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召見

如此震驚朝野的消息, 後宮自然也能知道。更何況這是太後與昭儀的娘家人,皇後聞聽之後深深嘆了口氣,命傳了禦醫準備着, 親自往寧壽宮裏去了。

其實太後的消息比皇後還靈通呢, 皇後到的時候, 袁勝蘭已經在寧壽宮裏哭得昏天黑地了。

袁太後看起來比她好不到哪裏去,雖然沒有呼天搶地,可臉色煞白。禦醫連忙上來診脈——其實不用診也知道,無非是急火攻心、傷心過甚, 要開疏郁、寧神、補身的那些個方子罷了。

皇後叫禦醫下去拟方子了,自己從宮人手中接過一杯茶水, 親自遞到袁太後手中,嘆道:“母後,不管出了什麽事, 您總要自己保重身子才是。”

袁太後并不去接那杯子, 只是把眼睛轉過來,死死盯着皇後,從牙縫裏擠出幾不可聞的幾個字:“你如今——”後面幾個字消失在她唇齒之間,雖然聽不到, 卻仿佛能讓人感覺到這後半句話是硬生生在牙齒當中被碾碎了。

皇後微微向前傾了傾身:“母後說什麽?”

袁太後緊緊地握着雙手。皇後說是來勸慰她的,其實袁家父子身亡, 皇後不定有多稱心呢。

後宮之主原該是皇後,可是她這個太後卻還壓在皇後上頭,一則是因為孝道, 一則就是因為袁家之勢了。可這會兒,袁家父子三人俱亡,袁氏一族只剩下了幾個在外的小官兒,再就是一個空空的承恩公府,竟連一個四品以上的官兒都拿不出來了。

如此,她這個太後除了一個孝字之外,還有什麽能拿出來壓人的呢?而就算她能拿孝道壓人,也不過只是在這後宮裏徒自折騰。

後宮與前朝并不是割裂開來的,一個在前朝毫無勢力的太後,就算再把架子端得高高的,也無非是空架子。你說孝道可以壓人,可你的話若是連後宮都出不了,孝不孝還不是由着別人說了算?

袁太後深深吸了口氣,把湧到喉嚨口的甜腥壓了下去:“我說,這會兒我心都亂了,後宮的事,還要你來打點。”

皇後恭順地點點頭:“母後務必保重身子。皇上在前朝知道了這事兒,也是傷心得了不得,已經追封了袁大将軍為忠武公。”她目光一轉,望向還在一邊抽泣的袁勝蘭,“皇上還說,雖則昭儀妹妹已經入宮,可忠武公不是別人——許昭儀妹妹為忠武公服一年的齊衰,景陽宮可挂白,昭儀妹妹若是想為父兄做些法事,也可叫宮中寶華殿安排。”

齊衰,是出嫁女為父親所服的孝期。若是在普通人家,父親死了,出嫁女服孝乃是常理,可嫁進皇家卻不能講究這個。因妃嫔第一要務是伺候皇帝,所謂卑不動尊,誰敢說自己的爹比皇帝還重要呢?

且,在這等冠冕堂皇的說法之下,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既要服孝,自然就不能伺候皇帝了。一年的齊衰,就是一年不能承寵,青春易逝,誰消耗得起呢?

只是袁勝蘭這會兒可沒想到這個問題。她只聽見了皇帝特許她服孝,還許她在寶華殿做法事——那地方,可是只有太後與皇帝皇後才能去做法事之處,其餘人可沒這個資格,頂多也就是為這幾位祈福而抄寫的經文能在寶華殿裏燒一燒罷了。

皇後說完了,服侍着太後歇下,這才告退回了交泰殿。捧月連忙奉上茶,道:“娘娘快潤潤口。只顧着說話了,這半天竟是連口水都沒喝。”

皇後微微一笑接了茶,輕嘆道:“出了這樣的事,宮裏想必也是人心惶惶的。傳我的話,不許胡亂議論前朝之事。另外,既是皇上許了景陽宮挂白,就叫人快些把要用的東西送了去。忠武公乃是以身殉國,布置上頭不可馬虎敷衍。昭儀年紀還小沒經過這些事,着個懂規矩的人過去幫襯着,都向她講清楚,別讓下頭那些偷懶的糊弄了。尤其是做齊衰的麻布,景陽宮必然沒有,叫內務司快些尋出來做了孝衣送去,不許耽擱!”

