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
漫漫夏之晝,漫漫冬之夜,一年四季漸次交替,當秋收過後的稻田長出了綠油油的蔬菜,外出游子們終于踏上回程列車。
“我的乖孫女,奶奶不放心你啊!”奶奶坐在那張喜雀搖椅,握着孫女的手,奶奶自從知道青然沒上學而離家去打工,老人家就一直牽挂孫女。
“有什麽不放心?過了年,我又大一歲了。您十七歲的時候都是我爺爺的老婆、十九歲那年都當了我大伯的媽媽了。”青然把頭枕在奶奶膝蓋上,讓老人家擔心青然心裏很內疚。
“呵呵呵!你這個鬼丫頭!”奶奶每次說起爺爺都會笑。
“奶奶,爺爺長什麽樣子?”青然很小的時候就問過奶奶。
“你爸爸的眼眼像他,你伯父的額頭像他,你姑姑的嘴巴像他,還有你跟爺爺一樣右手掌心都有顆痣。”奶奶時常撫着青然掌心那顆黑痣。
“您跟爺爺怎樣相識?”長大一點的青然滿眼好奇,眨着她的長睫毛在等奶奶告訴她。
“呵呵呵!我們那個年代盲婚啞嫁無非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那您喜歡爺爺嗎?”
“呵呵呵!你這個鬼丫頭!我不喜歡你爺爺又怎會當了你奶奶?”
在那個艱苦潦困的年代,夫妻相守只短短十載,卻足以令奶奶一生含笑回味。青然羨慕爺爺奶奶他們的愛情,那樣此至不渝的相守何嘗不是一種浪漫?
新年假期轉眼過完,要收拾行裝了,媽媽年前就準備好的自家種的花生、蕃薯幹、白菜幹、各種湯料,還有大伯家自制的糖蓮藕、舅舅帶來的煎堆油角,更少不了家鄉特産——裹蒸粽,自家做的料足餡靓,一個八、九兩重。在家鄉一帶裹蒸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每年除夕前一個星期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原料:糯米,選用本年秋收晚造米口感會更香軟清益,一家普遍包三到四鬥米,以前鄉親們量米工具都是用那種用大毛竹做成的一頭開口空心圓柱器皿,俗稱‘米升’一升米重一斤二兩半,十升為一鬥即一鬥米重十二斤半,老人拿起用了幾十年的米升,淡淡定對質疑他們眼光的年輕一代說:你用電子稱還短斤缺兩,用它包管不差。量好米就開始淘洗并晾幹水備用;肉餡,一定要用上好的五花腩,洗淨切成方塊,稍稍炒至變色即加入用适量油、鹽、糖、五香粉,起鍋放涼備用,調味佐料就這四種就夠了如再添加其它,等經過将近十小時大煮之後就知道不但多餘還令風味大打折扣;綠豆,磨開兩瓣,以前好多人家中都有一個大石磨,将豆子一撮撮放入磨槽中,再用手推麿,綠豆瓣就出來了,現在為了節省時間用專用磨豆機幾分鐘就搞定。磨開的豆最好再爆曬兩三天,這樣口感更松化,将豆瓣煮開浸泡一夜後用手搓去豆衣,準備好一大盆清水和一個如兩個碗口大的用竹蔑織成的密孔圓篩箕或平時盛湯用的大鐵碗也行,然後取一大勺豆瓣放入篩箕內再将其逐次逐次放進清水一遍遍去除雜質,這個過程叫‘淘豆’,家裏小孩覺得這個最好玩了,擒起衫袖争先恐後幫媽媽手;粽葉,挑選無破損、無蟲口、無發黃、青綠飽滿、氣味清鮮的正宗冬葉,然後切除葉梗,但這些葉梗不要扔掉留着有用,然後就可以進行清洗,過程必須三煮三洗。