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跨越(收藏三千五加更)

夏紀娘學着芋艿的烹饪方式炮制出了一道土豆菜品, 自然少不得張鶴在邊上“指手畫腳”。

出鍋的土豆品相十分好, 一大碟土豆塊摻着肉末, 上面撒一些蔥花, 以一些鹽與胡椒調味。張鶴迫不及待地夾起了一塊放入口中,除了沒有辣椒與花生油, 這道菜與張鶴在現代吃的倒也差不多。

時隔兩載,她可算是吃到了土豆!張鶴內心激動, 還不忘夾起一塊送入夏紀娘的口中:“紀娘, 你的廚藝太好了, 做的真好吃。”

夏紀娘覺得土豆味道不及芋艿濃郁,可它的口感比芋艿要松軟些, 嚼了兩下, 便像化了般。張鶴認為它可以充饑,倒也沒說錯,幾塊下肚, 便有幾分飽了。

張鶴拿了兩個土豆,又将夏紀娘做好的土豆拿到李家給李清實品嘗。李清實只覺得它有些眼熟, 須臾便想起這跟去年他所發現的土豆極為相似, 只是他發現的土豆只是雞蛋大小, 而張鶴拿過來的确有拳頭般大。

李清實詫異道:“二郎,你真種出來了啊?!”

張鶴笑着點了點頭,她為了讓土豆能順利種出來,除了草木灰、燒火糞這些肥料外,還偷偷用了系統中的化肥。她花了這麽多心血去栽種, 若還不能種出來,便又得等到秋冬才能再種了。

“為何會比我發現的要大這麽多?”李清實十分好奇。

“我細心照料,還給它施肥、澆水,跟在西坡那貧瘠之地長得自然不一樣了。”

李清實認為有道理,只是這陌生的作物,想要一次種植便成功是不可能,怎麽也得摸索一兩年,将栽種的方式都琢磨清楚才有利于讓它長得更好。可張鶴只是摸索了半年便種出來了,這怎能讓他不詫異?

“這是紀娘做的菜,快嘗嘗。”張鶴又道。

李清實并不懷疑它是否有毒,畢竟張鶴已經嘗試過了。當他吃進口的時候,發現這種陌生的味覺讓他有些後悔,後悔不曾聽張鶴所說,予以重視。即便他是發現的人,可确實也只有張鶴有資格給它起名。

“這一蔸便有七八個,我們只是摘了這些,還有十幾蔸呢!”張鶴笑道。

“明日我随你去看看。”李清實道,又詢問張鶴是如何培植的。

張鶴便道:“我将當初的種子擱在家中,沒過多久便發現它長芽了。能生根發芽,便代表能種吧?于是我将這些芽塊分開,将它埋入土種,再施肥、澆水。跟種別的菜一樣,該怎麽打理便怎麽打理,果不其然,找到門道了。”

李清實對張鶴的記憶還停留在她詢問如何給茄子留種的時候,卻不曾想這大半年時間,她便能有如此變化。

張鶴笑道:“這全靠紀娘,若無紀娘,我恐怕還不會種地呢!”

李大娘在邊上聽了,也笑道:“驢哥兒你看,我就說紀娘是個賢內助!”

“是呀!”張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若無當初李大娘暗中助力,她恐怕也沒什麽機會與夏紀娘接觸,更別提會愛山她了。

翌日,李清實、李清貴等一衆好奇的人便随張鶴到土豆田裏,看她将又一蔸土豆挖出來。而經過的村民見他們圍在一起,便也好奇地湊了過來,便見到他們手中占據了一塊手掌的土豆。

“這是什麽?”他們問道。

“這是土豆。”張鶴回答。

“土豆?”他們對此名稱仍舊十分陌生,有些平常便留意張鶴的田的人家,發現她種的東西莖葉十分奇特,便留意過;還有些人是當初知道張鶴培植一種新發現的芋子的,可一時之間也沒将這兩件事聯系在一起。

“便是從西坡那兒發現的芋子,被二郎帶回來栽種後,重新長出來的!”李清實道。

此言一出,衆人皆按捺不住好奇之心,伸手去拿捏。有人嘀咕道:“當初有這麽大一個嗎?”

“好像當初長得也沒這麽多,顏色似乎也不大一樣。”

張鶴便趁機解釋道:“當初發現的青綠色的土豆是長壞了的,不能吃,吃了會出事的。像這樣沒有青綠之色,也還未長芽的才能食用。”

有膽小之人直接扔了手中的土豆,驚吓道:“有毒?”

張鶴瞥了他一眼,撿起被他扔的土豆,淡淡地說道:“碰是不會有事的,而且這土豆并無青綠之色,也沒長芽。我昨日才食用過,不也好好地站在這兒?!”

