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永王李湛是當今皇上景明帝的第二子,貴妃蕭氏所出。

蕭家也是樹大根深的世家,門裏出過無數才俊,當今朝堂三相之一的中書令蕭敬宗便是出自蕭氏,且是蕭貴妃的親兄長。蕭氏名門毓秀,端莊溫柔,永王随了她的容貌,生得俊秀溫雅,潤如美玉,一雙桃花眼勾魂攝魄,更兼皇家養出的尊貴氣度,引無數閨秀傾心。

永王幼時性情乖巧,與太子也處得和睦融洽,算得上兄友弟恭,頗有手足深情。

且因永王生性聰慧,讀書伶俐,更能多得幾分青睐,只因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太子又在東宮經營多年,便始終安分守己。

直到四年之前小蕭貴妃入宮。

提起小蕭貴妃,京城上下,幾乎無人不知。

名門蕭氏養出的女兒都是美人,容貌教養無不出衆,小蕭貴妃更是其中翹楚。

四年前蕭敬宗從外放的大員調回京城,主掌戶部,也帶了十七歲的女兒蕭鸾回京。彼時蕭貴妃因誕下永王的功勞而享貴妃尊榮,聽說兄長進京,當即求得皇帝允準,安排家人進宮拜見。

蕭老夫人帶兒媳和孫女蕭鸾入宮,皇帝下朝後途徑蕭貴妃的宮室,便被一陣琵琶勾住。

循着聲音過去,便見一位十七歲的小美人坐在殿前花叢間,金釵紅袖,慢撥琵琶。

彼時景明帝四十餘歲,自幼酷喜音律,雖因政務繁忙,甚少有閑暇賞玩,卻極能賞鑒。那姑娘年紀雖幼,一手琵琶卻彈得比宮裏最出色的樂工還好,更別說生得花容月貌,眉眼動人,正是姑娘家最美的年華,哪怕只是安靜坐在花叢裏,都是一道極美的景致。

只那麽一面之緣,便攫住了老皇帝的心。

不過兩日,景明帝便再度召蕭鸾入宮,随後聖駕親至蕭府,迎蕭鸾入宮,封了妃位。

這消息傳出去,在朝堂和京城高門都攪起了不小的波瀾,畢竟彼時蕭鸾已許了人家,景明帝此舉無異于橫刀奪愛。

且蕭鸾比起皇後、蕭貴妃等人,年紀尚幼,剛入宮就封了妃位,實在少見。

一衆言官文臣出言勸谏,景明帝充耳不聞,半年後便冊了她貴妃之位。

Advertisement

小蕭貴妃就此獨寵後宮,連她的姑母蕭貴妃都避讓鋒芒。

蕭敬宗也因此得以重用,升了中書令,成為三相之一。因妹妹和女兒位列貴妃,背靠蕭家大族,權勢更加顯赫。

也是在那時,原本對太子頗為恭敬的永王生出了異心,漸而有了奪嫡的打算。

到如今,太子居于嫡長,背靠東宮,有尚書令等一幹文臣輔佐,因見世家橫行,盤剝百姓,常令皇帝舉止掣肘,有提拔寒門,打壓世族之心。永王則因小蕭貴妃的枕邊風而格外得景明帝寵愛器重,背靠蕭家蔭蔽,着意拉攏世家高門,鬥得難分高下。

若不是景明帝仍舊欣賞太子的才能,尚未昏聩到拿江山讨美人歡心的地步,以蕭敬宗的相權和兩位蕭貴妃在後宮的得寵,永王怕是早已蓋過了東宮的風頭。

這回永王提前動身來魏州,顯然也是有不少打算。

……

五月中旬小暑将至,天氣漸漸炎熱。

永王不止是皇家親貴,也遙領大都督之職,是魏州都督梁元輔的頂頭上司。他以巡查軍務之名尊駕親臨,梁元輔自然得給足顏面,帶了州府官員出城迎接,恭恭敬敬地迎入城中,安排在州府衙署旁的客館下榻。

永王帶了儀仗,随行不少,兵荒馬亂地安頓下來,便已是傍晚。

撇開君臣之別,永王娶了梁元輔的女兒做側妃,又有姻親之交。

當晚,梁元輔便在客館設宴,滿城有品級的官員依序作陪,笙歌絲竹,遙遙可聞。

謝鴻的這座宅院離州府不算太遠,夜風裏側耳傾聽,偶爾還能聽見高亢清麗的樂聲随風斷續傳來,久久不絕。

梁靖站在後園,聽着隐約入耳的樂聲,眉頭皺起。

他回魏州後,尚未去梁家,因都督府外有兵将把守,也沒能夜探親人。

今夜,那裏定是賓主盡歡的場景,伯父、父親乃至祖母、母親必都滿面笑容。

梁家在魏州屹立數代,靠的便是族中齊心,不管朝廷換來哪位官員,都牢牢握住地方權柄。父親和伯父做事都以家族利益為重,當年寧可悖逆祖父,也要在韓太師的事上插一刀,足見維護家族的決心。

自從堂姐嫁為永王側妃,武安侯府便跟永王牢牢拴在了一起,如今更會為家族而殚精竭慮,幫永王奪得皇位,令梁家權勢更盛。

然而那樣的忠心追随換來的是什麽?

即便皇權難以制約打壓,周遭旁的世家亦如猛虎,傾軋争奪地盤利益,最終禍及百姓。哪怕父兄費盡心思,也沒能力挽狂瀾,保住這百年家業。更因積怨深重,而累及無辜的晚輩幼子。

坐擁天下的皇權尚且會更疊,哪有一成不變的潑天富貴?

