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老奴不但對不起殿下,更對不起孝敏皇後。”康嬷嬷說着,眼眶微微泛紅。
晏遙見她如此,不能說是不驚訝的,但她并不出聲,只是靜靜地聽康嬷嬷繼續往下說。
“當年,娘娘十六歲,還未出閣,老爺決定将她許配給當今聖上,娘娘起初是不肯的。後來恭親王來信,信中提及願舍棄一切,帶娘娘離開。”
“這封信,原本是親王派人交給奴婢,再托奴婢轉交于娘娘的,可是老爺不知從何處得知了此事,以奴婢家人性命相脅,截下此信……”
說到這裏,康嬷嬷已然有些哽咽,頓了頓,才繼續說道:
“自娘娘故去以後,奴婢便總是忍不住地去想這件事……倘若不是奴婢,娘娘如今應當還平安康樂地活着。”
晏遙不由想起她剛入東宮時,從侍妾那兒打聽打到的傳聞。
“嬷嬷每日誦經祈福,想必也是為了此事罷。”
康嬷嬷點了點頭,用手背默默拭去眼角淚水。
“奴婢原以為這樣做就能讓自己的心裏好受些,可……可如今舊事重提,奴婢這心裏頭,卻仍是覺得惶恐不安。因此,奴婢無顏再面見太子殿下。”
說着,康嬷嬷将頭低了下去。
晏遙一時間亦不知說什麽才好。
事實上,就算當初那封信真的到了公孫沅手中,她也未必就真的能與李旭厮守。
可埋在康嬷嬷心中的這件事,卻更像是一個死結。
斯人已去,此結再無他解。
半晌,思忖過後,晏遙才道:“佛常說‘因果’二字,我雖不懂這些,可眼下,卻也知嬷嬷忽略了一件再淺顯不過的事。”
Advertisement
康嬷嬷不知晏遙所指,擡起頭來,眉頭微蹙。
“倘若先皇後當初沒有入宮,現在又哪裏來的太子殿下?嬷嬷心中既然于娘娘有愧,便更該繼續扶持太子殿下,莫要教他傷了心才是。”
晏遙将這一席話娓娓道來,康嬷嬷聽了,起初将眉頭攏得更緊了些,再後來,卻是舒展了眉頭,默默地點了點頭。
就在這時,晏遙身後響起了晏芸的聲音——
“阿遙。”
她剛一回頭,晏芸就已然快步走到了她的跟前,“阿遙,我四處在尋你,你怎麽竟跑到這兒來了。”
晏芸到底是個心大的,絲毫沒有察覺出康嬷嬷神色間的異樣。
康嬷嬷見她倆有話要說,便不再打擾,尋了個由頭便又往廚房內去了。
“什麽事?”晏遙問。
“我剛回了房,原想着白日裏受了驚吓,便去榻上躺了,想稍作歇息,可這一閉眼,滿腦子卻都是那輛馬車,還有白鷺的臉……”
晏遙以為她是猶自驚魂未定,才來尋的自己,正準備出言安慰幾句,還沒開口,晏芸卻已經接着說了下去。
“其實剛看到的時候,我就覺得那輛馬車上有個标記特別眼熟,只不過當時沒有想起來是在哪兒見過的。方才閉上雙眼的時候,我突然就記起來了,那記號竟然是……”
晏芸說着說着,不由自主地拔高了音量,見了晏遙眼色,才将聲音壓低了些,繼續道:“那記號,我竟在貴妃那裏見過。”
原來,雙親亡故後,晏芸經張玉華挑唆,進宮“作證”,也正是在那時,她才無意間在貴妃寝宮之中,見到了那朵紅蓮樣式的首飾。
“起初,我只以為那只是尋常發釵,并未放在心上,如今這一聯想……阿遙,你說會不會……”晏芸仔細這麽一想,背後就有些發寒。
晏遙聽了,亦是面色凝重。
思忖片刻,她還是将白鷺被攆的實情對着晏芸簡略說了一遍。
這丫頭既然誤打誤撞,撞頗了張玉華暗地裏所行的勾當,也不好再叫她蒙在鼓裏。
“這,這……”晏芸驚得說不出話來,“這委實太匪夷所思了些。”
“不過如今,他們也不會再将你當做靶心,所以,你也不必過于憂心。”
晏遙寬慰了她,可晏芸卻仍是憤怒難當。
“我可不會就這樣輕易放過她們!”她氣呼呼道,“這次被我撞破了她的惡行,正是天道有輪回!”
說完,她擡頭看向晏遙,又道:“阿遙,這次就讓我替你們收拾她,也算是還了你收留我的人情。”
晏遙不知自己這個妹妹是從哪裏沾染上的“江湖氣”,竟有些哭笑不得。
“不行。”她想了想,卻還是拒絕道:“你有這份心就夠了,可是你查案毫無經驗,對方還認得你的臉,又怎麽能去涉險?”
