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禦史彈劾蕭敬宗的折子遞上去, 蕭敬宗自是矢口否認,沒等永王和蕭家反擊, 旁的折子便接二連三地遞到了景明帝的禦案跟前, 零零碎碎,皆是附和最初那封折子,且将脈絡理了五六分,就差刑部查實問罪似的。

這事情突如其來,打得蕭敬宗猝不及防。

他去歲因靈州那事被罷相,因當時景明帝雖震怒,卻仍寵愛兩位貴妃,是以不慌不忙,安分蟄伏了大半年,便瞅着時機重握相權。因入相是景明帝親口在朝會上宣布的,他還頗沾沾自喜,認定皇帝當時只是壓個口實而已。

哪知重回相位後還沒坐穩,便又翻出這事兒來?

這時機選得太蹊跷, 且前呼後應來勢洶洶, 分明是太子籌謀已久, 就等着他重回相位後迎頭重擊——若在他蟄伏時出手, 便是痛打落水狗罷了,如今景明帝才施了隆恩提拔, 他滿身喜氣還沒散, 卻被扣上不臣的帽子, 分明是說他辜負聖恩, 要激起景明帝的怒氣。

永王輾轉探查到折子所說的事,當即轉述給蕭敬宗。

那些事雖未必有鐵證,樁樁件件卻非虛構,蕭敬宗聽罷,多少覺得心虛。

好在景明帝當年吃虧後消沉了許多,這些年有禦史彈劾蕭家縱容放肆的行徑時都視而不見,顯然是不打算較真,這回也未必能多上心。且父子君臣之外,亦有夫妻人倫,有溫柔體貼的小魏貴妃在枕邊溫存吹風,老皇帝又一心盼着朝堂安穩,終歸是有轉圜的餘地。

蕭敬宗沒敢耽擱,一面派了人手出去,盡力抹平痕跡,一面則請小魏貴妃施以紅袖溫柔,多說幾句蕭家的好話,變着法兒地離間父子,只說這是太子為奪嫡而構陷,不顧皇家顏面和朝堂安穩,居心叵測。

景明帝聽了,态度含糊不明。

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心底裏對兩個孩子同樣疼愛,亦頗為矛盾。

太子居于嫡長,雖說如今皇後不得寵,太子卻是經名師指點,性情端方肅然,在東宮辦事又穩妥,不失儲君風範。只是他年紀尚青,棱角未曾磨平,待世家的态度太過堅決,若承繼皇位後君臣不和、朝堂動蕩,着實令人擔心。

相較之下,永王在讀書時也算聰慧穎悟,不止待長輩貼心孝順,亦行事圓滑,會籠絡人心,若能承繼皇位,朝堂上能更安穩。

不過那是從前息事寧人時、委曲求全時的想法。

如今懷王一番勸說戳中景明帝痛處,亦勾動他藏了多年的抱負,起了刮骨療毒的心思。

且從前永王乖順,蕭家縱然在朝堂弄權,甚至倒逼皇權,卻也只是在政事上弄鬼,不曾染指軍權,即便将來成了外戚,也只是朝堂政事上角逐而已。但如今折子提到蕭家勾結收買武将,便不能不叫人提防了。

Advertisement

畢竟先前靈州的事雖有驚無險地平息了過去,終究令人心驚。

景明帝心裏有了偏向,卻也不曾表露,溫存安慰罷小魏貴妃,只說此事鬧得人盡皆知,總不能置之不理,出了溫柔銷魂的寝宮,還是招來刑部和大理寺,命他們盡早立案查辦。

這一查,卻叫景明帝驚出了一身冷汗。

蕭敬宗貪賄弄權、暗地裏賣官鬻爵,這些事他先前有所耳聞,如今即便查實,雖比預想中的嚴重許多,卻也不覺得太過意外,只是怒氣隐隐翻湧。真正叫他心驚肉跳的,是勾結收買武将的事——

禦史折子上彈劾時,只輕描淡寫提了個不痛不癢的人,且那人本就跟蕭敬宗沾親帶故,仿佛牽強附會似的。然而查探之下,景明帝才腐惡,蕭家勾結的不止是那位無關痛癢的小将,而是幾位禁軍将領!

這消息探出來,實在大出景明帝所料。

他上了年紀後雖偏愛安穩,卻也不是真的昏聩。世家若只是朝堂政事上做手腳,那也只是在他推行政令時掣肘而已,若實在談不攏,退讓兩分也未為不可。但如今他染指禁軍,打的是什麽算盤?

內外勾結,将他這皇帝徹底困死在宮中?

景明帝勃然大怒,再不敢掉以輕心,命人迅速召太子入宮。

……

旨意送到東宮時,太子正同梁靖議事,見是景明帝召見,當即入宮。

梁靖在東宮等了兩個時辰,才見太子步履匆匆地回來,一見着他,太子便面露喜色,揮退旁人,待梁靖進了內室,道:“搜集蕭家證據的事,都辦妥了麽?”