夜風清冷,蟾宮正明,閉上眼,仍是記憶最深處印刻的場景。

府邸蕭條敗落,親友俱亡,萬箭穿心。

而京城之外世家橫行,盤剝百姓,萬千将士拼了性命保住大好河山,卻民不聊生。

梁靖鴉青色的衣袍在夜風裏獵獵翻飛,英隽的眉目間卻凝重而肅然,漸漸地雙拳緊握,手背隐隐鼓起青筋,脊背緊繃如同滿弦的弓。睜開眼,深沉的眼底盡是暗色,有洶湧波濤翻滾,暗藏冷厲。

忽然有夜栖的鳥撲棱棱飛過,翅膀扇得樹葉輕響。

梁靖的眼底一瞬間凝起寒意,指尖按上劍柄,目光瞥見樹下的衣裙時,才倏然松開。

……

玉嬛就站在樹底下,旁邊是挑着燈籠的石榴。

她閑居在家,也未過分打扮,滿頭青絲拿珠釵挽起,長裙曳地,腰間不見環佩,唯有宮縧飄然。夜裏風涼,她在外罩了件極薄的玉色披風,将窈窕身段盡數藏起。

後院裏花木繁蔭,只在甬道兩側零星點着燈籠,卻不及月色明亮照人。

柔黃的燈燭光芒裏,她盈盈而立,臉頰隐有憂色,黛眉微蹙。

梁靖回身看着她,有那麽一瞬,在這張尚且稚嫩的臉頰上尋到了深宮女官的影子,獨自站在暗夜裏,藏着無限心事。

若非世事奇妙,此時的謝鴻怕是早已喪命在秦骁劍下,這座府邸染了血,爹娘遇害,親友遠在淮南,她即便逃出去,也無處藏身。原本該嬌養的太師孫女,兩度家破人亡,患難無助時被永王救起,怎會不心生感激?

而彼時,唯一跟她有所牽系的梁家卻不曾施以半點援手。

這樣想來,她貪戀永王府,為那個男人赴湯蹈火、自陷險境,罔顧長輩們昔日的婚約,固執地在宮裏費盡心思,似乎也順理成章。

梁靖想着舊事,只覺胸口被什麽東西堵着,悶痛得呼吸都有些滞澀。

片刻詫異對視,還是玉嬛先開口,“夜深了,晏大哥還不睡嗎?”

“睡不着。”梁靖踱步到樹影下,垂眸觑她,“你也睡不着?”

“嗯。”玉嬛倒是沒繞彎子,就着旁邊一方低矮的山石坐下,手指頭無意識地攪着衣襟,“永王殿下駕臨,聽說會查那天刺殺的案子。父親去赴宴還沒回來,也不知道當時的事,究竟是誰在指使。”

她說着,目光便投向梁靖,杏眼兒眨了眨,帶着求助探問的意思。

梁靖看得出來,卻沒出聲。

玉嬛不死心,“晏大哥也沒頭緒嗎?”

“不管是誰指使,總脫不了京城的幹系,就看怎麽審案了。”梁靖頓了一下,見她眼底仍有憂色,聲音到底緩和了點,“這些事關乎朝堂,你擔心也沒用。”

玉嬛也知道擔心沒用,甚至在這灘渾水裏,她未必能幫多少忙。

但府裏如今處境不好,她還是想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做點什麽,讓爹娘別太焦心。

哪怕只有一點點。

她垂頭盯着月光鋪洩的地面,半晌才道:“我最近總在做奇怪的夢。夢見爹娘都死了……你不知道我有多害怕。到時候永王殿下審案,還不知會怎樣。”她聲音很低,像是吐露藏了很久的心事,擡起頭對上梁靖的目光,卻忽然怔住了。

那是種很奇怪的目光,幽遠而深沉,帶着點憐惜。

她摸了摸臉,“晏大哥?”

梁靖出神的目光在一瞬間收斂,遮掩似的,低頭理了理衣袖,道:“我會留意,不叫旁人傷及令尊。還有,永王若審問案情,你須多防着他。那個人——”他猶豫了下,仍提醒道:“表裏不一。”

玉嬛颔首,捏着衣袖的五指卻微微縮緊。

果真他是跟京城來往過的,否則何以知道永王表裏不一?

甚至,從當初梁靖及時趕到梭子嶺營救的事來看,這個男人所知道的內情,恐怕比謝鴻還多。能在數招之內制服秦骁,護得謝家安危,也絕非庸碌之輩。這個人身上,真是籠罩着團團疑雲。

不過他既然救了阖家性命,這話應當是可信的。

而她想探問的事,他也算是給了點答案。

玉嬛默默記在心裏,旋即綻出個微笑,“夜深了,晏大哥也早點休息吧。”

說罷行禮辭別,自回東跨院去。

次日清晨特地傳話給廚房,叫他們好生準備給客院的菜,順道囑咐了菜名口味——相處了将近一月,梁靖吃飯的口味,她算是摸得清清楚楚。

……

永王抵達魏州城的最初兩日,自是忙于正事。

八州軍務皆由梁元輔督查,這回秦骁這位四品都尉又卷進刺殺案,景明帝聽了惱怒異常,永王便查得格外細致。

到第三日,才算是稍稍得空,接過了謝鴻險些被刺殺的事。

秦骁和行刺的人都關在州府衙門,梁元輔并未擅動。永王往獄中走了一遭,便又叫謝鴻詳述當時的場景,順道召見馮氏和玉嬛,哪怕是走過場,也想聽聽她們的說辭。

随行的王府長史派人來請,馮氏不敢耽擱,當即帶着玉嬛趕往客館。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見^o^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