醒。
一日聞君駕鶴去,惜嘆人去名也盡!撫琴一曲送君魂,琴聲入耳顫吾心,相思淚下誰又知?
兒女之情還未斷,又到江湖風雨亂。行俠好義終不見,淚望孺弱葬他劍!兵臨城陷血染河,空恨自身力不敵!從此英雄劍下魂。
這是一首詞《離易合》,由早年端木珊所作!在那一年,它一直被民間的孩童婦孺廣為傳唱!而今能知道這首詞并與其內容有關的人已經不多了。雖然現在為止,還有為數不多的人傳唱,但只知這詞的大意映出了當時所有普通百姓家庭在一夜間失去親人的悲傷和無助的心情!而其主意不外是寄托了寫者 對詞中主人公平時的思念 和死去死的 痛惜 。
雖然詞中人的存在與否?已很少有人去考證了但聽人傳聞說:那年甚至現在,雖有愛但大多是聚少離多!寫詞的人在寫完這詞過後也因思成疾,整日生活在醉夢裏。說到這會有不少人嘆息就像她說轉眼又到江湖亂,多少柔情,多少淚?而寫詞的人似卻也只能眼看這一切發生!
聞聲望去,适才念叨這首詞的聲音是出自一霧氣騰騰的山谷中,山谷背後還有兩座大山,分左右而立,山下有地也有田但卻不過兩三畝,可見這主人家也是很清苦的!田地中的農作物長勢也是不好。田邊種有五棵桂花樹,樹下有草但卻無路!離桂花樹五丈遠的地方有間大屋!放眼四下望去這裏除了這座茅草屋以外,便再無其它人家。
房屋分四間,正堂裏有一桌、四椅,還有一衣着華麗的美貌少女和一個倚杖而立的老者,女子正在窗前來回走動,嘴裏正呤唱着剛才那首詞;而那老者卻呆呆的望着窗外。就在女子剛念完那首詞時,老者卻轉過了身。
女子轉過身見老者正在凝望着挂在牆上的一副四仙圖,這圖上畫着的人并不是什麽神仙!女子稱那老者為二叔。聽二叔說來這上面畫的只是四個凡人但可惜的是沒幾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就連二叔也只是知道其中一個人的名字。
雖說那四個人都是同在一幅畫上,但四人所處的地方卻各有所異!就像是分別處在四處不同的景上一樣。
有一人身着青衣,背劍立于高山上但又卻看不見他的面,
有一人身着紫衣站在搖船上,手裏拿着一把扇子一樣的東西,他似在擡頭望着什麽?
有一人手裏握着劍似在刺着什麽?但他所刺的地方卻是空無一物。
還有一人,女子就在熟悉不過了!這畫中的人是個少女,她一身黑衣,衣似是被風吹起又像是她旋轉身軀所至!揚起的左手,也不知是何意?她便是端木珊了。
“二叔,這最後一句含義是什麽呀?”
Advertisement
老者悠悠的轉過身,似在夢中驚醒,但又有些想不起剛才的話語:“你剛才說什麽?”
聽女子把詞中最後一句複述了一遍後,老者緩步向窗前走去:“十八年前,蓬萊人常來中原滋生事端,枉死的無辜百姓全被扔進了河水之中,一到冬天河水一幹涸,露出的則全是陷在泥土裏的白骨”。
女子從未聽二叔說過這事,雖然知道二叔知道的事特別的多,而今若不是問起還一直不知道,因為這些事二叔從來不會主動的多說一句。
女子猶嘆說道:“想不到蓬萊人竟如此喪盡天良!”但轉念一想,又是疑問重重:“在中原發生這樣的事,朝廷難道真就任其猖狂?”
老者看了一眼女子,嘆息道:“朝廷自然會管,但每出一次兵、便會丢失一坐城池!”
女子:“這是為什麽?”