捧月抿嘴笑道:“還是娘娘想得周到。”她剛才可是在寧壽宮裏都看見了,袁昭儀怕是根本還沒想明白呢,瞧着還挺得意似的,怕是覺得陛下這是特別擡舉她吧?

皇後笑了一笑,又道:“昭儀慣愛鮮亮,大約也沒有合适的首飾。你去庫房裏——我記得有一對青金石的簪子來着,還有一對象牙的,一并給昭儀送過去。”

捧月便忙忙地開庫房去了。皇後倚在那裏出了一會兒神,忽然道:“依你看,太後可想到了沒有?”

這話說得沒頭沒尾,立在一旁的捧雪也有片刻的茫然才明白皇後所指,猶豫道:“依奴婢想,太後應當是想到了的。”袁昭儀就是個榆木腦袋,袁太後可不是。

“可她也沒替袁氏推拒。”皇後皺起眉頭,喃喃地說。若是袁太後想讓袁勝蘭早些生下皇子,就不該由着袁勝蘭領了皇帝的“恩旨”,而是該婉拒才是。既能得了實惠,還能顯得袁氏謙遜。

“也或者是太後當真沒想到?”捧雪也不敢肯定,“畢竟此事來得太——”太突然了,誰能想到袁家父子一下子就全死了呢?

梅皇後輕輕笑了一下:“當初太子身亡,太後也沒有糊塗……”親生兒子死了,太後都能迅速地想到了對自己最有利的辦法,現在不過是死個娘家人罷了,難道還能比死了太子更要緊?

“再不然,太後可能覺得許氏的孩子——”捧雪還沒說完就自己停了下來。且不說許氏肚裏是男是女,就算生下來了,袁昭儀服孝呢,這孩子也歸不了她。

但除此之外,捧雪想不到別的理由了。除非,除非袁昭儀生不生孩子,袁太後其實并不關心。

但這怎麽可能呢?有袁氏血脈的皇子登上皇位,才是對太後最好的結果啊。否則,她為什麽非要接袁昭儀入宮,為此連選秀的日子都要往後推呢?

皇後的命令一經下達,立刻傳遍了整個後宮。許瑤送走了來她面前八卦的一個才人,臉上就忍不住露出了笑容——簡直太好了!

“這下,袁昭儀可不會天天跑到美人面前來使臉色了吧?”知韻也是歡天喜地,“一年齊衰呢,咱們總算耳根清靜了。”

“不要胡說,昭儀那是關心我。如今她娘家出了這樣的大事,我身子重,不能過去安慰,你備些東西送過去,也是我一點心意,請她節哀。”許瑤輕斥一聲,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說起來,等這孩子要生的時候,昭儀還未出孝呢,大約是見不着他落地了。”

“啊!”知韻恍然大悟,“這樣,皇子就定然是皇後娘娘來撫養了!”

“嗯。”許瑤輕輕點了點頭。她向皇後那裏遞了話之後,卻始終沒得到明确答複,可見皇後并不願為了她這個孩子與太後作對。如今可好了,袁家父子死得可真是時候!

“過幾日你去見家人的時候,往家裏傳個話兒,就說到底是姻親,雖隔得遠,也該跟沈家走動走動。”

知韻是宮女,每個月能在宮門口見一次家人,說起來往外傳遞點消息可比她容易多了。唉,也還是因為她位份太低了,若是位居九嫔,只要有孕,家裏人就能被宣召進宮見面,到生産之時還能進宮來照顧幾天。

“跟沈家?”知韻大為驚訝,“您是說,就,二姑娘嫁的那個沈家?”