“我可以叫上……”晏芸剛要把那個名字脫口而出,說了一半,聲音卻又弱了下去。
她撇了撇嘴,擺了擺手道:“那好吧,如果你們需要我作證,我随時願意。”
“好。”晏遙嘴上這樣答應了,是不願傷她的心。
可事實上,莫說沒了長公主,晏芸只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女,根本無力指證一個執掌中饋的貴妃,單憑她之前的反複行徑,若是由她出來作證,必會遭致張玉華的攻讦。
晏芸交代完了事,見晏遙一臉心事重重,又無意留她,便識趣地回了自己的院子裏頭。
晏遙心中的确有事。
倘若之前,她與李玗還只是猜測,可晏芸的話,卻無疑坐實了這種猜測。
此事若真與貴妃有關,他們要查,又能夠查到哪一步呢?
晏遙再回過頭去,繞過沁水湖,去往李玗書房時,遠遠地看見一個人影,剛從書房中離開。
看穿着像是個宦官,倒不是什麽高的品階。
晏遙沒看到對方正臉,因而也不确定是誰來過。
等晏遙走到李玗書房門前時,還沒等她敲門,門卻已然從裏邊打開了,二人據是一驚。
晏遙一愣過後,對李玗微微福了福身。
李玗像是有些不習慣她的禮數,不自然地從嘴中說出“免禮”二字。
“何事?”李玗清了清嗓子,問道。
晏遙于是将晏芸所回憶起來的細節同他說了一遍,她眼見着李玗的臉色越來越冷,心也跟着一點點往下沉。
猶豫片刻,她仍是開口問道:“殿下剛才派出去的人,有信了嗎?”
李玗尚未開口,晏遙身後忽然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步履聲。
“殿下。”來人來不及行禮,便回禀道:“我們派去的一十二人,統統喪命于半路,一刀致命,傷口平整,看手法,竟像是……禁軍所為。”
晏遙倒吸一口冷氣,回過頭去。
來人不是別的,正是李玗身邊的得力心腹,紀斐。
紀斐将腦袋深深地低了下去。
死去的都是兄弟,是朋友。
一十二條性命,光天化日,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于半道,饒是他鐵血手腕,也做不到毫不動容。
李玗沉默半晌,終是問道:“那些被綁的孩童可有下落。”
紀斐将頭又低下半分,道:“臣無能,未能追查到蹤跡。”
“罷了。這亦不是你的錯。”
“殿下。可是禁軍……”
李玗咬牙道:“此事,尚無憑據。”
“殿下!”紀斐驚訝于李玗的回答,将腦袋微微擡起,漆黑雙眸看向李玗,想要繼續争辯些什麽。
禁軍二字背後意味着什麽,不言而明。
殿下究竟是覺得沒必要查,還是不敢查,不願查!
“如若真是禁軍所為,這般毫不掩飾的殺人手法,卻也着實是可疑了些。”晏遙在一旁緩緩開口道:“紀侍衛急于查出真相的心情,我與殿下都能理解,可是切莫鑽進了他人的圈套才是。”
有些話,李玗不便說,她便替他将疑點給指了出來。
紀斐聽後,這才冷靜了些。
能調動禁軍的人,全天下只有兩個,一是皇帝,二是皇帝的親信,殿前太尉劉稽。
行兇之人,顯然是想讓李玗将追查的方向引向他的父親。
“剛才是臣一時沖動了。”紀斐想明白了這一點以後,亦不再糾結,只是仍然憤憤不平。
等他走後,晏遙才轉過身,看向李玗問道:“你怎麽想?”
“如果真是父皇,又何必多此一舉。”李玗道。
生殺予奪大權皆掌于一手之人,根本無需做這樣多欲蓋彌彰之事。
“可是你仍舊懷疑,禁軍內部出了問題?”晏遙繼續追問道。
李玗垂下眼眸,避開了她的目光,淡淡說道:“什麽都瞞不過你。”
“可你為何不将此疑慮告知與紀斐?”
這,才是她最不解的地方。
李玗不語。
“這件事,殿下是當真不想再繼續查下去了嗎?”晏遙秀眉微蹙,有些難以置信地看向他。
“你是孤的正妃,該管的,是東宮內務。這些朝堂上的事,往後,就無需太子妃插手了。”
晏遙張了張嘴,卻發現自己竟說不出一個字來反駁于他。
她如今的感覺,就像是被一盆冷水,從頭澆灌到腳底一般,偏偏又像是個吃了黃連的啞巴,有苦說不出。
半晌,她才讷讷開口道:“殿下說的是。晚膳應當已經備好,還請殿下移駕正廳。”
“嗯。”李玗淡淡應一聲,竟跟什麽也沒發生過那般,同她一前一後地走向正廳。
晏遙原還想着問他,今日宮中來了人,可是出了什麽事?
現在看來,卻也沒有這個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