“小事無從查證,但幾樁要緊的,都已查實了。”

“好!”太子甚是高興,用力在梁靖肩上拍了拍,“這回你可是掐到了蕭家死穴!蕭敬宗勾結武将、染指禁軍,父皇是動了真怒,咱們既翻出此事,便不能善罷甘休——武安侯爺那邊都妥當麽?”

梁靖頓了下,眉頭微皺,道:“祖父知道輕重,這種事上不會摻和。但他這些年身體抱恙,許多事有心無力,而伯父……他性子向來剛硬霸道,若沒能領會殿下的意思,跟祖父争執起來,怕會有些麻煩。”

梁元輔這些年的行徑,太子心知肚明。

當年的事姑且不論,自從女兒梁玉瓊嫁入永王府後,那屁股真是越坐越歪了。

這邊翻出舊案,蕭家必定會如當年那般,以皇帝要徹底鏟除世家為謠言,危言聳聽,擾亂人心,有永王在中間牽線搭橋,梁元輔恐怕真會被蠱惑也說不定。而武安侯雖是一家之主,這些年卻不問家事,更不像梁元輔大權在握,未必能鎮得住兒子。

遂看向梁靖,緩聲道:“你我相識多年,該明白我的本意并非鏟除世家,只是不令其跋扈、欺壓百姓。過兩日,你便回魏州照看老侯爺,這邊的事我來安排。”

這安排正合梁靖的心思,當即拱手道:“殿下放心!”

聲音低沉篤定,眼底則盡是堅毅。

太子知道他夾在兩邊的難處,胸中感激信重,卻不知說些什麽好,只在他肩上按了按,緩聲道:“待蕭家失了聖心,沒了臂膀,不能再像從前般蠱惑旁人來威脅父皇,韓太師的冤情必能昭雪!”

這期待令人振奮,梁靖颔首,眼底鋒芒一閃而過。

辭別太子出了東宮後,便直奔住處。

……

此時的玉嬛,正在窗邊閑坐,謄抄幾分碑帖。

時近中秋,天氣日漸涼爽下來,窗外竹叢蒼翠蔥茏,那一樹海棠卻已挂滿了果子。窗邊被樹冠遮得蔭涼,她身上披了件薄衫,青絲拿珠釵松松挽着,手中玉冠柔潤,眉眼安靜專注。

直到将那份碑帖謄抄完,才籲了口氣,端詳片刻,莞爾輕笑。

從魏州回來後,她便陸陸續續将永王的底細說給梁靖聽,那些事自有梁靖借東宮的人手去查證,她躲在後面反倒幫不上忙。而太師的案子也須在蕭家傾塌、無力反撲時翻出來,她急也沒用,這幾日反倒格外清閑。

硯臺裏墨香隐約,手邊是才沏來的茶。

她靠着椅背閉目養神,将那杯茶緩緩喝盡,心念微動,擡眸看向窗外。

窗外花木蔥茏,隔着涼亭甬道,院門外一樹銀桂馥郁。

風吹動樹梢,院門吱呀輕響,一道人影猝不及防地閃進來,身上是那件暗紅色的圓領官袍,修長磊落,挺拔如峰。平常束發的烏金冠換成了青玉,襯着俊眉修目,倒難得幾分內斂姿态。

玉嬛頗覺詫然,往外瞧了瞧,日頭高照,時辰尚早。

遂站起身往外走,在屏風旁碰着健步而來的梁靖,挑眉揶揄,“今日回來這麽早,舍得丢下手裏的事了?”那紗屏外門扇敞開,一陣風吹進來,拂得她發絲微動,帶着陣陣桂花的香氣。

這般閨中嬌妻等夫君回府的情形令人貪戀。

梁靖就勢伸手,将她攬進懷裏,“無事可做,回來偷個懶。你做什麽呢?”

“幫父親謄了兩份碑帖。”玉嬛也不叫旁人伺候,同他進了內間,幫着脫去外面官服,去了家常的青金色長衫給他穿上,又随手倒茶給他,道:“過陣子是祖父壽辰,父親那邊已得了懷王爺允準,能告假一陣,去淮南看望老人家。”

梁靖喝了茶,趁着內間無人,擁着她靠在榻上,“岳父也有很久沒回淮南了吧?”

“兩三年了,之前也不知跟祖父鬧什麽別扭,過年都不回。夫君,”玉嬛翻個身,靠在他胸前撥弄頭發,“我也想回去一趟。”

“回淮南?”梁靖稍覺意外,“跟岳父一道麽?”

“嗯,有事要辦。”玉嬛笑得狡黠,輕聲道:“去釜底抽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