“除了他們還有誰?”許瑤皺了皺眉。說實在的,知韻沒有知香好用,不夠機靈,有時候話還多。

“可是,您不是一直都說皇上不喜歡沈家……”許家不是一直都巴不得跟沈家撇清關系的麽?尤其是關于定親的傳言,許瑤一直在宮裏都是絕口不提沈家的。

“你只管傳我的話就行了。”看吧,不但是笨,還多嘴多舌問個沒完。皇上再不喜歡沈家,如今袁家一倒,沈家必然出頭,放着這樣的姻親不聯系,豈不是愚蠢?再說,進宮這大半年,她隐隐約約地也琢磨到了一點東西——有時候面上看起來是那樣的事,也許事實并非如此呢……

見許瑤不悅,知韻不敢再多問,連忙應了下來。許瑤這才覺得心氣順了些,端起手邊的紅棗茶抿了一口:“宮裏可還有別的事?”

有袁家這一件大事在,別的都要算雞毛蒜皮了,知韻想了一會兒才想到一件:“哦,之前太後娘娘要召見梅大儒的妻兒,好像說這幾日就該到京城了……”

娘家出了如此大事,袁太後還要見什麽梅汝清的妻兒呢?袁勝玄人都沒了,難道還能給他張羅冥婚不成?

不過人都召進京來了,現在又說不見——從嶺南到京城好遠的路呢,縱然梅汝清是白身,也不好這樣耍着他的妻兒玩的。更不必說,梅汝清在軍中教授倭語的事頗有成效,正逢倭寇為患,對于這般有用處的人,皇帝多半要加以賞賜,那就不能以普通白丁視之了。

袁太後不見,只好梅皇後來見了。正好也是娘家族人,見一見理所應當。于是,後宮的妃嫔們去向皇後請安的時候,就聽說承恩侯夫人領着梅娘子陸氏和其女兒進了宮,正在殿內與皇後說話呢。

“多年未見,七嬸瞧着沒什麽變化,婳兒倒是長得這麽大了。”

方才陸氏進殿,行的是參拜大禮,皇後受了,這會兒說起話來,便是家禮了。梅汝清在族中排行第七,皇後呼為七叔,對陸氏自然便稱七嬸。

“民婦不敢當娘娘這般稱呼——”陸氏連忙就要站起來,卻被梅皇後示意,叫宮人給止住了:“七嬸不必如此多禮,我與七嬸這許多年沒見,七嬸這般,可就是與我見外了。”

梅皇後未嫁之時,的确常出入梅汝清家中,與陸氏自然相熟,只是如今她母儀天下,身份自是不同,陸氏又焉敢随意呢?聽了她這話,方在繡墩上坐穩了,也面露懷念之色道:“可不是,這一晃就是十年呢……您出嫁的時候,婳兒才那麽小,嚷着要看新娘子……”

梅皇後不由得也笑起來,看向在陸氏身邊規規矩矩坐着,卻低頭抿着嘴笑的梅若婳:“我記得呢,婳兒那時候還圓圓胖胖的,才多大呢,就知道愛漂亮,不許人說胖,可又不肯不吃桂花糖……”

“娘娘——”梅若婳擡起頭來,撒嬌地喚了一聲,“那都是小時候的事了……”

陸氏笑着輕輕拍了女兒一下:“沒規矩,娘娘還沒有讓你說話呢。”

梅皇後笑着沖梅若婳招了招手:“沒外人,一家人哪裏有那許多規矩。婳兒過來讓我瞧瞧,真是女大十八變,這若是在街上碰見,我可真認不出來了。”

梅若婳大大方方地站起來,走到梅皇後面前:“可是娘娘還是當初的模樣呢。”

