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于是,周掌櫃走出內間,不一會兒就拿着銀票進來了,“這裏是四張一千兩,兩張五百兩,兩張一百兩的銀票,您點點”。

虞虹接過銀票,拿出一百兩,“周掌櫃,勞您将這一百兩銀票換些散碎銀子,可行?”

周掌櫃道“當然。”

于是這一百兩換成了一張五十兩,一張二十兩,兩張十兩,還有十兩的散碎銀子。

虞虹又給陳草挑了兩根銀簪,還想再挑,陳草死活不讓,剛到手的錢還沒捂熱,虞虹一下子就花出去二十兩,陳草被她的大手筆驚到了。

虞虹想想還是聽了他的,免得小陳草不高興,反正自己首飾多的是,到時候都送給陳草好了。到了這個世界,虞虹也就不需要這些門面東西了。

賣了東西,兜裏有了錢,虞虹感覺自己一下從無産階級變成地主婆了,她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購物欲,立馬帶着陳草大肆揮霍去了。

出了奇珍閣,虞虹首先去了書鋪。

東街是縣裏最富裕的地方,大的酒樓鋪子都在東街,書坊就在縣城的東街,名為德馨書坊,也是縣城最大的一家書鋪。

虞虹與陳草來到書坊門前,陳草看着書坊裏面幹淨整潔,莊嚴肅靜的氛圍,感到局促不安,“你進去吧,我就在門口等你。”

虞虹看着他緊張的樣子,也不勉強他,就說“好”。

雖然書坊面積不算太大,但是一進門來,還不及張眼看,就聞到一股書籍特有的墨香。

擡眼一望,書盈四壁,萬籁無聲,這氛圍不僅讓人肅然起敬。

幸好這裏的文字就是繁體字,虞虹拿起眼前書架上的書籍,基本都能看懂。

要知道讓一個讀了這麽多年書的人突然變成了文盲,那真是太接受不了了。不過這裏的書籍內容就跟原來中國古代文籍大不相同。

她特地找出記載朝代歷史與律法的書,還有一些民間風俗雜記,山川游記來大致浏覽了一下,對這個朝代總算有了一些了解。

Advertisement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大安朝是一個很牛的朝代,第一代皇帝劉思政是個很牛的皇帝。

把周邊小國打得滿地找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喊出“犯強安者,雖遠必誅”更是要有足夠的底氣。

因為有底氣,所以外交工作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一大批很牛的外交官應運而生,林複,蘇曼殊,康德……這其中,有貴族,有草根,有公派的,還有志願者。

而今第三代皇帝繼位十來年,羽翼漸豐,正是精力旺盛,躊躇滿志的時候。

本朝建朝不過百年,還處在一個朝代的初期,政治清明,百姓生活算得上安居樂業。商業較為繁榮,政府并不抑制商業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

文化發展處于初期,總體來說,還處于百廢待興的時期,百姓還算有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

社會的發展趨勢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個世界也出現了科舉制。本朝實行的就是科舉取士制度,出身農家的百姓通過科舉考試還是有機會改換門庭的。

大安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各地郡守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各個郡的郡城、布政使司駐地。隔年舉辦一次,又叫鄉闱。

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闱。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通過鄉試即為舉人。取得舉人功名就可推薦做官,與知縣同級,同時可免其名下五十畝田稅,每年可上衙門領取100兩的俸祿。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闱。于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闱。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通過會試就是貢生。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是三月初一,基本上所有參加殿試的都是進士,只分為一甲二甲和同進士。

而院試縣試是地方性考試,還達不到正是科舉取仕的程度。時間在每年開春三月初,通過院試就是童生,縣試就是秀才。

取得了秀才功名就是獲得了士大夫階層的入場券,還享有一些特權,可以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随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見知縣。

這裏同中國古代一樣,依然是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讀書人在百姓中的地位很高。

這裏的女尊男卑就如同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一樣,女子地位尊崇,可以三夫四侍,而對男子的要求與約束就很多了。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世家大族,在普通農家娶幾個小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她挑選了幾本自己需要的書之後,就去找掌櫃的結賬。

結果就這麽三四本書就要十幾兩銀子,難怪這裏的人對讀書人這麽推崇,要知道五兩銀子是一個普通農家一年的收入,而供養一個讀書人所需要的錢財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了。