老者似不想再說那件往事,但此時不知為何,竟顯得有些生氣:“朝廷事先有令,如若打不過,那就退兵!而且每年還得向蓬萊獻上無數的名妓和錢糧,後來更是猖狂,蓬萊人剛一至城下,有的城主就已棄城而逃”。
女子道:“那城裏的百姓怎麽辦?”
“順者拖去做苦力,逆者就地處決!你說能怎樣?”話到最後,老者不竟還有幾分的無奈!就似誰也改變不了的這個結局。話音落下時,又走回到了那副畫前,只是看得沒有之前那麽入神了。
女子滿是憧憬的說着:“如果我要是城主,我決不會棄城不顧百姓的死活!我只會把那些無人性的蓬萊人殺得一個不剩!”
老者以然聽出女子之意,但想起當年自己的經歷,忙是阻止:“你爹娘雖不是被蓬萊人所殺,但你也休得去和朝廷扯上任何的關系!”
女子自知自己雖是稱這老者為二叔,但一直卻覺得這個稱呼來得十分的不合,雖早年問起過原因,但二叔和爹娘每次都是轉開了話!久而久之,也沒有再問了;後來爹娘卻也是相繼都過世了。
現在說起這事,也只是因為二叔是在朝中做過官的,至于那是什麽樣一種情形?就不曾聽說了!只知道做了官什麽都有,至少想像中是有使不完的金銀,穿不盡的綢緞;歷來做官的女子雖是極少但當城主的也不是就沒有。
雖然一直想做城主,但以前二叔總是會反對,而今這個理由倒是不錯!:“天下興亡,人皆有責!何況現在朝廷正是需要人的時候,我雖是.”
“住口,你爹娘把你們姐弟三人托付給我,我自是不會讓你去白白送了性命的!你一個女人家還關心這些事!”
女子不解的說道:“這怎會是白白送命呢?”
老者對于當年的事十分忌憚,想起那年曾發過誓:有生之年決不再入南都一步。但怎麽也沒想到的是這個侄女竟是如此的不聽勸,宮中有太多的明争暗鬥!若是再加上皇上不明事由,那也是只有被陷害的命。弟妹死時,自己雖曾想過讓兩個侄子去學些本事,但後來一想外面有太多來路不正的人,若是害得他倆再有什麽差錯?那自己又如何向死去的弟妹交待!而這事當然也就作罷了。
現在一想侄女的作風雖是和弟妹十分的像,自己一時又怎能說清其中的利害!只得相比言之:“皇帝當年犯糊塗在先,現在讓他損失幾座城算是便宜他了,我當年辭官逃到此,一則是為了躲避追殺、二就是為了遠離朝廷,這麽簡單的道理,你那兩個弟弟都比你懂!”說罷,便是甩袖轉過了身!此時,不禁又想起了當年弟妹托付侄女三人時的情景,之前雖是想起,但那時卻不是那麽的強烈,而此時早已是老淚縱橫了。
這老者是當年朝中聲望頗高的人,他親眼見開宗手拿秘旨交給三大組織!他也是那幾人中的其中一個見過遺诏上秘密的人。但在那不久便相繼發生了誅九族的事,而那些死的人都是和見過遺诏的人有莫關系的人;因為擔心被牽連,所以當夜便潛逃出了宮,而這些年卻也一直過着擔驚受怕的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他又能何處躲身?
遺诏上并不是寫着誰繼位?因為那時的開宗還活的好好的!那道遺诏上寫的不過是皇室世代相傳秘密。
開宗說他悟出了诏上所寫的意思,但他卻沒說只是找了幾人同看那遺诏,果然是誰也沒說對那上面所要表達的意思;盡管是如此,但開宗後來還是怕有人誤猜出那意思引起天下人的恐慌,故而先殺人封口。
而此時的他已是個快入土的人,卻還是沒想出那诏上的意思!良久,才緩言:“天色不早了,你早些去尋他們回來吧!外面畢竟不是很太平,可別讓他倆出什麽岔子”
女子應聲便向門外走去,消失于樹叢中。
三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