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宋應星
趙南星下朝後, 嘆息:“皇上這設立農部,只怕只是個開始。”
趙清衡不解:“爹爹,皇上勵精圖治, 心中自有丘壑, 他早就開始大展宏圖了, 爹爹為何今日又說只是開始?”
趙南星笑了起來:“對, 對,如今你也長成了, 經過的事情多了,的确是為父我狹隘了,聖上的确早就布局有所作為,他年少有為,是我大明之幸。”
朱煙寒在京郊尋了一片開闊的地界, 用作農部的基地。那些官員看着農業部不在城中,倒也漸漸平息了争議, 橫豎便是種田地的,便小打小鬧去罷。
寧妃初期種田時,便結交了一批認真負責的戶部官員,那些官員就有部分直接跟着過來的。再加上那天在朝堂上朱煙寒那麽一打岔, 官員們各懷心思, 居然也有不少人來這農莊看熱鬧。
寧妃倒是個機靈的,不管來人是誰,直接讓去地頭開墾、澆糞。
這一招吓跑了不少投機主義者,留下的大都是真心想學習農業的人才, 寧妃這才點點頭。橫豎現在也沒有什麽機密, 她指使手下人用簡易的竹子欄杆圍出一圈地。皇後擔心她安危,派了一隊侍衛和宮女跟着她, 每日裏她在地裏交待完事情,便由馬車将她接進宮中。
除了寧妃,朱煙寒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人要安排進工部:宋應星。
說起這個名字似乎有些耳熟,卻不知道是誰,可是若說起《天工開物》,那麽大部分中國人都會恍然大悟。宋應星,便是鼎鼎有名的《天工開物》的作者。這本書,自然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百科全書”。他最高曾做到廣州知府的職位,在明亡後,其兄宋應升服毒自盡,他避守山林,拒不出仕,一門算得上是忠烈之士。
只不過此時宋應星還是個名落孫山的學子,他自幼聰穎好學博文強識,小小年紀就過了鄉試,被鄉間譽為神童,他在有名的白鹿洞書院和學長讀書,以期更高的成就,可是之後的求學之路就沒有那麽順暢,多次都未及第。
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落第了,宋應星心中失望,如今他已是二十九歲,多次未中,下一步的路将去向何處?
老母年邁,他索性便跟兄長商量,自己先回家去侍奉母親。白鹿洞書院的師長也極為贊同:“你讀書過多,卻在實務上欠缺些,朝廷取仕也極為看重跟實務的結合,若是未游歷過天下,落筆極易空洞無物,回家侍母,既盡孝心,又有機會通些庶務,也是一舉兩得。”
收拾了行李,他便返鄉,老母親見着他自然欣喜不已,他便也收了心思,在家伺候照顧母親,閑暇讀些經史子集,更在鄉間漫步,多跟農人工匠往來,了解些民間疾苦。誰知道這樣平靜的生活沒多久便沒有了,某日,忽然有縣城的衙差快馬加鞭來鄉間尋他,說是皇上下令,要請他進京。
宋應星一頭霧水,他雖然自幼揚名于鄉裏,白鹿洞書院也有些文名,可是要讓當朝皇帝如此這般記起的人,怎麽也輪不到他吧?那縣令對于舉子都有些敬意,索性自己親自登門去請宋應星,勸他進京,不管何等緣故,平頭百姓怎麽着也不能反抗皇帝對吧?宋應星便收拾了包袱,辭別了母親,跟着特使進了京。
進京之後自有專人接應,直接将他送去了京郊的營地。剛進營地,宋應星便覺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夠用了,但見一片片田地,眼見得是皇莊所在,但周圍被一圈圈竹編的欄杆草草圍住,分成一塊塊,每塊上面插着一個木牌子,上面寫着端端正正的寫着字。仔細看去“高産試驗”、“複合肥料試驗田”、“配方試驗田”、“克除草試驗田”、“普通肥”、“普通肥+追肥”、“普通肥+追肥+複合肥”、“校正試驗”等等,那些字又不是繁體字,看上去有些字筆畫簡潔了不少,還有錯字白字,宋應星一路走過去,心裏忖度:“管這田地的農人或許認得些許字。”
小黃門将他帶到了田地中央的一個遮陽棚下,一位身穿窄袖衣服的女子蒙着面紗正在跟衆人講解什麽,見着他過來,忙對衆人說:“今日我們便說到這裏,我有些事情要辦。”
Advertisement
說罷,便招手讓衆人散了,宋應星見這女子雖然蒙着面紗,卻身形矯健,說話爽朗,心中不由得心生好感:京城不愧是物華天寶之地,就連一個農女都落落大方。思索間那農女朝着田地喊道:“皇上,快過來!”