虞虹向掌櫃的打聽一下各類書籍的價格。

在這裏,經史典籍之類的書都是四五兩左右,畢竟是科舉類書籍,價格居高不下。

一般的市井雜記小說幾百上千文不等,主要看受歡迎程度,一些市面熱銷的小說傳記都可以賣上三四千文左右,只要有市場,就不愁賣不上價。

至于筆墨紙硯之類,由于質量高低而決定它們的價格各不相同。

這裏價格最低的就是毛邊紙了。一刀紙三百文左右,一般印書的紙就是用的這種。

這種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和我們今天中小學生習字簿所用的機器制毛邊紙有很大的差距。

結合這些日子從周圍得來的零零散散的信息,虞虹對這個世界的風俗人情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這裏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處于統治地位,也有男子為官,但絕不是朝堂中的實權位置。

二,聖母樹是女性的守護神,是生命之源。聖女果有起死回生之效,百病全消,藥到病除,但只對第一次服用的人有效。女性只有成親和成親以後才能從官府領取聖女果懷孕,不然無論發生多少性行為都是不能孕育後代的。男子只有将自己嫁出去并得到妻主的寵愛,才能請求妻主為自己孕育子嗣。

女子娶親(正夫)時(官府規定二十歲之前男子必須出嫁,不然要麽每年要交五倆稅銀,要麽就官配出去。女子一般二十歲左右成親立戶)從官衙免費領取一枚聖女果,于新婚之夜與新郎共享,得到聖母樹的祝福,共同孕育後代。為了防止社會動亂,聖母樹一直由統治階級(皇家)掌控。

三,大安朝的階級制度、嫡庶關系非常的嚴重,社會是實行“從父法”跟“一賤即賤”。

一個家庭中,以女子為尊,妻主即為一家之主,男子要絕對服從妻主的命令,是家庭中絕對的權威。男子社會地位低下,出嫁後一切財産嫁妝歸妻主所有,嫁人後可以外出勞作,但所掙錢財全部上交妻主,供養妻主。

女子正夫為夫郎,夫郎的女兒擁有繼承權。側室為侍郎。妻主和侍郎所生的子女後代沒有家主繼承權,但到了成年可分戶出去,自己當家做主,所得家産由妻主的寵愛程度決定。

如果不分家單過,妻主也需要供養他們,保證他們的生活。正室亡故後侍郎一般都不能扶正,不然就要為世人所诟病。

妻主亡故後,家業由夫郎的女兒繼承,不再供養母親的侍郎,無子嗣的侍郎只能被趕出門去。

四,沒有規定男子必須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是民間,男子一樣從事生産勞動,且多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

但前朝開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對于男性,她認為,男人是女人的附屬品,一個女人,如果有本事,可以擁有很多男人,這些是她們炫耀的軍功章。

男子必須從一而終,不可以朝三暮四,和離或者寡夫改嫁,都是會受到人們指點的行為,并且非常看重女人的貞潔。

為此,有人專門研究了一種方法,來檢驗男子的貞操。這種方法就是“守宮砂”。

如果用朱砂喂養壁虎,壁虎全身會變赤。吃滿七斤朱砂後,把壁虎搗爛,然後用其汁液點染處男的肢體,顏色不會消褪。只有在發生房事後,其顏色才會變淡消褪,是以稱其為"守宮砂"。

其實守宮砂的真假世人并不清楚,但是守宮砂其中的一個作用就是讓男子産生心理上的敬畏和廉恥之心,這樣女男子通常不敢輕易越過道德底線,在成親之前和女子發生關系。

為男子點守宮砂在上層社會廣為流行,官宦人家以點守宮砂,培養大家閨秀為标杆,而女子則以娶到大家閨秀為榮,是她們炫耀的的資本。

從前朝開始這種思想逐漸蔓延開來,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導致如今社會對男子的要求更趨向于安守內宅,做一個漂亮的花瓶擺件。

而人們對男子外貌的要求也更傾向于陰柔之美,陽剛之氣落于下風。

虞虹将挑好的書付錢結賬,就直接奔着成衣鋪子去了。

她來了這三個多月,一直穿着陳母生前的衣裳,她覺得不好意思,現在有了錢就可以置辦一些衣物了。

還要給陳草跟陳爹買點東西,一起生活了這麽久,看得出來他們的生活過得很艱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救助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讓她這個見過太多人情冷暖的現代人很動容。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