三煮是指,将挑選好的粽葉放入大鍋內煮開以減少葉綠素去除澀味,然後再放進大盆內用清水和幹淨毛巾擦洗兩邊将粽葉髒污去除,如此反複煮洗三遍,直到盆內水清可照人,粽葉處理得好已事半功倍;所有原料齊全,并準備一個模(所謂模是指用竹蔑織成如帽形中間凹成尖錐形的一種簡單模子以固定角位)就進行包裹造形,紮緊可用同樣煮過的水草或竹繩,由于代代相傳,大多數婦人包裹蒸功力早已出神入化,即便不用模也可包出一頂角端正,四底角穩實的完美金字塔形。首先,三張大粽葉和三張稍小一點的粽葉攤放并用手指頭輕按下模內,然後放上一大勺清洗曬杆并用花生油和适量鹽炒香的糯米、接着放一中勺去皮綠豆瓣、再放用五香粉炒過的肉餡、再加一勺綠豆、再覆一層糯米,然後再放三張稍小一點粽葉和三張大粽葉,一個棱角分明、飽滿誘人的裹蒸粽就出來了。家鄉人都會省略一個粽字叫裹蒸、之所以叫裹蒸除了那個古老愛情神話故事裏面的‘阿果和阿青’以外,也因為它的‘裹’和‘蒸’都別具特色。包裹完畢接下來就進行煲,先把包好的裹蒸一個個有序地放入約有四個家用水桶面積的大鐵桶(舊時用大瓦缸,因為太重不方便取放,現在市面上幾乎銷聲匿跡),為便于清洗及保養通常會在鐵桶外圍抹一層泥槳、桶內還會墊了一層粽葉梗避免大火之下粽子粘底。在村口空地或家門口用磚塊徹一個方竈将大鐵桶架穩固,用木頭柴燒旺,煲的過程一定要保持大火,約每一小時加水大滾,火候夠裹蒸才會更加綿軟香糯。聞到街街巷巷都是煲裹蒸的味道,就知道要過年了。一大鍋裏五、六十個裹蒸經過八小時大火,再用木柴燒後的旺火炭焗一個小時左右,當揭開大蓋那一刻粽香撲鼻,飄香十裏。隔壁三叔公一餐能吃下三個,裹蒸雖味美,但不易消化,這時,兒孫會煲一壺山楂麥芽茶給他解膩消滞。小孩聽大人說吃裹蒸角會快長高,于是乎裹蒸一解開五個角就被哄搶一空,即便再挑食的小孩也會先下手為強。以前人們會把裹蒸每兩個串成一對挂在用五根大竹組成的簡易架子放在自家通風透氣的地方,天氣冷的話這樣放八、九日都不成問題,若遇上那年氣溫偏高,放三、五日就會變味,不過那時人們還沒等到變味一般都吃得差不多了。而如今的存放方法就更方便,放涼後直接放進冰箱冷凍保存,等想吃時再加水用大火煮上半個小時将其煮透,熱乎軟糯風味不減,有的人家裹蒸存放在冰箱半年都吃不完。吃過的粽葉可留待包五月粽,循環再用,環保。包裹蒸煮過程這麽繁複,有人說買來吃多省事啊,但家鄉人還是一如既往親自做,在人們崇尚便捷生活方式的今天,似乎什麽都能用錢搞定,但過年的裹蒸必須親自包、親自煲,那是一種抹不去的傳統,抛不開的年味,道不清的情結;用一條紅繩将兩個裹蒸串成一對好事成雙是探親訪親最佳新年禮品,相互交換嘗嘗大家的手藝,是對彼此的一份心意、一份祝願,也是維系情感的紐帶;給奔赴遠方的親人捎上,帶去的是牽挂和思念。
“太重了,我拿不下,你以為其它城市沒這些買啊?”看到大包裹小包,青然實在忍不住。
“你看,才一點點,不重。”媽媽會把這些東西放得妥妥貼貼,方便女兒攜帶。
“這些都放下來,我只要花生好了。”
“都拿去,想吃的時候可以吃,也可以分些給同事和朋友,到了車站打的送回住處門口就可以了,”媽媽幫女兒拿行李,“你愛吃花生下次我準備多些。”
媽媽在車窗外送別,青然輕輕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