宋應星吓得後退兩步,心中瞬息千萬個念頭。
朱煙寒在地裏視察田地,聽聞宋應星過來,自己也拍了拍手中的土,便往涼亭而去,見到宋應星,他很是滿意,對方還是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瞧着面容誠懇,兩眼炯炯有神,毫無那些讀書讀傻了的書生氣。見對方有些惶恐,他出言安撫:“有人舉薦你過目不忘,關心稼牆,恰逢我要成立一個農業部,便讓你做副部長。”,又指着寧妃,“這是寧妃,她擅長農事,種出來了大明未有的玉米和土豆,是大功臣,便封她做部長。她久居深宮,又是女子,我擔心有人不服,你要好好襄助他才是。”
宋應星感動的兩唇顫抖,屢試不第,陛下居然還記得自己的名字,還給自己封了這麽大的官,他連聲謝恩。
說定了職位,寧妃便帶着宋應星去田地裏一一指給他:“這兩塊是我加了兩種肥料的田地。旁邊是對應的對照田,我們要做的是試驗在同樣的陽光、光照之下到底哪種肥料更高産。”
宋應星生性喜歡這些田地萬事,很快就抛下讀書人的矜持問東問西:“這般做法正是讀書人應做之事!只是這字牌為何不找一個識字的人來,寫的是白字?”
寧妃順着他的目光看下去,捂嘴笑道:“那是我寫的。”
宋應星:……,片刻的尴尬後,他轉眼又道:“娘娘蘭心蕙質,那必是通假字。”
寧妃:“那本來就是白字。”,她看着宋應星臉上尴尬萬分的表情,覺得好玩的很,明明是自己寫錯了字,倒像是宋應星寫錯的一樣,她笑夠了,才說:“自來筆畫繁複,影響百姓識字,識字的人越少,越不利于大明的長久發展,皇上的意思是适當推廣這般簡潔筆畫的字,方便窮人識字、名利。他說,知識不應只在廟堂之上。”
“好一個知識不應只在廟堂之上!”宋應星擊掌稱贊。覺得這位皇帝所言,正和他的想法。他雖然學富五車,但在實際接觸中發現工匠、農民,皆有自己的一番知識見地,只苦于從不識字,只是依靠口口相傳,并無系統性的書籍将其記錄下來,使得民間散落了不少手藝。他說:“寧妃娘娘,不瞞您說,臣一直以來都希望有朝一日将天下百般手藝都記載下來,讓這些知識流傳下去。”
寧妃看着他,出口稱贊,心裏卻想:對啊,你不僅這麽想,你還這麽幹了呢,而且這本書給後世帶來了深遠影響,還讓我在高中階段多背了一段歷史呢。
宋應星又指着一塊牌子問:“那克除草是何等意思?”
寧妃解釋給他聽:“種田的時候,農人最怕就是雜草,可要一一去除實在難,有的農人勤勞還好,有的農人懶惰,任由稗子、狗牙根等長滿田地,影響收成。常有人用簡易農具或者手拔,實在緩慢,我在研究雜草的生長特性,還能否研究出一種或是噴劑或是遮布等方法,将其去除。”
宋應星滿眼崇拜:“娘娘身處深宮,猶記得黎民百姓,嫘祖始蠶,彤魚司火,俱是為民為國的後妃典範。”
寧妃聽得他将自己比作古代賢妃良後,不由得搖搖頭:“我當不起那些個榮耀,我只是個平日裏愛種些草木的後宮女子,若是能機緣巧合幫上百姓,那是我的榮幸,可并無沽名釣譽的意思。”
宋應星點了點頭,後妃懂農事已經是難得,而寧妃還不求名氣,讓他心裏更加佩服寧妃,認定了她是一位不求名利的賢妃。
作者有話要說:
歷史上宋應星此時40歲啦,為了行文需要,我寫他二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