梅皇後不自覺地摸了摸臉:“都十年了,老了,哪裏還能是當初。”

“娘娘哪裏老了!”梅若婳肯定地道,“娘娘這是風韻。就如那盛開的花,正是好時候呢。”

梅皇後輕笑:“你這丫頭,嘴還是這般甜。”心裏卻是高興的,轉頭吩咐捧月,“把東西拿上來。”

捧月端上來的是一整套的頭面,金銀拉成細絲,堆出栩栩如生的花卉,花心裏鑲上小塊的紅藍寶石,既輕巧又精致,正是給梅若婳這樣十四五歲未出嫁的女孩兒戴的。

陸氏連忙起身:“娘娘真是費心了……”這手藝一看就是宮裏的,可宮裏的妃嫔們都講究首飾上的寶石越大越好,像這等以新奇精巧為主的首飾,宮妃們并不怎麽戴,多半要嫌份量不夠。這首飾,只怕就是梅皇後特地叫人打出來的——梅若婳父兄都只是舉人,太貴重的首飾戴了不免紮眼,倒是這樣的最合适。

梅皇後笑吟吟地拿起一枝步搖,親手給梅若婳插在發髻上:“年輕姑娘家,就該好生打扮。”

捧雪早拿了一面靶鏡來,梅若婳對着鏡子照了照,臉上浮起一絲紅暈:“謝娘娘賞。”父親不喜女子豔妝冶飾,她和母親的衣飾都要講究淡雅清致,可她就覺得那樣太過寡淡沒意思。只是母親素來聽父親的,并不管她想要什麽。這下好了,皇後娘娘賞的東西,父親總沒有阻攔的理由了。

梅若婳目光不由得在那一副頭面上掃了一圈。梅皇後給的是全套的頭面,連耳環和镯子都齊全,堆在盤中寶光燦燦,正是她最喜歡的。

梅皇後看她這樣子,不由得微笑起來。其實她也喜歡這種輕巧精致,以樣式取勝的首飾,只是身為皇後,非得戴那些沉甸甸的東西不可,倒浪費了宮裏工匠的好手藝。這套首飾的花樣還是她閑來無事自己畫的,當初做過幾對簪子和步搖,賞了梅若婉,誰知她卻不喜歡,反在梅夫人面前說這些東西輕飄飄的沒個身份,弄得梅夫人又到她面前來埋怨了一番。

如今梅若婉進了宮,自然更不肯戴這種東西,凡有首飾都要鑲上貴重珠寶,似乎不這樣就不能彰顯她的身份似的。又或者,她之所以要戴這樣的首飾,只不過是因為皇後的首飾都是這般模樣的……

梅皇後抛開思緒,又拿起那對镯子套在梅若婳腕上,既有人喜歡,這些東西當然該給喜歡的人:“可喜歡這式樣?”

镯子很細,做成柔軟的蓮梗模樣,交接處一小片蓮葉,底下露出半朵蓮苞,鑲了一小塊芙蓉石,粉潤潤的可愛。梅若婳連連點頭:“喜歡!這一塊芙蓉石,真是點睛之筆。宮裏的工匠果然出衆,這蓮梗若是渾圓的就失了意趣,這般稍稍交錯才見巧思呢,極有畫意。”

梅皇後臉上笑意就更深了:“婳兒于書畫上造詣必然不錯,不愧是七叔的女兒。”她在設計這蓮梗镯子時也是這般想的,若是一個兩頭對齊的圓镯,那便是一股子匠氣了。難得梅若婳竟能與她想得一般,顯然也是頗有幾分才華的。

“不過是學着胡亂塗抹幾筆罷了。”陸氏對這個女兒也甚是自得,嘴上卻還要謙虛:“這丫頭頑皮得緊,叫她學針線她是不肯的,整日裏去給她哥哥們搗亂。大郎二郎随着老爺出門游歷之後,我也管不得她,只好叫她去與她三哥一起,倒省得在我面前擾得我煩心。”

說到梅若婳的孿生兄長梅若辰,梅皇後便關心問道:“若辰這會兒在前頭見皇上?我聽說,已是把秀才考出來了?”