那人被李清實不滿地瞪了一眼,便悻悻然地避開了他們的視線來。其餘人見狀,便圍着張鶴問了諸多問題,當聽說一個土豆可以結出好幾十個新土豆時,內心蠢蠢欲動。

可他們旋即又想起自己并不知道如何種植。而且這新奇的作物只是剛剛被培植出來,還不至于廣為人知,如此一來便不能賣錢。

除此之外,只要擱置一段時間還會長芽,不能食用。其不耐貯藏,便失去了價值,讓衆人又稍微收起了種植的心思來。

張鶴對他們的反應早有預料,畢竟他們的态度與當初的李清實如出一轍。土豆、芋艿這樣的作物作為不能充任兩稅之物,也不易貯藏,願意種的人便少了許多。而如今又是風調雨順之年,衆人還未意識到這些作物的好處。

她也沒期望一開始便将它們推廣開來,畢竟在衆人眼中,如今她也才只有這二十多株根莖、兩百多個土豆,只能勉強種一畝地。

不過,若是加上系統倉庫中的土豆種,能種三畝左右。

張鶴将土豆培植出來的事很快便傳遍了清河村,而見過土豆的人則繪聲繪色地描述土豆長什麽樣,沒見過的人則也跑到張鶴家的田邊看她将土豆都收了。

他們回去後便跟鄰裏提及:“也就種這麽一壟,卻整整有兩大籮筐的芋子呢!”比起“土豆”這樣的陌生的名字,他們仍舊習慣将之稱為“芋子”。

“可以吃好久了吧?”

“要不我們也找來種一種?”有人依舊有些心動。

不過很快便有人打擊道:“你會種嗎?”

“張二郎如何種的,我們便怎麽種呀!”

“你瞧見張二郎是如何種的了?你知道哪兒有種子?”

那人被問得啞口無言。這作物是張鶴培植出來的,他想要得到土豆種,張鶴給不給另說,他總得要花些錢吧?而他花了錢卻又種不出來,豈非花了冤枉錢?左思右想下,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至于張鶴知道土豆在常溫下貯藏時間不會太長,她将一部分土豆收入系統倉庫中,另一部分則放在夏紀娘的眼皮子底下,一來她要讓夏紀娘她們能自己發現土豆發芽的條件,二來她也要用一部分發芽的土豆繼續種植。

土豆不喜溫,也不耐高溫,在這種月份種植是很難長好的,但是張鶴為了能合理地寫出一份教別人如何種植土豆的說明書,便必須有此演繹過程。

這是個漫長的推廣之路,可她總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她也沒有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培植土豆上,她還得打理茄子以及水稻。優質常規稻是她第一次種植,她也必須要給予重視,畢竟結出來的稻谷将來極有可能是要作為出借給官府的青苗,推廣到別的地方去的。

除了這兩大能作為進項的作物外,張鶴對紅薯以及西瓜的情況也沒有忽略。她所種的作物之多讓人看了都眼花缭亂。好在她也知道根據作物的生長條件分區域種植,否則有些作物之間相克,便兩樣都長不好。

她所種的西瓜在廣大地區也算是罕見之物,連夏紀娘也不曾見過,在張鶴催芽種植時解釋是“寒瓜”才理解過來。只是她長這麽大也沒吃過西瓜,畢竟西瓜只有權貴人家才吃得起。

如今西瓜莖葉十分茂盛,小小個的西瓜幼果掩映其中。幼果比成熟的土豆還要大上一些,渾身為青翠的綠色,其中萼片中有幾條白色的痕,它的瓜皮也長了不少茸毛,乍看之下以為是長在地裏的冬瓜。

比起茄子的防偷,西瓜才是更該重視的,畢竟茄子種植的人家除了張鶴也還有好幾家,可西瓜莫說清河村,這清河沿岸的幾條村子恐怕都找不出第二家種植的。物以希為貴,自然便會有人生出貪念來。

丢失一兩個西瓜,張鶴倒是不在乎,可她接連發現有好幾個長得稍大,又脫了毛的西瓜丢失時,不得不到張保長的家中,請他在組織壯丁巡夜時,替她留意一下瓜田的情況。

還未長好的西瓜都偷,這是得多饑渴?再這麽下去,她的這些西瓜恐怕也長不到成熟,

她這招敲山震虎,倒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再丢失過西瓜。

而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張鶴的茄子長好後,孫寧正店與張家園子正店的夥計都如期來取。不過如今茄地有柳大山與宋氏打理,連摘茄子的事情也是他們做了,張鶴便無需那麽幸苦地冒着雨或頂着烈日去摘。

柳大山和宋氏自替張鶴打理這八畝茄地以來,一直都很勤勞,生怕讓張鶴認為他們幹活不勤快,過了這段時日後便不再雇他們了。

雖說當初張鶴不喜柳大山的天真和愚昧,可自那以後他也沒犯過什麽渾,而且他将茄地打理得很好,也無需張鶴督促他們何時施肥、何時除蟲除草等。

張鶴征詢了夏紀娘的意見,決定繼續雇傭他們夫妻倆,每個人一年給二十五貫工錢。比起如今六十文錢一日來算,一年二十五貫已經多了許多,柳大山與宋氏自然應承下來。

張鶴與他們簽了三年的契約,雇傭的契約一般最多只能是十年為期。而不管此前雇工的身份是什麽,一旦簽訂了契約,那男為仆,女子則為婢。

在契約期間,是仆役、婢女的身份最為卑微的時候,而主仆的關系要遠高于夫妻的關系。

張鶴自然只是将他們當成了雇傭的工人而已,只需他們打理農田,而不需要照顧她們的飲食起居。可外人并不這麽認為,認為張鶴終于做了點符合她的出身的事情。

作者有話要說:  哈哈,沒有猜中江奴的身份的_(:з」∠)_

想起番薯的推廣,從萬歷年間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在全國推廣開來(貌似這話說過了???)

同類推薦