陸氏說起小兒子,眼裏的笑意更是掩都掩不住:“是,去年考的秀才,僥幸中了個案首,我才敢帶他來京城的。若不然,被他父親知道了,怕不要打下他半截來。”

梅皇後笑道:“七叔總是這般,對兒子們也太嚴格了些。不過,若不是如此,也不能教出這許多人才來。這回七叔在江浙辦的事,皇上正要嘉獎呢,前幾天還問我,七叔家的幾個兄弟,明年春闱下不下場呢。”

陸氏忙道:“竟勞皇上過問了。老爺常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不懂軍事,能幫着教習斥侯們,為抗倭出一份力也是應該的。至于大郎二郎,不瞞娘娘說,大郎那個脾性實是做不得官的,還是叫他繼續讀書罷。倒是二郎,老爺原就要讓他明年下場的,帶他游歷也是為了叫他看看百姓的疾苦,日後做官才不致做出糊塗官來。”

梅皇後知曉這位叔父是講究“知行合一”的,點頭道:“我也是與皇上這般說的,皇上極為贊賞七叔的做法,說若是做父親的都能如七叔這般,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陸氏連忙謙遜不敢當,梅皇後便又問道:“那若辰呢?今年秋闱可要下場?”

陸氏略有些猶豫:“老爺倒想叫他晚幾年,只是三郎他自己倒有幾分上進之心……”其實她不很明白,丈夫為什麽要拘着幼子晚幾年應秋闱。這十五歲的舉人,跟二十歲的舉人可不同呢。當初長子次子都是十六七歲就中了舉人,為什麽到了幼子這裏,卻要讓他晚些?

因此她在梅皇後這裏回話,就略帶了一點兒私心。若是梅皇後開口讓梅若辰今年下場,想來丈夫也不好說什麽了。

果然梅皇後爽快地道:“七叔也是太小心了,既然若辰自己有這上進之心,就叫他試試何妨?便是中不了,只當下場試試手便是。只是這樣一來,再要他回嶺南去應試,這單在路上又要耽誤許多時間,不如就在京城考了。”袁太後把人召過來,如今見也不見,再讓梅若辰走幾個月回去應試,豈不成了折騰人?

在非原籍之地考試,手續辦起來總有些麻煩,但有梅皇後這句話,自然沒有辦不成的。陸氏連忙道謝,聽宮人來報說外頭嫔妃來請安了,便有些不安:“娘娘有正事,我們倒耽擱了娘娘——”說着便向承恩侯夫人看了過去,以目光詢問她是否該告退了。

梅夫人對陸氏其實頗有幾分微妙的嫉妒之心。她雖嫁了個承恩侯,可丈夫才華平平,念了一輩子書也沒見念出什麽名堂來,與梅汝清更是無法相比。

再說子女,她生了三女一子,雖然長女幼女一為後一為妃,剩下的一對兒女卻是平庸。而陸氏生了三子一女,卻是個個有才。尤其最小的這一對龍鳳胎,梅若婳雖比不得梅若婉,可梅若辰卻比她的兒子要強太多了。

這麽着,她雖招待了陸氏在承恩侯府住下,卻實在心裏并不怎麽愉快。就連剛才女兒與陸氏說話,她也不想插嘴,只管在一邊坐着,這會兒才道:“既這麽着,咱們就不耽擱娘娘了。如今宮裏事多,娘娘要操心的地方也多着呢,只是別忘了,龍嗣才是最要緊的呢。”

梅皇後眼神就微微一陰。梅夫人這是聽說了袁昭儀要守孝,變着法兒地提醒她,要幫着梅若婉固寵,早些懷孕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